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3948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docx

精选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

关于数学的日记(15篇)

关于数学的日记1

  中午时分,我吃完了午饭,闲着没事做,便拿起了一本名叫《尖子生题库》的书。

翻开负数的这一章,看了一下前面的讲解,又翻到了习题部分去做习题。

我先看了一下习题,内容虽然多,但非常容易,。

心想:

”嗨!

这也叫做《尖子生题库》呀,这么容易,我闭着眼睛也能把它全作对。

  于是,我开始做题了,填空题,判断题,我不一会儿就作了两页。

到应用题了,我以为会难一些便认真地看了题,一点儿也不难,刷刷,两三下我就写得只剩下一道应用题了。

我看了一下题容易容易,不对,不是已经给了速度吗?

那这个“+15”和“—15”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我思来想去,这简直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啊,我又看了看题,还是不会。

这时,我想到了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一个公式,好像对于这道题刚好对上。

我便急忙去把我买的所有关于数学的工具书都翻了出来,找呀找,怎么没有呢?

我明明在书上看到这一个公式的,怎么会找不到。

事实就是事实,我便翻了翻后面的答案:

200÷(35+15)+200÷(35—15)=14小时,为什么用200除以35呢?

这时行程问题中的,我便拿起《小学毕业总复习》这本书,翻到有关于行程问题的这一页,里面有一个公式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

它是用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这些加十五和减十五是加减法而不是正负号。

  数学题真是需要认真的读和仔细的去理解呀!

  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复杂,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不能小看它。

关于数学的日记2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暑假作业。

写着写着,不幸遇到了一道非常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这道题是这样的:

  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

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

这道题还真是难啊!

已知的只有两个面面积的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

这可怎么入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我妈妈的一个同事来了。

他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还不是非常熟悉。

于是,他又教我另一种方法:

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

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

3、5、7、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和19这两个数字。

这时,我想:

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上一条外另一条

  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和。

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

我的算式是:

209=11×1919=2+1711×2×17=374(立方厘米)

  后来,我又用我本学期学过的知识:

分解质因数验算了这道题,结果一模一样。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

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

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关于数学的日记3

  :

  2月1星期四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中午爸爸下班回来,哼着小调,兴高采烈地跨进家门我迎上去问道:

“爸爸,这天有什么事这么高兴”爸爸说:

“这个月我涨工资了。

”我问道:

“那你此刻一个月拿多少工资”爸爸想了想,微微一笑说:

“我比工资高,我俩的月工资加起来是2800元,月工资差是100元,你说我一个月拿多少工资”

  听了爸爸的话,我动手在纸上画出了线段图帮忙我理解:

  透过观察和思考,我很快算出了答案,并且告诉爸爸。

首先把妈妈的工资看作和爸爸同样多,那么爸爸、妈妈的月工资一共是(2800+100)=2900元,再把月工资和平均分成2份,求出的1份就是爸爸的月工资。

列式是:

(2800+100)÷2=1450元。

  爸爸听了,满意地直点头。

这时,正在做饭的妈妈对我说:

“你还有其它方法吗”“还有其它方法”我惊奇地说。

我报着好奇的情绪静下心来再次观察、思考,我发现此题关键是找出以谁作标准的问题,标准不同,方法也就不同。

于是,我有了第二种方法:

就是以妈妈的工资作标准,假设爸爸和妈妈的工资同样多,那么俩人的月工资和就是(2800-100)=2700元,再把月工资和平均分成2份,求出的1份就是妈妈的'月工资最后加上爸爸比妈妈多的100元,就是爸爸的月工资。

列式为(2800-100)÷2+100=1450元。

  听完了我第二种方法的介绍,爸爸、妈妈笑了……

关于数学的日记4

  今天,我跟爸爸来到了华堂商厦.首先,我们先去给爸爸买衣服,爸爸挑了一件他特别喜欢的衣服.正好国庆特价打了八折.爸爸问我,一件衣服的价钱是150元,打八折就相当于衣服的价钱乘以0.8,你知道一件衣服多少元吗?

我想:

150__0.8,先把0.8看成8,再用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计算出结果,最后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数

  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结果得120元。

我兴奋的回答打完八折这件衣服的价钱是120元。

爸爸又问我:

“通常一个数乘另一个数,积一定比因数大,但为什么这道题的积比其中一个因数大?

