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世界的云游者.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565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影世界的云游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光影世界的云游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光影世界的云游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光影世界的云游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光影世界的云游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光影世界的云游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光影世界的云游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光影世界的云游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光影世界的云游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影世界的云游者.docx

《光影世界的云游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影世界的云游者.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光影世界的云游者.docx

光影世界的云游者

光影世界的云游者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春节刚过,空气中还炸响着零星的鞭炮声,飘散着硫磺与酒肉混合的香气,一个骨骼粗大衣着朴素的少年兴奋地走在宜昌街头。

一个小时后,他怀里揣的500元压岁钱变成了一台海鸥135相机。

这个喜欢到野外远足、摸鱼掏虾、制作蝴蝶标本的男孩终于拥有了他梦想已久的“新玩具”。

这个“新玩具”也改变了他的生活。

  2007年11月27日,在摄影界享有盛誉的《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一人物、风光、动物、图片故事4大类的金奖揭晓,法国的尚克劳德?

路易斯(Jean-ClaudeLouis)、美国的道乐西?

坎贝尔(DorothyCampbell),中国的李风、田立4人分获本年度上述四大类金奖。

这也是中国摄影师首次摘取该奖项。

而以作品《等待做实验的猴子》摘取动物类金奖的摄影师李风,正是十几年前那个罄尽所有的压岁钱购买相机的少年。

现在,摄影已成了他的职业,同时也是他挚爱的事业。

  《美国国家地理》首席图片总监麦克?

约翰逊说,《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动物类5个评委一致同意同一件作品获奖,在过去很少见:

“我们见过很多经典的动物照片,但从没想过可以这样拍。

”――对李风的作品评价之高,令人印象深刻。

  “得到获奖消息是在晚上,当时我正在参加中国第八届艺术节闭幕式的采访,这边接电话,那边领导又在讲话,搞得我手忙脚乱的,心里特别激动。

”李风说,“这是对我十多年来勤奋钻研摄影的最大肯定。

  据了解,此次大赛吸引来自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万张作品参赛,而国际赛区最终奖项仅设4个一这意味着,这4个金奖既是各类的“最高奖”,也是“唯一奖”。

  2008年3月14日,李风应邀从北京出发飞赴美国首都华盛顿参加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20周年庆典,并在颁奖典礼上领取全球金奖。

他是《美国国家地理》协会首次以正式名义邀请赴协会总部参观访问的两位中国人之一。

  

  打动全世界的“猴子”

  

  “照片中这些关在笼子里的猴子来自三峡野生动物繁殖中心,它们将要被送到各个医学科研机构用于医学实验。

猴子是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在人类的医学研究中,很多药理实验都是用猴子来完成的。

根据世界动物组织统计,每年被用于各种实验的猴子多达3万余只,大多为人类的科研献出了生命。

”这是李风送交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并为他赢得金奖的《等待做实验的猴子》那帧图片的说明。

  “这个照片是2007年3月底拍摄的。

”李风说,“2006年,一个出版商要出一本反映三峡野生动物的画册,有些野生动物根本拍不到,拍不到就到动物园去拍。

  “2007年3月的一天,我从一个朋友那儿得知,宜昌一家野生动物繁育中心有一批猴子即将送到科研单位做实验,我便连忙赶了过去。

我到的时候,猴子已经装上了小货车,它们被分装在一个个的铁丝网兜里。

这种装法是我以前没见过的,我说怎么这么装啊?

工作人员说,这样是为了防止猴子打架。

是的,猴子有争王的特性,一群猴子在一起一定会互相争斗,如果装在一个笼子里,运到基地时,可能一半猴子已经被打死了。

  “那天我拍了一百多张,猴子的那种恐慌表情让我震惊。

其实,我最喜欢的一张,是一只小猴子前肢举过头顶紧抓笼子,头深深低垂,非常绝望,看起来很像人。

但是我没用它参赛,因为它不如现在这张震撼,有那么多装在笼子里的猴子,特别是有各种各样的眼神。

  作品的右上角,有一只不起眼的人的脚,后来评委对这只人的脚评价极高:

什么事都要‘插一脚’,干预动物的自然生存。

有很多人问我,那个脚是不是刻意加上去的?

确实不是,拍摄过程中,一个管理员上来搬那个货架,当时我也看到了那个脚,但没有想那么多。

后来看片时,我也觉得这只脚是那样的意味深长。

  很多朋友说拿动物做实验残忍,我说看你怎么理解。

很多医学进步,都是从动物实验开始的。

许多疫苗成功以前需要先行试用,总不能拿人试用吧,于是动物就成了牺牲品。

所以,对待动物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关爱,应该珍惜这些生命。

现在很多人都养宠物,可一方面在养宠物,一方面又在吃野生动物。

事实上,人类每年吃掉的野生动物数量,远远超过做实验用的野生动物数量。

我拍这张照片,是想提醒人们善待动物,并向为了人类健康贡献了生命的实验动物表达敬意。

如果有一天动物比我们人类强大了,把我们放在笼子里,我们会是什么感觉?

