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9665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docx

K12学习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

导语:

历史是一幅画,时间是画纸。

历史是无数的浪花,时间是一条河流。

历史是绚丽的花朵,时间是一座大花园。

历史是繁星,时间是蓝色的天幕。

以下是品才整理的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

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

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

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

“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能否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是本课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而“大一统”的事业在汉初才基本上得以全面完成。

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理解这一政策的作用,有助于学习本课的重点问题。

  教法建议

  1.本课在具体授课时可着重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

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认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2.“王莽改制”一目为小字,各地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思想:

通过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政治方面的内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西汉何时建立?

汉初的统治者为恢复发展经济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

  西汉建于公元前202年,汉初的统治者如高祖刘邦、文帝、景帝等主要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为汉武帝时达到鼎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有关汉武帝的哪些内容。

  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在讲课之前,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然后教师结合课文,并提供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部分见"相关资料"和"媒体资料"),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教师逐条和学生分析讨论。

  例如关于重视人才的内容,学生可根据材料介绍一两个下层人物,突出汉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关于"推恩令"的内容,在学生讲述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再补充强调:

诸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爵号外,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定封号。

这样,可以使一个大王国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使王国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分散,大大削弱王国同中央对抗的实力。

后来,汉武帝又用其他方法如"酌金夺侯"等,逐步夺去王侯的爵位,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为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可让学生把"推恩令"与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作比较,进一步分析它的巧妙之处。

  关于盐铁经营权由中央专卖和取消地方铸币权,教师可从国家税收和商品交换的角度提问此项措施的必要性。

可回顾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的原因,提醒学生学会类比及前后知识的联系。

教师也可联"欧元"的出现进行讲述。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讲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措施。

锻炼学生学习在历史情境中思考问题。

  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综述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并逐条列出来,既作为板书,又可作为本目小结。

  二、知错能改的汉武帝

  本目内容为小字,各校可根据进度等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一般简单介绍即可。

讲解时应侧重于个人品质。

  三、西汉的衰亡

  本目内容虽为小字,但和13课内容联系紧密,建议教师配合媒体资料的图片简单讲解。

  例如:

介绍王莽,他如何篡位,改制背景及失败,绿林、赤眉起义推翻王莽政权。

为13课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一、汉武帝的大一统1.政治措施2.经济措施3.思想文化措施4.推行大一统的结果二、知错能改的汉武帝三、西汉的衰亡1.王莽改制2.绿林、赤眉起义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

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

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

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为后来的汉武帝达到“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王朝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教法建议:

  1.关于“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一目。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子目讲的是建立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内容。

其次,教师应让学生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必然性与目的性。

可以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与秦朝进行对比分析。

  2.关于“文景之治”一目。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上引用的史料和“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进行讲述,让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成因:

一是重视农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赋税、徭役轻,农民有相对宽松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吸取秦亡教训,听取意见,减轻刑罚,减少冤狱,吏治清明。

  3.关于“七国之乱”一目。

  教师可与“西周分封制”对比分析,如可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分封结果等方面比较分析。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教学思想: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

结果如何?

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 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

  教师先解释何为"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51页第三段大字和小字。

  学生结合第10课内容讨论回答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师总结:

一是吸取秦亡教训,二是汉初经济萧条,国家极度贫困。

  2)措施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

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欢喜,到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二、文景之治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见媒体资料)。

学生看书,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

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然而,就在这样的治世时期,也有叛乱发生。

这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

景帝时为什么会发?

quot;七国之乱"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七国之乱

  方法一:

  学生集体阅读思考:

七国之乱与前面所学的哪个知识点的类似?

然后教师安排一组简单介绍"西周的分封制";一组介绍"七?

?

?

quot;;其余同学从中找出异同点。

教师最后点评并补充,介绍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

  方法二: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七国是什么国?

七国为什么乱?

七国之乱的条件?

七国之乱的经过、结果?

