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74596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docx

刷题11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模拟题

(刷题1+1)2020高考历史讲练试题一轮仿真模拟(四)(含2019模拟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四川教考联盟二诊)据史料记载:

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

图一、图二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

这表明(  )

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

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

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

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内官员的任免和管理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表现,故选B项。

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燕齐两国只是其中的代表,没有信息显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排除A项;由图一和图二的玺印图可以看出,二者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世袭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而玺印制度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2.(2019·甘肃河西五市一联)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答案 D

解析 周、汉、宋并不是相延续的朝代,所以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源远流长历代延续,排除A项;材料中中国古代扶贫工作并没有不同地区的不同内容,无法说明因地制宜注重方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扶贫工作进行精准分类,也没有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排除C项;周、汉、宋的扶贫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扶贫手段增多,故D项正确。

3.(2019·东北三省四市一模)宋代罗烨《醉翁谈录》中曾提到“常开芳宴,表夫妻相爱耳”。

有专家认为1951年河南出土的墓葬壁画(如下图)就反映了这一场景,此后该题材的宋代墓葬壁画又大量出土。

这表明宋代(  )

A.妇女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B.家庭和谐成为流行观念

C.理学观念世俗化大众化

D.夫荣妻贵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常开芳宴,表夫妻相爱耳”反映的是家庭之中夫妻关系和谐的场景,结合材料“此后该题材的宋代墓葬壁画又大量出土”可以看出家庭和谐成为流行观念,B项正确。

材料无法反映妇女地位的变化,且妇女地位大大提高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理学,排除C项;夫荣妻贵观念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4.(2019·山东潍坊一模)清朝初年,内务府所辖官庄数量有限,如近畿官庄只有132处。

光绪中期,由内务府管辖的官庄共886个,占有土地3360965亩,仅畿辅一带就有官庄373处,有地758739亩。

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地区,许多土地落入淮系军阀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万石至5万石不等。

这表明,晚清(  )

A.租佃关系衰落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社会转型艰难D.农业规模经营趋势明显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许多土地落入淮系军阀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万石至5万石不等”可知,当时社会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无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相应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社会转型异常艰难,故选C项。

材料与租佃关系无关,排除A项;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是耕织分离,材料未反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封建剥削关系,与农业规模化经营无关,排除D项。

5.(2019·名校联盟二联)19世纪中期,清政府曾有三次临时性遣使,即1866年斌椿随赫德前往欧洲的观光性访问,1868~1870年蒲安臣使团的“世界性出使”,1870~1871年崇厚因“天津教案”而进行的法国之行。

这些举措(  )

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B.是主动融入世界的尝试

C.增强了对外交往的信心

D.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答案 C

解析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创办工业、建立海军、开办近代教育等,没有临时性遣使的内容,而且1866年之前洋务运动已经开始,故A项错误;清政府临时性遣使并不是主动融入世界,而是被动行为,故B项错误;三次临时性遣使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政府对外交往的信心,故C项正确;临时性遣使没有丧权辱国,并不会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故D项错误。

6.(2019·四川南充二诊)下表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表中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政策的放宽与实业救国的影响

B.外商在中国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缩小

C.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已占主导地位

D.西方列强矛盾加剧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图表可知,商办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资本都增长迅速,结合时间“1895年”可知出现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获得初步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企业和资本的数量,与销售、劳动力市场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错误;材料反映外商资本在增加,故D项错误。

7.(2019·江西吉安五校联考)1933年上海《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专题征文讨论。

收到的26篇论文或随笔中,主张走西方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

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B.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

C.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众支持

D.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只是统计发表的论文,看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国民政府的统治失去了民众支持,故C项错误;从表中统计的论文来看,只有一篇支持走资本主义道路,支持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的占绝大多数,而此时的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即斯大林模式,知识分子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认可体现了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表明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D项错误。

8.(2019·四川绵阳二诊)1952~1978年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11.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0%左右提高到44.4%。

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

据此可知,建国30年来工业化建设(  )

A.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

C.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D.计划经济禁锢了中国活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30年来的工业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故选C项。

