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4864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x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单位:

北京市第九中学100041

课题负责人:

郝显军唐翠萍蔡吉

通讯地址:

北京市第九中学100041

内容摘要:

本课题于2001年9月正式申请,被立为区级重点课题。

课题以选修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努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

它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而且还注重实验设计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注重的理论探讨,而且致力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开发。

在我校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教材方面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究尝试,在专家的指导下分领域分阶段编写出了一系列符合高中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教材和优秀教学设计,积累了丰富的选修课教学素材。

同时,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校本课程选修课校本教材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环境文化。

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学校环境文化以及学校行政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的现状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本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以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确立了《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研究课题,试图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对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影响、对学校建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选择、整合、丰富课程文化,以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而推动现代学校文化的建设。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1、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课题中心组承担

2、校本课程教材开发:

以学科组为单位分学科承担

3、校本课程教学模式:

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4、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5、校本课程教师的影响:

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三、研究方法

以选修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实验法和调查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为主。

四、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条件分析:

本课题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重在创新,涉及学科广泛、知识面宽,主要包括心理学、信息技术、学习方法研究与应用、文学、艺术、体育、军事、科技、劳技、理化等方面。

它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而且还注重实验设计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注重课程文化的理论探讨,而且致力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开发,开发新型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科课程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而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大胆创新的现代意识。

本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1、课题组成员基本都参加过校级或区级科研方法培训,有参与“九五”课题研究的经验。

2、学校具有开设多种选修课的实践经验,不少教师进行了校本教材开发的尝试,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3、学校有多学科协作研究的氛围。

4、有充足的课题研究经费。

5、目前学校开设高一、高二30余种选修课,为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提供了时间、实验场所的保证。

6、本课题组有专家的指导和许多兄弟校的协作。

准备聘请北师大教科所裴娣娜教授、北京教育学院梅汝力教授、区教科所特级教师王能智老师、区教科所孟佳、杨继英、王熹老师等作指导。

不利条件:

本课题组涉及的学科较多,人员较多,集中研究较为困难,准备采取任务分解、子课题研究为主的管理方式,共性问题大组集中学习研讨。

五、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准备阶段(2000年9月—2001年12月)

1、文献检索:

查阅书籍报刊、选聘专家咨询、网上查询。

2、组织课题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组。

3、进行校级科研方法培训,学习基本的教科研方法和技能。

4、学习教育改革的新思想,分析有关课程文化的建设。

5、课堂实验准备:

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选修课,课程计划、内容、形式由教师自行设计,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6、申报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二)实施阶段(2001年9月—2004年7月)

1、任务分解

本课题将分解为以下子课题:

(1)课程文化建设的多样表现形式,包括学科渗透、专题性研究以及新课型等方面的探讨:

由课题中心组和实验教师共同承担

(2)校本课程教材开发:

以学科组为单位分学科承担

(3)校本课程教学模式:

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4)课程文化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

课题组实验教师承担

(5)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由课题中心组和实验教师共同承担

2、理论研讨、课堂实验、中期汇报

(1)搜集资料,组织学习课程结构理论,探讨课程文化开发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依据。

(2)进行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编写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校本教材。

(3)探讨课程文化建设的多样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交流活动

(4)应用心理学理论,研究课程文化建设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

(5)进行中期汇报,展示初步成果。

(6)结合中期汇报专家评议意见,完善课题研究。

(三)形成成果阶段(2004、7、—2004、12)

1、编写出有特色的多学科校本课程教材;

2、各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成果总结,撰写相关论文;

3、撰写研究报告;

4、总结研究过程,总结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梳理研究思路,进行工作总结;

5、编辑《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论文集,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6、构建学校完善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7、申请成果鉴定与验收

六、课题研究内容和人员的调整和变动

1.研究内容的变化:

课题申请之初,拟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以及教学模式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开发的实践意义及选修课的特点各异,丰富多彩更具有研究价值。

于是便倾向于实践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色。

在编写校本教材的同时编写教案。

2.研究人员的变化:

由于张跃民的人事调动,王颖老师离开了行政岗位,课题组的负责人发生变化,由郝显军副校长和教学主任蔡吉以及科研室副主任唐翠萍共同负责。

七、研究的成果

1、进行校级科研方法培训,学习基本的教科研方法和技能,2002年4—5月,唐翠萍、王颖还参加了区教科所组织的科研培训;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参加市研讨会;2002年1月27—29日,全体课题组成员利用休息时间在北京小学参加了总课题组组织的学习研讨会,师大价值文化研究中心兰久富教授作了《价值观理论与价值观调查》的报告,吴定荣博士就《学校文化的概念》谈了自己的看法,老师们积极性很高,感触很深,更新了观念,收获很大。

唐翠萍介绍了我校选修课的开设情况,与会代表都对此很感兴趣。

2、学习教育改革的新思想,分析有关课程文化的建设和校本课程的成功案例;

3、在高一、高二年级继续开设选修课,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

4、组织了三次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布置阶段性任务,进行阶段性总结。

5、进行校本课程教材开发。

部分老师编写出了符合教改要求、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校本教材,完成了一些选修课教案。

(1)EarlyBird蔡吉主编

(2)《小荷才露尖尖角》高笑旭主编

(3)《中国结艺》贾淑霞主编

(4)《朦胧诗赏析》张晶晶主编

(5)《化学实验选修课教案集》董志美主编

(6)《九中选修课优秀教案集》科研室主编

(7)《化学与生活》杜素英主编

6、专著

(1)《ClassroomonAir》高中英语空中课堂蔡吉编委华夏出版社2003年

(2)、高中生素质教育综合读本《人与社会》(全一册)唐翠萍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高中生素质教育综合读本《人与社会》(上、下册)唐翠萍编著

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年版

(4)贾淑霞老师的《中国结技法》光盘,在全国发行

7、2003年3月九中组织了全市的研讨会,贾淑霞老师的劳技课《中国结创编》在大会上做了展示。

另外有24位老师的选修课向与会人员全面开放,得到了大会的一致好评。

8、2003年7月,有6为老师的6篇文章被收录在《学校文化创新》一书(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

9、徐晖、张坤、张晶晶等老师的论文在全市研讨会上做了交流,33篇论文获奖。

国家级3篇、市级10篇、区级20篇;共发表9篇论文,其中国家级3篇、市级6篇。

10、共做研究课、公开课22节,其中国家级两节,市级6节,区级14节。

八、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课程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作为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综合的载体,课程设置与教学理念突出地体现了教育中蕴含的文化。

素质教育要求实施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价值观,采取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课程改革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要求学校根据育人目标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其过程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

因此,学校课程改革的过程,既是学校对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的过程,也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的过程,更是学校根据育人的目标,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整理和提炼的过程,从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生成课程文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逐渐发生了转变,树立了新型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在实践方面,教师和学生都是选修课建设的主体。

选修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提高与发展。

我校以主体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体精神和能力,培养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公民。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构建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特别是通过校本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以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创设了九中课程文化特色。

(一)必修课改革探索

我校为了进行必修课改革的试点,在每个年级都开设了理科和文科的实验班。

在实验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进度,如物理教师选择了和师大附属中学相同的实验教材,并且在两年的时间完成授课任务,并且增加了部分大学预科水平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我校将继续进行必修课改革的探索,总结经验,为全校的必修课改革积累实践经验。

(二)增设选修课、活动课

九中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的特点,开设了多个层面的选修课,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我校现已开设了不同层面的选修课40多门,还将陆续增加新的种类。

我校的选修课程包括学科性研究课程:

(生活中的化学、数学思维训练、物理学思想史、意志品质培养与心理调控、环境调查与环保)、社会类研究课程:

(古诗词欣赏、心理探究、中国的园林艺术、外国文学史)。

技艺类研究课程:

(中国结结艺、多媒体制作、科技小制作、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健身操创编)等,从选修课的活动形式看,包括学科拓展型、实践创新型、活动体验型、探究型选修课等形式。

选修课的开设适应学生的需要,重在培养学生拓展性能力,为个性化成长提供空间,使学生的学习从书本拓展到社会生活与实践领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特殊专长。

我校积极倡导教师每人都能开设一门选修课。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的校本课程框架已初具规模。

根据选修课的内容,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论文写作,论文答辩、作品制作、实验操作、表演等,以求评价方式多样化。

学校也加强了选修课的管理,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自选四门选修课,选修课实行了学分制。

同时,我们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开课,提高了选修课的吸引力和整体水平。

参与开设选修课的人员,有教师、行政干部、实验教师、退休教师、还有外聘的工程师。

在开设选修课时,要求教师遵循: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自主性和主体性”、“多元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原则,来设置选修课程。

