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59434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docx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行性论证报告

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技师学院)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我校机电专业发展基础

我校机电专业为省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始终承担着为铜陵及周边地区企业培养培训生产、维修、维护人才的重任,本专业1993年创建,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1、拥有雄厚的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场地建筑面积1830平方米,共有电工电子实训室、PLC、单片机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焊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机加工实训室等21个实训室和大量实物教学模型,能够满足300余人同时进行电子技术、电工、PLC编程、单片机技术、交直流调速、焊工、钳工、车工、数控车工、数控加工中心等实训的要求;此外拥有坚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与铜峰电子有限公司、三佳模具有限公司、铜陵红星水暖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锻炼,学生按教学要求定期到公司参加实训或顶岗实习,企业员工有组织的到学校学习、培训,长期合作机制的建立促进了交流与合作。

2、构建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本专业现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学历较高、职业资格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专业教师30人,均为本科学历,高级讲师职称6人,讲师职称20人,取得技师职业资格证9人,高级工职业资格证15人,外聘专任兼职教师10人。

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初具规模

自2006年开始,我校在市内率先实施了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与铜峰电子有限公司、三佳模具有限公司、铜陵红星水暖有限公司等多家市内外企业确立了合作关系与订单协议。

这种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人培养同步,德育教育与企业工人思想建设同步,构建了学生零距离就业的格局。

3、推行“双证书”制度,实行双证融合

1998年开始推行“双证书”制度,将维修电工、焊工、钳工、车工、数控车工等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内容融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生产技能训练,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方法,检验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

通过取证训练、考核,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涌现了一大批专业技术能手获得市级、省级奖励。

二是通过历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很高。

(三)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在专业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1、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四维型”教学团队。

2、完善与补充、升级与改造教学实训设备,使其能够满足生产性实训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3、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订单式”培养模式研究,增加合作内涵,提高合作效益。

二、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铜陵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创建新的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基本素质好、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学校+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立足职业能力培养调整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培养一支专兼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带动相关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1、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新型课程体系

(1)以改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办出教学特色。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调整培养目标。

以工作过程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专业特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3)在校内建设具有企业生产环境和管理环境的实习场地、实训中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素养;并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并按企业的用工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实习、考核,以满足“工学结合”的需求。

(4)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入合作,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拟定课程内容,依据工作过程编写出本专业核心专业课教材。

推进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一是两年内制定完成课程综合化、模块化、一体化设计方案和新的教学实施计划;二是按照不同课程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形式、方法进行调整,完成《机加工实训》、《焊接技术实训》、《维修电工技能实训》等3部校本教材的编写。

搭建机电专业数字化教学平台,完成精品课件1个。

2、培养新型教师团队

(1)本着培养专业教师、技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四维型”教师的思想,构建、培养教师队伍。

(2)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考核,取得与所授课程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四维型”骨干教师10人,争取国内培训40人次。

(3)具备“四维”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95%以上。

(4)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继续增聘企业兼职教师,使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更加合理。

3、打造良好的新型育人环境

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和育人环境建设,通过专业文化建设、“四维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基础建设等,使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环境上一个新的台阶,营造一个适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4、努力走在教研教改的最前沿

(1)改革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探讨建立一种与职业教育更加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2)在培养“四维型教师”的基础上培养“研究型教师”。

在学习中教学,在教学中学习,多研讨,多总结,勤写论文,“工-教-学-研”结合起来,借此推动精品课程的建设,走在教研教改的最前沿。

5、不遗余力的服务社会

(1)为下岗工人再就业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与技术支持。

(2)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服务。

(3)为企业员工进行短期培训,接纳其它兄弟学校学生的实训,实施联合办学。

6、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1)在原有基础上新增4个校外实训基地。

(2)深化校外实训管理。

(3)校企合作更加深入,企业职工培训和在校生培养进一步融合。

三、建设思路

面向铜陵及周边地区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物流等几大行业,培养、输送合格人才。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四维型”、“研究型”教师队伍、创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等措施,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办学能力和水平。

1、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人才观、教育观和教育质量观等。

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调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一支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培养学生基础应用能力为主旨,以传授知识技能模块为要素,重组教学内容,开发课程体系,进行教材建设;建立产、教、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广泛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推动专业应用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工作,以督促提高教学质量。

2、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岗位的需要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注重基本素质培养,建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构建出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图

 

3、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必须加强改革,要实现以下一些转变:

(1)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到现在的以能力培养为主上来;

(2)从强调理论背诵能力转到强调技术应用能力上来;把应用先进技术,特别是用高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放在能力培养的主要位置上;

(3)从过去按照学科建立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转到以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核心的综合性和技术应用性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上来。

摆脱学科教育束缚,强调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4)从死记硬背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规范转到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

