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9591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两场战役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

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知人善任的特点;联系曹操为恢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理解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故事兴趣浓厚,特别是对与本课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更是津津乐道。

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这一学情,开展小型故事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注意分辨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与真实的历史。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列表比较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拓展探究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视频激趣,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中的一段视频。

看了这个视频,同学们一定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了。

(学生答:

三国鼎立)赤壁之战是怎样爆发的?

战前形势又如何?

战争中曹操为何会失败?

等我们学完这一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师:

我们要探究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首先要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学生:

曹操。

教师: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教师:

(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

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

其次是谁?

学生看示意图作答。

教师:

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

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教师:

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

你能根据示意图写出战争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战争特点、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师生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兵力对比

战争特点

结果

教师: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

学生表演袁绍和谋士的对话及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教师总结:

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态,找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学生答略)

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可以用诸葛亮“隆中对”中的名言来总结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亦人谋也。

正可谓:

(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教师:

从上述表演及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教师:

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

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

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生讲故事)

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表演对话(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智慧)。

老师: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请看视频《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视频观看结束后,请同学们总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和结果。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教师:

(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次战争曹操都是其中交战的一方,其结局却不同。

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分组讨论:

从战争双方找原因)

教师:

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

你怎么看?

(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

(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

实际上最根本原因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教师: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提问:

三国是指哪三国?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

三国鼎立局面相对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首先看魏国成立的情况(一起读)。

那么蜀国、吴国呢?

学生读完列表总结三国鼎立的内容: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学以致用,史实辨析:

(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

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

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教师: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特别强调:

三国时哪一政权与台湾有往来?

学生答后指出:

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通过对三国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相对稳定的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

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

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课堂小结】

本课中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蜀、吴三国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来全国的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板书设计】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教案 三国鼎立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

2.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3.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4.通过学习三国鼎立局面,让学生认识到分立是暂时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难点

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1:

(材料式导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曹操《蒿里行》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

上述诗句都与东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曹操有关,你知道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吗?

两首诗分别反映了什么?

导入2:

(情境式导入)同学们,下面请欣赏《三国演义》片头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

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

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

开国君主都是谁?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课堂探究

板块一 官渡之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材料二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1)材料一的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2)为了改变材料一的状况,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曹操率先与袁绍进行了哪次战役?

此次战役的特点是什么?

(3)说说这次战役中曹操胜利的原因。

答案:

(1)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

(2)官渡之战。

曹军以少胜多。

(3)客观方面:

①袁绍骄傲轻敌;②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主观方面:

①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

②经济上:

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

③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过渡语: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曹操的下一步理想和目标是要统一全国,那么就必须消灭南方孙刘联军的势力,一场赤壁大战展开了。

板块二 赤壁之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内容

课堂探究

 请回答:

(1)材料中“三国”指的是    、    、    三个国家。

 

(2)材料中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

说说与此次战役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3)请列出这次战役中弱方取胜的原因。

从中我们要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

(1)魏 蜀 吴

(2)战役:

赤壁之战。

成语或典故:

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

(3)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孙刘联合,采用火攻等正确战术;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任选两点即可,其他原因只要符合题意也可)经验教训: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过渡语:

三国鼎立期间,魏、蜀、吴三国为了打败对方,都特别重视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

因此,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板块三 三国鼎立

(1)结合本目知识,制作表格,归纳三国鼎立的形成。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

(4)简要说出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答案:

(1)

国名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

(2)直接原因:

赤壁之战。

根本原因:

魏、蜀、吴三国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3)如图所示:

(4)魏:

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

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全国。

吴:

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结束语: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进程中的重要战役,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了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挟天子以令诸侯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D.打败强敌袁绍

2.确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C )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3.“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这首诗描述的是( B )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澶州之战

4.下列人物没有称帝的是( D )

A.刘备B.孙权C.曹丕D.曹操

5.三国时期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联系的国家是( A )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

教材图

片分析

1.官渡之战形势图: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识读图片时,要注意把握示意图中的官渡、乌巢等地点,以加深对战役进程的了解。

2.《三顾茅庐》:

为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曾三次亲自到诸葛亮的住所隆中拜访,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

第三次,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打动,见了刘备,诸葛亮给刘备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即著名的“隆中对”,深得刘备的赞许,诸葛亮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3.三国鼎立形势图:

识读地图时,找出魏、蜀、吴三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并在图中找出三国的都城所在地以及官渡、赤壁、夷洲的具体位置。

史料积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过程】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梳理,从背景、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多方面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方法指导二:

让学生明白战争胜败原因有很多,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有战略战术等,应全面分析综合归纳。

方法指导三:

让学生掌握三国各自发展的特点;对于台湾,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方法指导四:

200年,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北方统一归曹操。

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企图一举统天下,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赤壁之战少胜多。

火烧赤壁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继汉业,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曹操和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们的描写与历史的真实有许多不同。

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呢?

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官渡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74~75内容,完成第1~2题。

1.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

时间

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结果

曹操胜利

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1)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2)经济上:

实行屯田制,发展经济。

(3)军事上:

唯才是举,重用人才,发展军事实力。

(4)袁绍用人多疑,骄傲轻敌,治军不严,战斗力不强。

知识模块二 赤壁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75~76内容,完成第3~4题。

3.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结果

孙刘联军胜利

特点

以少胜多

4.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失败?

(1)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

(2)曹操骄傲自满。

(3)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根本原因)

知识模块三 三国鼎立

自主阅读课本P76~77内容,完成第5~6题。

5.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入三国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君王以及都城,并简要说出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国名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

(1)

  

 

(2)魏:

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

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全国。

吴:

造船业发达,其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6.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因此,三国时期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

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话说官渡之战(从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及其原因,特点、影响等方面介绍),并说说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2.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

2.确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C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壮心”是指曹操想要( C )

A.统一北方     B.统一黄河流域

C.统一全国D.统治江东

4.孙刘联军能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B )

A.周瑜的水军

B.孙刘的联盟

C.诸葛亮的计策

D.长江的天险

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

”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C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6.下列人物没有称帝的是( D )

A.刘备B.孙权

C.曹丕D.曹操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

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国家是( A )

A.吴国B.蜀国

C.秦国D.魏国

本课小结:

教材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