我们力求使选修课在内容设置、课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具有相对的开放性。

同时,选修课摆脱升学压力的制约,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既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提高与发展。

选修课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申报选修课的教师要有课程计划,评价方案和课程总结。

我校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教材方面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究尝试,很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材料,编写了具有九中特色的选修课教材,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不断创新。

活动课程包括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班会、团委、业余党校、文艺体育等活动。

九中活动课的宗旨是希望培养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学校通过活动课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为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必修课、选修课、自主课程三类课合在一起,加上学校文化建设这个隐性课程,初步形成我校的课程结构。

可以说,多种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一种新的有力的保障,对学校硬件设备、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以及学校行政文化都将带来一定的效益,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全能的发展。

同时,它也让教师拥有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有自主性、发展性、求异性和创新性。

(三)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尝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九中的学生中间,流行着一句话,甚至有许多学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这就是麻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对同学们的寄语:

“今天的学习质量就是明天的生活质量!

”我们深知,学习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式的选择。

为此,在课程改革中我校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活动来实现的。

1.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科学探索课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就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一直到大学,都写不出一篇象样的论文。

我们的学生在科研能力方面太欠缺了。

所以,我们利用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研究、探索能力的出发点。

首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就如何选题,怎样申报,怎样设计研究计划并开题论证,如何写科研报告,如何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怎样采集和整理信息、搜集资料等问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培训,并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全面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科学探索课。

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后,向全体同学和教师展示研究成果。

学校在学期末,召开科学探索成果展示活动,并将优秀的科研成果编撰出版九中的校本课程教材。

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尝试了一种积极、生动、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2.开发区域课程资源,积极探索“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尝试社会参与性体验学习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从学科教学内容出发、结合社会实践要求,有计划的选择学科实践活动,进行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活动,通过课内外教学结合,开发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种课十分重视区域教育资源的开发,本着“区域资源,教育开发”的原则,学校把课堂延伸到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求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使学生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

学校要求学生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问题,并深入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社会活动领域,探究、参与、体验。

3.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

首先我们不妨对几种类型的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学习方式一般包括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注重知识的传承,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规律性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在效能上的这一特点,使接受式学习一直成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方式。

但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更不用说主动探究和实践创新了。

体验式学习可以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再现和模仿,可以使学到的操作技能得以强化,并可以通过解题模式的建立,提高其心智技能,但在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尤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其局限性。

探究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怎样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假设、自主探讨、自主结论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中学生除了获得探究结果外,还可以获得参与探究的亲身体验,获得思考问题的新视角、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说明问题的新观点。

这样的学习,需要调动全部的知识系统和经验系统,这对一些学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由此可见,各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局限性。

学习方式应是多元的、并具有丰富内涵与发展功能的结构性综合体,即不能把接受式学习视为学校唯一的学习方式,也没有必要使任何知识都通过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来获得。

因此,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维的途径,进行“探究思维训练”教学模式的实验,另一方面,吸收活动课程在创设自主探究情景的优势和传统教学双基扎实的长处,走“学科教学活动化”之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尝试,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程观念的更新,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换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师不但要成为主流文化的推介者,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理解和宽容、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进行文化整合。

学校注意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潜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开掘。

理论学习使教师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教师们普遍树立了尊重学生的思想,努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以朋友和同事的眼光看学生;尊重个性,鼓励学生想象、提问、质疑、挑战,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在基本方法、思路,甚至包括人们已经承认的科学原理上允许异议;教师们还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善于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更多地把自己看作课堂的组织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现在,九中教师自觉学习新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外语,参加研究生班的进修以及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与更新,已成为教师自我提升、做好工作的自觉行动。

我们正在思考,在今后的课程管理中逐渐引进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构建双界面的课程组织管理模式,不断深化课程文化建设。

我校的课程建设实践,还要进一步开展。

困难肯定不少,但是,我们坚信,课程建设必将继续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落实素质教育,也就必将加速我们教育创新的步伐。

引用文献

1、柳夕浪《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模式”——以交往活动课程的开发实验为例》《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2期

2、陈建等《影响的因素:

以台湾S小学为例》《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10期

3、丁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4、季苹《论课程结构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2期

5、大同中学《合作与探究——上海市大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几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7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