(5)从注重专业教学转到注重基本素质培养上来。

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教学体系,以强化技能为教学重点,以实用性技能为原则,针对本地区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发教材,积极进行校本教材开发。

4、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校内校外实习实训两手抓。

校内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为了培养过硬的岗位技能,必须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在我校的具体改革措施中,按照由易到难、少讲多练、边讲边练的原则对实践性教学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岗位工作流程、技术方法、工艺方法制定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模块为内容进行教学。

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完成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

校内重点在实训课程上尝试实行模块化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上更系统,更牢固,以达到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1)以企业车间生产、管理模式为实训教学过程,变实训课题为生产任务。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改变计分方法。

实践课学习成绩与理论课成绩分离,单独计入学生成绩,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的认识。

(3)制定独立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增加实践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使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达到1:

1。

(4)改变某些课程的授课方式,对于过去以理论课形式开设的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改用以实验课、实习课形式开设。

少讲授、多使用、多练习,真正达到会用的目的。

将课堂搬进实验室、实训室,边讲授边练习。

在校外实训情况,

(1)与本地区大中型企业签订长期的实训基地协议,组织教师、学生定期到企业实习、培训,让教师了解企业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2)实现毕业生素质与专业劳动者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按照现代企业工作岗位对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制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

以“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人格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3)实现教学环境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通过理论—实训一生产车间,完全真实的溶入到企业工作环境中,保证教学环境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

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的协调发展。

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将行为规范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渗入到实践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和履行职业岗位职责的能力。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坚持“办学以师为本”,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办学的战略性工作来抓。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四维”素质;二是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工作,通过培训、传帮带、集体备课、观摩教学、集体评教等活动增强青年教师的敬业意识、教学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师素质和工作水平。

三是通过校企结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结构合理,发展稳定的师资队伍。

6、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坚持“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的工作思路,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科研工作的着眼点应放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双证书互通、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上,重点展开对教学管理与教学理论的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以及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等,着力提升教师研究能力。

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发展”,推动我校职业教育和当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社会进步。

7、深入开展课程建设,努力培育办学特色

以铜陵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服务对象,实现“专业产业对接,校企深度融合”为目标。

通过岗位调研,从业人员访谈、问卷,毕业生反馈、专家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了解行业发展的总体需求。

通过对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对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职业综合素质等方面构成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的全面建设,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

树立课程改革必须与时俱进的观念,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取得新突破。

四、专业建设内容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内容必须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企业调研明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职业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和扩展能力要求);确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维修电工方向和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维修方向;创建符合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课程体系开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注重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深造终身发展负责,为社会造就出一大批熟练机电专业技能的高级高素质劳动者作为培养目标,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品德与技能俱佳,个性与创新突出”的培养模式,实现学校的发展与铜陵经济发展同步,并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规划。

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和顶岗实习基地的培养途径,满足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一)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办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增强教学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顺应学生和专业的实际情况,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精品课要求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全面提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办学能力。

1、创建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础,以职业发展导向为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现代企业的管理形式、运行模式、环境布置等引入校内实训中心,使实训教学环境既源于工厂,又将其精练为工作过程要素,从而形成完整的系统,并应用于教学,具体体现在“教学工作过程化;设施环境工厂化;实训实习生产化;教师、工程师、职业指导师、生产管理人员一体化”。

进一步打造机电专业实训基地与工作岗位接轨的实训环境,真正的实现全程体验、全程操作、实物验收的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条件。

教学工作过程化:

以全面满足行业用人需求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引导,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企业人员一起在真实工作任务中提炼教学项目和任务,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使教学内容适宜开展项目教学,在教学中融入社会能力于工作任务之中,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实训环境车间化:

在教学环境中营造实际的企业环境,改变传统职业学校在职业技术教学中只是模拟或模仿的现象,将教学与实际生产、产品的开发与研究融合在一起,提供给学生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实战学习,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实训实习生产化:

在实训项目设计中,实训项目就是生产任务,合理安排实训项目的难度,使其按难度阶梯递进,完成整个实训内容。

在管理上引入和实施先进企业管理模式。

学生实习相当于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同时明确产品生产中的关键点和产品质量的控制点,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流程,通过联系校外加工项目,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生产工作中。

教师、工程师、职业指导师、管理人员一体化:

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开展项目开发与研究。

通过项目开发与研究,提供教师与企业沟通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前沿技术,为积极进行专业开发准备,因而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进行新专业和新课程的开发,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为企业技术开发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

通过项目开发与研究,使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以提高,提升教师自身的技术研究能力,有助于教师更新知识,与行业发展同步,在教学中能够做到“课堂上的教师,实践环节的工程师和生产过程的管理人员”。

2、建设有效的顶岗实习体系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企业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使学生通过工厂环境下的实习,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

