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608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即使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多细胞动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如:

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发育_;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_遗传变异_,等等。

4.以一只龟为例,放到生命系统中,组成它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

_细胞→_组织___→_器官__→__系统_→_个体→__种群__→_群落_→_生态系统_。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生物圈_,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_细胞__。

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5.在一定的区域内,_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_是一个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_群落

6.不仅现存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也是具有细胞形态的__单细胞生物__。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转动反光镜的目的是:

对光;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换成高倍镜之前,应该把要放大观察的物象移至_视野中央;换用高倍物镜观察时应用细准焦螺旋_调焦。

2.有一类细胞没有_核膜,如大肠杆菌,以及其他的细菌。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核膜,把细胞分为_真核生物和_原核生物两大类。

由_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如动物、植物、真菌等。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如细菌、蓝藻(也称蓝细菌)等。

3.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_自养生物。

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_腐生_或寄生_的_异养生物。

在细菌和蓝藻的细胞中,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_。

4.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

原核细胞具有和真核细胞相似的_细胞膜和细胞质_,没有由_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_,但有一个环状的_DNA_,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这个区域叫做拟核。

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也是_DNA和蛋白质,它与细胞的遗传和_代谢关系十分密切。

5.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_细胞发育而来,并由_细胞和_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_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它细胞共同组成的_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_老细胞中产生。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生物体总是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归根结底是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来组成自身__。

因此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_无机自然环境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但是,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大不相同,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2.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_20多_种,其中有些含量较多,如_C__、H_、__O_、_N_、_P_、_S_、_K、_Ca_、_Mg_等,称为大量元素;有些_含量很少,如_Fe、_Mn、B_、_ZN_、_cU_、_Mo_等,被称为微量元素。

3.无论是鲜重还是干种,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_、_H__、_O_、_N__这四种元素的含量最多,在干重中_C的含量达到55.99%。

4.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后者主要包括水和无机盐,前者主要包括_蛋白质、_糖类_、_脂质、核酸_。

在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

5.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_、半乳糖、乳糖),与_菲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_苏丹ⅲ染成_橘黄色_(或被苏丹ⅳ染成_红色)。

淀粉遇碘变蓝色。

蛋白质与双缩尿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的络合物。

6.检测还原糖的试剂使用方法是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现配现用,检测蛋白质的试剂使用方法是先加入A液1ML再加B液4滴。

7.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实验中,先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然后注入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_等量混合后再注入),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8.脂肪的检测和观察实验中,切片后,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_蘸取放在载玻片的中央;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_苏丹ⅲ,染色_3分钟_,用酒精洗去浮色;观察时看到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的_脂肪微粒清晰可见。

9.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实验中,加入组织样液后,先注入_A液1ML_,摇匀,再注入_4滴的B液_,摇匀,可见组织样液变成紫色_。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1.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一般都含有蛋白质,肉、蛋、奶和大豆制品中蛋白质含量尤其丰富。

蛋白质必须经过消化,成为各种_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2._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单体共有约_20种。

其结构通式是

其结构上具有的特点是:

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3.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是:

一个氨基酸分子的_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_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的水_,这种结合方式叫做_脱水缩合_。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__)叫做肽键_。

有三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三肽。

4.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_肽键__的化合物,叫做_多肽。

它通常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_。

它能折叠、盘曲,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5.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

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蛋白质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由于基因的多样性和基因选择性表达。

氨基酸种类多样的原因:

R基不同。

6.蛋白质的功能:

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_的重要物质,称为_结构蛋白;

调节机体功能(如胰岛素);催化功能(如酶);运输载体功能(如血红蛋白);免疫功能(如抗体);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_脱氧核苷酸_,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苷酸,简称RNA。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_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的生物合成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还有少量存在于_线粒体和_叶绿体_中,RNA大部分存在于_细胞质中,细胞核中有少量的RNA。

3.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_甲基绿_使DNA呈现_绿色,吡罗红_使RNA呈现_红色。

盐酸能改变_细胞膜的通透性_,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_DNA与_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的结合。

4._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即组成核酸的单体。

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_磷酸_、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_含氮碱基组成。

根据_五碳糖_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苷酸_和__核糖核苷酸)。

5.每个核酸分子是由几十个乃至上亿个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DNA是由_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RNA则由_核糖核苷酸连接而成。

在绝大多数生物体的细胞中,DNA由_两__条_脱氧核苷酸链__构成。

RNA由__一__条_核糖核苷酸构成。

6.DNA和RNA都含有的碱基是_A_、_G_和_C,DNA特有的碱基是_T,RNA特有的碱基是_U_。

7.遗传信息多样化的原因:

组成DNA的_脱氧核苷酸虽然只有4种,但若数量不限,在连成长链时,排列顺序_就是极其多样化的,它的信息容量自然也就非常大了。

8.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DNA_,部分病毒的遗传信息,直接贮存在_RNA中,如HIV、_SARS病毒_、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糖类分子都是由 C、H、O三种元素构成的,多数糖类分子中H、O原子的比例是 2:

1,因此糖类又称为“ 碳水化合物 ”

2.糖类大致可以分为 单糖、二糖、多糖。

3.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 主要能源物质,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

4.常见的单糖有: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至少5种)

5.二糖是由 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

植物体内常见的二糖有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的 乳汁中含有丰富的 乳糖(二糖)。

