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892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docx

中国社会思想史夏当英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一章绪论

——关于社会思想史的一般认识

一、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

1、含义

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2、解析

(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

(2)“社会”是具体的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断作出自我选择,但无时无刻不受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3)社会生活主要是群体生活,群体生活则面临如何构建、运行与管理的问题。

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障碍性问题,则需要相应解决方案乃至理想的社会模式。

二、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范围

定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学科。

研究范围:

官方、士林、民间;大传统、小传统。

三、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中国社会思想史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特色;

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必要渠道;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提升学习者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先秦社会思想

先秦指中国在秦王朝一统天下之前的那段历史,本课程重点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

中国历史上首次大的民族混合与文化融合;王官之学逐步下移,私学由此产生.

九家十派产生;“道术将为天下裂”。

第一节老子社会思想

一、生平及思想资料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西周时史官,“周守藏室之史”;

约生于公元前606—前573年之间;

老子生地的争议:

安徽涡阳?

河南鹿邑?

《道德经》;

道家文化始祖,孔子眼里的“龙”。

二、无为之道——社会运行的最高法则

1、“道”是什么?

生育万物的母体;周而复始地运动;看不见的无,等等.

2、道的性质一:

随顺自然

(1)作为天地万物的创生者与主宰,不刻意支配万物,让万物自然生长。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2)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处于自然法则的支配之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道的性质二:

无为而无不为

(1)道无所私,无所欲,无所争,“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道无为不争,却可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道之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不违背自然秩序的有为。

三、“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

背景:

大道的自然秩序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人类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在上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以百姓心为心”;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2、弃智以制欲,挥斥社会规范;

“圣人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有本作“无不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列举历史上推举老子无为主张的统治者。

四、“不敢为先”的处世模式

1、柔弱谦下的交往原则

与世俗相反的知雄守雌观点;“老聃贵柔”;人生处世的“三宝”;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

2、“功成身退”的保身原则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3、加强内在修养

摒弃世俗的名利观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五、理想社会模式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简单而封闭的社会:

简单的人际关系;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政治。

和谐的社会:

人们生活自我满足,没有对他人的依赖,也没有对他

人的压迫和强制。

封闭的社会:

人口有限,没有人口流动。

补充说明:

道家与道教

道家是一思想流派;道教是一宗教形态;

道家思想是道教教义渊源之一,是其理论支柱.

唐宋以后,道家思想基本为道教传承.

第二节孔子社会思想

一、生平及相关资料

孔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生卒年约公元前551-前479年。

周游列国。

《论语》等。

儒家学派创始人,历史上的“素王”或“至圣先师”;孔子和他的学生;“束修”。

二、社会变迁思想

1、社会变迁的不可扭转特征

(1)“天何言载!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载!

(2)“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3)温和的变迁:

社会是循序渐进的。

2、反对政权下移

(1)“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

(2)周天子→诸侯→大夫→家臣。

3、反对“礼崩乐坏”

礼的概念;“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反对新制度

反对晋铸刑鼎和田租制度。

三、社会正名思想

1、名实相符

(1)古“名”内涵的改变;

(2)旧形式,新内容:

“觚不觚,觚哉!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角色定位

(1)按照礼的要求,明贵贱,别善恶,辨是非,固定人际关系中的身份、地位、等级,也就是角色安置妥当。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社会化的人必要做的。

3、社会学中的”角色”

SocialRole,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四、德治思想

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化政治观

(1)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前提和基础;

(2)道德是为政者树立人们的道德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根本方法;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为政者获取民心的手段。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拱之。

2、推己及人的自我德化思想

(1)为政者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民德民风;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统治者修养是推广德治的出发点:

“政者,正也。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举贤才——重教育

(1)贤人是德化政治必不可少的条件: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教育的功能:

教化民众;培养人才。

五、仁礼结合的社会规范体系

1、作为道德伦理规范之核心的“仁”

(1)“仁者,人也”:

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关系是仁所反映的社会事实,是合理合法的。

(2)“仁者爱人”:

通过教育培养仁爱之心;仁的根本是孝悌;爱有差等。

(3)“为仁由己”:

“仁远乎载?

