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453304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docx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考纲解读】

1、2012年《考试说明》的要求是:

2、近年来,频繁出现的考查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⑴解说诗句,理解诗意;⑵分析结构层次;⑶领会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技巧;(4)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感情;(5)赏析诗歌语言;(6)赏析作者观点态度。

3、命题规律:

(1)选取的诗歌更趋开放性,象辽、金、明等。

(2)难度有所下降,题目设置更规范。

古代诗歌鉴赏:

形象鉴赏

【考点精讲】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

包括诗人(或称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从把握形象方面分析,设题为人物形象的见闻、言行、心情、品质、追求等,后者会再加上人物的身份类别判断;和其他考点交叉,会设题为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语言特点以及对该形象的评价等。

蕴含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

出题方面为:

物象的特点、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塑造的方法、语言特点等。

2、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事。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一)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

2、把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

3、注意景物、典故、修辞等对人物情感的丰富性。

(二)诗词中常见的几种人物形象

以人物自身分类

1、少女

   形象:

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青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

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

   形象:

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

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 

     形象:

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情感:

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旅途的艰辛凄苦,客居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感叹;关注民生,担忧国事,心系朝廷;随遇而安,闲适淡然,旷达不拘。

4、军旅者

      形象:

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看到环境恶劣的险水高山,雄浑悲壮、凄凉肃杀的战场,或开赴前线的浩荡军队,心有所感者。

    情感:

身处边关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戍边生活的枯燥艰辛,战场的悲壮,战争的残酷;黩武恃强的不满,将军贪功无能,只知享乐,不知体恤的怨愤;盛赞高昂的士气,盛大的军容,勇猛无敌,杀敌报国,保卫国家,建功立业者。

5、隐居闲适者

       形象:

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无望或不屑为官者。

       情感:

喜爱自然山水、自然真趣,向往和平宁静、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体现了遗世独立、乐观旷达、与世无争、潇洒飘逸的情怀;歌颂劳动生活,质朴勤劳的百姓及与百姓的深厚情谊;对腐朽现实的不满,黑暗腐败官场的厌恶;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深受排挤的苦闷愤恨。

6、登高者

形象:

以思妇、青年志士和仕途不畅者(被贬或不仕的中老年者)

情感:

思妇———(见上2) 

      青年———远大抱负、以才自许、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中老年———壮志难酬、抱负不展、备受排挤、老而无成、知音缺少、针砭时弊、思乡怀远。

    

以人物情感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

”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

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

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

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二、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指诗人借助于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现自己心迹或某种情感。

其常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象征等手法。

情感:

不被理解、孤独寂寞、缺少之音;

高洁清高、孤傲不羁、胸怀坦荡;

不畏强权、永不屈服、坚贞正直;

远大志向、建功立业、一展抱负;

惜春伤秋、怀乡思人、百无聊赖;

自然情趣等。

三、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景物类型包括:

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战争场面描写

1、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释译:

战事紧急,象乌云层层笼罩,要把城头压垮似的,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在秋天的景色里,鼓角声连天,一场激战后,边塞上战士们用鲜血染成象胭脂一样的红土,在夜里凝成了紫色。

半掩着红旗来到易水旁,由于霜露浓重,天气寒冷,连鼓声都沉闷,为了报答君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知遇之恩,提着玉龙宝剑为君王奋战捐躯。

后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气焰嚣张,气势汹汹,局势严峻。

2、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3、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上,一场热烈的盛宴开始了,酒宴开始了,乐队奏起了琵琶,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

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有报效国家的激情: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

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矛盾复杂心理: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常见古典意象对应情感简介:

1、离愁别绪:

杨柳(曲)、栏(阑)干 、鹧鸪、祖帐、长(短、谢、劳劳)亭南浦、霸陵等。

 

2、怀乡思人:

青鸟、杜鹃、归鸟、落梅(梅花落)、鸿雁、双鲤、捣衣、明月、莼鱼魲脍、关山浮云、蟋蟀等。

3、愁苦煎熬:

寒蝉、梧桐、芭蕉、芳草、猿啼、杜鹃、枫叶、落木、微雨、流水、斜阳等

4、高洁脱俗:

梅、兰、竹、菊、松、梅、玉、蝉、连、芷、冰雪、鸿鹄、三径等。

5、纯真爱情:

莲、丝、红豆、鸳鸯、织锦、连理枝、比翼鸟等。

6、战争纷乱: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战马、狼烟、胡尘、铁骑等。

7、自由闲适:

鱼、浮云、村烟、鸟鸣、鸡啼、犬吠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一、语言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

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

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

“悲”“孤”“哭”“愁”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

还有间接表露的,如“冷”“凉”“衰”“调”“残”“风雨”“枫叶”“寒霜”等。

3.象征语言: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

如“鹰”“马”“鲲鹏”象征高原的志向,“浮云”“南山”象征闲适隐居。

4.特定称谓语言:

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等等。

 

二、语言特点

(一)风格特点

1、清新: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7、奔放:

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结构特点

在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词,常能出现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或是起强调作用。

2.倒装:

一般表强调。

3.意象名词罗列:

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炼字

“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诗人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各有所感:

借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

(李白)

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

(孟郊)

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

(杜荀鹤)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

炼字历来都是诗家极为重视的,我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加以分析。

1、看词性

  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展现了挺拔坚毅之美,“园”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上,给人以苍茫之感。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轻”写出花落时的飘逸、无声的状态,“细”写出了雨的“小”“密”从而体现了愁之多。

2、看描写对象

     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我们在分析诗人炼字的时候,不要舍近求远,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

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3、看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起兴、映衬、抑扬、双关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如果能够从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

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

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

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答案示例: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4、看文学典故                                                             古代诗歌本身就是文化品位很高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将大量的文化知识巧妙地熔铸在诗歌里,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重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考试的关键时刻结合诗歌进行理解,就能左右逢源。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

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 

答案: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传说为蜀帝杜宇 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三、表达效果

语言的表达效果往往和内容形象相联系。

1.为形象服务:

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或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主题服务:

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为意境服务:

能营造出有一定特点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包括理想和追求)、感情及精神境界。

【注】常见诗词意象典故见附表

 

          古典诗歌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又称诗歌的艺术手法。

它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或手法。

一般包括五方面: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行文结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

 一、表达方式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抒情将在下文讲解)

二、表现手法

1、渲染。

诗歌中的渲染就是加浓形象,即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往往是一两句话可以了结的,诗人却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通过渲染,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面前。

2、烘托。

即烘云托月,在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实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通常是以物(客观自然环境)烘托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征。

    李白有《听蜀僧睿弹琴》一诗: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听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此诗末两句写由于专心听琴,不知不觉间,碧山已为暮色笼罩,秋云也重重地暗下来。

它从一个侧面烘托出蜀僧睿琴声的美妙和琴艺的不凡。

  齐已有《早梅》一诗: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衬托。

侧面描写方法中,除了用旁观者的反应进行烘托之外,用彼物来衬托此物(即通常所说的衬托)也是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时也被称为烘托。

衬托有两种:

①正衬:

用相同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

②反衬:

以相反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丑衬美,以美衬丑等等。

王籍《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对比。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5、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6、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相对,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7、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前者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后者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好处是,①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②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