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280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ocx

黄小课题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提高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我校承担的广元市“十.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于2005年3月顺利结题,并获得了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普教成果三等奖,广元市人民政府第二届普教成果一等奖。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比较科学地设置了学科教研组,规范了教研制度和常规教研活动,强化了教研组的学习功能和研究功能,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初步打造出了教育科研研究共同体,更新了教师教育理念,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学科知识、教学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谐的课堂已初步形成。

但由于教师的理论贮备不足,理论水平还参差不齐,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够准确,对校本教研定位不准,理解不深,致使校本教研有效性不高,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基地建设仍然存在着“虚化”现象

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基地,是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校本研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最基础阵地。

重视并不断强化教研组工作,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名学科、名教师,构建学习型校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该说当前教研工作还存在如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教研组工作事务性多而研究性少,教研功能萎缩;

2、教研组工作活动性多而主题性少,活动内容空泛;

3、教研组工作分散性多而合作性少,集体备课淡化;

4、教研组工作褒扬性多而纠正性少,评价氛围保守。

教研组工作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局限于少数“精英”做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局限于只讲优点、不讲缺点和不足的评课上;局限于为单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局限于“教研是软任务、软环境,一时难见效”的认识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全面推进,教师综合素养需要大幅度的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需要得到发展,光靠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已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借助于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因此认真反思和切实解决原有模式下学校教研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研组建设的新内涵、新思路和新功能,全面提升教研组工作水平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己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可以说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拓展教学内涵的主要途径。

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前提。

或许还可以说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它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为新的教学实践做好理论上的支撑和储备。

(二)学习与研究仍是教师改变自身职业现状和实现专业成长的需要

1、学习与研究是教师改变自身职业现状的需要

建立竞争机制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是目前许多学校采取的常用管理策略。

应该说,良性的竞争机制的确立,能收到管理成效;但畸形的竞争机制,未位淘汰制,往往会使教师人人自危,缺乏安全感,心理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分级聘任管理制,由于对教师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结果往往会逼迫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去搞人际关系;任课教师学科成绩排名公示和奖励制度,可能会造成教师孤军作战,封闭保守和资源独享弊端。

这种把教师当作竞争者的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发展,但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巨大的,在明争暗斗中,教师要耗费巨大精力,往往心力交瘁。

2、学习与研究是教师改变自己职业地位的需要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

“在一个大机构中,作为青年的新手,必须服从命令,照章办事……这样的工作,造就忍耐的性格,并且,这是处于新手阶段的年轻人仅有的工作”。

这话用于我们的教师身上再恰当不过。

“其结果是教师后期所需的重要素质很容易在早期被践踏”。

在学校行政权威管理下,会等级森严;在行政命令管理下,教师往往屈从于行政权威,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多数人对工作被动应付。

3、学习与研究是教师改变自己职业性质的需要

在日趋功利的教育中,教师成为了考试上线人数考试奖金,官员的政绩;同时,教师也是课程表、是教科书,是试卷,是标准答案,是成绩单,这样,教师一年年在年级间切换,丰富的只是教龄,增加的也只是工资,周而复始的工作方式使很多教师忘记了自己的立场,负担过重使他们失去了创造力,丧失了表达为师尊严的语言,教师受的教育只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技巧有余,关怀不足,不足以关怀学生,也不足以关怀自己。

4、教师缺乏学习与研究的激情

在教育日益功利的大形式下,教师因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重,平时忙于教,疏于学,更疏于研,除了完成自上而下布置的任务外,平时,很难结合教学实际自主地开展学习与研究,对教研活动参与热情也不高,主动性不够,缺乏学习与研究的内动力,在教研活动中常常显得被动化,教师间缺少深入的专业对话和经验共享。

甚至一部分骨干教师担心教研挤占时间,加重负担,影响教学质量。

对学习研究普遍的倦怠心理,使学校教师缺乏一种自信心与成就感。

教师自身价值长期得到不肯定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激情,就会找不到从事教育工作的幸福与乐趣。

