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5558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docx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

表4.14败血症的病原治疗

病原

宜选药物

可选药物

备注

金葡菌、表葡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甲氧西林或苯唑西林敏感

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

头孢唑啉等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等第二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磷霉素钠

有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宜选用头孢菌素类

甲氧西林或苯唑西林耐药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联合磷霉素钠或利福平

复方磺胺甲噁唑,异帕米星,阿米卡星

氨基糖苷类不宜单用,需联合用药

肠球菌属

氨苄西林或青霉素G+氨基糖苷类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肺炎链球菌

青霉素G

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红霉素,克林霉素

肺炎链球菌系青霉素敏感株,该菌对红霉素或克林霉素耐药者多见,需注意药敏试验结果。

有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宜选用头孢菌素类

大肠埃希菌

氨苄西林/舒巴坦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菌株之间对药物敏感性差异大,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药,并需注意对氟喹诺酮类耐药者多见

肺炎克雷伯菌等克雷伯菌属

第三代头孢菌素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菌株之间对药物敏感性差异大,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药

肠杆菌属、柠檬酸菌属,沙雷菌属

头孢吡肟或氟喹诺酮类

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

同上

不动杆菌属

氨苄西林/舒巴坦

氨基糖苷类,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

同上

铜绿假单胞菌

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吡肟、哌拉西林等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

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

同上,一般均需联合用药

脆弱拟杆菌

甲硝唑

氯霉素,克林霉素,碳青霉烯类

念珠菌属

两性霉素B

氟康唑,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宜联合用药

感染性心内膜炎

【治疗原则】治愈本病的关键在于杀灭心内膜或心瓣膜赘生物中的病原菌。

1.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在给予抗菌药物前即应送血培养,获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按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治疗。

2.根据病原选用杀菌剂,应选择具协同作用的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3.应采用最大治疗剂量。

4.静脉给药。

5.疗程宜充足,一般4~6周;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真菌性心内膜炎疗程需6~8周或更长,以降低复发率。

6.部分患者尚需配合外科手术治疗。

【病原菌】

自身瓣膜心内膜炎的病原菌入侵,与患者经受拔牙、皮肤损伤、泌尿生殖系手术或操作时发生的暂时性菌血症有关;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早期发病(距心血管手术时间≤2个月)者,与手术时或术后病原菌自患者伤口、留置导管等装置及周围环境入血导致菌血症有关,迟发病者(>12个月)则与自身瓣膜心内膜炎的发病情况相仿,因此病原菌分布亦相似。

3~12个月发病者病原菌分布介于早期发病及迟发病者之间。

见表4.15。

表4.15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

自身瓣膜心内膜炎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发病距心血管手术时间)

≤2个月

3~12个月

>12个月

草绿色链球菌

金葡菌

表葡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表葡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与自身瓣膜心内膜炎病原菌相仿

金葡菌

其他链球菌

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

金葡菌

肠球菌属

肠球菌

肠球菌属

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

念珠菌属等真菌

链球菌属

念珠菌属等真菌

棒状杆菌

链球菌

念珠菌属等真菌

表葡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

注:

*各列中病原菌由多至少排列

【病原治疗】

见表4.16。

表4.16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治疗

病原

宜选药物

可选药物

备注

草绿色链球菌

青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

头孢噻吩或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

有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可选头孢菌素类

金葡菌或表葡菌

甲氧西林或苯唑西林敏感

苯唑西林+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

头孢噻吩或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或磷霉素钠+氨基糖苷类

同上

甲氧西林或苯唑西林耐药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钠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利福平

肠球菌属

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联合用药)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

仅在必要时应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此时应监测两药的血药浓度,联合用药不宜>2周,用药期间应严密随访肾、耳毒性

肠杆菌科或铜绿假单胞菌

哌拉西林+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

第三代头孢菌素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苷类

念珠菌属等真菌

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

腹腔感染

本组疾病包括急性胆囊炎及胆道感染,细菌性肝脓肿,急性腹膜炎,以及急性胰腺炎继发细菌感染等。

通常为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属和拟杆菌属等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治疗原则】