  

  与动物结缘

  

  “其实我在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我在一家企业做会计,惭愧得很,我那时候作账就没做清楚过。

”生性爱自由的李风根本不喜欢坐办公室,更不愿成天跟数字打交道。

每天他都要抽时间一边看与摄影有关的书,一边摆弄他的宝贝。

一有空他就挎着相机,到各地采风拍照,经过长期的锻炼,他的摄影技术也日臻成熟。

1999年,李风辞去会计做起了专业摄影。

2001年李风成为了《三峡商报》的一名摄影记者。

  “拍摄新闻是我的‘职业’,而拍动物是我的‘爱好’。

”李风说。

  他生命的最初10年,是在鄂西山区度过的。

“我从小就蛮喜欢动物。

”一提到动物,这位生性豪爽的摄影师顿时来了劲、镜片后的眼神光彩四射。

  “那时,家门口有条小河。

潺潺流过、清亮透明的河水里,有数不清的鱼儿、螃蟹、乌龟、王八……小河的后面就是那连绵不绝的大山,山上茂密的树林里,藏着野兔、野猪、獐子等各种有趣的动物。

那个河水是从一个大溶洞里流出的,特别清!

不像现在的水,受过污染。

”讲述对童年家园的印象时,李风脸上流露出孩子般的陶醉。

  在这样山清水秀的环境里长大,李风对大自然多了许多亲近的机会。

那时的他,经常在热爱动物的父亲带领下,上山抓蛇,下河摸鱼,上树掏鸟……

  来到宜昌后,他也经常跟父亲一起到下牢溪、三峡去远足。

三峡中特有的枯叶蝶、珍稀的金凤蝶、众多的花椒凤蝶吸引了他的目光。

李风说,读高中那几年他差不多做了500多个蝴蝶标本,至今家里还有几十盒,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个爱好。

因为他发现,“蝴蝶还是活的最漂亮!

  从不曾熄灭的深深热爱,加上几十年的观察与思考,最后积累为他对生命的体悟:

“现在回头想想,野生、自然状态的动物,才是最美的”李风说,“现在,我更愿意用镜头来记录它们。

”有意思的是,李风与野生动物结下不解之缘,是从小受热爱动物的父亲影响;而现在,受儿子影响,他的父亲也成为一位摄影发烧友。

  “动物里,我拍的最多的是猴子。

我觉得猴子太像人了。

”为了拍金丝猴,他专程跑过多趟巴东、神农架、云南、贵州,风餐露宿,在深山老林中苦苦寻找这一国宝的身影。

如今,野生的川、黔、滇三种金丝猴,他已全部拍到。

  卧龙拍大熊猫,昆明拍红嘴鸥,三峡拍中华鲟,威宁草海拍黑颈鹤……对李风来说,中国最美、最有魅力的地方在西南部,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不仅生长着异常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还可触摸到更多越来越稀缺的原始自然的味道。

  熟悉李风的朋友们都叫他动物专家:

“一只鸟从窗外飞过,光听叫声,不看,他也能马上报出名字。

”2006到2007年,李风为林业局出版的《三峡动物图谱》拍摄动物和鸟类的照片。

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他不是在拍鸟,就是在伏案查阅资料。

厚厚一本《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都要被他翻烂了。

  “这些年,树木明显增多了,鸟也多了……这是可喜的一面。

”长期拍摄动物,令李风对环保现状有了许多思考。

“但同时,污染也加重了,特别是水污染。

”长期拍摄动物,令李风对环保现状有了许多思考。

  “在水质被污染的同时,人们筑坝、修水电站等行为,正迫使一条又一条河流改变它们的生存状态,也改变着水中的生物。

  “神农架有一条小河,各种活蹦乱跳的鱼儿和爬行动物,曾让这条河生机勃勃。

然而我今年夏天再次路过时,眼前一幕却让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因为建小水电站,河水被引走,它已经彻底地干涸而往年此时,正是这条河水量最充沛的时候。

  峡库区曾经有一种岩板鱼,它能吸附在激流之中的岩石表面上。

捉这种鱼的方法也很有趣:

人们只需把大石头搬起来,用簸箕在石头下面接着,鱼就会自己掉进簸箕里面。

可现在,这种鱼已经找不到了。

  自然状态的水,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

现在,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喝的是桶装纯净水,嬉水是在游泳池……那种喝井水、在江河里游泳,和天然水亲密接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说这话时,李风显得无限怅惘。