我欲仁,斯仁至矣。

2、作为社会行为规范核心的礼

(1)周礼是最高的社会行为准则:

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上下等级、长幼尊卑关系的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范。

(2)礼是调节社会矛盾的手段: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3)礼是维护社会等级结构的工具:

推行礼的前提是”正名“;礼包括恭、宽、信、忠等内涵,通过学习将礼内化,从而自觉遵守礼之纲网。

3、仁与礼的关系

“克己复礼为仁”,不可分割的儒家最高原则和核心精神。

六、孔子的社会理想

1、“庶之”、“富之”、“教之”的惠民政策;

2、“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的分配原则;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愿;

4、“必也使无讼”的审判法则;

这个社会在结构上依然是西周的那种等级社会。

礼的概念

来于中国原始氏族部落统治时期的祭祀活动。

由祭祀神灵的一套仪式,演变为确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仪节,以约制人的行为与调节各种人际关系及保证国家运行。

以国家为主体的“五礼”:

吉、凶、军、宾、嘉。

周代礼俗:

冠礼、昏礼、相见、丧礼、祭礼等。

第三节墨子社会思想

一、生平与思想资料

墨子,名翟;鲁国人;生卒年约公元前478-前392年;墨者团体;坐不暖席、摩顶放踵;《墨子》.

二、社会消费思想

1、务实的消费总原则

墨子从实际生活出发,批判社会上铺张浪费的消费风气,认为“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

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2、节用

(1)“节用”即节约一切生活用度,对衣食住行有所要求;

(2)“因其国家去除无用之费”,赞同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3、节葬

(1)社会上厚葬久丧的风俗:

王公大人、匹夫贱人;

(2)墨子的“葬埋之法”.

4、非乐

(1)所针对的社会现象:

统治者奢靡生活、儒家鼓吹的礼乐等;

(2)耽迷礼乐的恶果:

增加赋税,增加人民负担、百姓不从事生产、迷人心智。

三、社会控制思想

(一)“尚同”、“尚贤”的政治控制手段

1、尚贤

(1)尚贤就是任人唯贤,其基本的内容就是要求各级官职都由贤人即能胜任的人员来担任。

(2)尚贤原因:

“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突破当时社会等级的差别及打破用人唯亲的局面;古代圣王为政的根本,“尚贤为政之本也”,“列德而尚贤”;贤才如染丝。

(3)贤人应具备的条件:

“厚于德行,辩于言谈,博于道术。

2、尚同

(1)尚同原因:

“一人一义,二人二义,十人则十义……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社会局面。

(2)尚同的内涵:

最基本内涵为自下而上逐级同一思想和行动,也即“上同”;同一政策法令;下情上达,上下通情。

(3)尚同社会的基本结构

“是故庶人竭力从事,未得次已而为政,有士政之;士竭力从事,未得次已而为政,有将军大夫政之;将军大夫竭力从政,未得次已而为政,有三公诸侯政之;三公诸侯竭力从政,未得次已而为政,有天子政之;天子未得次已而为政,有天政之”。

(二)“天志”、“明鬼”的鬼神控制手段

见教材(P132)

鬼神是无法达到社会心理控制效果的,它至多表明了墨子的善良愿望。

四、“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形态

1、人人不相爱的社会现实:

“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2、兼相爱,交相利的内涵

(1)兼爱体现为仁、义等形式,“义,利也”,人人因相爱而相利,又因相利而相爱,天下也因此而获得最大的利;

(2)爱无差等:

无差别、无等级之爱。

(3)施爱利对象不包括残害天下的“暴乱之人”。

3、兼以易别

(1)“别”与“兼”相对立,“别相恶,交相贼”;

(2)兼是天下大利的根源,别则是天下大害的根源。

第四节 孟子社会思想

一、生平及有关思想资料

孟子,名轲;生卒年大约公无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邹人,相当现在山东邹县;

“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私淑弟子;周游列国;《孟子》.