七国之乱与历史上哪个时期有相似之处?

  七国:

是诸侯国。

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刘氏天下,大封刘氏子弟为王。

诸侯王封地广大,他们在封地上享有任免官吏--独立的行政权,铸造钱币、收取租税--掌握财政权,拥有重兵--掌握军权,实际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国中之国。

  七国之乱的原因:

为了争夺更多的权益。

  七国之乱的条件:

诸侯国数量多,势力大,占地面积大--相当于西汉全国面积的一半。

其中以吴国、楚国实力最强。

  七国之乱的经过:

由于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即"削藩"。

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其他六个王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号召,发动了叛乱。

使晁错在叛乱中被听信谗言的景帝所杀。

  七国之乱的结果:

随着叛乱的进行,景帝认清了诸侯王反叛的真实面目,果断的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三个月后叛乱被平定。

从此,王国势力被大大削弱,再次叛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西周的封国情况,提出讨论:

西汉封国与西周封国的异同。

  相同点:

  

(1)分封目的:

均为巩固中央政权。

  

(2)分封对象:

均为亲属或功臣。

  (3)封国的权利和义务:

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权利,实际上形成独立的王国。

都要服从天子或皇帝的命令。

  (4)封国行为:

最后均有叛乱。

  不同点:

封国的结果:

  

(1)西周:

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

  

(2)西汉:

对于王国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结论:

不管是西周还是西汉,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能够控制封国,稳定统治,但当中央政权衰落时,将无力控制封国,其统治也将难以维持。

  小结:

  方法一: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西汉从废墟上建立到逐渐兴盛、经济发展的历史。

从高祖刘邦下马治天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文景年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汉初顺应国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为西汉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好的基础。

我们下节课就将学习西汉的强盛。

  方法二:

可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

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

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

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二、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

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

  三、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分裂纷争,但统一是主流。

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初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统一国家的建立,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秦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也很大。

所以“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

另外,秦的灭亡给后世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西汉初年,统治者即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突破方案

  方法一: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

问题:

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

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

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

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方法二:

为了课文的完整性和便于讲述,教师可把此目放在《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课讲述。

可在课前复习导入时使用。

  重点突破方案

  1.关于“秦的暴政”一目。

  可编排历史小短剧“秦的暴政”。

教师提前让一部分文笔好、富于表演的同学(也可以自愿报名)根据课文“秦的暴政”,查找资料,编写小短剧,形式可以是某天,秦始皇上朝,大臣向他汇报、请旨。

内容包括繁重的徭役、兵役,严酷的刑法,修阿旁宫、郦山陵墓等(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幻灯片课件——《第10课秦的暴政》)。

教师课前发给学生有关短剧的问卷,观看完短剧后,教师逐个提问,一起归纳出“秦的暴政”,引出第二个子目——陈胜、吴广起义。

  2.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一目。

  教师可安排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

让“陈胜”和“吴广”把发动起义的原因讲述出来,在他们讲的时候把“大泽乡起义”想象画用大屏幕放出来,渲染气氛。

之后,教师利用课件“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讲述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豪言成为历代封建农民起义的标志性口号,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秦的暴政

  秦朝盛极而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历史借鉴。

以当时秦统一六国的气势和国力,是不可能在短短二世就灭亡的,正是秦的暴政才导致了秦朝的速灭,因此,分析秦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如何全面掌握人民起义的内容?