这些情况使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缺乏有水平、有经验的教师,学校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解决这个问题。

5、学习与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均不强

看教师是否快速有效地成长发展,主要看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

有什么样的质量观,才有什么样的教研内容。

考核质量的核心,是看质量形成的过程。

由于工作安排的随意性,大多时候学习与环境的内容不能贴近学校教学实际,出现学用“二元分离”的现象,学习研究的问题并不是真问题,没有聚集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停留于经验层面的多,在活动形式和程序上花的精力多,缺少专题性研究活动的导向,缺乏监督目标,学习研究过程缺少应有的反思水平和研究浓度,难以开展质的研究,导致教研活动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不大,对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作用不大。

要解决上述问题,也只有加强教研组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教研组的学习、研究、培养等功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三)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准,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

尊重学生是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的前提与保证,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可喜地看到,许多教师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但也出现了许多无原则的尊重,使尊重学生变成了迁就学生,偏离了教育的轨道,迷失了自我,误导了学生。

1、过度尊重“愈演愈烈”,教师主导地位逐步丧失

(1)学习方式---学生做主。

许多教师为了体现对学生充分的尊重,一味地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往往无原则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

这是对“尊重”的曲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了汪洋中的一条船,放任自流,任意东西。

(2)课堂插嘴---信马由缰。

如今的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越来越高,在课堂上有了自由表达的机会。

一些爱思考的学生有时会提出令人眼前一亮的问题观点,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更使课堂亮点纷呈。

然而有部分学生却是任意插话,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有些教师却不加任何引导与制止,导致课堂陷入信马由缰的境地,致使学生个性恶劣地生长。

(3)教学评价---一切都好。

许多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无原则,消解了评价本身的积极意义。

经常在一些课堂上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真好!

”“你真棒!

”“读得多好!

”……称赞之声不绝于耳。

没有原则的赏识使许多学生养成随意应付、骄傲自满的坏习惯。

(4)课后作业---学生自定。

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自己民主与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创新作业形式,和蔼地问学生“你们想做什么作业呢?

”然后学生说出许多“开放”、“自由”的作业,教师微笑地点点头:

“真会动脑筋,就这么办。

”这是对学生惰性的纵容,是对教学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2、“情境教学”泛滥成灾,课堂教学效率低

创设情境,是当今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其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不少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上花了很大的功夫。

然而,画虎类犬,弄巧成拙,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者手忙脚乱,学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尴尬情形时有出现。

(1)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虽然应该是动态生成的,但也必须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

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必须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为己任。

教学情境的设计既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又要紧紧扣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创设不能为情境而情境,顾左右而言他,否则就会“峰回路不转,前路仍迷离,”始终游离于课题之外,甚至抛弃课程本身。

案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学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今天我当家”一节是这样创教学情境的: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节日?

”教师一边板书“儿童节,妇女……”一边播放故事《五月的花》:

有个王后想当天下最美丽的女人,于是把天下所有的女人都关了起来,包括自己的妈妈……然后老师提出要求:

赶快为自己的妈妈做件重要的事,把妈妈救出来。

接着展示课件:

超市的一角—逛商店—”你想为妈妈买点什么东西?

板书课题“今天我当家”……

这样的情境设置严重偏离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误导学生,课堂教学漫无边际地发散开去,迟迟切入不到正题,学生一头雾水,莫名其妙。

(2)情境创设的价值取向偏离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

要使创设教学情境有价值、有实效,我们认为应充分考虑教学条件、学生生活实际。

创设朴实、实用的情境即可,不必刻意追求形式的独特新颖,甚至是轰动效应。

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达不到创设的目的。

案例:

有位老师在讲“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咚!

”的一声,老师突然把手砸在讲桌上,学生们马上抬起了头。

老师压低声音神秘地对大家说:

“同学们,几名恐怖分子在我们县城大商场的橱窗下面埋了一枚定时炸弹,还有10分钟的时间就要爆炸了!