6.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

7.植物体内的多糖有淀粉(储藏多糖)和纤维素(结构多糖),动物体内的多糖有 糖原,其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肌肉和肝脏中,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8.脂质的化学元素组成主要是 C、H、O,有些脂质(磷脂)还含有N、P。

脂肪的化学元素组成是C、H、O,它是生物体内良好的能源物质。

固醇类的元素组成是 C、H、O。

9.脂质中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但是如果过多摄入胆固醇,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沉淀,造成血管堵塞。

10.多糖、蛋白质、核酸 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 单体连接成的 多聚体。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1.结合水是细胞内与其它物质结合的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可以 自由流动 。

2.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植物进入休眠状态结合水的含量会上升,种子晒干的过程中损失的主要是自由水。

3.细胞中的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以及细胞内的酸碱平衡。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制备细胞膜常用的原料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为其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2.临时装片在高倍镜下观察,可见实验过程中近水的部分红细胞发生变化:

凹陷消失 ,细胞体积增大,很快细胞破裂 ,内容物流出。

3.细胞膜主要是由 脂质(约占50%)和蛋白质(约占40%)组成,还有少量的 糖类(约占2%~10%)。

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 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4.细胞膜的功能:

I.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细胞膜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

II.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III.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在多细胞生物体内,每个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的协调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有赖于 信息的交流。

5.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1.分离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2.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3.细胞内能生成水的细胞器有:

核糖体、线粒体以及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4.核糖体有的 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分布细胞质中。

5.液泡主要存在于 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有 糖类、色素、无机盐、蛋白质 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

6.中心体是由 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以及周围物质 组成。

7.

(1)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

叶绿体、线粒体;

(2)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

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液泡;

(3)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有:

中心体、核糖体;

(4)“动力车间”是:

线粒体;“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是:

叶绿体;“消化车间”是:

溶酶体;“蛋白质的生产机器”是:

核糖体;

(5)对于动植物细胞来说,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有而动物细胞中没有的细胞器;中心体是动物细胞有而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的细胞器;高尔基体是动植物细胞中都有,但执行功能有区别的细胞器。

(6)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器:

高尔基体、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溶酶体

8.细胞质基质的主要成分有水、无机盐 、脂质 、糖类 、氨基酸 、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

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9.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 线粒体呈现 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10.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中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内质网可以鼓出由膜形成的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 。

高尔基体还能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

最后经过细胞膜把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大体过程是: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外

11.生物膜系统包括 细胞器膜和 细胞膜、核膜等结构。

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12.生物膜系统的作用:

第一,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第二,许多重要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

第三,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1.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最容易注意到的就是细胞核。

除了高等植物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 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细胞核由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孔组成。

4.核膜是双层膜,作用是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核仁的作用是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核孔的作用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5.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结构复杂而精巧,各组分之间分工合作成为一个整体,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

6.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低时,细胞吸水膨胀;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高时,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与细胞质的浓度相同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由上述三点可以看出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成熟的植物细胞由于中央大液泡占据了细胞的大部分空间,

将细胞质挤成一薄层,所以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是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3.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

3.通过分析各种现象看出,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而且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

可以说,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通过实验提出: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成分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的2倍。

他们由此得出结论: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2.20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然后他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统一结构。

3.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该模型认为:

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与基本支架的结合方式有镶嵌在表面的,有部分或全部嵌入的,有横跨的,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4.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润滑、识别作用。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小分子、无机盐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方式

物质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

是否需要消耗ATP

举例

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氧气、甘油、苯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离子、氨基酸

(2)大分子、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胞吞和胞吐,这两种方式的进行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2.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

酶在细胞内外都可以起作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中进行的化学反应绝大多数为酶促反应(需要酶来催化的反应)。

3.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4.酶的发现:

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用实验证明:

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5.酶的特点:

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6.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

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

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7.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8.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

A-P~P~P,其中:

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ATP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时生成ADP和Pi;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

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ADP和Pi可以循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

(具体因为:

(1)从反应条件看,ATP的分解是水解反应,催化反应的是水解酶;而ATP是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是合成酶。

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反应条件不同。

(2)从能量看,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有太阳能和化学能。

因此,能量的来源是不同的。

(3)从合成与分解场所的场所来看:

A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呼吸作用)和叶绿体(光合作用);而ATP分解的场所较多。

因此,合成与分解的场所不尽相同。

3.ATP的形成途径:

对于动物和人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内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

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来自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外,还来自光合作用。

4.ATP分解时的能量利用:

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5.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细胞呼吸:

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

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1)条件:

必须有氧参与;(2)场所:

先在细胞质基质,后在线粒体;(3)过程: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

丙酮酸彻底分解成CO2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这一阶段在线粒体的基质中进行,;第三阶段:

上述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O2结合生成H2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这一阶段需要氧气参与,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4)反应式:

C6H1206+6H2O+6O2→6C02+12H2O+能量。

3.无氧呼吸:

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1)条件:

不需要氧气参与;(2)场所: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3)过程:

第一阶段:

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

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

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的胚)产生乳酸,乳酸菌、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4.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生成38molATP。

5.呼吸作用的意义:

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6.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不同点

比较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反应条件

需要O2、酶、适宜的温度等

不需要O2,需要酶、适宜的温度等

呼吸场所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细胞质基质

分解产物

CO2和水

CO2和酒精或乳酸

释放能量

较多

较少

相同点

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