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203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docx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培训班考试考点背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试考点背诵

教育学

背诵1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背诵2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

此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

此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

代表人物是马克思。

此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背诵3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在此时期呈现的特点有: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背诵4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

教师机智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背诵5教育学的含义和发展

教育学的含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学记》。

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专著,是教育学形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面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美国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背诵6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

是以系统方式收集和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事件关系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

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它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

行动研究法:

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法:

是基于经验和直觉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

调查研究法:

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

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和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背诵7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代表人物有孟子、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

外铄论:

外铄论者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者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背诵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指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在两方面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据此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关键期: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是指不同的机体能力可以互相补偿的特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表现在男女性别的差异和身心所有构成的差异。

背诵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

遗传、环境、成熟、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其中: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背诵10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背诵11教育优先发展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态而超前投入,其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和教师素质现代化。

背诵12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作用。

背诵13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

代表人物是卢梭。

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等。

背诵14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背诵1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背诵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背诵17学校文化

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这个教育组织系统中,所有成员的共享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和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方式。

它包括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的作用。

背诵18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背诵19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自“废科举,兴学校”,开始了现代学制改革。

“壬寅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是该学制未能实行。

“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五三三制”是在1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背诵20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的国际化交流加强。

背诵21教师的职业

我国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具体表现在: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背诵22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健康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

政治理论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包括: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健康的人格。

背诵23现代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背诵24师生关系

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

“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凯洛夫;“儿童中心论”认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代表人物是卢梭和杜威。

师生关系的内容: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背诵25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和建立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

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背诵26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步骤:

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背诵27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校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背诵28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背诵29新课程在课程计划上的改革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上的变化: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了综合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为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留有空间,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背诵30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背诵31教学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教学的主要任务有:

传授传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背诵3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背诵3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背诵34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测验的效度:

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

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

是指测验试题的难易程度。

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地测出学生的真实成绩。

测验的区分度:

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背诵35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三种。

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便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背诵3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

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情境教学法: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背诵37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具有班、课、时的特征。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背诵38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背诵39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控制

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适应问题,从而来清除问题行为。

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后,教师要密切关注问题行为的学生,通过言语和体态的表达稳定他们的情绪,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防止用激烈的方法处理问题行为。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教师要做到:

“二要八不”。

背诵40教学评价的类型

根据评价的功能划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实施的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评价;总结性评价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根据评价的标准划分——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

根据评价的方法划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是指对学生作出定量结论的评价;定性评价是指对学生作出描述性的评价。

背诵41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背诵42德育和德育过程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方面。

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背诵43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修养指导、品德评价法。

背诵44德育模式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把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

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模式。

背诵45班级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背诵46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和培养

班集体的一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培养需要: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背诵47中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了解学生(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背诵48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背诵49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背诵50素质教育实施的要求

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加快教育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进行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背诵51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使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教育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并获得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52.学校的定义:

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学校)

1.学校教育

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53.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在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同时,禁止任何人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心健康、妨害教育制度的活动,这是保证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公益性的重要标志。

(3)公益性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54.学校文化

构成:

由规范文化、观念文化、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

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融合传播功能

55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作用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范围内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活动。

其基本社会职能是教养子女,是子女启蒙教育的开始。

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灵活性、针对性等特点。

2、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团体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

它是一种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辅导和制约作用。

社会教育具有自愿性、自发性、广泛性、多样性及复杂性等特点。

3、学校教育

学校在三结合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专门教育机构;

(2)学校有专门训练过的教师;

(3)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

另外,学校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指导作用。

56.教学目标

(1)行为目标、生成目标、表现目标的含义意义

      行为目标也称作业目标,是指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

最推崇行为目标的当属美国的泰勒,他的课程理论被称之为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活动的实际进展提出的相应的目标。

生成性目标更关注的是过程。

它反映的是儿童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要求教育者根据幼儿的先前经验和活动过程,对幼儿进行了解,形成灵活的、适应幼儿兴趣和当前发展的目标。

英国的斯腾豪斯可谓生成性目标的大力提倡者,与泰勒相比,他更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注重内容自身是否具有内在价值而不是预先设定的目标。

     表现性目标(expressiveobjectives)是美国课程理论家艾斯纳(E.W.Eisner)提出的叙写课程目标的一种主张。

他认为,课程设计的叙写可有3种不同的形式:

行为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解决问题的目标不是把重点放在特定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认知灵活性、理智探索和高级心理过程上。

表现性目标是唤起性的,而非规定性的,“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所习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

指明儿童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儿童将要处理的问题、儿童将要从事的任务,但并不指定儿童将从这些'际遇'中学到什么。

”艾斯纳认为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具体的,所有的课程活动结果都应该是开放的,他就怎样叙写表现性目标给出了一些例证:

“参观幼儿园并讨论那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使用铁丝和木块发展三维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