建国30年来工业化建设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大国,而非世界工业强国,排除A项;建国30年的工业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并没有扭转近代以来的落后局面,中国仍然在追赶世界潮流,排除B项;“计划经济禁锢了中国活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9.(2019·东北三省四市一模)苏格拉底提出:

人们不可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

那么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

这体现出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

A.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B.属于自然哲学范畴

C.使哲学成为独立学科D.强调神的伟大价值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人的作用,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故选A项。

希腊智者学派已经将自然和法区分开,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其哲学思想不属于自然哲学范畴,排除B项;使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是亚里士多德,不是苏格拉底,排除C项;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作用,而不是神的伟大价值,排除D项。

10.(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一联)下图是英国1600~1850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

万)。

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确的是(  )

——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兴起

B.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

C.英国人口优势促进其完成产业革命

D.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750年后,英国的总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状态,西北部的人口开始超过东南部人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工业革命的进行,蒸汽机的应用,对煤炭需求的变化导致的,B项正确。

英国城市化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排除A项;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人口优势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排除C项;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1.(2019·山西适应性考试)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它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

这一目标的确定(  )

A.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相适应

B.是对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总结

C.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违背

D.导致了德国工人运动陷入低潮

答案 A

解析 在德意志帝国统一和两次工业革命的相互交织作用下,德国经济迅猛发展,客观上带动了德国容克地主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迅速膨胀。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作为其政治斗争的目标是基于对现实的考量,作出的一种较为理性的选择,故选A项。

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固然一定程度上受到巴黎公社革命的影响,但这是属于外部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并没有从根本上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排除C项;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2.(2019·陕西西安质检)20世纪40、50年代的英国国有化的范围,除银行外,几乎都是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原材料和能源的基础产业,如煤炭、钢铁、煤气和电力工业,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服务的铁路、航空、公路以及邮电等公共事业企业等。

由此可见,当时英国的国有化(  )

A.从根本上有利于私人企业

B.改变了企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C.一定程度制约了私人企业

D.借鉴了苏联工业的发展模式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20世纪40、50年代”“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原材料和能源的基础产业”“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服务的铁路、航空、公路以及邮电等公共事业企业等”中可以看出,当时英国的国有化主要是为私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了私人企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C项错误。

私人企业仍然是资本家所有,没有改变企业所有制性质,故B项错误;苏联工业化模式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37分。

13.(2019·TOP20二月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后升为正二品衙门,集纪检、组织、公安、司法职能于一身。

为了监察中央六部的活动,还创立了六科给事中,并建立了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

明朝监察制度采取“以卑临高”的制约机制,赋予监察文武百官的大权,有事可以直陈天子。

监察官的选拔非常严格,非进士不能录用,使监察官的职位显得十分尊崇,升迁也非常快。

明朝的监察制度具有动态机制,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

明代监察制度只赋予监察官“弹劾权”,对贪官的惩治取决于皇帝的好恶与喜怒,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败,最终沦为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争权夺势、党同伐异的工具,从而失去了澄清吏治的制衡作用。

在明世宗嘉靖至明神宗万历的近百年间,无论是监察官还是被监察的廷臣,都高举着效忠皇上与反腐败的大旗,相互攻讦,形成了东林、齐、楚、浙四党交恶和内阁、吏部与言官三足鼎立的局面。

——摘编自赵刚《制度不是万能的——杂谈

朱元璋反腐败和明朝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西方监察专员制度发端于1809年,是一个由宪法或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或国会决定的、由一个独立的高级官员负责的办事机构。

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改进公共行政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后因保护人权、反腐败等需要,监察专员逐渐向地方政府、国际组织、公司以及非政府组织、大学扩展。

监察专员制度主要有三大功能:

一是监察专员采取非司法方式解决行政机关与普通公民之间的行政争端;二是监察专员通过约束政府权力,弥补司法系统对行政权约束的不足;三是监察专员通过为普通公民提供及时救济,保护公民的相关权利。

监察专员制度逐渐与各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合流,成为各国加强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新华《西方监察专员制度对

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功能,并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体制的角度分析两种监察制度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13分)

答案 

(1)特点:

设立专门监察机构;形成监察体系;采用“以卑临高”和动态制约机制;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依附皇权,行使有限的监察权。

(8分,任答四点)

作用:

有利于澄清吏治,加强皇权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后期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4分)

(2)功能:

解决行政争端;完善法治机制;保护人权。

(6分)

原因:

中国:

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强化;监察制度是服务于皇权的工具,是人治的体现。

(4分)西方:

监察专员制度是西方民主与法治的体现,有法制保障;具有独立性。

(3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还创立了六科给事中,并建立了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采取‘以卑临高’的制约机制”“明朝的监察制度具有动态机制,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说明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材料一中“明代监察制度只赋予监察官‘弹劾权’,对贪官的惩治取决于皇帝的好恶与喜怒”说明依附皇权,行使有限的监察权。

第二小问,要一分为二评析监察制度,一方面要承认澄清吏治,加强皇权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另一方面,监察制度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2)问,根据材料二“监察专员制度主要有三大功能……保护公民的相关权利”可以归纳出西方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功能。

第二小问,要从中国古代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区分。

14.(2019·云南一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渐变论”强调事物的变化是一个长期、平稳而缓慢的过程,“突变论”则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

突变过程犹如一个个关节点,渐进过程就是线,将其连结成由低向高不断发展的曲线。

持“渐变论”视角看待历史者,往往重视历史发展的量变,即渐进性、连续性、延续性、传承性;持“突变论”视角看待历史者,往往重视历史发展的质变,即阶段性甚至断裂性。

——摘编自《用“渐变论”与“突变论”洞察历史》

《历史发展中的渐进过程》

选取其中一种视角或结合两种视角,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论述。

(要求:

视角清晰,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示例一)渐变论视角

观点:

秦朝的社会特征形成于春秋战国的大变革。

(2分)

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开始私有化,出现了小农经济。

秦以后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废分封,行县制,废世卿世禄制,建军功爵制,都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其中法家思想,成为后来秦朝的统治思想。

(8分)

总结:

秦朝的社会特征不是统一后才形成的,而是根植于春秋战国的大变革。

(2分)

(示例二)突变论视角

观点: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具有突变性。

(2分)

论述:

中国古代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儒家思想为上层建筑,维持了一种稳定的结构。

尽管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进步思想,但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

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民族工业诞生并发展,推动经济工业化;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度,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推动思想解放。

中国社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迅速转型。

(8分)

总结: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是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影响的仓促的现代化,具有突变性。

(2分)

(示例三)结合突变和渐变的视角

观点:

工业革命酝酿数百年,影响却具有剧变性。

(2分)

论述:

工业革命的出现得益于早期殖民扩张时代的资本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给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近代科学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持。

以上过程持续了数百年,是一段漫长的历史。

工业革命使机器工厂大量取代手工工场,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蒸汽时代的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加速了城市化与全球化的进程。

工业革命使两大对立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出现了社会主义思潮。

以上都是工业革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剧变。

(8分)

总结:

工业革命是渐进量变的结果,给人类带来的却是剧变性影响。

(2分)

解析 从材料中“持‘渐变论’视角看待历史者,往往重视历史发展的量变,即渐进性、连续性、延续性、传承性;持‘突变论’视角看待历史者,往往重视历史发展的质变,即阶段性甚至断裂性”来看,两种视角即“渐变论”和“突变论”,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视角阐述某一历史问题,如从“渐变论”的视角来看,可以得出“秦朝的社会特征形成于春秋战国的大变革”的论题;从“突变论”的视角来看,可以得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具有突变性”的论题;也可以将两种视角结合,得出“工业革命酝酿数百年,影响却具有剧变性”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说明。

对于本题的解答,首先必须明确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观点加以论证,做到引用史实准确,选取运用恰当,论证逻辑性较强。

(二)选考题:

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道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诏告群臣说:

“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

”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

明穆宗批准了这一奏请。

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不久又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

它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出海贸易的船只不得携带违禁物品;船主要向督饷馆领取船引并交纳引税;所有出海船只不得前往日本,私自前往者,以“通倭”罪论处。

虽然有着诸多限制,但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至此毕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只要遵守政府的管理限制,就被视为合法经营。