  我想,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过。

我非常有信心的说:

“一个数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爸爸说:

真聪明,那么除法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呀?

””当然有,当被除数大于0,除数大于1时,商比被除数小.当被除数大于0,除数小于1时,商比被除数大.”爸爸说:

“那么我再考考你,这件衣服原价200元,打五折,现价是多少元?

”我快速的回答:

“100元”。

爸爸高兴的说:

“我女儿学会举一反三了!

  买完衣服,我们就来到了地下超市,爸爸对我说:

“商店奶制品搞促销,买二赠一,如果买两箱,相当于打几折?

”我说:

“不知道。

”爸爸说:

“买二赠一就是说花两箱的钱买三箱的奶。

一箱50元就相当于花1元的钱买了150元的奶那拿100除150就相当他打的折数,结果大约是七折,你明白了吗?

”我说“我明白了。

  我越来越发现,数学试用于解决生活的问题!

关于数学的日记5

  今天听了一节校内常态课《三位数乘两位数》,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的教师越来越开始关注算法与算理,不再是单纯地就计算道计算,不再是传授,训练,再练的呆板模式。

  教师敢于利用学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自然迁移过渡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敢于全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可以,他们就真的可以。

  对于重难点的地方采用对比、追问、小结等细腻的手法处理,将每一步的道理说明白,将易错处提炼升华,理性分析。

对情境中的乘法算式说明道理,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

  当然,没有哪个人的一节课是完美的。

  这节课也有几点我的思考:

  第一,情境图的价值没有发挥到位。

教师根据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后就丢弃了情境图,每一步的算理没有结合情境来理解,就题讲题,计算就成了机械化的模拟。

  第二,忽视了估算的意义。

缺少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估算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第三,情境图中的列式应该有两个:

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三位数,可让学生就两种列式选择一种计算,再对比两种方法,提炼简洁的方法,明确以后遇到两位数乘三位数,我们通常把三位数放前面。

  第四,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练习的容量不够。

说的太多,练的太少。

整节课学生只练了5道题,慢点的学生可能就练了2道。

要调整语言和课堂的组织。

  其实,三位数乘两位数即使教师不教,学生也能自己探索到计算方法,关键还是学生计算正确率的问题。

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在速度上,正确率上求提高。

  对于学生出错的原因要多加理性分析,确保在方法无误的前提下,通过每天的口算训练,提高笔算的正确率。

关于数学的日记6

  今天,我去学校回家后,包好书皮,就开始计算这学期我支出的费用。

  首先是学费。

学费410元,加上饮水费20元,共430元。

接着是奥林匹克数学学校的收费180元,估计还要20元的乘车费用,共200元。

还有练习本的钱:

《课课通》2本21.5元;《英语练习》1本9.9元;2本《试卷课课通》15.9元;《江苏大试卷》3本21元。

21.5+9.9+15.9+13+21=81.3(元)。

  学习用费:

430+200+81.3=711.3(元)。

  生活用费:

这学期大概要喝完5箱牛奶,5×30=150(元)。

每顿饭大概要2~3元,算它2.5元,2.5×3×30×5=1125(元)。

“还有什么呢?

”我咬着铅笔自言自语道,“还有你的学习用品。

”哎,妈妈回来了。

没错,还有学习用品。

  学习用品:

一只笔袋8元,一只铅笔盒3元(很便宜,清仓货),六枝铅笔3元,一块橡皮0.5元,两把三角尺1元,两枝自动铅笔5元,8+3+0.5+1+5=20.5(元)。

  总支出:

711.3+150+1125+20.5=__.8(元)。

  哇,没想到,平时不太花钱的我,竟然会让父母花__.8元钱在我这一学期上。

看来,我可要节约用钱呀!

关于数学的日记7

  今天阳光明媚,我到奶奶家去探望奶奶。

刚进门,奶奶就拿着民丰超市的广告纸急匆匆地跑过来说:

“嘿,你看看,有没有要买的,奶奶给你钱!

”我接过广告纸,草草地看了看回答:

“奶奶,有好多打折的年货咧!

