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9383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docx

染病学五年制本科

《传染病学》五年制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010090

课程名称:

传染病学

英文名称:

InfectiousDiseases

课程性质:

专业课

总学时:

45学时(理论课30学时、临床见习课15学时)

学分:

2.5

适用专业:

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建议教材:

《传染病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编:

李兰娟、任红。

课程简介: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大纲所选病种以国内、省内常见病为主,病种分类以病原体为依据。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医学本科专业。

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少而精,启发式、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临床结合的原则,在讲课中应重点讲解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建立临床思维。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总论

(一)目的要求:

1.熟悉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概念及区别。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2.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学时安排: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1.重点讲解感染的概念。

2.重点讲解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重点讲解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4.一般讲解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1.一般讲解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2.一般讲解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3.一般讲解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1.重点讲解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的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2.一般讲解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

1.重点讲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重点讲解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

(2)重点讲解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

一般讲解传染病诊断的三大要素:

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

一般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

一般讲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病毒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临床表现。

2.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3.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学时安排:

4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及其病原分型。

2.病原学:

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其主要特点,重点讲解HBV三大抗原抗体系统的意义,一般讲解HBVDNA和DNAP、HBV变异的意义。

一般讲解HCV、HDV、HEV病毒的特点。

3.流行病学:

一般讲解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免疫力以及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

一般讲解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5.病理解剖:

一般讲解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改变(以肝脏为主)。

6.病理生理:

一般讲解黄疸、肝性脑病、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肺综合征、腹水的病理生理变化。

7.临床表现:

(1)一般讲解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

(2)重点讲解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3)一般讲解特殊人群肝炎的表现。

(小儿、老年人及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8.实验室检查:

(1)重点讲解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2)重点讲解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的意义。

(3)一般讲解肝活体组织检查、超声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的意义。

9.一般讲解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与后果。

10.诊断及鉴别诊断:

(1)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2)一般讲解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11.预后:

一般讲解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12.治疗:

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重点讲解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淤疸型肝炎的各项治疗措施(一般支持疗法、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

13.预防:

一般讲解预防措施的三大环节(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节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

2.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诊断依据。

3.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学时安排: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重点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定义,一般讲解其临床特征。

2.病原学:

一般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点、分型以及抵抗力。

3.流行病学:

一般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毒宿主及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易感性。

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一般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损伤作用)。

(2)重点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中出现的出血、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理。

(3)重点讲解全身小血管、肾的病理改变,一般讲解心脏、脑垂体及其他脏器病理改变的特点。

5.临床表现:

(1)一般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潜伏期。

(2)重点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病例的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3)一般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类型。

6.实验室检查:

(1)重点讲解血常规的变化(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异常淋巴细胞的出现),重点讲解尿常规的变化(显著蛋白尿、管型、膜状物)。

重点讲解免疫学检查。

(2)一般讲解血液生化检查的意义。

(3)一般讲解凝血功能检查及其他检查的意义。

7.并发症:

重点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并发症(腔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肺水肿、其他)。

8.诊断及鉴别诊断:

(1)重点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

(2)一般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鉴别诊断。

9.预后:

一般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死率。

10.治疗:

重点讲解“三早一就”的治疗原则,重点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治疗原则及措施。

一般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症的治疗。

11.预防:

一般讲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第三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乙型脑炎的典型临床经过。

2.熟悉乙型脑炎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诊断、治疗措施。

3.了解乙型脑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并发症、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学时安排: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一般讲解乙型脑炎概念及临床特征。

2.病原学:

一般讲解乙型脑炎病毒的特性及抵抗力。

3.流行病学:

一般讲解乙型脑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般讲解乙型脑炎的发病机制(传入途径、引起乙型脑炎的条件),一般讲解乙型脑炎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性病理改变。

5.临床表现:

(1)一般讲解乙型脑炎的潜伏期。

(2)重点讲解乙型脑炎的典型临床经过(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3)重点讲解乙型脑炎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6.实验室检查:

(1)一般讲解乙型脑炎的周围血象、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的意义。

(2)重点讲解乙型脑炎脑脊液的变化。

7.一般讲解乙型脑炎的并发症。

8.诊断及鉴别诊断。

(1)重点讲解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重点讲解乙型脑炎与中毒性菌痢鉴别诊断。

(2)一般讲解乙型脑炎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其他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

9.预后:

一般讲解乙型脑炎的病死率、后遗症、死亡原因。

10.治疗:

重点讲解乙型脑炎的治疗措施(一般支持疗法、对症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一般讲解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

11.预防:

一般讲解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四节登革热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典型登革热、重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2.熟悉登革热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措施。

3.了解登革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并发症、鉴别诊断、预防措施。

(二)学时安排: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登革热

1.概述:

重点讲解登革热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病原学:

一般讲解登革热病毒的特点及抵抗力。

3.流行病学:

一般讲解登革热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般讲解登革热的发病机制、主要病理改变。

5.临床表现

(1)一般讲解登革热的潜伏期。

(2)重点讲解登革热的临床类型(典型、重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

6.并发症:

一般讲解登革热常见的各种并发症。

7.实验室检查:

重点血象检查、血清学检查的意义。

8.诊断与鉴别诊断:

重点讲解登革热的诊断依据。

一般讲解登革热的鉴别诊断。

9.预后:

一般讲解登革热的预后。

10.治疗:

重点讲解登革热的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11.预防:

一般讲解登革热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登革出血热

一般讲解登革出血热的病原学、发病机制、病理。

重点讲解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第五节艾滋病(AIDS)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艾滋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依据。

2.熟悉艾滋病的流行病学、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措施。

3.了解艾滋病的病原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其他治疗措施。

(二)学时安排: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重点讲解艾滋病的定义。

2.病原学:

一般讲解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特性及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3.流行病学:

重点讲解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

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般讲解艾滋病的发病原理及主要病理改变。

5.临床表现:

(1)一般讲解艾滋病的潜伏期。

(2)重点讲解艾滋病三期临床经过的特点(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

(3)重点讲解艾滋病患者常见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6.实验室检查:

(1)一般讲解常规检查的变化及意义。

(2)一般讲解免疫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的意义

7.诊断与鉴别诊断:

(1)重点讲解艾滋病的诊断依据。

(2)一般讲解艾滋病的鉴别诊断。

8.预后:

一般讲解艾滋病的预后。

9.治疗:

(1)重点讲解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的目标、目前ARV药物分类、治疗时机)。

(2)一般讲解艾滋病的免疫治疗、并发症的治疗、支持及对症治疗、预防性治疗。

10.预防:

一般讲解艾滋病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三章立克次体感染

第一节恙虫病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2.熟悉恙虫病的诊断依据及病原治疗。

3.了解恙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学时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一般讲解恙虫病概念,重点讲解其临床特征。

2.病原学:

一般讲解恙虫病立克次体的结构及抗原特性,一般讲解其对外界抵抗力。

3.流行病学:

一般讲解恙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般讲解恙虫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5.临床表现:

(1)一般讲解恙虫病的潜伏期。

(2)重点讲解恙虫病的临床特征。

(3)重点讲解恙虫病的特征性表现(焦痂与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

6.实验室检查:

一般讲解恙虫病的周围血象、血清学检查、病原体分离及其他检查的方法及意义。

7.一般讲解恙虫病的并发症。

8.诊断及鉴别诊断。

重点讲解恙虫病的诊断依据,一般讲解其鉴别诊断。

9.预后:

一般讲解恙虫病预后。

10.治疗:

重点讲解恙虫病病原治疗。

11.预防:

一般讲解恙虫病预防措施。

第四章细菌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伤寒和副伤寒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伤寒的临床表现及病原治疗。

2.熟悉伤寒的病理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

3.了解伤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学时安排: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伤寒

1.概述:

重点讲解伤寒的概念以及临床特征、主要严重并发症。

2.病原学:

一般讲解伤寒杆菌的特性、抵抗力,重点讲解伤寒杆菌的抗原特性。

3.流行病学:

一般讲解伤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一般讲解伤寒杆菌入侵途径,致病机制。

(2)重点讲解伤寒的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吞噬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3)一般讲解回肠下段淋巴结、肝、脾的病理改变。