隆庆开放使民间私人海外贸易摆脱了走私非法境地,开始有条件地公开进行和较为正常地发展。

史载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

福建沿海从此“倭渐不为患”。

——摘编自冯之余《明代“隆庆开放”

与海上贸易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穆宗隆庆开放的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隆庆开放的积极作用。

(7分)

答案 

(1)措施:

解除民间海禁;(2分)治理倭患,限制与日本的往来;(3分)设立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并负责征税。

(3分)

(2)积极作用:

发展了民间海外贸易,增加了政府收入;(3分)减轻了沿海地区的倭患;(2分)完善了对海关税制等的管理。

(2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宣布解除海禁……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船只不得前往日本”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2)问,根据材料“隆庆开放使民间私人海外贸易摆脱了走私非法境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倭渐不为患’”从发展民间海外贸易、增加收入、治理倭患、规范税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16.(2019·山东济南一模)(15分)【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中,广播被称作除了海陆空军之外的“第四战线”。

德军占领法国后,夺取了法国所有的广播电台,全天候广播法西斯的文化价值观念。

日本在七七事变之前,就全面控制了伪满广播。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广播亦是如此。

在广播中,日本关于战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情况的报道,则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

反法西斯同盟国为应对法西斯的广播出击战,也对广播严加控制,除报道战事、战况外,还有自办的广播节目。

英国创办了针对德军的秘密电台,给敌方制造混乱;为拉拢美国参战,还专门设计了针对美国的新闻节目,最终和美军达成同盟。

流亡英国的戴高乐经常通过BBC演说,鼓舞法国民众。

——摘编自徐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第四战线”的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中法西斯国家发动广播出击战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法西斯国家开辟“第四战线”的作用。

(7分)

答案 

(1)侵占控制占领区的广播电台;宣传法西斯思想;报道失实,粉饰侵略;配合军事侵略。

(8分)

(2)鼓舞斗志,瓦解敌方军心;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巩固;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7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夺取了法国所有的广播电台”可知,控制占领区广播电台;根据材料“全天候广播法西斯的文化价值观念”可知,宣传法西斯思想;根据材料“日本关于战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情况的报道,则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可知,战争报道失实,美化宣传,配合军事侵略。

(2)问,主要从反法西斯国家角度思考,“第四战线”对战争、士兵、敌人三方面的影响。

如从反法西斯士兵来说,鼓舞斗志,增强胜利的决心;对敌人来说,有利于瓦解敌方军心,宣传反战思想;对战争来说,有助于加速战争的进程;对联盟来说,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巩固。

17.(2019·河南名校联盟联考)(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地人。

他的太叔祖周荣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这使周瑜自添了几分儒雅。

他的叔叔丹杨太守周尚深知其侄乃人中龙凤,于是让周瑜来到丹杨,早晚对其有所教诲。

兴平二年,周瑜的至交孙坚之子孙策途经历阳时,驰书周瑜,邀其共创天下,周尚把周氏一门之部曲家丁连同粮草船只悉数相赠,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

孙策死后,作为淮泗集团首领的周瑜对孙权“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

为维系东吴本土人心,周瑜一方面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带本土将领。

——摘编自崔兰海《论周瑜的谋略和胆识》

(1)根据材料,指出周瑜能够成为一代“人杰”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瑜巩固东吴政权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9分)

答案 

(1)原因:

家庭环境的熏陶;周尚的教诲与支持;周瑜本人在历练中逐步成长。

(6分)

(2)措施:

对孙权遵循君臣礼节;举贤荐能;讨伐山越;提拔本土将领。

(5分,任答三点)

作用:

树立了孙权的权威,增强了东吴政权的凝聚力;为东吴政权的兴盛提供了一批人才;笼络了当地的士族豪门,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

(4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周荣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自添了几分儒雅……周尚……早晚对其有所教诲……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从家庭环境、长辈教诲、人生历练等因素进行分析。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带本土将领”,从遵从礼节、提举人才、军事讨伐、笼络地方等角度进行归纳;第二小问,结合周瑜巩固东吴政权的措施,从巩固东吴政权、培养人才、加强地方控制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