根据《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考核细则》等制度,在实习过程中严格执行制度的各项规定。

为更好地组织实习,在学校学生实习领导小组领导下,全面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同时学校还责成企业成立相应的厂方领导小组,建设有效的顶岗实习体系。

(1)顶岗实习基地开发

在巩固与现有合作企业的合作关系基础上,开发新的合作企业,通过与企业共享资源、合作生产等方式提升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利用2年时间新增4家顶岗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求。

(2)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明确组织与分工

顶岗实习组织与分工

序号

管理人

管理职责

1

实训科

主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并对全过程进行指导和检查。

2

教务科

实训科

负责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

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收集教学文件,管理成绩。

对顶岗实习进行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

3

实习

企业

负责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按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管理。

4

指导

教师

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

指导教师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担任。

规范顶岗实习实施程序

指导教师在学生顶岗实习开始前,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及《任务指导书》,明确实践项目及项目周期。

教务科审核《顶岗实习计划》及《任务指导书》,经批准后才能执行。

实施学生顶岗实习前召开动员会,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宣布纪律,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根据实践项目的需要,与学生、学生家长、实习单位签订安全协议,落实安全保险事宜。

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岗位,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管理。

制定顶岗实习考核方法

依据《顶岗实习考核细则》,在实习过程中领导小组还将对学生的实习、生活进行全方位管理与监督,并指导学生认真填写实习报告,确保实习效果,达到实习目的。

建立详细的顶岗实习档案

主要有:

顶岗实习企业及岗位档案;顶岗实习教师业务档案;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报告;顶岗实习教师聘任制度;顶岗实习教师考评档案;顶岗实习学生考评档案。

3、建设新的课程体系

以铜陵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服务对象,实现“专业产业对接,校企深度融合”为目标。

通过岗位调研,从业人员访谈、问卷,毕业生反馈、专家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了解行业发展的总体需求。

加大校企结合力度,企业全程参与课程体系开发,保证历次活动参与人数,并聘请行业内专家组成评审组,高质量地推进并完成课程开发工作。

首先,注意正确选择企业参与人员:

工作2-4年以上的熟练工人、工作5-10年以上的班组长、工作10年以上的“专家工人”,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其次,要求这些工人进行职业描述,描述其各自成长阶段的工作内容,从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最后,在对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难度范围并进行学习领域表述,开发出所属专业方向的教学项目,形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4、优质核心课程开发

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课程开发,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理论难度较大、实操性强、学科综合性强等特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以教学模块或教学单元为内容载体,通过每个教学模块或单元中的各个项目来完成整合每门课程中理论与实训内容,实现一体化课程的构建。

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是课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建成后应起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和促进其他课程建设和发展。

拟建设的优质核心课程包括: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指导》、《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修》、《PLC与变频器》、《电机与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

5、教学资源库建设

按照一体化教学、一体化评价的要求,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将多媒体技术最大可能的植入专业教学活动之中,利用教学软件、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平台、试题库、课程录像等多种媒体形式组成的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为学生打造多元的学习平台。

(1)教学软件建设

根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特点,与大专院校及企业合作共同开发1个大型机电设备的远程实时控制教学软件。

在专业主干课程中组织专业教师完成1个精品教学课件的制作。

(2)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建立电子教案库、实训案例库、教学录像、相关图片、实物模型、试题库等组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资源库,以方便教师“教”和学生“学”,通过数字教学平台的建立使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到应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通过网络在教室以外进行学习和交流。

教学资源库建设,以突出培养学习自主性、资源共享性为原则,涵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等内容。

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

2014年初步建立并校内开放,2015年基本完成并对社会有限开放。

(二)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制定的《专业带头人培养制度》、《骨干教师聘任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教师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等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全员专业教师培养等,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培养、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

通过两年的建设,组建一支具有较强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四维”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满足理论和岗位实习教学的要求。

1、专业带头人培养

选拔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机电实践能力的教师2名,通过参加国内或国外职业教育理论、方法的培训,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主持以工厂实际工作内容为核心的教学项目开发,主持本专业核心课程和教材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和研究等工作,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科研实践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使其能够主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能与企业共同进行生产技术改造,并在本专业领域内形成一定影响力。

2、骨干教师培养

从企业引进1名专业技术人员或设计人员为骨干教师,选拔校内有较高教学水平及有较强实操能力的教师9名,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

参加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并完成1个核心教学项目开发工作,编写完整的核心教学项目资料。

通过到企业顶岗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使其成为专业骨干。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内容能否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技能的提高,除了在校内的学习和训练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

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准备分3个层次来构建:

(1)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

(2)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3)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

(1)聘请企业专业带头人1名

聘请能起到与企业密切联系的桥梁作用,能指导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