1.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应尽可能留取相关标本送培养,获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作为调整用药的依据。

1.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经验治疗需选用能覆盖肠道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等需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药物。

2.急性胰腺炎本身为化学性炎症,无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继发细菌感染时需用抗菌药物。

3.必须保持病灶部位引流通畅。

有手术指征者应进行外科处理,并于手术过程中采集病变部位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4.初始治疗时需静脉给药;病情好转后可改为口服或肌注。

【病原治疗】

在明确病原菌后,根据经验治疗效果和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见表4.17。

表4.17腹腔感染的病原治疗

病原

宜选药物

可选药物

备注

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

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第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菌株之间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差异大,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药;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者多见

克雷伯菌属

第三代头孢菌素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

肠杆菌属

头孢吡肟或氟喹诺酮类

氨基糖苷类,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

同上

肠球菌属

氨苄西林或青霉素+氨基糖苷类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拟杆菌属等厌氧菌

甲硝唑

氯霉素,克林霉素,头霉素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酶烯类

骨、关节感染

/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骨、关节感染包括骨髓炎和关节炎。

急性骨髓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葡菌;少数为其他细菌,如1岁以上小儿亦可由化脓性链球菌引起,老年患者可由革兰阴性杆菌引起,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可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骨髓炎患者窦道流出液中分离出的微生物不一定能准确反映感染的病原体,可能误导临床用药。

【治疗原则】

1.在留取血、感染骨标本、关节腔液进行病原学检查后开始经验治疗。

经验治疗应选用针对金葡菌的抗菌药物。

获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经验治疗的疗效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2.应选用骨、关节腔内药物浓度高且细菌对之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

慢性患者应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并需较长疗程。

用药期间应注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不宜作局部注射。

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疗程4~6周,急性关节炎疗程2~4周;可采用注射和口服给药的序贯疗法。

4.外科处理去除死骨或异物以及脓性关节腔液引流极为重要。

【病原治疗】

见表4.18。

表4.18骨、关节感染的病原治疗

病原

宜选药物

可选药物

备注

金葡菌

甲氧西林敏感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克林霉素

有青霉素素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宜选用头孢菌素

甲氧西林耐药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联合磷霉素或利福平

复方磺胺甲噁唑,氨基糖苷类

复方磺胺甲噁唑、氨基糖苷类不宜单独应用,可为联合用药之一

溶血性链球菌

青霉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类

肠球菌属

氨苄西林或青霉素+氨基糖苷类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肠杆菌科细菌

氟喹诺酮类,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第三代头孢菌素,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药。

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者多见

铜绿假单胞菌

氟喹诺酮类或哌拉西林或抗铜绿假单胞菌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抗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药,通常需联合用药

拟杆菌属等厌氧菌

甲硝唑

克林霉素,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包括毛囊炎、疖、痈、淋巴管炎、急性蜂窝织炎、烧伤创面感染、手术后切口感染及褥疮感染等。

毛囊炎、疖、痈及创面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为金葡菌;淋巴管炎及急性蜂窝织炎主要由化脓性链球菌引起;褥疮感染常为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病灶广泛并伴发热等全身症状,或有合并症者,属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不伴以上情况者为单纯性皮肤、软组织感染。

【治疗原则】

1.皮肤、软组织感染中病灶小而表浅、数量少者如脓疱病,只需局部用药。

病灶广泛,并伴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宜同时全身应用抗菌药物。

轻症感染患者可口服给药,严重感染患者可静脉给药。

2.局部用药以消毒防腐剂(如碘伏)为主,少数情况下亦可用某些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等。

3.轻症患者可针对常见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

全身感染征象显著的患者,应做创面脓液培养,并同时做血培养,获知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必要时据以调整用药。

4.有脓肿形成时须及时切开引流。

【病原治疗】见表4.19。

表4.19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病原治疗

感染

主要病原菌

宜选药物

可选药物

疖,痈

金葡菌,(甲氧西林敏感株)

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

第一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

淋巴管炎,急性蜂窝织炎

化脓性链球菌

青霉素,阿莫西林

第一代头孢菌素,红霉素,克林霉素

创面,手术后切口感染,褥疮感染

金葡菌(甲氧西林敏感株)

