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经济学简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62076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经济学简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财政经济学简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财政经济学简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财政经济学简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财政经济学简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财政经济学简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财政经济学简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财政经济学简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财政经济学简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财政经济学简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财政经济学简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财政经济学简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财政经济学简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财政经济学简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经济学简1.docx

《财政经济学简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经济学简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经济学简1.docx

财政经济学简1

财政经济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运用公共财政的基本原理分析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答:

(一)公共财政及其内容

1、公共财政是指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实质就是将财政的职能定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灵。

2、公共财政的特点:

(1)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即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弥补市场失灵。

(2)公共财政的非盈利性:

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其行为不能以取得盈利为目标,其职责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

(3)收支行为的规范化:

即政府收支的安排必须依法进行;政府的全部收支就纳入预算;政府的所有收支应由财税部门管理和安排;保证财政收支安排的公正与均衡。

3、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基础教育投入的资金比率较小。

(2)教育结构不合理。

(3)地区间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

(4)缺乏合理规划,重复建设,资源过于浪费。

4、存在问题的分析:

(1)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经济建设所投入的资金较多,而对于基础教育所安排的资金较少。

(2)政府财政能力的失衡导致地区间基础教育投入的不足,大多基层财政所负担的支出比例过重,有的已悄堪重负。

(3)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区间基础教育投入的差异性。

好的地区生源不断,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则是生源流失严重。

5、改进方向及措施

(1)调整投资方向,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

(2)改革教育体制,平衡地区间的教育水平的过大差异。

(3)构建教育资金的纵向和横向的转移性支付,促进地区间资本的流动。

(4)发展多重教育模式,保障全民教育的权利。

二、分析财政支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答:

公共支出的低效率是一个世界性的的问题,导致政府及财政支出低效率的原因是综合的、复杂的。

政府活动及其财政支出效率低下,是一个与私人部门效率相对较高的比较概念。

私人部门较高的效率是因为它有内在的不懈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动力及外部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

政府组织的垄断性以及政府行为的公共目的性,使政府活动及其财政支出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都不如私人部门。

具体地说,政府活动及其支出低效率的原因主要是:

1、缺乏竞争。

公务员的终身雇用制让相当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压力去提高工作效率;某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提供往往具有独占性。

2、没有足够的激励降低成本。

政府的大多数公众服务机构不直接从顾客那里取得资金,而是来源政府的拨款。

政府及其所属公共机构处于垄断地位,有条件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降低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价格和扩大生产规模超量提供,无疑使政府部门在实际运转费用大大超过合理费用,增加了社会负担。

3、监督信息不完备。

从理论上讲,政府及其公共服务机构必须接受公民代表的政治监督及司法、审计监督,以保证政府部门运行的效率。

但现实中,由于监督信息的不完备,政府对其信息具有垄断性,监督者无法充分获得,致使监督失去应有的效力。

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

简要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大力培育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

2、建立有助于发挥公共部门能力的管理体制。

3、约束政府的随意干预和腐败行为。

4、适度分散政府的权力。

三、试述税制优化的目标

答:

税制优化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好的税制。

好的税制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标准。

而当代西方各学派和经济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税制优化的目标。

(一)最优税收理论。

强调税制的效率目标,重点考察的是税收干扰资源配置产生的经济效率损失,南昌对再分配的公平问题则较少关注,它致力于寻找一种最优的税收工具,使得政府在取得既定收入和前提下,产生的经济效率损失即税收的超额负担最小。

(二)供给学派关于税制优化问题研究是:

强调供给因素对经济的决定作用,在税制建设上不仅重视效率问题,同时也关注公平问题。

主张实现税制优化的目标,主要是通过降低边际税率的方式来提高效率,刺激供给,同时亦可改进再分配状况。

(三)公共选择学派对税制优化问题的研究是:

认为最优的税制就是参与公共选择的人至少在理论上一致赞同的税制,一致赞同程度越高。

税收越有效率,就越具公平性。

其税制优化的目标是使现行税制趋于一致赞同程度最高的税制,同时这一税制能对政府的支出水平进行限制。

(四)198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事务主任维托坦兹提出了衡量有效税制的质量特征:

1、高的集中性指标。

即一个良好的税制中,相对少量的税种和税率就能集大部分的税收收入,税制的集中程度越高,税制的透明度也就越高,管理也就越容易。

2、低的分散性指标。

要使用权收入少的小税种数量保持在最低限度,因为小税种数量多会增加税收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3、低的税基侵蚀指标。

实际税基与潜在税基存在差异,好的税制应尽量减少这种差异。

4、低的征收滞后。

要将税收征收时滞降低到可能达到的最低限度。

5、低的从量性指标。

税收中尽量可能少的保留从量税,从量税的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越高,税收总收入受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越大。

6、高的客观性指标。

注重税基的客观性,使税基尽可能客观和可测。

7、适当的罚则。

通过适当的的罚则配合税务管理来加强对税收的强制执行程度,保证税收制度的执行。

8、低的税收征收成本。

最优的税制应使征收成本尽可能低。

四、从政府与纳税人的税收博弈关系的角度分析我国如何完善税制?

答:

(一)政府与纳税人的税收博弈关系

税收博弈关系主要是体现在政府和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博弈。

政府与纳税人都是具有自身利益的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根据零和博弈理论,政府要取得多少税收收入,纳税人就要缴纳多少税,二者都有各自具体的行为目标。

1、政府的行为目标:

为保证政府履行职能和正常运作,政府必须组织税收收入。

在征纳过程中,政府的策略是设置什么税种,多少税率,如何征收等进行收入的再分配。

2、纳税人的行为目标:

由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即使是在完善的税制下,纳税人也会尽可能地少交税。

如此一来,纳税人的行为调整导致税制失效(如调整经营行为以达到避税目的或进行税收筹划),并使经济环境更加复杂,进而促使税制进一步复杂化,给税收征收带来困难,成本增加,政府的政策目标难以实现。

3、税收博弈的纳什均衡

纳税人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和政府履行职能最优化的条件下,二者的均衡点在于设计较为合理的税收制度,包括税收内在结构及其征收方法、纳税人的激励机制等,以实现税收最优化。

达到均衡的条件是:

(1)税制的设计和调整不仅要充分考虑政府的税收政策目标,还要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利益目标。

(2)有效地获取涉税信息。

(3)税收制度或税收政策的选择中要考虑相关政策的协调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非对称信息下税制设计的科学性。

(二)目前我国税制改革中的问题

1、忽视了政府与纳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及其目标和利益上的不一致。

2、忽视了地方政府与纳税人涉税行为的理性选择及预期。

3、忽视了税收政策与税收制度作为一个变量所应受到的约束。

4、忽视了税收政策与税收制度所处于的现实的经济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住处的非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以上问题体现出了政府对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及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缺乏调查了解,导致征收方法的低效率和造成税收激励不足,税收效果不明显。

(三)完善我国税制,实现税制优化的分析

1、科学界定税收博弈参与人的策略选择空间。

2、建立严格的税收博弈规则的实施机制。

3、税收博弈信息的完备性。

4、合理设置税收激励机制。

5、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税收博弈联盟,合理进行利益划分。

五、分析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规模

答:

(一)我国目前的财政收入包括三方面:

一是政府集中掌握的预算内收入;二是各级财政和行政事业单位掌握的预算外收入以及其他没有纳入预算的收入;三是各部门掌握的预算外收入。

(二)考察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两个口径

1、小口径的财政收入规模。

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里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纳入政府预算的其它各项收入。

2、大口径财政收入规模。

即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这里的政府收入不仅包括财政收入,还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各种形式的退库以及其他各种形式未纳入预算的收入。

(三)财政收入规模界定的理论标准

1、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同步。

财政支出是随着经济的增长、政府职能的扩大而呈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

2、满足政府最低支出标准。

在政府职能既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应以所取得的财政收入能够维持政府正常行使职能的经费支出及公共产品的基本供给的资金需要。

3、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相结合,统筹安排。

在确定财政收入规模时不仅考虑到税收增长,还要充分考虑非税因素,并将所有的非税收入都纳入政府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支配使用。

