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37835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docx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

小学教育学论述题

1、如何实现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的探索与追求,说明了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要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

人才观是对人才的基本问题所持观点的总称,一般是指人们对什么是人才、人才的作用、人才与时代的关系以及人才的培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

教育质量观是对教育质量的基本认识,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现代教育质量观的唯一导向;学生素质是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标准;发展性是现代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特点。

素质教育倡导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作用,确立教师的实践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发展地位。

(二)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这是由政府行为的性质、作用和政府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决定的。

政府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和约束作用。

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价值观,加大教育的投入和管理,简政放权,同时加强指导。

(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在素质教育实施中,教育督导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帮助和指导作用,参谋和促进作用。

(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教育评价具有导向、鉴定、调控和激励作用,是保证素质教育活动沿着既定目标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和多次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特长的发挥。

(三)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校长和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归根结底是校长和教师。

(3)完善课程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

2、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

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

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

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

4)体现新人文精神:

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

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3、试运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谈谈多元化文化中教育发展?

答: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

(二)教育文化的影响作用1)教育影响文化的传递2)教育影响文化的选择3)教育影响文化的融合4)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师生共同搞科研是教育对文化的创造。

4、“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句话对吗?

为什么?

 答:

 不对,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

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教育,才能算是接受了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社会也得到不同层次的人才。

因此,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5:

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句话对吗?

为什么?

  不对,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

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有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6: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句话对吗?

  不对,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愉快发展的误解。

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

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百丑图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7、、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句话对吗?

为什么?

  不对,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的特点。

教师是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和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8、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发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这句话对吗?

为什么?

  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理解。

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9、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这句话对吗?

为什么?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

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是错的话,那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

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10、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这句话对吗?

为什么?

  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

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

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1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个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个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发现学生优势,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性。

(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的获得.

12、试述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

小学生的观察常注意一些感到好奇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

教师应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2)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

(3)记忆。

儿童年龄越小,识记具体的知识、事件、人物、对象、事实要比识记抽象的定义、解释、描写等好一些,并且记得巩固些。

4)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13、试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1)低年级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低年级小学生对学习的价值不甚了解,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

(2)学习的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

14、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

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

使国家队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教育方针:

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总的要求,而培养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二者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教育方正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而教育目的主要从学书的层面来表达教育的理想。

15、简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他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他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16、如何正确理解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那些误区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

(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二)素质教育就使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六)素质教育就使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17、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3)建立素质教育的保护机制。

A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B加大教育督导力度C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D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4)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A改革内部管理体制B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C完善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过程。

18、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有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表现为学生学习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也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通过学习接受并传递人类的文化知识和智慧、并在传承中实现自我.

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

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规定了的活动.

19、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必然有其独特性.具体分析有如下一些特点:

(1)娇气和任性。

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也有精力去疼爱孩子怕孩子不高兴、怕孩子受委屈,结果对孩子百依百顺,什么事都由着孩子性子去做,时间一久,孩子就变得娇气和任性了。

(2)独尊心态。

由于独生子女受众人的疼爱和服务易产生惟我独尊的心理状态。

(3)自私行为。

多数独生子女缺少和同龄人共同生活的经历、也就缺少友爱廉让的精神,其多数有自私自利行为。

(4)忌妒心理。

独尊和自私的心理状态的延伸,就是独生子女的嫉妒心理表现特别突出。

(5)依赖心理。

由于独生子女受到过度的呵护,必然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

(6)逆反心理。

娇宠惯了的孩子难以接受家长说“不”,会很容易形成有意违反家长意愿的逆反心理。

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心理行为特点,给予正确的调适,使孩子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20、试分析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1)教师中心论。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

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2)儿童中心论。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杜威。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

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这两种观点部有失偏颇。

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导致教育质量向下降。

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1、教师是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第一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以及各篇课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课时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要对其正确的理解和大体掌握。

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的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时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来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难点和重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

第三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等,都应重视。

第四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及时得到反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知识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知识。

第五综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材料。

第六知道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把教科书都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

22、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

(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除此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课内外的更有针对性的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23、谈谈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光里,怎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4、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另外,教学除了是智育的实施途径外,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25、试分析当前我国小学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小学生了结世界,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但同时,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也不能低估。

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新思想和新观念正在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

但是一些腐朽和没落的现象出现的也不少,也给小学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再次,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小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

但是有害的信息也通过网罗传播,腐蚀了小学生的心灵

26、简述当前我国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

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能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相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

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27、试分析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第一,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第二,确立符合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改进德育内容。

第四,积极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多用生动典型的实例,多用输导的方法。

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五,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第六,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富于趣味性的课外文化活动,丰富课外活动。

28、组织课外活动对教教师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1)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最好能有使学生叹服的“绝招”;

(2)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于学生的了解,这样才能发挥咨询、指导的作用;(3)教师要注意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外活动中,师生间的关系更具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特点;4)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5)教师要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1、试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答:

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是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

通过对学生不良品德心理分析。

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在有利的条件下不良品德是可以转变的在教育过程中。

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如下教育措施:

一、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通过道德教育和自身实践、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二、消除疑惧心理,培养师生感情。

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师要首先从感化入手。

要关心,亲近和开导他们的满腔的热情。

使他们体验到教师的真诚、相信教师的善意,把老师看做知心人。

用感人的事例启发他们,使其觉醒过来,接受教育。

力求上进。

2、试论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答: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

大量研究证明儿童。

自我评价能力在学前期就已经产生了。

儿童能进行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

具体有如下特点:

一、小学儿童由于独立性有限,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二、由于知识经历的增加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三、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四、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

由外显行为向内部部世界的发展由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五、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3、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答: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

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其中:

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4、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答: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5、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项(

答: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6、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

1)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教师考试教育学教育概论:

素质教育是必然的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探讨素质教育问题不能拒斥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的难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素质教育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给素质教育以各种界定。

这些定义,或把素质教育看作一种教育思潮,或把素质教育看作一种教育模式,或把素质教育看作一种教育政策等等。

这些见解虽各有见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展开,但却并未形成一种共识,因而很难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事实范畴,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价值范畴。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质在于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与现代教育价值观念由冲突走向整合,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

如果一味地认定素质教育就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范畴,进而从传统知识论的方法穷追素质教育的范畴本质,必然作茧自缚,陷入抽象的本质论的争论之中,难以自拔。

因为我们探讨素质教育问题的目的,并非要想获得素质教育的概念的知识,而在于如何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和行为中理解和追求素质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呈现的意义。

  尽管素质教育具有广泛的解释阈,但我们认为,从教育价值论的角度来对素质教育进行界定是比较合适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个体主体精神,进而促进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育。

其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1,素质教育是改革“应试教育”的必然出路

  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我国基础教育长期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打上引号的“应试教育”具有特定的内涵,主要是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