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26901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docx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单选题及解析一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D【解析】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不仅表现在性别差异上,还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的掌握。

★★★★

【错因分析】本题易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几个规律的含义混淆。

2.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

  A.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C【解析】思想品德教育是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而其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命题立意】考查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问题。

★★★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A选项,应正确认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 )制定本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3.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中第一条: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育法规知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掌握。

★★

  【错因分析】此题易从“儿童”“少年”这些字眼中误选未成年人保护法。

4.与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的强、不平衡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黏液质C.抑郁质  D.胆汁质

4.D【解析】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强、不平衡对应的特征是不可遏制型的、易激动、不易约束的,而胆汁质以精力旺盛、易感情用事为特征,两者相吻合。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心理学中气质理论的掌握。

★★★★

【错因分析】此题易将多血质和胆汁质的特征混淆。

气质类型

特征

多血质

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动作敏捷、有朝气、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容易转移、兴趣易变化。

(强、平衡、灵活性)

胆汁质

精力旺盛、坦率、刚直、情绪易于冲动。

他们的心理过程和活动都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

(强、不平衡)

黏液质

稳重、安静、踏实、反应迟缓、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不易转移、有忍耐力。

(强、平衡、迟缓)

抑郁质

情感体验深刻、善于觉察细节、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但对事物的反应有较高的敏感性。

(弱性)

神经活动三个维度

(1)神经细胞工作能力的兴奋和抑制过称的强度

(2)神经系统的平衡性

(3)神经过称的灵活性

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

  A.吃了酸的食物会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5.D【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联系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据此可知只有选项D属于学习现象。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的内涵掌握和运用程度。

★★★★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C,蜘蛛织网不符合学习的内涵,这只是一种本能现象,没有练习也没有行为改变。

6.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了知觉的( )

A.选择性 B.恒常性C.理解性  D.整体性

6.A【解析】红笔画出重点是为了突出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性,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它符合知觉的选择性。

  【命题立意】考查心理学中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

★★★★

  【错因分析】易将知觉的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四个基本特征的含义混淆。

知觉基本特性

(1)整体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构成知觉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如:

距离上的接近、缺损的轮廓……

(2)选择性:

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当作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

(3)恒常性: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始终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

(4)理解性:

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

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

 A.多样化  B.专业化  C.单一化  D.崇高化

7.A【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如教师是班级活动的设计者,教师是班级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在班级活动中的观众角色等。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教育学中教师的职业角色特点。

★★★★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B选项,专业化是指作为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资格;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能力、身体状况等,同时教师必须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这些都是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

 

8.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8.A【解析】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B选项,应注意掌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观点。

9.我国的教师职业就其身份特征而言,是( )

A.专业人员  B.国家干部 C.公务人员  D.高级技术人员

9.A【解析】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教师应作为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资格,符合特定的要求:

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能力、身体状况等,同时教师必须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这些都是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要求。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我国教师职业的身份特征。

★★★★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C和D,教师可以是公职人员而不是公务人员,另外教师队伍里面也不全是高级技术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名族素质的使命。

 

10.衡量一个测验的有效性、正确性的重要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C.难度  D.区分度

10.B【解析】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是衡量一个测验的有效性、正确性的重要指标。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的区别。

★★

  【错因分析】易错选A,但A中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

11.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C.复习  D.考试

11.B【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错因分析】应注意备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12.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的标志是(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洛克的《教育漫话》

  C.卢梭的《爱弥儿》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2.A【解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的标志。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

  【错因分析】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13.A【解析】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心理学中认识过程注意的分类。

★★★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C,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如新颖的刺激、变化的运动;(无意注意)

(2)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有

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

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需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1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C.嗅觉现象  D.味觉现象

14.A【解析】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同一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就是这种现象。

 【命题立意】考查心理学中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的内容。

★★★★

 【错因分析】应注意与感觉对比相区别,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5.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试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5.B【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和题干中的表述相吻合。

