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287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下册.docx

三年级科学下册

 

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1.1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和动植物腐烂变成的微粒等组成的物质。

1.2土壤里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植物的根需要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

2.1土壤是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构成的。

2.2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2.3沙土渗水性强,含水性差;黏土渗水性差,含水性强;壤土渗水性和含水性适中。

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3.1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

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

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

3.2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成养分,供植物生长。

3.3表层上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3.4蚯蚓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

4.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4.2一节干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4.3喷洒农药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抛撒垃圾会使垃圾中有毒物质侵蚀土壤;开窑烧砖占用破坏了大量耕地;开山毁林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1果实都有果皮,内部都有种子。

果实有干果和肉果。

1.2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与光线没有关系。

无论种子如何摆放,发芽后总是根朝下,小苗朝上。

2.1根有直根、侧根、须根、储藏根等,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

2.2茎有缠绕茎、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等。

形态各异的茎把植物身体的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

“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3.1

叶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

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

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3.2

完整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构成的。

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做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

3.3

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做虫媒花,常见的虫媒花有油菜花、桃红等;

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做

风媒花,常见的风媒花有玉米、水稻的花等。

4.1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种子、根、茎、叶、花、果实六个部分构成的。

4.2地球上的植物,为人类与动物提供了氧气,食物等,也竭尽全力维护着整个自然生态的平衡。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1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其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很小。

1.2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混合在一起,总重量不变,但总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小颗粒占据了大颗粒之间的空隙。

2.1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沉,有的浮。

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水对物体的浮力有关系。

2.2有些固体放到水里能溶解,如盐;有些固体放到水里不能溶解,如面粉。

1

 

2.3要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常用的分离法有“过滤”、“沉淀”、“蒸发”。

要把盐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应该用蒸发,要把沙石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应该用过滤和沉淀。

3.1液体都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渗透性。

4.1把不同的液体倒进水里,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4.2液体混合前后的重量不变,混合后的体积减小,是因为不同液体里的微粒相互占据了对方

的空隙。

5.1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可能会使原来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改变液体的浓度也可能会使原来

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1.1自己设计符号,记录各种天气情况:

多云小雨雪晴

1.2所有的百叶箱离地面都是1.5米高,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

计。

1.3150多年前,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预报天气。

蜻蜓低飞要下雨;天上钩钩云,

地上水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1

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

37摄氏度写作

;0摄氏度写作

;零

5摄氏度写作

;4℃读作

;-12℃读作

;35℃读

2.2

夏天,同一时刻在学校内测得的气温是:

阳光下较高,教室里较低,背阴处居中。

一天

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下午

1点至2点。

3.1

要想确切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需要利用雨量器来测量。

雨量器的大小、形状不同,测得

的结果都相同。

4.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测量风向用风向标,风向标所指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

风向标所指的方向与红旗、炊烟等飘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4.2测量风力大小用风力计。

一般风向标和风力计都设计在一起的。

4.3假如我们既看到了三级风的现象,又看到了四级风的现象,这时的风力应该是四级。

5.1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5.2我们可以从气温、温度、降雨量、风力、风向等方面来描述天气。

第五单元:

观察与测量

1.1观察就是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它是科学研究中收集证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1.2平常我们主要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而鼻子、嘴巴、耳朵、手也是人体的观察器官。

1.3鲁班通过观察茅草发明了锯子;名医李时珍通过观察各种花卉、药草的生长情况写出了流芳百世的《本草纲目》;英国发明家瓦特通过观察烧开水的壶盖发明了蒸汽机。

2.1有时用我们的感觉器官来观察是不可靠的,要想收集到某个事物比较全面、准确的信息,就应当依靠测量工具来进行测量。

2.2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结果表明,它现在的高度是8844.43米。

2.3天平是用来测量质量的工具;在测量液体的多少时,常使用的单位是毫升;为了知道同学们100米的跑步速度,体育老师一般要使用秒表进行测量。

2.4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漏刻和沙漏。

四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1.1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和动植物腐烂变成的微粒等组成的物质。

1.2土壤里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植物的根需要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

2.1土壤是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构成的。

2.2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

2

 

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2.3沙土渗水性强,含水性差;黏土渗水性差,含水性强;壤土渗水性和含水性适中。

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3.1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

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

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

3.2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成养分,供植物生长。

3.3表层上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3.4蚯蚓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

4.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也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4.2一节干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塑料垃圾被填埋在土壤中,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也阻碍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与利用。

4.3喷洒农药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抛撒垃圾会使垃圾中有毒物质侵蚀土壤;开窑烧砖占用破坏了大量耕地;开山毁林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1果实都有果皮,内部都有种子。