”“打折好啊,给你100元,喜欢的就买。

”奶奶奶毫不犹豫地把100元递给我。

我提上购物袋,兴高采烈地出门了。

  到了超市,推着购物车,我东张西望,想着买什么好。

没过一会儿,购物车里塞满了我精心挑选地6种零食:

美国葵花子0.87kg、香蕉片0.78kg、山楂片0.68kg、话梅0.48kg、咸干花生1.06kg。

掰着手指算了算原来的总价是14.40+16.54+9.00+11.60+12.60+21.20共85.31元。

看着这些美味的零食,我的口

  水早已流下三千尺。

算账时,收银台的姐姐说因为有优惠,共便宜了10.41元,现共74.9元。

姐姐又给我一张深蓝色的卡,我不解地问;“姐姐,这是什么?

”她回答:

“这是刮奖卡,消费满68元的顾客就可以领取,要求在卡上,最高奖金有15000元!

”我小心翼翼地刮开刮奖区,与要求对一下,获得了2元,这样我只用了72.9元。

  我蹦蹦跳跳地回到奶奶家,把零食依依从购物袋里取出来,把剩下的27.1元换给了奶奶,又说:

“奶奶,本来是要花85.31元,优惠后之用74.90元,刮奖又‘赚’2元,只用了72.9元。

”奶奶听了后了开了花,眉开颜笑地说;“媛媛(我的小名)真会算,将来一定是个会过好日子的人!

关于数学的日记8

  老师常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生活中,许多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图形都可以变成一道道既有趣又引人深思的数学题。

不信?

你就接着往下看:

  这是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吃过了晚饭,在小区里散步。

爸爸想出一道题来考考我,经过思考,他决定出有关图形内角和的问题。

于是爸爸问道:

“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

”“那当然是180度了。

”我不加思索地说。

“那四边形呢?

”爸爸接着问道。

“嗯......360度。

”我依然很自信地说。

眼看这些题目都难不住我,爸爸加大了难度,接着问道:

“六边形呢?

你发现这其中有什么规律没有?

”“这......”我支吾了半天,才断断续续地说:

“应该是720度吧。

至于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让我再想想啊!

”于是,我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勾勾画画起来,好半天,还是没有答案。

“要不要我来告诉你?

”爸爸在一旁小声嘀咕道。

“不要,我要一个人来得到答案。

”我坚决地说。

  回到家,我还是没有向困难低头,拿来了纸和笔。

过了好一会儿,我高兴地举着那张纸,向“全世界人民”宣告:

“我知道答案了!

我知道答案了!

应该是:

(N-2)x180°,任何一个多边形都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

”爸爸听到后连忙说道:

“哎哟,不错呀,答对了!

你现在会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有进步,但是,你可不能骄傲呀!

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其实,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奥秘,只是缺乏去发现奥秘的眼睛。

我们要善于寻找,多去发现,这样才可以有所成就。

关于数学的日记9

  今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一个马路上开着汽车在奔驰着,旁边做了一位博士说:

“嗨,韩唐,欢迎进入长度世界,我是Z博士。

”我也回答说:

“你好啊。

  来到马路,上面写着距离__省还有1020米,旁边那位Z博士问我说:

“你知道1020米等于少厘米吗?

”“当然知道,是10__厘米。

”“那分米呢?

”Z博士又问道。

“10200分米。

”我又回答。

“那多少毫米X博士又问道。

我说:

“10__0毫米。

  博士又问道:

“多少千米?

”我说:

“1.02千米。

”X博士又问:

“你是怎么演算的。

”我嘻嘻一笑,回答道:

“很简单啊,如果是毫米的话进率是1000后面就加3个0,如果是厘米进率是100后面加2个0,如果是分米进率是10,后面就加1个0。

  如果是千米进率是1000就把小数点移前3位。

”博士笑了笑说:

“那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我从百科全书上看到过,是光年。

”我毫不犹豫的说道。

“那最小的呢”博士像个老顽童一样,冲我嘻嘻一笑。

“这可怎么办啊,这我可不知道。

”我心想。

博士清了清嗓子说道:

“这回你不知道了吧,最小的长度单位是埃,以后要好好记住哦。

”“好。

”我回答道。

忽然一声儿子快起床不然上学就迟到了打破了我的梦境,我便起床了。

关于数学的日记10

  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课程,而我却喜欢数学,老师讲课时而严肃时而幽默,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

  深深地记得那一次,上课铃响了,我们都安静地等待着老师,期待着每节课的小游戏,这时老师说:

这是一节关于:

‘算24点’的课时。

我们都带着疑问和好奇配合着老师一起互动。

  游戏规则是:

用扑克片从A

(1)至(10)中随意抽3张或4张卡片任意加减乘除算出来的得数必须是24。

规则看似简单的小游戏,我和对手终究谁会胜利呢?