  【命题立意】考查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掌握。

★★★

  【错因分析】由于题干中出现“试验”两字,此题易错选C,但实验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让学生独立操作,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1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

  A.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6.D【解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七个层次由低到高、相互联系。

【命题立意】考查个性心理中需要概述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

【错因分析】注意与其他需要层次相区分,最低层的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17.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17.B【解析】强化物是指凡是能增强行为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是一种正强化,即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据此答案选B。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心理学一般学习理论中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强化、正强化等的应用。

★★★★

 【错因分析】应注意区分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

18.一种记忆特点是:

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的时间短、保存量大,编码是以事物的物理特性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 )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动作记忆

18.A【解析】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的时间短、保存量大,编码是以事物的物理特性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

  【命题立意】考查认识过程中记忆的三个系统: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

  【错因分析】此题易从题干中的“保存的时间短”中错选B,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记忆的系统

(1)瞬时记忆: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有相当大的容量(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

包括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容量相当有限;和工作记忆,即长时记忆中存贮的、正在使用的信息,是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

(3)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19.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施用累能”是指(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9.B【解析】“施用累能”是指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

王充说:

齐国的都城世代刺绣,那里的平常女子都能刺绣;襄地传统织锦,即使不聪明的女子也变成了巧妇。

这是因为天天看,时时学,手自然就熟练了。

  【命题立意】考查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

  【错因分析】此题首先应理解“施用累能”的含义。

20.“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好的”这种自我防御方式称为( )

  A.否认  B.文饰C.投射  D.幻想

20.B【解析】自我防御机制主要有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

文饰是指一个人为掩饰易被他人取笑的行为去寻找理由为自已辩护,或巧妙地证明事实上他不能忍受的感情和行为是他所能忍受的。

例如,学生考试不及格时就说教师评分不公或试题太偏等。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自我防御机制分类的应用。

★★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A,否认是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

如有的人不愿承认亲人已经死亡的消息。

21.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 )

  A.情景性  B.持久性C.外显性  D.表浅性

21.A【解析】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情绪指感情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命题立意】考查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B,持久性是情感的特征,虽然是两者区别,但依据题中表述不能选B。

22.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与(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困难的倾向

  C.回避失败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22.C【解析】追求成功的倾向与回避失败的倾向是个体成就动机的两种成分。

【命题立意】考查心理学中成就动机理论的相关知识。

★★★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B,回避困难是从实践过程的意志力方面而言,不符合成就动机的含义。

2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学记》 B.《论语》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23.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育学萌芽阶段时期的著作及《学记》的了解。

★★★★

  【错因分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都是教育学独立阶段的著作

24.20世纪,我国提出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指的是( )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C.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4.D【解析】“两基”指的是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规中关于教育发展总目标的表述。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C,虽然实现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但不属于“两基”内容。

25.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 )

  A.学科课程理论  B.结构主义课程论

  C.实用主义课程论  D.综合课程论

25.B【解析】布鲁纳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以他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课程论。

  【命题立意】考查课程理论的相关观点。

★★★

  【错因分析】应注意不同教育观点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2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

  A.《春秋》  B.《学记》  C.《论语》  D.《师说》

26.D【解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唐朝韩愈的《师说》。

【命题立意】考查关于教师角色观点的出处。

★★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学记》《论语》,注意平时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掌握。

27.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C.赫尔巴特  D.洛克

 

27.C【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等。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错因分析】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和洛克在教育目的上也不持社会本位论观点。

2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这是(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8.B【解析】华生的这番论述属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他强调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

【命题立意】考查有关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相关观点。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

29.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 )是典型的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29.A【解析】“举一反三”出自孔子《论语·述而》: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比喻能够由此及彼,是典型的迁移现象。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学习迁移知识的运用。

★★★★

【错因分析】此题正确选项易与其他选项相区分,B、C属于智力方面,D属于性格和人际方面。

30.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关心的是(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的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30.D【解析】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命题立意】考查教师对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运用。

★★★★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B,“学生的听课效果”是从教学出发的,显然并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