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47342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docx

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

2011年计算机等考三级信息管理辅导笔记

基础知识

1.1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应用领域;

考点1:

计算机系统组成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硬件是组成计算机的物理设备的总称,它们由各种器件和电子线路组成,是计算机完成计算工作的物质基础。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各种程序及相关的资料的总称。

程序是由计算机基本的操作指令组成的。

计算机所有指令的组合称为机器的指令系统。

硬件和软件相互依存才能构成一个可用的计算机系统。

以存储程序原理为基础的冯•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一般都由5大功能部件组成,它们是:

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1.运算器

运算器是用于对数据进行加工的部件,它可对数据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2.控制器

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控制部件,它控制计算机各部分自动协调地工作,完成对指令的解释和执行。

3.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的记忆装置,它的主要功能是存放程序和数据。

程序是计算机操作的依据,数据是计算机操作的对象。

4.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是外部向计算机传送信息的装置,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光笔、纸带输入机、模/数转换器、声音识别输入等。

5.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是将计算机内部二进制形式的信息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或其他设备能接受和识别的信息的设备,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打印机、显示器、绘图仪、数/模转换器、声音合成输出等。

例2.1.1冯•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是以原理为基础的。

[2006年4月填空第1题]

答案:

二进制

例2.1.2运算器是用于对数据进行加工的部件,它可对数据进行算术运算和。

[2005年9月填空第1题]

答案:

逻辑运算

2.1计算机系统组成与应用领域

2.1.2考点2:

计算机应用领域

1.科学和工程计算

科学和工程计算的特点是计算量大,而逻辑关系相对简单,它是计算机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2.数据和信息处理

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加工、分析和传送的全过程。

计算机数据处理应用广泛,这些数据处理应用的特点是数据量很大,但计算相对简单。

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数据处理增加了新鲜内容,如指纹的识别、图像和声音信息的处理等,都涉及更广泛的数据类型,这些数据处理过程不仅数据量大,而且还会带来大量的运算和复杂的运算过程。

3.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生产自动化的重要技术内容和手段,它是由计算机对所采集到的数据按一定方法经过计算,然后输出到指定执行机构去控制生成的过程。

4.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计算机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计算机辅助系统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①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②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CAM);③计算机辅助测试(ComputerAidedTesting,CAT);④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tion,CAI)。

5.人工智能

人们把用计算机模拟人脑力劳动的过程称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并利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这些过程。

例2.1.3计算机对自动采集的数据按一定方法经过计算,然后输出到指定执行设备。

这属于计算机应用的哪一类领域?

()[2006年4月选择第2题]

A.科学和工程计算B.过程控制C.数据和信息处理D.人工智能

答案:

C

例2.1.4人工智能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

以下哪项不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

()[2005年9月选择第2题]

A.逻辑推理B.数值计算C.语言理解D.人机对弈

答案:

B

第3章软件工程

3.1软件基本概念

软件基本概念”部分所涉及的考题的分值在本章中所占比重为9%,属于非重点考查对象,由命题走势图3-2可知,本节所涉及考题分值有下降的趋势。

3.1.1考点1:

软件危机

随着计算机应用需求的驱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都有很大发展,如操作系统、编译系统以及各种应用软件等。

由于软件生产过程复杂,成本较高,使大型软件的生产出现了很大的困难,人们称之为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主要表现在:

软件需求增长得不到满足;软件生产高成本,价格昂贵;软件生产进度无法控制;软件需求定义不准确,易偏离用户需求;软件可维护性差。

归结起来,软件危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对软件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难以满足对已有的软件系统维护的需要。

产生软件危机的内在原因可归纳为两个:

一个是软件生产本身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另一个原因与软件开发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有关。

软件工程是为克服软件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及相关方法和技术。

例3.1.1软件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多个方面,如

Ⅰ.需求增长无法满足Ⅱ.生产成本过高Ⅲ.进度无法控制

Ⅳ.需求定义不准确Ⅴ.质量不易保证Ⅵ.难以满足维护需要

但比较而言,一般认为软件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2003年9月选择第7题]