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

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磷霉素,克林霉素

金葡菌(甲氧西林耐药株)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磷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科细菌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氟喹诺酮类,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消化链球菌等革兰阳性厌氧菌

青霉素,克林霉素,阿莫西林

甲硝唑

脆弱拟杆菌

甲硝唑

克林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感染

口腔感染主要为口腔正常菌群和某些致病菌(如厌氧菌、草绿色链球菌和白念珠菌等)的混合感染。

包括牙齿周围组织感染,如牙周炎、冠周炎、急性根尖周围炎(牙槽脓肿)、干槽症(拔牙后感染)、急性牙周脓肿等,以及口腔黏膜白念珠菌感染。

【治疗原则】

1.以局部治疗为主,如清除牙石、菌斑,冲洗局部,切开引流清除感染的牙髓等,并注意口腔卫生,抗菌治疗为辅助治疗。

2.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进行牙周病、牙体病治疗前后可短期口服抗菌药物3~7天。

3.必要时可局部使用抗菌制剂。

【病原治疗】

见表4.20。

表4.20口腔感染的病原治疗

口腔感染

宜选药物

可选药物

备注

牙周炎,冠周炎

阿莫西林,甲硝唑

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

急性根尖周围炎

同上

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

干槽症

局部处理

急性牙周脓肿

阿莫西林,甲硝唑

口腔黏膜白念珠菌感染

制霉菌素局部应用

氟康唑

去除有关易感因素(如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被念珠菌污染的残根、牙石、菌斑等

颌面部感染

颌面部感染包括面部疖、痈、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等。

主要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杆菌科细菌,或消化链球菌、普雷沃菌、梭杆菌等厌氧菌;偶有铜绿假单胞菌等。

【治疗原则】

1.尽早进行血液和脓液的病原微生物检查和药敏试验。

2.根据感染的来源和临床表现等推断可能的病原菌,立即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3.联合应用抗需氧菌和抗厌氧菌药物。

初始治疗宜静脉给药;病情明显好转后可改肌注或口服。

4.获知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后,结合经验治疗的效果调整用药。

5.及时进行脓液引流,感染控制后给予局部处理。

【病原治疗】

见表4.21

表4.21颌面部感染的病原治疗

病原

宜选药物

可选药物

备注

金葡菌

甲氧西林敏感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第一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红霉素

面部疖、痈严禁局部挤压和热敷

甲氧西林耐药

万古(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利福平

溶血性链球菌

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第一代头孢菌素,红霉素,克林霉素

肠杆菌科细菌

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

厌氧菌

克林霉素,甲硝唑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铜绿假单胞菌

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头孢菌素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

眼部感染

细菌性结膜炎

常见的病原菌为淋病奈瑟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结膜炎杆菌等。

应尽早局部应用能覆盖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治疗。

【治疗原则】

1.患眼分泌物较多时,可应用生理盐水、3%硼酸水或1︰10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结膜囊。

切忌包扎。

2.白天滴用抗菌滴眼液,睡前用抗菌眼膏。

3.伴有咽炎或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者,或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者,应同时口服抗菌药物。

4.淋球菌感染者应全身及时使用足量的抗菌药物。

并同时治疗家属中淋球菌感染患者。

5.经验治疗效果不佳者,应进行分泌物涂片、结膜刮片检查及培养,获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据以调整用药。

【病原治疗】

见表4.22。

表4.22细菌性结膜炎的病原治疗(局部用)

病原

宜选药物

可选药物

备注

淋病奈瑟球菌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大观霉素

可用大量生理盐水或1:

10000高猛酸钾溶液冲洗结膜囊

脑膜炎球菌

同上

同上

同上

流感嗜血杆菌

氧氟沙星

庆大霉素,环丙沙星

眼部分泌物较多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

肺炎链球菌

红霉素,左氧氟沙星

杆菌肽-多粘菌素

同上

结膜炎杆菌

氧氟沙星

庆大霉素,环丙沙星

同上

金葡菌

红霉素,氧氟沙星

杆菌肽-多粘菌素

同上

Morax-Axenfeld双杆菌

氧氟沙星

庆大霉素,环丙沙星

同上

变形杆菌属

同上

同上

同上

大肠埃希菌

同上

同上

同上

假单胞菌属

妥布霉素

环丙沙星

同上

细菌性角膜炎

【治疗原则】

1.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在给予抗菌药物前,应进行角膜病变区刮片镜检、培养和药敏试验。

2.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对初次治疗的急性期患者,在病原菌尚未查明前应首选广谱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3.给药途径有眼部滴药、结膜下注射。

伴有大量前房积脓者,应同时静脉给药。

4.确定病原菌后,如果经验治疗效果不满意,应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调整用药。

【病原治疗】

见表4.23。

表4.23细菌性角膜炎的病原治疗(局部用)

病原

宜选

药物

可选药物

备注

表葡菌

妥布霉素

头孢唑啉

氧氟沙星

有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宜选用头孢菌素类

金葡菌

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万古霉素

肺炎链球菌

氧氟沙星

诺氟沙星

铜绿假单胞菌

妥布霉素

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

细菌性眼内炎

细菌性眼内炎大多发生于眼外伤或内眼手术后,前者大多为社区感染,后者大多为医院感染。

主要病原菌有金葡菌或肺炎链球菌,多数为内源性感染;此外尚可为表皮葡萄球菌、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克雷伯菌属等。

【治疗原则】

1.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在给予抗菌药物前,自前房或玻璃体腔采集标本,做涂片、微生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便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

2.并非每例眼内炎患者都能明确其病原体,在未确定致病微生物前应给予经验治疗。

3.细菌性眼内炎可能存在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因此应当选用可能覆盖病原菌抗菌药物,必要时联合用药。

4.给药途径有结膜下注射、静脉给药、玻璃体腔注射给药。

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菌药物是治疗重症细菌性眼内炎的有效方式。

如感染不能控制,应施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给药。

5.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眼组织的破坏,但应在局部或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后24小时加用。

【病原治疗】

在病原尚未明确前,可参考患者发病时情况及处所,估计其最可能的病原菌,给予经验治疗。

在明确病原后,如原治疗用药疗效不满意时,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玻璃体腔内给药浓度和剂量的选择十分重要,应达到有效治疗又不能伤害视网膜。

需全身给药者,药物的选用参见表4.24。

表4.24细菌性眼内炎的病原治疗

病原菌

宜选药物

可选药物

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阿米卡星、头孢唑啉

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

苯唑西林

头孢唑啉、左氧氟沙星

肺炎链球菌

头孢唑啉

左氧氟沙星

肠杆菌属

头孢吡肟

环丙沙星、阿米卡星(联合)

克雷伯菌属

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

同上

铜绿假单胞菌

头孢他啶、妥布霉素(联合)

同上

阴道感染

阴道感染根据病因和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病和滴虫性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病的最常见病原体为阴道加德纳菌、各种厌氧菌和动弯杆菌属。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病的病原体80%以上为白念珠菌;10%~20%为其他念珠菌属,如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

滴虫性阴道炎的病原体为毛滴虫,可同时合并细菌或念珠菌感染。

【治疗原则】

1.取阴道分泌物作病原体检查,通常在显微镜下检查即可诊断,必要时再做培养。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病必须做细菌培养,获病原菌后做药敏试验,根据不同病原体选择抗菌药物。

如为两种病原体同时感染,如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病和滴虫性阴道炎,可同时使用两种抗菌药物,或先局部用药治疗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病后再局部用药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2.应同时去除病因,如停用广谱抗菌药物、控制糖尿病等。

3.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4.抗菌药物使用必须按疗程完成,因阴道上皮为多层,月经周期中最多达45层,黏膜多皱褶,治疗不彻底容易复发。

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应常规在下次月经后再使用1个疗程。

5.妊娠期应选择阴道局部用药,妊娠初3个月,禁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6.单纯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病患者应首选阴道局部用药;严重或多次复发性患者应全身和局部同时用抗菌药物;多次复发性患者的抗菌药物疗程应延长,或预防性间歇用药。