  

  用生命拍摄新闻的“疯子”

  

  2001年夏天,商报编辑部来了个“拼命三郎”。

中午,酷暑难熬,蝉都停止了鸣叫,一个身材魁梧面色晒得赤红的年轻记者仍拿着相机走街串巷,及时出现在新闻的第一线。

一时间,报纸上随处可见他拍摄到的真实感人的照片。

烈日下,他身上的汗水不停地流出,又马上被晒干,在他的T恤上留下一层摞一层白花花的盐渍。

当时的商报总编范长敏亲自为这个新来的记者撰稿,通报表扬他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

李风说刚做记者时的这段经历他永生难忘。

  “2003年三峡大坝第二次截流前后,为了一篇报道,我到三峡大坝拍摄了三天,吃住都在工地。

晚上跟建设三峡大坝的工人们一起睡工棚,白天背着相机到处走,爬上爬下。

”也是盛夏时节,坝上的温度高达40几度,他的衣服因为盐渍太多都板结了。

正是因为这次对三峡建设充分深入的了解,11月份三峡大坝合龙时,李风拍摄的相关新闻照片获得了全国新闻摄影奖铜奖。

  2003年非典爆发,为了近距离记录这场人类的灾难,李风成为了湖北省第一个直接采访到非典病人的记者。

采访一结束,他就跟那些一线治疗非典病人的医生和护士一起被隔离在一所疗养院。

每天闻着刺鼻的消毒水味,做身体检查,喝药,他真正感受到了死亡之翼掠过的阴影。

在这十几天里,他也突然地空闲下来,想到了以前没时间去多想的问题。

“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生命的质量最重要。

”在以后的日子里,李风一如既往地用生命去拍摄。

  进入媒体8年来,因为长期走街串巷采访,李风的脚竟然生生“磨”成了平足。

对他来说,长年背着几十斤的摄影包,一天徒步二、三十公里,不过是家常便饭。

  走过酷暑严寒,李风从一个新手成长为成熟的摄影人,“怕苦怕累怕死,当不了一个合格的记者和摄影人。

”有朋友一半开玩笑一半钦佩地说,“难怪你叫李风呢,你做起新闻来真是一个‘疯子’!

  拍摄动物,既妙趣横生,也意味着艰险和挑战。

  2005年夏天,宜都一头大黑熊掉入一个3米多深的蓄水池里。

救护人员为黑熊注射麻药后将其拉出水池,装进铁笼。

哪知后半身刚被推进铁笼,黑熊突然醒来,挣扎着向笼外冲。

而这时,李风正凑在笼子边拍摄!

情急之下,他迅速抱着相机翻身在地上打了个滚,眼镜都挣扎掉了,这才逃过一“劫”。

  为拍摄长江流域鸟的生存状态,李风沿长江多次考察拍摄,从长江源头到青藏高原,从云南到洞庭湖,从鄱阳湖到长江入海口,到处留下了他的身影。

  2007年隆冬,大雪茫茫中,李风独自在鄱阳湖泊摄越冬鸟类。

为了拍一群湖面觅食的白鹤,李风轻轻走到离它们更近的一片雪地上,谁知刚刚站定,就听到脚下有细微的冰的开裂声,来不及反应,整个人就“咕咚”一下落入冰冷刺骨的湖水中。

  作为一个摄影人,李风精力充沛,充满激情、拍摄中的酷暑严寒、饥渴劳累,甚至生命危险,他都不怕。

只有孤单,才是爱说爱笑的他最难以忍受的

  2007年12月11日凌晨六点,李风和《时尚旅游》杂志记者从林芝出发,前往圣湖那木错,冬季的西藏空气含氧量很低,山口寒风凛冽,李风病了,高原反应也来了,他只觉呼吸困难、头疼欲裂,想快点下山。

谁知回到车上,同去的藏民司机也不行了,躺在车上不能动弹。

  在西藏海拔4000多米的纳木错湖边,李风孤身一人四处跋涉采风。

高原上空气稀薄,入夜后气温骤降,荒原寒寂,四无人烟,只有经幡在寒风中猎猎抖动,走过玛尼堆,他也虔诚地加上一块石头,然后蹲在圣湖边苦修人仅能容身的小山洞里过了一夜。

  为拍摄三峡库区的金丝猴、2007年李风到库区沿渡河考察了半个月。

“金丝猴是树栖动物、很难被发现,为摸清它的习性,我在海拔2000多的深山林区徒步了好几天。

饿了啃干粮,带的矿泉水喝完了就喝山里的泉水,一个人在下着雨又湿又滑的林子里转悠。

到了夜晚,就借宿在荒僻贫瘠的深山人家里,躺在阴冷潮湿的硬木板上,也是奇怪得很,感觉身体疲劳至极,却怎么也无法入睡。

山里的夜怎么那么寂静,那么黑,一丝光都没有呢?