A.Ⅰ和ⅡB.Ⅰ和ⅢC.Ⅱ和ⅤD.Ⅰ和Ⅵ

答案:

D

3.1.2考点2:

软件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是人们在研究软件生产时发现的一种规律性事实。

和工业生产一样,软件生产也有一个生产、使用和消亡的过程,即一个计算机软件的功能确定、设计、开发成功投入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地修改、增补和完善,直至被新的需要所替代而停止使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被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8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任务分别是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程序编制、测试和运行维护。

8个阶段又可以归纳为3个时期,即计划期、开发期、运行期。

例3.1.2瀑布模型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计划、开发和运行三个时期。

下面哪项属于开发期?

()[2006年4月选择第7题]

A.问题定义和测试B.可行性研究和编码C.编码和测试D.可行性研究和测试

答案:

C

3.1.3考点3:

软件开发技术与软件工程管理

软件开发技术包括软件开发方法学、工具和环境支持,其主体内容是软件开发方法学。

现代软件工程方法得以实施,软件开发工具和环境是重要的保证。

软件开发环境是方法与工具的结合,以及配套的软件的有机结合。

软件工程管理包括软件管理学和软件工程经济学。

软件工程管理是软件按工程化生产时的重要环节,它要求按照预先指定的计划、进度和预算执行、以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管理包括人员组织、进度安排、质量保证和成本预算等。

软件工程经济学是研究软件开发中对成本的估算、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它应用经济学基本原理来研究软件工程开发中的经济效益问题。

例3.1.3软件工程包括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

下面属于软件工程管理内容的是()。

[2004年9月选择第13题]

A.软件工具B.软件工程环境C.开发方法D.软件工程经济学

答案:

D

3.1.4考点4:

软件开发技术、工具和环境

软件开发方法学是一种专门研究软件开发模式、内容、步骤和操作的学问。

近30年来形成了软件开发的多种模式,它们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基于瀑布模型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基于动态需求定义的原型化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

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促成了软件开发的高速度和高质量。

工具的发展从单项工具的开发逐步向集成工具的开发发展。

软件开发方法的有效应用也必须得到相应工具的支持,否则方法将难以有效地实施。

工具的完善和发展将促进软件开发方法的进步和完善。

软件工程环境(或称软件开发环境)是全面支持软件开发过程的软件工具集合。

CASE(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是当前软件开发环境中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

例3.1.4软件开发方法可归纳为三种模式:

基于瀑布模型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基于动态需求定义的________方法和面向对象的方法。

[2004年9月填空第3题]

答案:

原型化

4.1数据库基本概念

数据库基本概念”部分所涉及的考题的分值在本章中所占比重为16%,属于一般考查对象,由命题走势图4-2可知,本节所涉及考题分值有上升趋势。

4.1.1考点1:

信息、数据与数据处理

1.信息(information)

信息是指现实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反映。

具有可感知、可存储、可加工、可传递和可再生等属性。

2.数据(data)

数据是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符号记录,是指用物理符号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信息。

物理符号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及其他特殊符号。

3.信息与数据的关联

信息与数据密切关联。

数据是信息的符号表示,或称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数据的语义解释。

4.信息处理的基本环节

将原始信息表示成源数据,然后对源数据进行处理而抽取或推导出新的数据,即结果数据。

4.1.2考点2: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是与数据库技术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

1.数据库(DB)

数据库指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上的按一定格式来存放数据的仓库。

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分为两类:

用户数据和系统数据。

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由一个互相关联的数据集合和一组用以访问这些数据的程序组成,这个数据的集合通常叫做数据库。

DBMS的目标是要提供一个方便有效的存取数据库信息的环境。

DBMS的主要功能有:

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和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3.数据库系统(DBS)

数据库系统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形成的系统。

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DBA)和数据库用户组成。

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有:

决定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和结构、决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定义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和完整性约束条件、监控数据库的使用和运行、数据库的性能改进以及定期对数据库进行重组和重构。

例4.1.1数据库中的数据可分为两类:

用户数据和________。

[2004年9月填空第6题]

答案:

系统数据

例4.1.2DBA是数据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有很多职责。

以下选项不属于DBA职责的是()。

[2004年4月选择第16题]

A.定义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存取策略B.定义数据库的结构

C.定期对数据库进行重组和重构D.设计和编写应用系统的程序模块

答案:

D

4.1.3考点3:

数据库系统要实现的功能

1.数据库定义功能

数据库系统通过数据定义语言(DDL)来对数据库的模式进行定义。

DDL语言编译的结果是产生了存储在一个特殊文件中的一系列表,称作数据字典或数据目录。

2.数据库操纵功能

数据库系统通过数据操纵语言(DML),来实现对数据库数据的基本操作,这些基本操作包括插入、删除、更新、检索等。

数据库操纵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宿主型DML或嵌入式DML,这种语言不能直接执行,必须嵌入如C等宿主语言中。

另一类是非嵌入式的,它可以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的交互环境中直接执行;对于非嵌入式的DML,一般通过DBMS解释执行;对于嵌入式的,可由预编译器将DML转换为宿主语言中的一些调用或是通过扩充宿主语言编译程序来实现。

3.数据库运行管理

数据库运行管理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功能,用于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数据的正确性,常常包括并发控制、存取控制、权限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同时还要保证数据库中事务的正确执行。

4.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包括数据库初始化时数据的装入,数据库的转储和数据库的恢复,以及数据库性能的分析和监视等功能。

通常数据库系统在实现这些功能时把它们分成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不同的实用程序来实现。

4.1.4考点4: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指数据库系统是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抽象模式构成的。

处于最低层的又叫物理模式,其次是逻辑模式,然后最高层的子模式。

通常的数据库模式支持一个物理模式、一个逻辑模式和多个子模式。

这三级抽象模式在数据库系统中都存储在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字典中。

1.模式

模式又叫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公共数据视图。

可以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定义语言DDL来定义数据库的模式,在定义时必须指出模式各方面的内容,包括数据模式的逻辑结构,各个字段的类型以及模式的种种约束条件等。

2.内模式

内模式又叫数据库的物理模式,也叫存储模式,数据库系统用内模式表示数据的物理存储方式。

3.外模式

外模式又叫数据库的子模式,也叫用户模式。

它是数据库各个用户能看到的数据视图,由于数据库用户的身份权限等的不同,所以每一个用户的外模式可能不一样。

因此数据库系统也允许多个外模式同时存在。

它是数据库用户能看到的局部的数据描述。

4.数据的独立性

在某个层次上修改数据模式而不影响其上一层模式的能力叫做数据的独立性。

通常有两个层次的独立性。

①物理数据独立性

指修改物理模式而不必重写应用程序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通过模式/内模式映象来实现的。

数据库中模式和内模式都是唯一的,因此这种模式/内模式映象也是唯一的。

它用来定义数据库的逻辑模式和物理模式的对应关系。

②逻辑数据独立性

指修改数据的逻辑模式而不必重写应用程序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通过模式/外模式映象来实现的。

对于同一个模式有任意多个外模式,而对于每一个外模式都有一个模式/外模式映象。

例4.1.3在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有两层映像,其中,定义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对应关系的是________映像。

[2005年4月填空第8题]

答案:

模式/内模式

例4.1.4数据库中对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作为数据库的________。

[2004年9月选择第24题]

A.内模式B.外模式C.模式D.子模式

答案:

C

5.1计算机信息系统概述

“计算机系统概述”部分所涉及的考题的分值在本章中所占比重为5%,属于一般考查对象,由命题走势图5-2可知,本节部分所涉及考题分值趋向稳定。

5.1.1考点1: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收集、存储、处理和传播各种类型信息并具有完整功能的集合体。

其目的是支持企业和组织的各种管理和决策活动。

信息系统与软件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应用软件系统,除此之外,还包括支持应用软件系统运行的软硬件平台、人员和数据等。

目前,计算机信息系统一般指面向企业支持管理和决策的信息系统。

从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为主体内容,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办公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由人员、活动、数据、网络和技术五个构件组成的一个集成系统,其目的是支持和提高企业的日常业务运行,以及满足管理决策人员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信息需求。

其中,人员包括信息系统的用户、管理人员和开发人员(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员);数据是指产生信息所需要的原材料;活动有业务活动(包括管理活动)和支持业务活动的数据处理和信息生成活动;网络是指业务的分布,即对其他构件的位置分布,以及这些位置之间的通信和协调;技术是指支持其他构件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例5.1.1从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为主体内容,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管理信息系统、________和办公信息系统。

答案:

决策支持系统

5.1.2考点2: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产生源于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迄今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电子数据处理(EDP)、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EleckicalDataProcessing,EDP)阶段

该阶段又称为事务处理系统(TPS)阶段,EDP的主要作用是模拟人的手工劳动,减轻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该阶段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面向操作层(operationallevel)的数据存储、处理及流动。

②强调系统的效率。

③处理高度结构化的日常业务。

④以单项应用为主,系统往往隶属于某一个职能部门,数据资源不能共享。

⑤以批处理(batch-processing)方式为主。

2.管理信息系统(MIS)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产生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提出从系统的观点对整个组织的数据资源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

所谓MIS,它是一个集成的(integrated)人—机系统,在一个组织机构里,提供信息以支持运行、管理、分析功能。

该阶段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面向中层管理人员(即管理控制层)。

②解决结构化决策问题,即决策规则和信息流程能够事先准确定义好的结构化业务。

③强调系统的效果(effectiveness),即强调决策的效果。

④是一个集成的系统(integratedsystem)。

⑤数据驱动。

通常利用数据库产生各种管理报表,如例外报表(excq60nrepon)。

⑥只是利用模型,而不涉及模型的变化。

即MIS通常不提供建模能力,而只是存储模型供用户使用。

3.决策支持系统(DSS)阶段

所谓决策支持系统DSS,按照HalphR.Sprague的观点,它是一个利用数据和模型,帮助决策人员解决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问题的人—机交互计算机系统。

该阶段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面向决策,以帮助高层管理人员(即战略计划层)制定决策为目标。

②强调系统的灵活性(flexibility)、适应性(adaptability),以及快速响应。

③用户驱动和模型驱动,即DSS不是简单地提供模型给用户使用,而且还提供一定的建模语言,供用户构造模型、检验模型、修改模型和发展模型。

④支持决策人员的决策风格。

⑤解决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4.MIS的网络化、DSS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1)MIS的网络化发展

由于Internet/Intranet/Extra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前的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是基于网络的,这些系统除了它传统的功能外,还包括了诸如即时库存管理、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订货系统、电子转账系统、信用卡服务、商业增值服务网络等。

(2)DSS的多元化发展

目前DSS出现了多种形式,比较典型的有:

①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IDSS(IntelligenceDecisionSupportSystem),也称之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KBDSS(Knowledge-BasedDecisionSupportSystem)。

它是DSS与人工智能AI(ArtificialIntelligence)的结合,即将推理机制引入决策支持系统的构造中。

②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等技术融入DSS。

综上所述,信息系统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从低层到高层,从强调系统的效率到强调系统的效果,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从程式化到智能化,从集中式向分布式,从单机到网络的发展过程。

例5.1.2面向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之所以具有社会性,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________系统。

[2005年4月填空第9题]

答案:

人—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