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09125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93 大小:27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3页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3页
亲,该文档总共1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19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docx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DOC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8.1施工测量

8.1.1总则

本工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单层建筑面积大,为了保证建筑物的轴线及墙柱等平面位置的准确性,必须根据设计资料和移交的有关控制点和定位轴线进行同精度复核,同时注意与邻近的国家网或地方独立城市网进行联测,以体现城市规划的整体统一性。

认真检查其实际偏差是否能满足上部结构施工的精度要求。

如果有损坏或丢失的控制桩,要进行及时校正补救,并用砖墙围拢加盖保护好。

根据业主提供的东莞康华医院的独立坐标用极坐标法准确地将建筑物的轴线和标高反映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工程测量规范》要求,以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对整个工程进行整体控制,再进行各区段控制点的加密和放样工作。

8.1.2测量施工组织

8.1.2.1测量人员

根据本工程的总体施工部署,住院部、医技部、门诊部同步施工,故本工程的测量组分八个班组,各负责各自施工区域的测量放线。

住院部二个班组,医技部四个班组、门诊部二个班组。

本工程投入以下测量人员:

测量主任工程师1人,测量工程师6人,测量工人8人。

8.1.2.2测量仪器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精度要求,平面控制和建筑物的定位采用全站仪,轴线投设用经纬仪,高程测量用精密水准仪,主轴线垂直度控制用激光垂准仪。

同时还配备相应计算机计算程序来进行数据处理,以求高效、准确地进行测量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本工程拟投入测量仪器见一览表。

 

本工程主要测量器具配备一览表

仪器名称

型号

数量

精度

用途

全站仪

SET2B/C

1

2"±(3mm+2ppm)

距离和角度测量

经纬仪

J2-2

4

2"

角度测量

精密水准仪

PL1

1

±0.2mm/km

沉降观测

水准仪

DSZ2

8

±1.5mm/km

水准测量

激光垂准仪

DZJ6

8

1/30000

垂直度测量

钢尺

50m

6

经计量局检定合格

距离测量

线锤

10

垂直度测量

对讲机

5km

20

通讯联络

钢卷尺

5m

8

距离丈量

注:

仪器均在计量局检验规定周期内检定。

8.1.3测量控制

8.1.3.1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本工程是一个大型的公共建设项目,由住院部、门诊部办公展览厅、医技部三大区组成,施工工序多,建筑物造型独特,主要表现在建筑物单层面积大,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满足施工要求的测量控制网,能够对整个施工区进行全方位的控制。

(1)总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为了整个施工区的受控,提高施工的质量、进度、精度、便利等各方面的需要,防止原始基准点的丢失、破坏,根据甲方提供的原始基准点我们将建立起服务于全施工区的总的测量平面控制网,将原始基准点层层受控。

首先,用全站仪将原始基准点引测到附近通视条件好,人为因素不易破坏的地方加以良好的保护,用红色油漆加以标注。

其次,将各引测点连成一闭合导线,将各导线点进行连测,外业采集控制网数据进行内业分析,计算出控制网各导线点的坐标,用误差原理进行分析各导线点的误差,在测量规范允许范围内对产生的误差进行评差处理。

角度误差:

⊿α=360ο-(αⅠ+αⅡ+αⅢ+αⅣ+αⅤ+αⅥ+αo2)

误差分配原理:

将总误差α按比例,根据大角分配大误差的原理分配在各个角上。

误差值为正,误差分配按-⊿α分配;误差值为负,误差按+⊿α分配。

距离误差:

由于角度测量有误差,因此各控制点将相应地会产生距离误差和坐标误差,将角度误差分配到各条边上以后,用所实测的各边距离和分配到相应边上的误差角度推算出未改正之前的坐标增减量(xi,yi)。

由于分配的角度有正负之分,以及各边的方位角处于不同的象限,因此,产生的坐标(xi,yi)也有正负。

求出各控制点坐标增减量:

fx=∑xi,fy=∑yi,再求各控制点所产生的矢量和:

fi=(fx2+fy2)1/2,进一步求得各测边产生的误差是否符合边长闭和差:

f=fi/∑s

当f小于规范限差值时(按一级导线网布设),所采集的数据成果有效,然后用以下公式进行平差:

⊿Si=si×f=si×fi/∑s

误差分配:

S=si+⊿Si

式中si----实测边长,S-----改正后的边长

当f大于规范限差值时,应当重新测量,进行再次平差计算。

最后,进行内业数据整理,绘制总平面控制图。

总平面控制网位置如下图所示:

 

该控制网主要控制整个施工区建筑物的精度,有利于各区施工的轴线控制网的布设和检核,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如果主要控制点在施工期间被破坏或丢失,各个控制点能相互恢复和校核。

各点的坐标在布置总平面控制点时已经推算为已知,因此利用前方交会的方法恢复施工时丢失或破坏的控制点:

S=[(yii-yi)2+(xii-xi)2]1/2

α=tg-1[(yii-yi)/(xii-xi)]

如下图所示:

 

α

 

(2)各施工区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本工程分三个施工区,分别是住院部(A区)、医技部(B区)、门诊部(C区),为了便于施工流水作业,我们在布置施工平面控制网时采用各区分别布设,内、外控制相间,大网控制小网,层层控制,层层检核的布设方法,进行建立A、B区、C区的施工区平面控制网。

根据各区建筑物的布局、柱网的特点、及各区建筑物的标高和平面特点,对各区平面控制网进行如下建立:

根据甲方提供的原始基准点,放出建筑物外廓坐标,利用如下公式:

⊿x=X+Scosα

⊿y=Y+Ssinα

反算出控制线上控制点坐标,根据了工A、B、C区的平面图和剖面图,选择控制点的位置和数量,因此控制点的个数要求能控制各层的轴线的放样,然后用全站仪精确放样出控制线位置,并加以保护。

待建筑物出地面后,将控制线引测到建筑物内,并做好相应的控制点,加以保护,作为整个施工区的永久性控制点,控制点上方开予留洞,传递控制线和高程。

把其中两条相互垂直的控制线延长至马路或已有建筑物的墙体上,做好标记,作为复核点。

另外展览室、门厅入口结为园弧形,针对于圆弧上的柱点,我们不能通过轴线平移的办法进行施工放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设立坐标控制点的办法对处于圆弧上的柱点进行放样。

控制点作为控制放样圆弧段柱点的控制点位,并计算出控制点的坐标。

放样时通过控制点、计算各圆弧上柱点坐标,进行坐标放样。

对园弧曲线结构定位需辅点加密以便准确定位,我们将此作为测量的重点控制环节,拟采用“中央纵距法”(矢高法),根据弦线和中央纵距M测设曲线辅点,原理为由曲线起点ZY至终点YZ间的弦线中点,垂直量出中纵距M点,即可测定曲线中点QZ;再由曲线起点ZY至中点QZ弦线中点,垂直量出该弦的中纵距M1,即可测定曲线1/4点,以同样测法,依此类推,直至曲线辅点的间距能满足园弧定位需要为止。

如图

各点相应距离计算式:

M=R(1-C0Sa/2)

M1=R(1-C0Sa/4)

M1=R(1-C0Sa/8)

…………

C/2=RC/2=RSINa/2

C1/2=RSINa/4

C2/2=RSINa/8

………………

8.1.3.2各施工细部点详细放样

(1)各楼层控制轴线的放样:

把控制轴线从预留洞口引测到各楼层上,必要时可放出轴线或控制点坐标点的位置。

每次传导时四个控制点必须相互或和原始基准点复核,做好记录,检查四个点之间的距离、角度、坐标直至完全符合或在测量规范允许范围内为止。

模板控制线

(2)墙、柱及模板的放样:

据控制轴线和坐标控制点位置放样出墙、柱的位置、尺寸线或中心点,用于检查墙、柱钢筋位置,及时纠偏,以利于模板位置就位。

再在其周围放出模板线控制线(控制线一般按距结构外边20cm)。

放双线控制以保证墙、柱的截面尺寸及位置。

然后放出柱中线,待柱拆除摸板后把此线引到柱面上,以确定上层梁的位置。

如图示:

方柱体:

 

方形柱控制线测设

圆柱体:

圆形柱控制线测设

墙体:

墙体控制线测设

 

(3)梁、板的放样

待墙、柱拆模后,进行高程传递,立即在墙、柱上用墨线弹出+0.50M线,不得漏弹,再据此线向上引测出梁、板底、模板线。

如图示:

(4)门窗、洞口的放样

在放墙体线的同时弹出门窗洞口的平面位置,再在绑好的钢筋笼上放样出窗体洞口的高度,用油漆标注,放置窗体洞口成型模体。

外墙门窗、洞口竖向弹出通线与平面位置校核,以控制门窗、洞口位置。

(5)楼梯踏步的放样

根据楼梯踏步的设计尺寸,在实际位置两边的墙上用墨线弹出,并弹出两条梯角平行线,以便纠偏。

如图示:

 

8.1.3.3高程测量

由于该施工区占地面积比较大,施工面大,一个至二个原始水准点很难满足使用,因此必须在整个施工区应该布设水准网,以便满足A、B区的使用。

在施工A、B区基坑周围不影响施工、通视良好、且易保存、地质坚固的地方设置加密水准点H1、H2、H3、H4、H5,按Ⅳ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建立高程控制网。

从原始水准点引测高程到各加密水准点上,并和原始水准点闭合组成一个闭合水准路线。

对外业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内业分析,总误差为:

⊿h=h1+h2+h3+h4+h5+h6h1…----------为加密水准点间的高差

四等水准测量的限查差为:

20√S或5√n,单位:

mm

其中S-----为闭合水准路线长的公里数,n------为往返测的测站数

对以上测设的总误差进行分析。

如果该误差超出施工测量误差限差,此成果无效,并重新测测设,如果该误差在施工测量误差限差以内,则用误差分配原理进行各加密水准点进行平差处理:

距离平差

⊿h1=s1×⊿h/(s1+s2+s3+s4+s5+s6)--------si为相邻加密水准点间距离

⊿h2、⊿h3、⊿h4、⊿h5、⊿h6同上。

测站平差

⊿h1=n1×⊿h/(n1+n2+n3+n4+n5+n6)-------ni为相邻加密水准点测站数

⊿h2、⊿h3、⊿h4、⊿h5、⊿h6同上。

则各加密水准点的高程为:

H1=H+h1-⊿h1

H2=H+h1+h2-⊿h1-⊿h2

…….

H=H+(h1+h2+…+h6)-(⊿h1+⊿h2+…+⊿h6)=H

在施工时各区的水准点从相应的加密水准点上引测到柱子或墙体上,用红色油漆画出并标注其高程。

作为该区的永久性标高点,其正上方留置预留洞,标高预留洞,用经纬仪、钢尺引测上去,并设置每层永久性的楼层标高基准点+1.000M标高点,用红油漆标注,不经许可,不得覆盖或破坏。

以后,每层用经纬仪在预留洞处沿柱子或墙体的竖向方向引一通长直线。

以消除钢尺的垂直误差。

为了尽可能避免因传导的次数而造成累计误差,在施工中高程每三层用钢尺复测一次,及时纠正误差。

标高允许偏差:

层高不大于10mm,全高不大于30mm。

如图示:

 

8.1.3.4误差依据

依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8.1.3.5仪器

(1)日本产TOPCON301D全站仪、测角精度2,测距精度5mm2ppm。

主要用于总平面控制点、小施工区控制点的定位、坐标放样、检测以及建筑物整体位移、垂直度的控制。

(2)瑞士产莱卡光学铅直仪,测量精度为2mm/km。

主要用于楼层控制点的引测。

(3)天津产莱特自动安平水准仪LETAL3200。

测量精度为1mm/km。

主要用于施工控制网的测设、楼层高程的引测、沉降观测及检测。

(4)激光经纬仪。

测量精度1/20000。

主要用于控制点的引测工作。

(5)国产苏光J2经纬仪。

测角精度2。

主要用于各楼层的轴线放样工作及配合铅直仪作控制点的引测工作。

(6)50m钢尺。

主要用于量距及配合水准仪引测高程。

8.1.3.6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的特点

精度高:

为了能够准确反映出建筑物的变形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量的1/10—1/20。

为此,沉降观测中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S05,和精密的测量方法。

(2)沉降观测的方法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建筑内选择坚固稳定的地方,根据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埋设沉降观测点,与离建筑物较远处便于观测且坚固稳定的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以确保观测结果的精确度。

当浇注基础底板时,就按设计指定的位置埋好临时观测点。

沿纵横轴线和基础周边设置观测点。

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应按设计要求。

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定后及时进行。

以后结构每升高一层,将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0时,再按规定埋设永久性观测点。

然后每施工一层,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工程竣工后的第一年内要测四次,第二年二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至下沉稳定为止。

(3)基准点的选择与布设

要达到沉降观测点的沉降变化情况,必须要有一些固定(相对的固定)的点子作为基准,根据它们来进行测量,以求得所需要的位移值。

工程建筑物兴建以后,其周围地区受力的情况随着离开它的水平距离与垂直距离(深度)的改变而变化。

离开建筑物愈远,深度愈大,地基受力愈小,亦即受建筑物的影响愈小。

为了达到使基准点稳定的要求,可有两种方法:

一是远离工程建筑物,一是深埋。

然而,如果基准点离建筑物远了,测量工作量就加大,测量误差的累积也随之加大,所测量的位移值的可靠程度就小;如果将标志埋设很深,既费人力,又费物力,也不经济。

基准点的选择与控制网的布设,应该全面的考虑、合理的解决作为变形观测依据的基准点的布设问题。

具体做法:

在选定的合适位置用长约1米的钢筋深埋,并固定保护。

为了检查水准基点本身的高程有否变动,可将其成组的埋设,通常每组三点,并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如下图所示:

在三角形的中心,与三点等距的地方设置固定测站,由此测站上可以经常观测三点间的高差,这样便可判断出水准基点的高程有无变化。

(4)工程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

标高中误差:

±2.0mm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1.0mm

观测方法:

三等水准测量

沉降观测的水准线路(从一水准点到另一水准点)应形成闭和线路,如下图所示:

与一般的水准测量相比较,所不同的是视线长度较短;一般不大于25m,一次安置仪器可以有几个前视点。

在不同的观测周期中,仪器应安置爱同样的位置上,以削弱系统误差的影响。

由于观测时水准路线往往不长,并且其闭和差一般不会超过1-2mm,因此闭和差可按测站平均分配。

如果观测点之间的距离相差很大,则闭和差可以按距离成比例的分配。

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和差:

1.4√n

(5)沉降观测的成果资料

建筑物平面图

下沉量统计表(见附表)是根据沉降观测原始记录整理而成的各个观测点每次下沉量和积累的统计值。

测点的下沉量曲线

(6)沉降观测的基本措施

一稳定:

一稳定是指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其点位要稳定。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依据,本工程至少要有3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并每半年复测一次;工作基点是观测中直接使用的依据点,要选在距观测点较近但比较稳定的地方。

四固定:

四固定是指使用仪器、设备要固定;观测人员要固定;观测的条件、环境基本相同;观测的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7)观测点的布置及做法。

钢筋混凝土柱上的观测点:

在柱子±0.000标高以上10~50cm处凿洞(或在预制时留洞),将截面为30x30x5mm、长160mm的角钢插出凿开洞中,使其与柱面成60°的倾角,再用1:

2水泥砂浆填实。

如下图:

钢筋混凝土基础上的观测点:

根据所布置观测点的位置,用直径为20mm、长60mm的铆钉,下焊40mm×40mm×5mm的钢板,埋设在基础面上。

如下图:

8.1.3.7控制点、预留洞的做法

(1)预留洞:

在控制点的正上方每层相应预留和轴线控制点相应个数的300mm300mm大小的预留洞,在紧靠墙体或柱体一角处预留一个300mm300mm大小的预留洞。

不用时用特制的盖子盖上加以保护,同时也防止落物。

(2)控制点

总平面控制点:

在总平面导线测设完毕后,将测设的点用十字小龙门架控制其点位,在点位上埋设预制水泥桩。

预制水泥桩的做法是:

用直径30mm的粗钢筋,将上端磨平,在上面刻面十字线作为标点,下端弯成钩形,将其浇灌于混凝土之中。

桩顶尺寸为150mm×150mm,桩底尺寸b与埋深c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在坑位挖完后,将水泥桩灌注其中,在水泥凝固之前,用龙门架控制调整钢筋位置到原点位上。

示意图见下图:

施工区轴线控制点:

待±0.000层完成后,将控制线按分段施工的要求,作相应个数的控制点。

由于轴线控制点控制整个施工段的测量工作,都必须进行点位的归化改正或调整,因此标桩型式与导线点有所不同。

在标桩的顶部安放一块100mm×100mm×10mm的钢板,钢板下面焊有锚固钩,然后将其埋固于桩身混凝土之中,以便作为调整点位使用。

在标板上最后标定点位时,最好在钢板上钻一直径为1~2mm的小孔,通过中心画一十字线。

小孔周围用红油漆画一圈,使点位醒目,并加以保护,未经同意不得进行覆盖、击打等蓄意破坏。

8.2地基与基础工程

8.2.1工程简介

本工程的地下室主要分布在医技部,特诊部、门诊一、三及住院部二、三、四局部也有。

地下室一层,一层与首层之间有一层夹层;地下部分建筑面积约为35000平方米,地下室底板面标高-6.80m,夹层标高为-4.1m,在地库土方开挖深度范围内,其土类型为砂质粘性土,比较坚硬,土质稳定性好,地下水位较稳定的处于3.44m~27.81m标高。

无地下室部位基础结构为独立承台柱基。

本工程的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主要包括土方开及降排水、边坡护坡、地下防水以及±0.00以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子分部、分项工程。

8.2.2施工顺序

8.2.2.1基础工程施工三个区A、B、C域同时进行。

8.2.2.2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顺序

土方分层开挖、边坡支护→承台、地梁基槽土方开挖、垫层、砖胎模→承台、地梁、底板结构→地库结构→外墙防水→回填土(首层模板拆除后才开始)。

8.2.3基坑支护设计

拟建的东莞康华医院地处东莞市南城区石鼓村境内,东莞大道南侧。

整个医院由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约为23万平米,地上结构三至五层,呈阶梯状布置;基础设计有一层地下室,面积3.53万平米。

设计±0.00相当高程17.5m。

本工程场地自然地面标高为17.5m(在住院楼侧自然地面的标高为22.5m),基坑开挖深度为6.7m。

本工程的基础方案采用天然基础方案,天然基础的埋深-1.5m~-9.8m。

本工程场地内的地质情况较好,周边比较空旷,采用何种支护方案才能达到施工迅速、造价低廉的目的是甲方最为关心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对该基坑的支护方案进行分析计算如下。

8.2.3.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

1、工程地质

场地所揭露的地质分布有人工填土层、耕土层、坡洪积层及残积层,基岩为花岗岩。

1)人工填土层:

褐黄色,松散,湿,主要粘性土回填而成,揭露层厚为0.2—3.2m,平均0.82m,层底标高为2--26.24m。

标贯平均值N=9击。

2)耕土层:

褐灰色,松软,湿,粘性土质,含较多的石砂及少量的根系,揭露层厚为0.2—1.0m,平均0.52m,层底标高为5.50--27.55m。

3)坡洪积层

①粉质粘土:

浅黄、褐黄色,可塑,局部硬塑,湿,粘性较好,含较多的砂粒,揭露层厚为0.7—13.6m,平均5.48m,层底标高为-1.3--31.4m。

标贯平均值N=13.9击。

②中粗砂:

灰黄、浅灰色,中密,局部稍密,饱和,主要由中粗粒石英砂组成,分选较差,局部含较多的砂粒,呈半胶状,揭露层厚为0.5—5.7m,平均2.59m,层底标高为-4.41--10.2m。

标贯平均值N=17.8击。

③淤泥质土:

深浅色,流塑,局部软塑,饱和,含大量的粉细砂粒及少量的腐木,揭露层厚为1.2—5.3m,平均3.03m,层底标高为2.27-11.74m。

标贯平均值N=6.2击。

4)残积层

砂质粘性土:

褐黄色,局部褐红色,可塑,下部硬塑~坚硬,湿,粘性一般,该土层由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含较多的砂粒,土层均匀性较差,局部含粉粒较多呈粉土状,岩芯手捻易散,浸水易崩解及易软化,层厚起伏较大,揭露层厚为1.3—28.00m,平均10.44m,层底标高为-28.78--27.58m。

标贯平均值N=24.3击。

5)震旦系基岩

①强风化花岗岩:

褐黄色,岩质较软,岩结构稍清晰,岩石风化强烈,岩芯呈半土状及下部呈较多的碎块状,风化裂隙极发育,半岩半土状遇水易崩解及易软化,岩块手难折断,钻进有响声,本层风化不均匀,岩面随地形起伏较大,揭露层厚为0.4—15.3m,平均5.13m,层底标高为-37.78--22.98m。

标贯平均值大于N=50击。

②中风化花岗岩:

青灰、褐黄色,岩质硬,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组成,原岩结构清晰,岩芯呈块状,少量短柱状,底部局部呈中偏微风化,风化裂隙较发育,钻进较困难,敲击声脆,岩面随地形起伏较大,厚顶标高为-37.78--22.98m。

2、水文地质

场地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孔隙裂隙潜水类型,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坡洪积层、残积层及基岩裂隙中,其中坡洪积层中的中粗砂层富水性及渗透性均较好,其余岩土层均为微~弱透水层,估计本场地地下水较贫乏,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其稳定水位受季节性气候影响而波动。

本次勘察测得地下水位为0.2~9.00m,水位标高为3.44~27.81m,

8.2.3.2 基坑支护方案选择

临时基坑支护可供选择的较为经济的方案有以下几种:

1、钢板桩方案;2、喷锚网支护方案;3、放坡方案。

由于本工程的地质情况较好,土质以残积土为主,且工程场地周边较为空旷,根据我们以往类似工程的经验,本工程采用大放坡方案是最为经济的方案。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场地内主要是残积土,其力学参数为γ=19kN/m3,c=38.7kPa,φ=25.67°。

由于基坑地下室的深度为6.7m,承台的埋深各不相同,采用二级放坡方案。

根据各承台的位置及距离,采用不同的坡比进行放坡,各部位的放坡位置线和坡度详见附图。

当地下室周边无建筑物承台时,可采用1:

1直接一级放坡。

8.2.3.3 计算结果

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该放坡为临时性放坡。

采用的坡比为1:

0.3、1:

0.6、1:

1的坡比,分析计算如下。

考虑坡顶超载为20kPa,在坡顶设置一道排水沟,坡顶承台到坡边的距离不少于1m,在坡面上喷射50mm厚C20砼护坡。

各剖面计算结果如下。

1)1:

0.3放坡,坡高2.7m

由上图计算结果可知,边坡的稳定性系数Ks=1.665,满足规范的要求,边坡安全。

2)1:

0.6放坡,坡高4.0m

由上图计算结果可知,边坡的稳定性系数Ks=1.494,满足规范的要求,边坡安全。

3)1:

1放坡,坡高6.7m

由上图计算结果可知,边坡的稳定性系数Ks=1.395,满足规范的要求,边坡安全。

4)二级放坡,第一级放坡坡比1:

0.6,坡高4m,第二级坡比1:

0.3,坡高2.7m

由上图计算结果可知,边坡的稳定性系数Ks=1.388,满足规范的要求,边坡安全。

8.2.3.4 结论

1、本基坑采用分级放坡开挖方案是是可行的,同时也是经济的。

2、在土方开挖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坡比进行施工,严禁超挖。

3、本工程部分区域有淤泥分布,施工过程中根据土方开挖的具体情况,对该部分区域采用搅拌桩处理。

4、在施工过程中,须对坡面位移进行严格的监测,做到动态信息化施工,出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基坑的安全。

8.2.4基坑降排水与施工方法

8.2.4.1基坑降水

在桩基工程的施工同时,进行降水井的施工及降排水。

在放坡坡顶周围设一300×300mm截水沟,坑底沿壁设400×300mm排水沟,每间距15m或在拐角处设一个800×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