”他说,当时感觉就像一个人被抛弃在世界尽头……这次考察拍摄的照片后来在全国多家媒体发表,向世人第一次全面展示了三峡库区的金丝猴。

  

  “不要做简单的记录者”

  

  “现在的摄影,跟10年前已经大大不同。

如今的照相设备已十分成熟,拍照已成为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一幅好照片的诞生,也就不再仅仅取决于好的摄影方法。

  “那么好照片的关键在哪里?

摄影跟绘画艺术一样,胜在思想。

”多年的摄影生涯,李风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着思考着,“不要要做简单的记录者,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摄影人。

”其实,新闻就在我们身边,好照片也离我们并不远,“只是大家平时没有发现而已”。

  “此次赴美领奖,参加全球摄影交流活动,并在美国采访考察了8天,我收获颇多。

其实,不管是中国评委也好,还是美国评委也好,他们评论一张照片,不但看图片本身是不是很美,更看作品是不是能说明一些问题,是不是出人意料。

  怎样才能拍出好的作品?

最重要的,要先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要成为专家型摄影者。

我在《美国国家地理》了解到,为《美国国家地理》工作的摄影师,出身摄影专业的极少,大多是地理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

他们无论拍什么题目,都会有很多前期的调查、策划、学习,而且实施起来也不是十天半月就完事,可能十年、二十年一直在拍这样的题目。

  这是我们中国摄影师需要学习的。

我们国家摄影者很多,专家很少,摄影者的功力和专心程度、专业程度都不够。

同时,很多题材以一个摄影者的身份是做不下去的,所以现在好的摄影家都是在某个学科造诣很深。

  缺少思考,是我们中国摄影师的通病,今天别人去西藏他也去西藏,明天别人去新疆他也去新疆,其实很多的题材就在我们眼皮底下。

现在国外专业的摄影机构或评委、更感兴趣的是中国的大发展和新的事物的产生。

但这些东西不是任何地方都有的。

  而且我觉得好的题材除了带出大的背景来、还要有故事、有细节、有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历史的关系。

一个摄影师一生做不了多少题材,所以要选择有意义的题材来做。

好的题材要用一生来拍。

有了好的东西就会有人找你,一定会有人来找你。

  

  胡子与梦想

  

  李风体重80公斤,腰围3尺,声若炸雷,性情豪爽。

猛一看就好象《水浒》中跳出来的一个强盗。

他又圆又大的头上,一顶反戴的鸭舌帽,屡丢屡买,屡买屡丢。

腿上不论冬夏,总是一条补疤摞补疤的牛仔裤。

他不打麻将,不抽烟,不到酒吧的厅,除了photoshop,几乎不会用电脑,除了用邮箱收发邮件几乎从不上网,出门在外就是拍照,在家就是在整理照片,生活日益单调无趣…可他却严肃的说:

“一个人_辈子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就很不错了。

  李风这几年获奖多了,全国的各个摄影比赛好多奖他都得过,特别是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2007年度动物类大奖后,这段时间全国上下好多媒体都来采访他,但他知道这只是机遇的垂青和他过去勤奋工作的回报。

“这些荣誉都是过去式,我不会因此止步不前。

”李风说,“我还年轻,至少还有十年的时间可为自己热爱的摄影事业努力奋斗。

  认识李风的人对他下巴上那一把标志性的胡子都印象深刻,以为他只是不修边幅,懒得修剪。

在一次好友相聚的饭桌上,才听人说,他有一个摄影上的目标,一日不达目标一日不刮胡子。

这个说法或许为朋友们演绎附会,无法证实。

  但作为他的好友,我清晰地记得,多年前,某期电视节目《东方之子》播出时,李风正摆弄着他的相机,他忽然转头对我说:

“我将来也要上《东方之子》。

”说这话时目光灼灼。

  在他生活的这个小城里,很多人都认识他。

一次打的跟司机聊天,提起记者,司机一脸不屑的说:

“记者,没什么了不起!

我就认识一个,常坐我的车嘛。

咳,晒得比我还黑!

穿得比我还破!

成天一条烂牛仔裤,胡子拉渣的,头发像刺猬,挎个大包包,累得贼死,还不如我呢……”我不禁莞尔,这说的定是他了。

摄影记者都会形影不离地背着自己的摄影包,但留着胡子而腿上的牛仔裤总有破洞和补丁的,只有李风了。

  我想,这位司机大概没看过日本小说《宫本武藏》,小说写的是日本史上一位最著名的剑客的故事,小说里有这样一段话来描写这位剑侠:

一个伟大的云游者和乞丐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内心里,有一个火热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