二、孟子思想中反映的社会时势

1、交相争利的世界

(1)商品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抬头:

中国人的财富欲。

(2)社会各阶层“上下交征利”:

人们已不为宗法礼教所局限;

(3)仁义和私利的不可调和性: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2、汲汲求富的冲突

(1)“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干乘之家;干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2)“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

朝不信道,工不信度。

君子犯义,小人犯刑。

国之所存者,幸也。

三、“仁政”的社会思想

孔子德政思想的发挥与延伸

(一)经济上的措施

(二)政治上的措施

(一)实施仁政的经济纲领:

“制民之产”

1、什么叫“制民之产”

(1)给百姓以一定的私产,“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2)农耕社会要给农民土地的保障;

(3)具体的经济措施:

省刑薄敛、轻傜薄役、使民以时。

2、井田制的恢复

(1)“夫仁政,必自正经界始。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国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3)理想乐园。

(二)政治上以仁政一统天下

从道德伦理上找寻解决社会矛盾的答案

1“以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

(1)“王道”和“霸道”:

王道就是行仁政,霸道就是暴力统治;

(2)“仁心”:

行仁政的基础就是统治者要提高道德修养,仁心是善的、完备的;

(3)尧舜与桀纣的比较.

2、贤才与“故国乔木”并举

“故国乔木”指历代有功勋的老臣及贤能的后代。

(二)政治上以仁政一统天下

3、仁政的核心与基石:

民贵君轻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孟子的人性论——实现仁政的理论基础

(一)与告子之争

(二)“四端”说

(三)“存心”与“放心”

(一)与告子之争

1、“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

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

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2、“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水信无分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二)“四端”说

1、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人不同于禽兽的本质特征。

2、行仁政的基础.

3、“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这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良知良能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三)“存心”与“放心”

1、保存了并发挥了自己善性的就是“存心”,也叫尽心,而不能保持和发挥自己善良的本性就是“放心”.

2、“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3、把丢失的善端找回来,恢复的善良的本性。

这叫做“求放心”。

五、社会分工思想

1、许行的观点: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2、孟子的观点

(1)生产方面的社会分工是维持人们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2)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社会分工是普遍的社会规律。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公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

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六、历史循环论

1、英雄史观

(1)英雄豪杰是天生“先知先觉”者;

(2)英雄有高于一般人的道德品质;

(3)社会分工上“劳心者治人”。

2、历史循环论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第五节庄子社会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庄子名周;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前280年;《史记》记载为蒙人,刘向提出是宋蒙人,皖籍学者楚蒙人;“漆园吏”;《庄子》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二、社会批判思想

1、无君论

(1)君主制是中国传统社会最根本的制度;

(2)“君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为“欺德”,即君主和一切制度的存在都是多余的;

(3)无君、无臣、无事的生活最快乐: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争,泾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而乐,不能过也。

2、无为论

(1)对“仁义”的社会道德的批判;

(2)对“好知”的社会行为的批判;

(3)对其他文明进步标志的批判;

(4)反对一切思想意识领域的争辩。

三、个人与社会关系——社会处世思想

1、老子与庄子思想出发点的不同:

对社会现实积极与消极的不同态度。

2、社会生活带来的人生困境

(1)人与自我的矛盾;

(2)人与外物的的矛盾。

3、安命无为论——顺世

(1)充满危机的社会,“方今之世,仅免刑焉”;不公平的社会,“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生焉。

(2)人生的一切都是命之流行,“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命即人力无法扭转的无可奈何之势。

(3)命运支配下如何合理生活:

无心无情,安然顺命,不以人力改变自然,“百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实际是一种无所作为。

4、逍遥论——超世

(1)逍遥即安闲自得、形体无拘无束,“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是安命无为下的一种乐观休闲的生活。

(3)“逍遥游”更多是精神的逍遥,是心灵的自由,即“游心”,是一种神秘的自由的精神体验。

5、“缘督以为经”的具体处世原则——游世

(1)“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2)“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3)以“无用”立世,于社会不表现出任何使用价值,如“支离疏”。

(4)具体的人际交往思想

人们交往存在两种社会心理:

喜其相同,厌其不同;以利聚而不以道合。

对己则收敛利欲之心;对人则洞察社会情势,灵活处理社会事务,“入其俗,从其令”,“行莫若就,心莫若和”.

一种理想的交往模式: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谈以亲,小人甘以绝.”