  游戏这么开始了,第一次带着疑问和不解抽出了3、6、7、9四张卡片,我愁眉苦脸的思考着,一直都没有头绪,我只好再等下一次机会,看到对手都算出了24点时,我又紧张而又鼓励着自己下一次一定能算出24点。

  游戏还在继续,第二次怀着紧张又必胜的心情抽出了2、5、7、10四张卡片,在心里默算着只要全部加起来,不就等于24点了!

  游戏越来越激烈,第三次开始恢复信心急起直追抽出了2、5、6、8四张卡片,想了想2_5+6+8=24,再一次算出24点,取得了胜利。

  虽然属于我的三次机会的比赛已经结束,身为旁观者的我看着别的同学还在谨慎的选择卡片时,此时我的心情也很激动,就在这激烈的气氛下,我们开心快乐而且高效率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加减乘除以及熟练正确无误的计算。

  从中明白了:

第一次游戏中告诉我失败是成功之母,第二次游戏中告诉我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第三次游戏告诉我有志者事竟成。

  这就是我的数学课,是我喜欢的数学课。

关于数学的日记11

  上完上午第一节课就是数学测验了,我仓皇忙忙上完茅厕,筹备欢迎测验.上茅厕时听4班说操练卷很难,这是我越发难以施展了.

  发操练卷的时辰,我们组先发,有了先做的权力.可是赏识了一下所有标题后,我知道这次我们全班应该考不出好后果了.跟着后头的钟“滴答滴答”地响个没玩,下课铃很快就响了,我悄悄的瞄了一下表面的同窗,真有点倾慕他们.

  很快就该到收考卷的时辰了,痛惜我还没有完成两道办理题目,内心无比求助,怕先生说要收试卷了.外头的做操音乐也更像了,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就凝听着哄然作响的音乐,迷模糊糊地写上了两道办理题目的谜底……

  用饭的那段时刻,我还惦念着上午的数学操练,要是我能酿成隐身人穿越时空来到先生的办公室找出我的那张测验卷并把错误的谜底擦掉改成正确的谜底那该有多好呀!

然则此刻的我却什么也吃不下,只喝了几口汤就去放饭碗了.

  下战书正式公布数学测验后果,一个个名字在夏先生嘴中脱口而出,怎么还没报到我的名字呀?

“周涛桦”合法我妙想天开的时辰,先生报到了我的名字,想象最终照旧不能打破实现,看着考卷上的后果,我就沮丧地回到了座位——良.

  这次考欠好完满是我的错,粗心轻率的进修立场一向在我心中彷徨.固然这次没有考好,可是我立誓我下次无论有多灾的试卷我也会把题目揪出来加以完美,信托我吧,先生!

关于数学的日记12

  今天下午,天气很好。

爸爸带我去连城一中的运动场跑步,当我们来到连城一中运动场时,见到来跑步的、打篮球的、踢足球的已经有很多人。

  我一边跑步一边对爸爸说:

“这个单元学的是位置与方向,几乎都是要作图的。

”爸爸笑着对我说“那我考考你位置与方向的问题。

”“好。

”我一口答应。

  爸爸出题了:

“一中在我们家的什么方向,距离是多少米?

”我想了想说:

“以我们家为中心点。

一中在我们家的东偏南约30度的方向,距离大约是200米。

”“不错,那实小在我们家的什么方向,距离是多少米?

”爸爸又问。

我说:

“从我们家到实小距离有多远啊!

”爸爸说:

“你再认真想想。

”我又认真想了一会儿,说:

“还是以我们家为中心点,实小在我们家西偏南大约45度的方向,距离可能是800米到900米。

”爸爸说:

“还可以呀,那以一中为中心点,我们家在什么方向?

”“这还不简单,把方向反一反,度数、距离和原来一样。

”我说,“我们家在一中的西偏北约30度的方向,距离还是约为200米。

”“不错呀!

”爸爸见怎么都考不倒我,终于服了。

  哈,数学知识真有用,让爸爸也佩服我一回。

以后我还要认真学数学,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让更多的人佩服我。

那感觉肯定很好!