黑猫警长得到情报,炸弹的密码是1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

请同学们赶快学习“质数和合数”,破解密码!

”板书课题“质数和合数”后,老师长长地舒了口气,他以为同学们一定全部进入学习状态了。

课将近上了半小时,有个小男孩大概实在憋不住了,问道:

“老师,那枚炸弹到底炸了没有?

”引得同学们及听课的教师一阵哄堂大笑。

创设的情境“卡壳”了,教师一时不知所措,哭笑不得,一切努力功亏一篑,以致课堂教学难以继续。

(3)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偏离学生学习态度、行为和能力

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将学生带入现场,深入角色进行感知、学习,它具有生活化的特点。

用真实、可感知的情境引导学生寻找自身生活与学习内容之间的隐秘契合,学会探究真实的生活问题,使自己的学习态度得以转变,学习行为得以改善,能力得以提升,理性思维得以发展,创造精神得以增长。

案例:

我校项平教师写一个发人深省的情境创设案例:

我在一节三位数连加的练习课上,开始,出了一道题目让学生练习,然后像以往一样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星期天,老师去商场买东西。

想不想知道我买了什么?

”“想!

”班里大部分学生都大声地回答道,但同时我也听到了一个不同的声音:

“老师,您骗人。

”这声音虽然不是很洪亮,但此时却像一颗炸弹一样在孩子们中间炸开了锅,随即就有两、三个调皮的学生附和道:

“是啊,老师骗人!

”听到课堂上出现这种不和谐的音符,我心中不免有些生气,但还是微笑着问那位大胆的学生:

“你为什么说我骗人呢?

”这位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星期天您根本就没去买东西,因为……”他的话令我很难堪,但细细想来,他说的何尝不是事实啊。

在这一年多里,为了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我不知创设了多少“购物”的情境,不是让学生“买”这,就是让学生“买”那。

今天终于让这小家伙一下揭穿了我善意的谎言,他像极了安徙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唯一敢讲真话的孩子。

身为人师的我常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可今天,这个学生却成了我的老师,他的话促使我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今后再也不能随便“忽悠”学生了。

我要做学生表率,做一个尊重事实、说真话的人。

想到此,我顿了顿,笑着对全班学生说:

“老师和大家一样要生活,也会像你们的爸爸妈妈那样为家里买东西。

你们也爱玩过家家的游戏,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模拟购物吧。

”学生听到我这样说都欣然同意,纷纷点头,总算在和谐的氛围中度过了这节课。

好的情境创设是教学活动良好的开端,但情境并不是越复杂越好,只有现实的、完整的、富有教学意义的情境才是好的学习情境。

加快教师专业的成长,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只有加强教研组建设,通过学习、合作、交流、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现教师的观念更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研究,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文化,使教师的业务水平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达到教育途径、方法与教育目标协调一致。

(二)通过研究,以磨课为载体,立足课堂,创新磨课形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通过微型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典型、关键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和科研的完美结合,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四)通过研究,探索出新课改背景下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策略。

课题研究的策略及成果

“创新教研文化,优化研究环境。

”通过文化浸润与滋养,提升教师研究智慧和职业生活口味。

全新的研究理念,民主的研究风气,教师群体的研究意识,个体的研究热情,智慧的研究策略,构成了新形式下教研文化的内涵。

在新课改形式下,创建新型的学科教研组是课题研究一直关注的重点,新的课改理念和学习理论构成了新形式下教研理念。

通过四年的研究,我们认为:

学科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单位,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基地,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因此,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教研组建设。

强化教研组常规工作的实效性,让教研组成为教学争鸣的论坛;深入开展团队学习,进行特色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改革,依托校园网络,搭建相互交流的校本教研平台,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大力加强教研建设,逐步探索出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活动的基地―――教研组建设的策略。