  第一、从原因上看,一般都是由于残暴黑暗的统治,如赋税徭役沉重、刑罚严酷、人身压迫和控制等。

  第二、从其在一个朝代中所处的时间位置上看,一般都发生在一个朝代的中后期,因为一个朝代之初的帝王大都励精图治,能够建立新的朝代必定很有作为,同时也会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

到一个朝代的中后期,皇帝大都养尊处优,贪图享乐,加之各种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人民起义爆发,朝代终结。

  第三、从起义的形式上看,有的是有准备的、有组织的,有的是无准备的、由某种特殊情况引发的。

  第四、从起义的过程来看,都经历了爆发、发展壮大、失败或性质转化的过程。

  第五、从起义的影响上看,都打击了或推翻了王朝统治。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要通过学习内容的前后对比,使学生了解项羽和刘邦领导的战争从反抗封建统治的单纯的农民起义发展到为争夺封建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的过程,认识到战争性质的变化。

对这种“变化”的理解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难点。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

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思想: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历史,理解历史。

  教学手段:

角色扮演,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学生回答略)秦朝的统治状况如何?

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

(学生表演"上朝")

  一、秦的暴政

  节录部分:

  大臣甲(慌张的):

启禀陛下,大事不好了。

  秦始皇:

何事惊慌?

  大臣甲:

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长城,被一个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

我们恐怕还要在全国调派大量民力加紧修复,请皇上明鉴。

  秦始皇(沉吟一下):

再征发10万人力修长城。

  大臣甲:

遵旨。

  大臣乙:

启奏陛下,阿旁宫的前期工程已经完工,请让微臣向皇上禀报工程进展情况。

  秦始皇(作感兴趣状):

快快讲来。

  大臣乙:

陛下,阿旁宫殿内可以容纳一万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宫前立有12尊铜人,各重24万斤(约合12万公斤)。

宫殿均以磁石为门,若有身怀武器的人进宫,就会被吸住,以确保我皇安全。

阿房宫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势不同,各殿气候也不尽相同。

周围建阁道连通各宫室,阁道依地势上达南山(今陕西西安南)。

微臣还准备在南山顶建一宫阙,作为阿旁宫的大门。

再造复道,从阿旁宫通到渭水北岸。

只是现在的人手还不够,恐怕会耽误工程的进度,还请陛下多调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

再调派20万人力修阿旁宫。

  ……

  大臣丙:

陛下,微臣以为修长城已征发30万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修郦山陵墓和阿旁宫每年役使近70万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共约二三百万人。

我国人口共约20XX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再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就三四百万人。

请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愤怒地):

住嘴,朕做事用得着你多嘴。

……

  在学生表演后,教师提问:

  请根据刚才的历史短剧,谈谈秦朝的统治情况。

(学生回答略)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

徭役、兵役负担沉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

教师补充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师最后总结:

  因为秦的暴政,使强大的秦朝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湮没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场农民起义的发生吧。

  二、陈胜、吴广起义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陈胜:

吴广,你看这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也被冲坏了,看来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叹气)!

  吴广:

(焦虑地)是呀,我们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是要被处死的呀,这可怎么办呀。

  陈胜:

(神情坚毅地、语气果断地)我们延期到了渔阳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们反了吧。

  吴广:

(有点犹豫地)光我们两个肯定不行,乡亲们能听我们的吗?

要不我们去问问乡亲们?

  陈胜:

好!

  陈胜:

乡亲们,因为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已经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处死的。

秦朝对我们百姓的统治也太残暴了,……我们与其等死,还不如反了,或许还有条生路。

难道那些作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

我们没有旗帜,可以揭杆为旗,我们没有武器,可以斩木为兵。

乡亲们,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反对秦朝的暴政?

如果愿意,就请你们坦露右臂,高喊: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同学们:

齐声和。

  教师讲述: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具体过程教师根据课件《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图》讲解,详见媒体资料。

  三、秦朝的灭亡

  教师根据课件《刘邦、项羽灭秦》讲解巨鹿之战和刘邦进逼咸阳。

伴随着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投降,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农民战争中灰飞烟灭了。

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

(详见课文)

  四、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

问题:

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了秦王朝,但战争并未到此结束。

刘邦项羽之间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汉朝。

(请学生选讲成语故事: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请同学们思考楚汉之争与最初的农民起义相比,在目的上是否发生了变化?

战争性质前后是否有变化?

  小结: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

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

历史上称之为"西汉"。

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