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2627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案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教案3.docx

《《项脊轩志》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教案3.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脊轩志》教案3.docx

《项脊轩志》教案3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今的中国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

(学生有人喊还有项脊轩,教师回应)对,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

  二、作者简介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

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

他的基本观点是:

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虽好,但唐宋间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

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

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初读课文,解题。

(教师范读)

  (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

  《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

据说有双重意思: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

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

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

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

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感染力很强。

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四、再读课文,梳理文言知识,把握结构

  、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标出来。

  2、教师释疑。

明确: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

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五、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设置问题:

  、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

①写项脊轩的小:

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

直接点明是。

百年老屋";③写破漏:

“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提示:

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

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2、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

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

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3、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

变得不漏、不暗了。

辟,开。

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

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4、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

  (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

这几句是:

“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读后由教师讲解。

  提示: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

“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

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

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

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万籁有声”是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5、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

写幽静。

  6、“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

  提示: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

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

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

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

更静谧。

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

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

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六、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设置问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一句从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

由喜而悲,转为怀旧。

这一句从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

教师讲解:

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

”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

诸父,伯父、叔父们。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2、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

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分析:

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

”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

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

欲食乎?

”情意缠绵,感人至深。

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

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

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

吾儿,我的孩子。

若影,你的影子。

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

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

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

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

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

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

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三)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讲解:

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设置问题:

  、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

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

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

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2、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

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讲解:

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

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的余韵悠然不尽。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盖,伞。

  3、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

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

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

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讲解:

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四)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五)小结

  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七、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

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

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

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八、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2、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

  3、准备一篇以人物为中心的说话稿,要求通过一两件小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气质,在记叙中反映出你对人物的印象及情感。

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