一、校本教研的基地―――学科教研组建设的策略

教研组是一个团队,团队的文化建设影响着团体中每个个体的发展与成长。

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它在深层次上对教师产生影响。

(一)学科教研组的组织建设策略

教研组长是教研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践者。

教研活动的质量、效益、活力在程度取决于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学识威望和人格魅力。

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研组长的选拔和培训工作、我校采取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推荐,行政会确定候选人,教师民主测评、竞争上岗,由教科室主任聘任的选拔机制。

这样就能把那些思想好、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善于团结同志,在教学中有一定威望的骨干教师选拔出来担任教研组长。

同时,明确工作职责,签订目标责任书,按规定每月给以岗位津贴,基本上做到了责、权、利结合,增强了教研组长的工作责任感,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选拔容易培养难。

学校要把选拔出来的教研组长培养成一名教研工作管理的能力并非容易的事情。

学校对教研组长的培养坚持“三要”。

一要放权,即允许他们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一定的培养自主权。

如组员的考核、外出学习等。

二要关心,即应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学习和进步。

学校领导应和教研组长是知心朋友,要协助他们协调好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

三要指导,即通过培训会、传递教研信息、组织校际之间教研组长的交流等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组织教研工作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使其更好地完成任务。

(二)学科教研组制度建设策略

一直以来学校一级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很弱。

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因此我们认为教研组长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是依法治教,和谐治教的重要保证。

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就必须始终深入思考,并不断践行这个问题。

根据我们的实践,至少可在两个层面上考虑。

学校层面要构建一系列教研组工作制度。

比如,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中层蹲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到教研组,深入到课堂,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教研组长月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长考察进修制度、教研科研工作制度,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教研沙龙制度(在咖啡泛香、乐曲萦绕的氛围中进行自由式的交谈。

每个教师都可以传递教学改革信息,都有机会述说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沙龙式的教研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愉悦、宽松的教研环境。

可安排的教研沙龙包括:

学科沙龙,班主任沙龙,专题研讨沙龙等)专题论坛制度,师徒结队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教研组内部层面也应形成一系列工作制度,1、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

力求做到“五有”——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专题,有符合实际的活动安排,有研讨过程的材料积累,有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课。

2、读书分享制度。

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思想,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共享、精神分享。

读书包括两类:

第一类是“杂书”。

教研组要求组员广泛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

教研组每次活动都安排一点时间让教师介绍自己的读书摘录、读书体会或者把好书推荐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

教研组要求组员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题,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专业理论书籍,做好摘抄,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3、备课主讲制度。

采用主讲制的备课方式,倡导“多种方案的备课”和“专题性备课”。

还可以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更多的研究性备课,将个体的备课与集体的备课、教研相结合,将课前的设计与课后的反思、重建相结合。

4、听课、评课制度。

可按3个步骤进行:

(1)教师上反映自己教学常态的真实的课;

(2)教师说课,重点说反思和重建情况;(3)听课人员诚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重点谈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5、建立共享资源制度。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就是一个人和制度融合的过程。

我们认为,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是必须受制度的约束,特别是一个团队精神的形成、任务完成的过程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与否,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的建立,以及制度的正确导向和评价。

所以,我们在学校建立的制度上坚持以人为本,既给每个教师创造空间,又保证教研组建设的过程落实,在实际研究过程上下工夫。

(三)学科教研组文化建设策略

教研组文化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构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研文化,培植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营造一个教师内部自由争论的氛围,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实现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1、“学习”—是校本教研活动的基石

学习是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基石,学习是教师职业的第一需要,也是教师的生活基本内容之一。

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师必须是一个终身学习者。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知识老化速度加快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决定学习不再是一个阶段能完成的,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传递知识是教师职业的“底线”,而要想传递知识,教师在知识的占有上就应先于学生、多于学生、优于学生。