4、以一定时期剩余产品价值量为上限。

一定时期的财政收入总量不能超过同期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总量。

(四)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规模的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1996年降至10.07%,1997年后有所回升,1999年达到14%。

这一比重是否合适,进行以下综合分析:

1、小口径的财政收入规模的比较

(1)将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与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比较:

从小口径的财政收入规模看,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明显偏低。

(2)从生产力了展因素这一角度看,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尚处于经济起飞的初期阶段,需要保持一个适当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3)从保证政府职能部门运转及满足公共支出基本需要的角度看,我国目前的体制转轨时期,政府职能的界定尚不规范、清楚。

存在一些不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政府包揽过多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却由企业来承担的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我国目前小口径的财政收入规模偏低。

2、大口径的财政收入规模的比较

由于我国政府收入形式欠规范,仅用税收收收入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能全面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的负担情况,需要对我国的收入口径进行调整,用包含财政收入退库、社会保障基金、预期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等大口径财政收入规模进行比较。

通过我国近十年情况的实证分析,我国剩余产品价值总量占GDP的比重大约在31%—33%之间,根据财政收入上限为剩余产品价值总量占GDP的比重这一标准,我国目前占GDP30%左右的大口径财政收入规模已经不低。

从大、小口径财政收入规模的综合比较看,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小口径财政收入规模偏低,大口径财政收入规模偏高。

由此得出我国目前的财政困难实质上是一种结构性困难,即政府统一支配财力较少,而在政府控制之外的财力并不少。

六、我国国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答:

(一)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功能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运行

(二)国债的调控效应

1、国债的流动效应2、国债的利率效应

3、国债的投资扩张效应4、国债瓣货币政策工具效应

(三)国债管理目标

国债管理是政府围绕国债运行过程中所进行的决策、组织、规模、指导、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

是以国债妆行、交易、市场运作和兑付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协调方式为研究对象。

1、基本目标:

能够以理想的借款条件待续筹集所需的资金,具体包括债务成本最小化和债务风险最小化两个层面。

2、最终目标:

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收入分配公平、资源有效配置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这与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四)我国国债管理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债务风险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准国债”问题应引起重视,避免或有债务风险。

2、国债利率偏高。

3、我国外债多头对外借款、多部门管理隐藏的债务风险。

4、外债汇率风险意识弱对项目单位的冲击。

5、对国债规模的管理,我国目前在法律程序上实行的是发行额管理,而国外主要实行余额管理。

6、完善地方债务管理制度。

七、财政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及依据

答:

(一)财政支出划分的的基本理论及依据

1、财政支出划分的观点

经济文献中认为,支出责任的分权能带来重大的福利收益,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的最好方式是将支出责任划分给与收益者最直接的那一级政府。

集权论者认为,配置与分配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是相互冲突的。

对于地区差异很大的国家,资源分布、收入分配和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会存在很大差异,结果会导致地区间移民,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还造成政府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压力。

支出分权是必要的,但如果公共支出的大部分彩分权形式将会对宏观经济和管理带来重大的影响,即使地方政府的支出总水平受到税收和借贷的有效约束,但是其支出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

另外晨支出划分时还应考虑分权的效率盈余在实践中所打的折扣。

由于地方政府管理能力较弱,不会自发开发现代化且有透明度的公共支出管理系统,以及地方政府规模与分权效率受益的并不总是满足一致性,造成分权效率的大大降低。

理论上讲,各国在支出责任的划分上有着各种不同的选择。

大多数国家都将国防、外交、外贸和移民管制等职能划分给中央政府;而将地方治安、防火、卫生、交通和特定公共设施等服务职能划分给地方政府。

2、财政支出划分的原则

(1)受益原则。

根据受益范围大小决定支出的对象,全国受益的支出由中央政府负责,地方收益的支出由地方政府负责。

(2)行动原则。

凡是公共服务的实施在行动上必须统一规划的领域或财政活动,其支出应属于中央政府的公共支出;凡是政府财政活动在实施中必须因地制宜的,其支出属于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