果实有干果和肉果。

1.2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与光线没有关系。

无论种子如何摆放,发芽后总是根朝下,小苗朝上。

2.1根有直根、侧根、须根、储藏根等,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

2.2茎有缠绕茎、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等。

形态各异的茎把植物身体的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3.1叶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

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3.2完整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构成的。

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做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

3.3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做虫媒花,常见的虫媒花有油菜花、桃红等;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做风媒花,常见的风媒花有玉米、水稻的花等。

4.1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种子、根、茎、叶、花、果实六个部分构成的。

4.2地球上的植物,为人类与动物提供了氧气,食物等,也竭尽全力维护着整个自然生态的平衡。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1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如果受到的外力不大,其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很小。

1.2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混合在一起,总重量不变,但总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小颗粒占据了大颗粒之间的空隙。

2.1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沉,有的浮。

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水对物体的浮力有关系。

2.2有些固体放到水里能溶解,如盐;有些固体放到水里不能溶解,如面粉。

2.3要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常用的分离法有“过滤”、“沉淀”、“蒸发”。

要把盐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应该用蒸发,要把沙石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应该用过滤和沉淀。

3.1液体都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渗透性。

4.1把不同的液体倒进水里,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4.2液体混合前后的重量不变,混合后的体积减小,是因为不同液体里的微粒相互占据了对方的空隙。

3

 

5.1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可能会使原来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改变液体的浓度也可能会使原

来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1.1自己设计符号,记录各种天气情况:

多云小雨雪晴

1.2所有的百叶箱离地面都是1.5米高,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1.3150多年前,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预报天气。

蜻蜓低飞要下雨;天上钩钩云,

地上水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1

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

37摄氏度写作

;0摄氏度写作

;零

5摄氏度写作

;4℃读作

;-12℃读作

;35℃读

2.2

夏天,同一时刻在学校内测得的气温是:

阳光下较高,教室里较低,背阴处居中。

一天

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下午

1点至2点。

3.1

要想确切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需要利用雨量器来测量。

雨量器的大小、形状不同,测得

的结果都相同。

4.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测量风向用风向标,风向标所指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

风向标所指的方向与红旗、炊烟等飘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4.2测量风力大小用风力计。

一般风向标和风力计都设计在一起的。

4.3假如我们既看到了三级风的现象,又看到了四级风的现象,这时的风力应该是四级。

5.1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5.2我们可以从气温、温度、降雨量、风力、风向等方面来描述天气。

第五单元:

观察与测量

1.1观察就是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它是科学研究中收集证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1.2平常我们主要用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而鼻子、嘴巴、耳朵、手也是人体的观察器官。

1.3鲁班通过观察茅草发明了锯子;名医李时珍通过观察各种花卉、药草的生长情况写出了流芳百世的《本草纲目》;英国发明家瓦特通过观察烧开水的壶盖发明了蒸汽机。

2.1有时用我们的感觉器官来观察是不可靠的,要想收集到某个事物比较全面、准确的信息,就应当依靠测量工具来进行测量。

2.2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结果表明,它现在的高度是

8844.43米。

2.3

天平是用来测量质量的工具;在测量液体的多少时,常使用的单位是毫升;

为了知道同学们100米的跑步速度,体育老师一般要使用秒表进行测量。

2.4

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漏刻和沙漏。

江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1、人体中共有(206)块骨头,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2、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

(头骨)、(躯干骨)、(手臂骨)、(腿脚骨)。

3、人的手骨共有(27)块。

4、骨(又硬又结实),它们可以(生长),不但能(长长),还能(长粗)。

5、骨头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能制造(血细胞)。

6、骨骼具有(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7、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相连地方叫做(关节)。

8、人体主要关节有:

(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9、关节常见的类型有:

(铰链关节)、(旋转关节)、(球状关节)。

4

 

10、关节常见的运动方式有:

(屈伸)、(旋转)、(既能屈伸又能旋转)。

11、关节的运动方式与相应的关节名称:

(1)屈伸:

肘关节、指关节、膝关节

(2)旋转:

桡尺关节(前臂)

(3)既能屈伸又能旋转:

肩关节、颌关节(下巴)、髋关节

12、人体关节有(运动)和(缓冲)的作用。

13、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仅靠(骨骼)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14、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15、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

肌肉占到了人身体重量的(40%)。

16、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

17、人体静止不动时,负责(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仍在运动。

18、体育运动可以强健我们的(骨骼)和(肌肉)。

19、经常运动的好处有:

(肌肉发达)、(体力充沛)、(改善柔韧性)、(更有耐力),

20、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韧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

增强体力的运动项目:

举重、游泳。

增强柔韧性的运动项目:

体操、伸展肢体、游泳。

增强耐力的运动项目:

羽毛球、自行车、慢跑、游泳。

21、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常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和(钙)含量高的食品。