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

“教师职业本身就是督促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

为强化教研组的学习功能,我们开展读书交流,建立教研网页,开展课改论坛等活动,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更新研讨方式,积极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浓厚的专业学习与理论研讨氛围。

2、“研究”——是校本教研活动的灵魂

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决定它自身的一个本质特性就是其研究性。

研究是贯穿教研工作过程的一条主线,它是教研组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竭动力。

面对课程改革的诸多新问题,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

所以,教师不得不学习,不得不研究,这是自身发展中唯一的选择。

教研组只有成为一个研究型组织,才能组织教师研教研学,促进教师由“能才”、“学高者”向“学者”“专家”转化;才能使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育什么”,更掌握“如何教”“怎样育”。

为此,我们积极采取小课题研究,小问题探讨,主题式探究等形式,构建学科教研组的“研究场”,切实解决教师在教学、教研存在的困惑,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研究职能,提高教学质量。

3、“合作”――是校本教研活动最有效的方式

合作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也是教师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

传统的教师职业多表现为个体劳动,而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与更多的同事在更大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教学与教学研究。

新课程增强了教师之间 的互动关系,促使学校的教学研究逐步走向一个更加自学的研究共同体。

对话、合作与交流是教师成长的一条必由路,合作的类型主要有:

(1)信息交流,教师通过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可以最大范围地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从而扩大和丰富教师信息量和各种认识。

(2)经验共享,教师通过经验共享,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

经验只有被激活、被分享,才会不断升值。

(3)课改沙龙,沙龙式的漫谈,使教师置身于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环境,通过思维互动,诱使教师把深藏于心底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形成有价值的新见解,真正达到“教研相长”的目的。

在集体研讨中:

①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强调教师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牵强附合;强调对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地进行解释、说明、阐述。

②观点交锋、讨论争鸣。

强调不同的观点的对撞、交锋、比较、鉴别。

③不作结论,各取所需。

强调个人的消化吸收在自己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与别人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之间进行对接、兼容、批判。

保留不同意见,保护不同的见解。

4、“交流、反思”――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保障

反思是教师获取实践知识、增强教育能力、生成教育智慧的有效途径。

反思不只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或活动的简单回顾和再思考,而且是一个用新的理论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是一个用社会的、他人的认识与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做比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寻求他人对自己认识、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站在他人的角度反过来认识分析自己的过程,是一个在解构之后重构的过程,是一个在重构的基础上进行更高水平的行动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也包括对与相应的潜在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还包括对自我专业发展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主要包括:

(1)课堂教学反思;

(2)专业水平反思;(3)教育观念的反思;(4)学生发展反思;(5)教育现象反思;(6)人际关系反思;(7)自我意识反思;(8)个人成长反思等。

每一种反思类型还可以再细分。

譬如说课堂教学反思,还可以分为课堂教学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反思、教学策略与教学结果的反思、与教学有关的道德和伦理的规范性标准的反思等。

如果按照课堂教学的时间进程,还可以细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等。

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确立了教师反思“六个一”制度:

一点教学反思笔记、一篇教学随笔、一个典型案例或一次公开课、一个课例或写一篇经验总结、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一份个人成长报告。

由此可见,教研组是一个学习、研究、合作、开放的教师群体组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都要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来实现。

因此,校本教研在学校教育、教学、教研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二、以磨课为载体,深化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磨课活动的主要策略

磨课是一种学术性的教学研讨活动,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和建构,是对教学技艺的解析和提升,真正意义上的“磨课”是以课堂教学为平台追求真、善、美的教育境界的过程。

磨课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相互协助、共同研究的理念,因而,磨课重在研究和提升。

(1)一人多轮。

先由主备教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以说课形式从教材、学情、教学法、设计理念、设计过程、拓展练习、设计中的困惑几方面阐述自己精备的那一课内容。

辅备教师在主备教师阐述后轮流阐述自己对于精备课的修改及调整理由,一人在阐述,其他教师作好旁注,将认为好的建议吸收为己所用。

最后结合每人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