(3)技术原则。

凡是规模庞大,需要高技术才能完成的政府活动或公共工程,其支出应归中央政府的公共支出。

否则,应属地方政府。

(二)财政收入划分理论依据

从分配和宏观经济管理角度,将全部或者大部分课税权划分给地方政府或者中央政府进行税收分享都是不可行的。

过渡分权会剥夺中央政府用于宏观经济管理的税收手段,也不利于发挥中央预算在跨地区及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再分配作用。

财政收入的税权划分原则是:

1、效率原则。

是指应以征税的效率为标准来确定税权的归属,将税权交由征税效率较高的那级政府来征收。

2、适应性原则。

是指以税基宽窄来确定税种的归属,税基宽的税种归中央政府,税基窄的税种紧地方政府。

3、恰当性原则。

强调应以税收负担的公平分配为原则,哪级政府征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税收负担更公平就由哪级政府征收。

4、经济效率原则。

即把征税对经济产生的效益作为税权划分的标准,税权的划分应尽量避免处于地方利益而使社会整体经济效益降低。

税收划归哪方要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哪方更能有利经济发展和稳定。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广泛采用分税制来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

分税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根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划分税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自的税收权限、税制体系、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支关系的制度。

确立分税制的主要依据有三方面:

1、职权依据。

根据事权财权统一原则和各级政府的职权范围,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制,各自分别立法,分别管理,分别征收。

2、税种依据。

分税制以税种自身的特征为依据来划分各级政府的收入,以利于稳定和强化税收功能,发挥税收多层次调节经济的作用。

3、税收征管依据。

分税制作为税收管理制度,税种划分应方便税务机关征管和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八、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及完善。

答:

(一)财政转移支付的定义

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财力的上下移动。

广义上的转移支付指国内各级政府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政收入级次和规模,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财政收入的补助和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上解,凡是政府间财力的转移与划拨关系都可视为转移支付。

狭义上的转移支付是指相邻两级政府间上级对下级的财力补助。

财政转移支付从形式上表现为各级政府间事权的转移,财权财力在不同级次政府间的转换,是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的一种再分配。

是分税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纵向不平衡和地区间财政横向不平衡。

(二)财政转移支付具体目标

1、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

2、中央政府宏观调控。

3、弥补地方财政赤字。

4、调整地方利益的“溢出效应”。

5、特殊救济功能。

(三)转移支付按性质分类

1、税收返还2、一般性转移支付3、专项转移支付4、其他转移支付

(四)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1、转移支付制度总体设计存在缺陷,形式过多,结构不合理,均等化不足。

2、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不规范,不公开透明。

3、省以下财政支付制度尚不完善。

(五)我国财政转移性支付的改革与完善

1、指导思想:

应以实现均等化为目标,即政府在各地区所提供的公共产品能力大致相当,转移支付的制度要公平、公开,要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2、试行纵向转移支付与横向转移支付相结合的模式。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单靠中央政府的纵向调节难以完成,需要各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来支持。

3、采取适当的转移支付形式

(1)应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包括体制性补助。

(2)调整财力性转移支付:

目前我国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未包括税收返还,是不合理的,

(3)科学界定专项转移支付的标准,控制其列入的标准和规模。

4、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制化建设。

九、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略)

十、稳健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及我国财政政策取向

答:

(一)稳健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1、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是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继续扩大,又要防止通货紧缩的趋势重新出现;既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从紧,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2、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

具体来说,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1)控制赤字,即要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的规模。

(2)调整结构,即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资结构。

(3)推进改革,即保证一定规模中央财政投资基础上,适当减少国债项目投资规模,腾出一部分资金财力,用于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创新。

(4)增收节支,即在总体税负不增或者略减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我国十一五规划关于财政改革的要求

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用公共部门。

2、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

3、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

4、继续深化税制改革。

(三)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取向

1、政府职能的调整和转变,必然带来财政政策的调整。

“经济调整、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职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2、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长期问题的解决需要依托财政政策。

(1)三农问题:

贫困人口、新农村建设等问题

(2)八大民生问题:

就业、医疗、低保等问题

(3)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制约和深层次矛盾的彻底解决依托财政政策。

(1)循环经济瓶颈

(2)科技创新瓶颈

(3)环境保护瓶颈

 

出师表

两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