5.临床表现:

(1)一般讲解伤寒的潜伏期。

(2)重点讲解典型伤寒的四期经过(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3)一般讲解伤寒的临床类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

(4)重点讲解老年伤寒及小儿伤寒的特征。

(5)重点讲解伤寒复发及再燃的概念。

6.实验室检查:

重点讲解伤寒血象的变化(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重点讲解伤寒杆菌培养的时间和意义,重点讲解肥达氏反应效价的评价及临床意义。

一般讲解其他检查的意义。

7.并发症:

重点讲解伤寒的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

8.诊断及鉴别诊断:

(1)一般讲解伤寒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

(2)一般讲解伤寒的鉴别诊断。

9.预后:

一般讲解伤寒的预后。

10.治疗:

重点讲解伤寒的一般治疗(隔离与休息、护理与饮食、对症处理)及伤寒的病原治疗(药物及疗程),一般讲解并发症、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11.预防:

一般讲解预防伤寒的三大环节,采取合理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为要点。

副伤寒

一般讲解副伤寒甲、乙、丙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与伤寒的异同点。

第二节霍乱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霍乱的临床表现及补液疗法。

2.熟悉霍乱发病机制、病理解剖,霍乱的并发症、诊断依据及预后。

3.了解霍乱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学时安排: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重点讲解霍乱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2.病原学:

一般讲解霍乱弧菌的分类、染色及形态、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特性。

3.流行病学:

一般讲解霍乱的流行史,一般讲解霍乱的流行的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重点讲解霍乱的发病机制。

(2)重点讲解霍乱的病理解剖特点。

5.临床表现

(1)一般讲解霍乱的潜伏期。

(2)重点讲解典型霍乱的分期(吐泻期、脱水期、恢复期或反应期)及各期的临床特征。

(3)重点讲解霍乱分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

6.实验室检查:

一般讲解霍乱血液、尿液的变化,重点讲解粪便检查的意义(常规检查、细菌学检查),一般讲解血清学检查的方法及意义。

7.并发症:

重点讲解霍乱的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水肿)。

8.诊断及鉴别诊断:

(1)重点讲解霍乱的诊断标准及疑似诊断。

(2)一般讲解霍乱的鉴别诊断。

9.预后:

一般讲解霍乱的预后。

10.治疗:

(1)重点讲解霍乱的治疗原则、补液疗法(静脉补液原则:

输液种类、输入液量、补液速度;口服补液)。

(2)一般讲解抗菌药物及抑制肠粘膜分泌药的使用

(3)一般讲解并发症的治疗。

11.预防:

一般讲解霍乱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菌痢的临床表现。

2.熟悉菌痢的肠道主要病变、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3.了解菌痢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

(二)学时安排: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一般讲解菌痢的概念及临床特点。

2.病原学:

一般讲解痢疾杆菌的特性及抗原分类,一般讲解其对外界及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3.流行病学:

一般讲解菌痢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一般讲解普通型菌痢及中毒型菌痢的发病机制,一般讲解菌痢的主要致病因素。

(2)重点讲解菌痢的肠道主要病变。

5.临床表现:

(1)一般讲解菌痢的潜伏期。

(2)重点讲解急性菌痢各型的临床特征(普通型、轻型、重型、中毒性菌痢)。

(3)重点讲解菌痢病程延长的因素及慢性菌痢的病程。

(4)一般讲解各型慢性菌痢的临床特征(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

6.实验室检查:

一般讲解菌痢血象的变化,重点讲解菌痢粪便检查的临床意义。

7.一般讲解菌痢的并发症及后遗症。

8.诊断及鉴别诊断:

(1)重点讲解菌痢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粪便检查)。

(2)重点讲解急性菌痢与急性肠阿米巴痢疾鉴别诊断,重点讲解中毒性菌痢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鉴别诊断,一般讲解慢性菌痢的鉴别诊断。

9.预后:

一般讲解菌痢的预后。

10.治疗:

重点讲解急性菌痢的一般对症治疗及病原治疗,重点讲解中毒型菌痢的抢救措施病原治疗,一般讲解慢性菌痢的治疗原则。

11.预防:

一般讲解菌痢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四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

2.熟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诊断依据。

3.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学时安排: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重点讲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概念及临床特点。

2.病原学:

一般讲解脑膜炎球菌的特性及分型,对外界及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3.流行病学:

一般讲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一般讲解脑膜炎球菌入侵鼻咽部致菌血症、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2)一般讲解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制。

(3)一般讲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期、脑膜炎期的主要病理改变。

5.临床表现:

(1)一般讲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潜伏期,一般讲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分型(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型)。

(2)重点讲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普通型的分期(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3)重点讲解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分型(暴发型休克型、暴发型脑膜脑炎型、混合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

6.实验室检查:

(1)一般讲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象的变化。

(2)重点讲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脑脊液变化及细菌学检查。

(3)一般讲解血液免疫学检测及其他检查的意义及方法。

7.并发症:

一般讲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并发症与后遗症。

8.诊断及鉴别诊断:

(1)重点讲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一般讲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鉴别诊断。

9.预后:

一般讲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后。

10.治疗:

重点讲解普通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重点讲解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休克型、脑膜脑炎型的治疗。

11.预防:

一般讲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五节败血症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败血症的定义、临床表现。

2.熟悉败血症的诊断依据及病原治疗。

3.了解败血症的病原学、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学时安排: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1)重点讲解败血症的定义、临床症状及菌血症的定义。

(2)重点讲解原发局部感染、脓毒血症、严重败血症(severesepsis)的概念。

2.病原学:

一般讲解败血症的病因、病原菌的种类。

3.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1)一般讲解败血症的发病机制(人体因素、病原菌因素)。

(2)一般讲解败血症的病理变化。

4.临床表现:

(1)重点讲解败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毒血症状、皮疹、关节损害、肝脾肿大、原发病灶、迁徙性病灶)。

(2)重点讲解不同致病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金葡菌败血症、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厌氧菌败血症、真菌败血症)。

(3)重点讲解特殊类型的败血症(老年人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烧伤败血症、医院感染败血症)。

5.实验室检查:

重点讲解败血症的血象、病原学检查的意义,一般讲解其他检查的意义。

6.诊断与鉴别诊断:

(1)重点讲解败血症的诊断依据。

(2)一般讲解败血症的鉴别诊断。

7.预后:

一般讲解败血症的预后。

8.治疗:

(1)重点讲解败血症的病原治疗原则。

(2)一般讲解败血症的其他治疗。

9.预防:

一般讲解败血症的预防措施。

第五章螺旋体感染

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及抗菌治疗原则。

2.熟悉钩端螺旋体病的后发症、诊断依据、预防措施。

3.了解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

(二)学时安排: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一般讲解钩端螺旋体病的定义,重点讲解其临床特点。

2.病原学:

一般讲解钩端螺旋体的形态和抗原组成及其分型,一般讲解钩端螺旋体的抵抗力。

3.流行病学:

一般讲解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和流行特征。

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般讲解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机制,重点讲解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类型和严重程度相关因素及基本病理改变。

一般讲解各脏器的病理特点

5.临床表现:

(1)一般讲解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

(2)重点讲解钩端螺旋体病的分型及各型在器官损伤期的临床特点(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衰竭型、脑膜脑炎型)。

(3)一般讲解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钩体败血症期)及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的临床表现。

6.实验室检查:

一般讲解钩端螺旋体病的血常规、尿常规的变化,一般讲解特异性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7.诊断及鉴别诊断:

重点讲解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一般讲解钩端螺旋体病的鉴别诊断。

8.预后:

一般讲解钩端螺旋体病的预后。

9.治疗:

重点讲解钩端螺旋体病的抗菌治疗原则,一般讲解钩端螺旋体病的对症治疗措施及后发症的治疗,一般讲解钩端螺旋体病的一般治疗措施。

10.预防:

一般讲解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六章原虫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疟疾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疟疾的临床表现及病原治疗。

2.熟悉疟疾的临床特征、并发症。

3.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