22、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有:

(鱼、虾、肉、蛋类;豆、奶类)。

钙含量高的食品有:

(豆、奶类)。

23、预防运动受伤的方法有:

(做好准备活动)、(穿戴保护器具)、(使用软垫)。

第二单元《养蚕》

1、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色),中间有些凹下去。

2、刚孵出的小蚕叫(蚁蚕),颜色黑黑的,像蚂蚁,只有(两三毫米)长。

3、蚕吃的食物主要是(桑叶)。

蚕是靠(气门)来呼吸的。

4、蚕宝宝是从(头部)开始蜕皮的,蚕蜕皮的原因是(旧皮阻碍身体长大)。

5、蚕蜕皮时有约一天时间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

6、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经过(4)次蜕皮。

7、蚕从吐丝到结茧完成大约需要(两)天时间。

8、蚕茧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大约(5)厘米长,(3)厘米宽,一只茧的重量约(1.5—2.

5)克。

9、剪开茧子后的蛹还能(正常发育)。

10、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头上的一对触角是(羽毛)形状的。

11、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是(中国)。

12、(2000多)年前,我国西汉的(张骞)用(丝绸)打开了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

13、一个蚕茧的蚕丝约为(1500)米长,最长的可达(3000米)。

14、抽丝要经过这样几道程序:

(1)摘掉蚕茧表面乱丝

(2)把蚕茧在开水中浸泡(3)细刷搅动,找出丝头(4)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

15、蚕的一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蚕卵)、(蚕)、(蚕蛹)、(蚕蛾)。

16、象蚕这样,一生经过几次变化,各个阶段的外形、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的现象叫(“变态”

)。

17、蚕蛾和蝴蝶的相同点:

(1)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头部都有一对触角,(3)胸部都有三对足(4)有两对翅膀(5)一生都要经过几次变化。

18、蚕蛾和蝴蝶的不同点:

(1)蝴蝶能飞,蚕蛾不能

(2)蝴蝶采吃花粉,蚕蛾不吃东西(3)蝴蝶有彩色花纹,蚕蛾没有

5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

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

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

在开行着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运动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

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山在后退。

5、(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

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6、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思是:

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

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8、刘翔参加的是(110米栏),他的最好成绩是(12秒88)。

9、(运动的快慢)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10、短跑运动员跑完60米用了10秒,他的速度是(6)米/秒。

11、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

在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如果兔

子不睡觉,当它到达终点时,乌龟还在路上呢。

这就说明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越长,

速度越(快)。

12、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风向)。

13、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也在缓慢(生长)或(运动),如指甲的生长等。

14、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15、按运动的轨迹可将运动方式分为两类: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6、锯木头的动作属于(直线运动)。

17、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

拉力(越大),走得越快。

18、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19、在一个摆中,重物来回往返一次,我们算它(摆动一次)。

20、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系,(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21、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摆角大小)没有关系。

22、同一个摆,每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是(相同)的。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2、力有(大小)和(方向)。

3、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力(作用在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

4、我们可以利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是(牛顿)。

5、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

(2)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

(3)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秤标定的(最大数值)。

6、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6

 

7、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8、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的方向(相反)。

9、物体的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10、在弹性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11、生活中利用物体弹性的例子:

(玩跳跳球)、(撑杆跳高)、(拍球)、(弓箭)等。

12、(地球引力)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

13、说明重力普遍存在的例子:

树叶总是落到地面、人能安稳地居住在地球上、球扔得再高总要落回地面,,

14、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5、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16、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叫(阻力)。

17、鲸或海豚的身体形状都是两头尖,中间大,这种(流线型)的体形有利于克服阻力。

18、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

(1)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2)使接触面变光滑(3)把运动物体的外形做成流线型(4)减轻物体的重量

19、生活中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地方:

汽车轮胎上的条纹、车轮上的防滑链条、鞋底的花纹、用毛巾包着瓶盖拧盖。

20、生活中需要减小摩擦力的地方:

自行车链条中加润滑油、轴承中的小钢珠、流线型的潜艇和船。

21、降落伞下降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气阻力)的作用。

22、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主要与(伞面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伞面(越大),下降速度越慢;物体的重量(越轻),下降速度越慢。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

1、某个地方有哪些东西存在,某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是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这时,我们应该采用(调查)的方法。

2、调查的常用形式有:

(现场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资料调查)。

3、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而(预测)是根据现有证据和已有的经验,对事物或现象的未来变化作出推测。

4、历时40年的研究,能够预测黑猩猩行为的科学家是(珍妮)。

5、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的猜想,而是(有根据)地推论。

6、在生活中成功预测的事例有:

(1)乌云从天边飘过来,预示着将要有一场雨。

(依据:

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