关于数学的日记13

  :

  9月1日星期三晴

  这天,我去学校报名回家后,包好书皮,就开始计算这学期我支出的费用。

  首先是学费。

学费410元,加上饮水费20元,共430元。

之后是奥林匹克数学学校的收费180元,估计还要20元的乘车费用,共200元。

还有练习本的钱:

《课课通》2本21.5元;《英语练习》1本9.9元;2本《试卷课课通》15.9元;《江苏大试卷》3本21元。

21.5+9.9+15.9+13+21=81.3(元)。

  学习用费:

430+200+81.3=711.3(元)。

  生活用费:

这学期大概要喝完5箱牛奶,5×30=150(元)。

每顿饭大概要2~3元,算它2.5元,2.5×3×30×5=1125(元)。

“还有什么呢”我咬着铅笔自言自语道,“还有你的学习用品。

”哎,妈妈回来了。

没错,还有学习用品。

  学习用品:

一只笔袋8元,一只铅笔盒3元(很便宜,清仓货),六枝铅笔3元,一块橡皮0.5元,两把三角尺1元,两枝自动铅笔5元,8+3+0.5+1+5=20.5(元)。

  总支出:

711.3+150+1125+20.5=20__.8(元)。

  哇,没想到,平时不太花钱的我,竟然会让父母花20__.8元钱在我这一学期上。

看来,我可要节约用钱呀!

关于数学的日记14

  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张老师发来一个信息:

叫家长带孩子来看数学期末考试成绩。

爸爸妈妈都看了这个信息,唉声叹气地说:

“袁这次期末考试成绩可能不在九十分以上了吧!

”我对爸爸妈妈说:

“不可能,不可能,爸爸妈妈你们不要对我没信心,我每次考试都在九十分以上的哦!

一定在九十分以上”。

  第二天早上我带着爸爸来到了学校,匆匆忙忙地跑到二(五)班教室,我看见了张老师在教室里,连忙笑着对张老师说:

“张老师把我试卷找出来,行吗”?

张老师说:

“好的。

  找出试卷后,我仔细一看,考了99+10分,我开心极了。

爸爸接过我手里的试卷看了看,然后给我讲解了一下,“小丽买5枝百合花了20元钱,小红买了一枝玫瑰花了8元钱,谁买的花贵?

每枝贵几元钱?

你写成这样了:

20/5=4(元)元)了,爸爸对我应该是这样做的:

20/5=4(元)8-4=4(元),不要把8-4搞成8/4,这样能不错吗?

你也太粗心了吧!

  “袁连8-4都不会算,还不如去读一年级,太马虎了吧!

”张老师说道。

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爸爸看了看我的分数,高兴地说:

“不错,考了99分,如果这道题不马虎的话,就是100分,好好努力,争取下次考100分哦!

”我对爸爸说:

“恩,我一定好好努力。

  下学期我要做到:

上课认真听,积极举手发言,考试要在95分以上,按时订正作业,独立思考问题,做一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

关于数学的日记15

  星期六下午,我做完作业闲着没事,我的妈妈就给我出了一个问题:

“你知道2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

”我一听,一下子就回答了出来:

他们都是双数。

“那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我的妈妈又问。

“它们的个位上都是0、2、4、6、8。

”我的妈妈说:

“你真了不起。

那你知道4的倍数懂得特点吗?

”这下可把我难倒了。

  于是,我就找了一些4的倍数,发现他们的个位上也都是0、2、4、6、8,于是我就把这个规律告诉了我的妈妈。

可我的妈妈随口说了一个数,就推翻了我的发现。

我的妈妈让我继续观察,可我左看右看还是找不出来。

我的妈妈就给我一个提醒:

你看看这些数的最后两位。

我根据我的妈妈给我的提示,右这些数观察了一番,顿时恍然大悟。

  原来,4的倍数的特点是:

一个数的最后两位是4的倍数,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

然后,我找了一些数来试了试,例如:

437,37除以4=9……1,照规律来说437就不是4的倍数,我随后用437除以4=109……1,符合这个特点。

我又找了一个数1024,24除以4=6,找规律1024就是4的倍数我又用除法验证了一遍:

1024除以4=256,所以1024就是4的倍数。

我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我的妈妈,我的妈妈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就是我的发现,同学们不妨也去试一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