最高的交往境界:

彼此相忘。

四、庄子的社会理想

“至德之世”

“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第六节荀子社会思想

一、生平及著作

名况,字卿,又称孙卿子

活动年代大约公元前298—前238年之间

战国末期赵国人(今山西南部安泽)

先秦集大成的思想家

稷下学宫、康庄大道

《荀子》

二、人性论——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人性恶

1、与其他学者的区别

世硕、孟子、告子、庄子

2、何谓”性”:

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性者,本始材朴也.”

3、“性恶”之论证

(1)欲多不欲寡

“人之情,为欲多而不欲寡”;”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2)顺性则乱

“顺性情,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性情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二)“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

1、人性是可变的

(1)关键在于接受礼仪的教化;

(2)社会上高低贵贱、君子小人的区分标准即在于人性是否得到改造。

2、“化性起伪”就是改造人性,是荀子人性论的核心内容

“伪”是人为,使人由恶而善。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者,谓之伪”,“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伪者,文理隆盛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3、人性改造论宣扬的平等思想

(1)人人在人性上是一致的;

(2)人人在被改造的机会上也是均等的。

(三)“积”与“渐”的作用

1、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主观上不断努力称为“积”,客观上依靠环境的影响,则叫“渐”,所以内在的自觉和外在的约束共同引导了人的社会化过程。

2、社会上各种角色都是由“积”而来,“积”促成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3、环境的影响对人性的改造功能

三、社会起源说

(一)“明分使群

1、“(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

曰:

分。

分何以能行?

曰:

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故宫室可得而居也。

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无他故焉,得之分义也。

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

2、“分莫大于礼”.

(二)礼法制度的起源

1、是为解决“欲多物少”的社会矛盾产生的

(1)“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2)“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3)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2、是“化性起伪”的结果

(1)“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2)“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四、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论

(一)以“礼”为核心的软控制规范体系

1、习俗层面上的“礼”

(1)用血气、志意、知虑、食饮、衣服、居处、动静、容貌、态度、进退、趋行,都必须遵循礼;

(2)作为习俗规范的礼,对社会成员的控制以较自然的方式完成,人们在习惯中不自觉地遵守.

2、道德层面上的“礼”

(1)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2)道德规范意义上的礼具有更强一些的约束力和控制力,人们表现出强烈的自觉性.

3、作为治国之道的政治层面上的“礼”

(1)礼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和规范;

(2)社会政治领域中的礼和国家政权密切关联,其强制性几近于法,但它还不具备法的特征.

4、礼治的核心——对社会等级的划分

(1)“分莫大于礼”;

(2)“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二)以“法”为代表的硬控制规范体系

1、“法”的起源

(1)礼所不能制者,则由法来禁;

(2)“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止于礼者入于刑。

2、法的强制性特点

(1)法本身的威慑性,“不威则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不威不强之不足以禁暴胜悍也。

”;

(2)对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

3“重法”

(1)“法者,治之端也”;

(2)“重刑”并非毫无原则的“滥刑”;

(3)反对无原则的“轻刑”.

(三)礼与法两种社会规范的关系

1、不能互相替代.

2、法从属于礼,礼是法的总纲,是立法的依据和指导原则,“礼者,法之大分。

3、礼主刑辅.

五、社会理想——王道政治

1、由霸而王

“王、霸、安存、危殆,灭之”的各国形势.

2、王道的具体内容

(1)“以德兼人”和“不敌之威”;

(2)尚贤使能;

(3)爱民养民;

(4)注重等级划分;

(5)隆礼重法.

第七节先秦法家社会思想

一、法家思想的重要渊源——管仲学派的重要思想

(一)管子

管子,名仲,字夷吾,春秋时期齐国的大政治家。

为相四十余年,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于成就春秋霸业。

(二)尊君任法的社会控制思想

1、社会秩序的稳定有赖于统一集中的君主权威,“安国在乎尊君。

(1)人君生、杀、贫、富、贵、贱的权力不能给人;

(2)君之所尊在其位与势,而不在其才与德。

2、君主的权威.依赖法而得以保证

(1)法令是保障君主尊贵的依据:

”“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

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今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

(2)法是君主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手段“法者,民之父母也。

”“所以一民使天下也”“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

”“生法者君也”。

(3)法令的执行:

赏罚必信、执法有赖于法的稳定性、“私者,乱天下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