【病原治疗】

见表4.25

表4.25阴道感染的病原治疗

病原

宜选药物

用药途径

备注

厌氧菌或阴道加德纳菌

甲硝唑

替硝唑或

克林霉素

全身和/或局部

全身

全身或局部

宜单次口服大剂量(2g)

宜单次口服大剂量(2g)

念珠菌

制霉菌素或咪康唑

克霉唑

伊曲康唑或氟康唑

局部

局部

全身

宜大剂量、短疗程

宫颈炎

宫颈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宫颈炎最常见的病原是淋病奈瑟球菌(以下简称淋菌)和沙眼衣原体,均为性传播疾病;也可由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肠球菌属引起。

【治疗原则】

1.急性或慢性宫颈炎怀疑为淋菌或衣原体感染者,应取宫颈管分泌物作显微镜检及细菌培养。

涂片找到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时,可诊断为淋菌性阴道炎。

沙眼衣原体感染可根据涂片中在多形核白细胞内外未见革兰阴性双球菌,高倍显微镜下每视野多形核白细胞>15个,或油镜下可见每视野多形核白细胞>10个作出初步诊断,衣原体抗原检测阳性的患者可确认为沙眼衣原体宫颈炎。

2.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3.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必须足够。

4.约50%的淋菌性宫颈炎合并沙眼衣原体感染,应同时应用对这两种病原体有效的抗菌药物。

【病原治疗】

见表4.26

表4.26宫颈炎的病原治疗*

疾病

病原体

首选抗菌药物

可选抗菌药物

淋菌性宫颈炎

淋病奈瑟球菌

头孢曲松,大观霉素(单剂)

氟喹诺酮类,多西环素

非淋菌性宫颈炎

沙眼衣原体

多西环素,大环内酯类

氟喹诺酮类

注:

*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肠球菌属等感染所致宫颈炎的病原治疗参阅“盆腔炎性疾病”。

盆腔炎性疾病

盆腔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输卵管炎或脓肿、输卵管卵巢炎或脓肿、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

常见的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和淋病奈瑟球菌等需氧菌,脆弱拟杆菌、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以及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和病毒等。

【治疗原则】

1.采取血、尿、宫颈管分泌物和盆腔脓液等标本做培养及药敏试验。

2.发热等感染症状明显者,应全身应用抗菌药物。

3.盆腔炎症大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应使用能覆盖常见需氧和厌氧病原菌的抗菌药物。

病原检查获阳性结果后依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4.抗菌药物的剂量应足够,疗程宜较长,以免病情反复发作或转成慢性。

初始治疗时宜静脉给药;病情好转后可改为口服。

【病原治疗】

1.宜选药物:

头孢噻肟+多西环素,或庆大霉素+克林霉素

2.可选药物:

氨苄西林/舒巴坦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多西环素,或氟喹诺酮类+甲硝唑

性传播疾病

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包括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宫颈炎)、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梅毒根据传播途径可分为获得性(后天)梅毒和胎传(先天)梅毒;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

早期梅毒又分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晚期梅毒又称三期梅毒;此外还有潜伏梅毒,又称隐性梅毒。

早期梅毒传染性大,破坏性小,经足量规范治疗可彻底治愈;晚期梅毒传染性小,破坏性大,经治疗只能减轻症状而难以彻底治愈。

【治疗原则】

1.明确诊断后应参照卫生部2000年颁布的《性病诊疗规范和性病治疗推荐方案》尽早开始规范治疗。

2.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3.同时检查和治疗性伴侣。

【病原治疗】

见表4.27。

表4.27性传播疾病的病原治疗

疾病

病原

宜选药物

可选药物

备注

梅毒

梅毒螺旋体

普鲁卡因青霉素或苄星青霉素

红霉素,多西环素

1.用青霉素前做皮肤试验

2.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多西环素,但妊娠患者不宜用多西环素,其所生的新生儿应采用青霉素补充治疗

3.治疗时应注意避免赫氏反应

淋病

淋病奈瑟球菌

头孢曲松或大观霉素

氟喹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