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0420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docx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经济常识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1、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按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

(1)内容

①统一:

相互促进

A、积累→扩大再生产→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

B、消费是生产的目和动力→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并且会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

②对立:

此消彼长

积累的最低限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积累的最高限是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逐年有所提高。

(积累的最低限就是消费的最高限,积累的最高限就是消费的最低限。

反对:

A、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

B、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少积累,高消费

(2)原则

①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基础:

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

②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A、积累基金→生产资料

B、消费基金→消费资料

③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A、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C、充分考虑到劳动者个人的利益

2、财政收支、政策和作用

(1)财政收支关系:

①财政收支平衡:

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

这样,财政资金得到了是充分的利用,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

由于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预算也不可能在实现了全部财政收入后再安排支出。

因此。

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②财政赤字:

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预算和决算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第一,含义不同。

预算是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通过法定的程序对未来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的预计方案,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两者共同构成国家的预算体系。

决算是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按法定的程序对一定时期内预算执行情况所编制的会计报告,它由中央决算和地方决算组成。

第二,地位和作用不同。

预算包括收入和支出,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的起始阶段、主要过程和环节。

通过预算,可以对收入和支出加以控制,有效地进行管理,引导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的方向,实现国家职能。

决算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的终结阶段通过决算,可以检验预算的科学性,检查预算的完成情况,总结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得失成败。

联系:

第一,两者共同构成了国家财政分配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都可以成为国家宏观调空的手段。

第二,预算是决算的前提,预算的执行结果是决算的依据和主要内容,没有预算,就不会有决算。

决算是对预算的评价,是对预算的综合反映,可以为下一阶段的预算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

(2)财政政策

①含义:

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②宏观财政政策通常被概括为三种类型:

A、扩张型财政政策,简称“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降低财政收入或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的政策。

B、紧缩型财政政策,简称“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C、中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平衡的财政政策。

③财政政策在各国各时期是不一样的,随着历史阶段及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采取哪一种财政政策,应当根据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

目的是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④近几年来,我国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一方面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外贸出口不足;另一方面,国家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企业改革要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再就业工作等,需要财政增加开支。

因此,我国必须针对当前国际国内情况,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如大型公共工程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及调整税收政策(如开征利息税,减征农业税),直接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

增发国债与降低利率关系

联系:

都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空的重要手段,都是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重大举错。

都是为克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减缓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经济总量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区别:

(1)范畴不同。

国债是国家财政通过借贷的方式取得的收入。

增发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财政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属于积极财政政策内容;利率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调节手段和货币政策工具,属于货币政策内容。

(2)实施部门不同。

增发国债由财政部具体实施;调整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具体实施。

(3)意义不同。

增发国债,可以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生产性消费,促进生产力发展,拉动经济增长;降低存贷款利率,可以刺激消费,繁荣市场,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生产经营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

税与费的关系

二者作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两种主要形式,其共同点:

第一,从性质上看,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性资金,因为二者都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形式;第二,从特征上看,二者的征收都以行政权力为依据,并且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的特征;第三,从征收的依据看,二者都是以国家行使了社会管理职能为前提.

不同点:

第一,征收的具体主体不同。

税收是由国家税务机关(包括海关\农税部门)代表国家征收的;费是由其它行政和事业单位征收的。

第二,用途不同。

税务机关征收的水款由国家统一支配,用于社会公共需要;费一般采取专款专用原则,除少数作为财政收入外,大多数用于本行业、本部门业务支出的需要。

第三,特点不同。

税收具有固定性,是一种规范的分配;费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目前情况下,大多是非规范的分配。

第四,征收规模的大小不同。

税收征收面广,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费作为财政收入中的其它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3)财政的作用

①调节资源配置,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也不是万能的。

比如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财政就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

②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支出特别是基础投资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和结构优化

③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经济→科学→人才→教育:

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

④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财富的增加→支持经济建设;财富的分配→调节社会分配(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

⑤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4)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5)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基础性影响→经济决定财政

②分配政策→财政影响经济:

财政收入过多→影响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财政收入过少→降低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三兼顾”: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3、税收的特征、性质和作用

(1)基本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性质:

税收的本质是分配关系,税收的性质是指税收的阶级属性,这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因生产关系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私有制条件下,税收是取之于民;在公有制条件下,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一,从税收的来源看:

主要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第二,从税收现有的经济关系看:

国家、集体个人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第三,从税收的用途来看;都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劳动人民是最终受益者。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税收的性质: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

(3)作用

①基本作用:

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稳定可靠:

法律保障;大部分不受企业经营好坏影响→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的保证,使国家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②调节作用:

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鼓励:

减免;限制:

加增→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③监督作用:

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监督方式:

A、宏观:

了解和掌握经济的运行态势

B、微观:

深入企业内部,详细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

债券与股票的区别与联系

债券是债务人开给债权人的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区别:

(1)性质不同。

债券是债权的凭证,它证明持有者对债务享有的债权;股票是股票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它证明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

(2)受益权不同。

债券的持有者不承担经营风险,到期可获得约定的利息;股票的持有者可以取得股息和红利,股息和红利的多少由公司经营状况决定。

(3)偿还方式不同。

债券到期必须偿还本金;股票的持有者不能从公司中退出股金,但股东可以转让、出售股票。

联系:

二者都是有价证券,即都是一种表示财产所有权的凭证,都是集资的一种手段,持有者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

储蓄、债券、股票、保险四种投资方式的关系

比较

储蓄

债券

股票

保险

性质不同

储蓄

债券、限期偿还

入股凭证

风险保障

受益权不同

取款获息,

安全性最大。

定期收取利息,安全性比股票大。

取得股息和红利,经营好坏决定股票效益。

按保险条款,从保险公司获得相应经济补偿。

偿还方式不同

按活期、定期等存款方式获得本金和利息。

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

股金不能退,只能出卖股票。

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可获得赔偿或保险金。

投资效益不同

利率较低,无风险。

信用度高,收益高,代用绿高,流通性强,时间长,风险大。

收益高,风险大

有回报率,时间长。

联系

都是个人投资行为,对国家建设和公民生活有利,都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利益。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差异

比较

社会保险(养老、失业、医疗)

商业保险(人身、财产)

性质

解决大多数社会

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

建立在商业原则的基础上,

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给付标准

只保障其基本社会水平

保障项目广泛,给付标准较高

费用

大多是个人、企业和

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承担

完全由个人负担

保险依据

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

被保险人的需要

保障范围

社会成员最迫切的保险项目

保障项目广泛,保障范围大小

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

4、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1)性质:

在国务院领导下,指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

(2)地位:

“银行的银行”,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

在我国,从事金融活动的主要机构有两大类,即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者。

(3)职能

①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A、含义:

国家通过金融系统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的政策,是管理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B、目标: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以促进经济增长。

C、货币政策可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在总需求不足、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出现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

具体做法有:

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降低法定准备率、降低贴现率,在市场上公开购进政府债券等。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增长过热,形成通货膨胀压力时,中央银行采取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总需求的膨胀势头。

具体做法有:

提高利率、提高法定准备率、提高贴现串,在市场上公开抛售政府债券等。

D、一般说来,国家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综合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②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我国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是发行人民币的唯一金融机构,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发行人民币。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负责货币的投放和回笼。

知识链接: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市场上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时,引起纸币贬值,造成物价上张、经济混乱,这就是通货膨胀。

因此,国家必须控制货币的发行量。

③经理国库(保证财政收入的及时缴纳和财政支出的及时拨付);

④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5、银行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

信贷中心、转帐结算中心、现金出纳中心,资金活动的中枢神经,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整个经济活动的总枢纽。

(2)作用:

①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蓄水池”“聚宝盆”

②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总帐务”“晴雨表”“气象站”“寒暑表”

③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调节器”“推进器”

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为什么?

怎么样?

6、储蓄的作用(本质是一种投资行为)

(1)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

(2)调节市场货币流通(从货币和商品两个方面)

(3)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计划消费

如何认识居民存款储蓄增长快

根本:

经济增长;直接:

居民增收①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消费水平进入消费积累阶段,消费心理趋向成熟。

②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善;投资意识薄弱,投资渠道狭窄;消费形式单一。

7、市场交易原则

(1)含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服务市场上一切交易活动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秩序。

(2)作用:

①规范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②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

(3)内容

①自愿:

基本原则:

强买强卖;搭配销售;讨价还价

②平等:

重要原则:

顾客至上,文明经商,礼貌待客,屡问不烦,百挑不厌

③公平:

灵魂和试金石: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短斤少两,坑蒙拐骗,黑市交易,低价高收,以次充好

④诚信:

基本精神:

搀杂使假,假冒伪劣,非法销售(这个原则被学者们奉为现代商场的最高指导原则,谓之“帝王规则”)

(4)意义:

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8、消费观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水平、方式、动力)

②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使生产过程真正完成;带动新的产业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是生产的目的

(2)消费的重要性:

①生产的目的和动力;②关系社会和集体利益

(3)正确的消费观

①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

适度消费即合理消费,包括不抑制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就是使消费与我国的国情和家庭收入状况以及需求状况相适应,量入(过去和现在,也包括将来的收入)为出,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既不人为抑制,又不盲目攀比,不随波逐流。

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注重精神消费)

③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科学消费)

④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

节俭是一种尊重劳动成果,爱惜资源的美德。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机构

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行政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其它有关部门。

司法机构: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社会团体:

消费者协会;其它消费者组织

大众传播媒介:

报刊、广播、电视。

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解决的途径: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不成

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不成

向行政部门申诉或提请仲裁机关仲裁

不成

向人民法院诉讼

9、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1)国际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

(2)商品结构复杂化

①原因:

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型材料工业的发展减少了对天然原材料的需要,对原材料的加工程度和综合利用程度大幅度提高

②表现:

初级产品贸易减少,制成品贸易扩大,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中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增长快

(3)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①含义:

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合作,通过某种形式(如条约、协定或其他组织方式)组成贸易集团。

②目的:

巩固和扩大集团内部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加强集团对外部世界的竞争

③当今世界三大区域性贸易集团:

欧洲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经济圈

(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①含义:

在本国拥有一个基地,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大企业

②目的:

通过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实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

③优势:

规模巨大、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以及其遍布世界的生产、销售和科研机构,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市场竞争激烈化

①通过跨国公司在别国直接生产和投资、销售,从内部控制市场→发达国家打入他国的一个重要方法

②价格竞争,通过降低价格赢得市场;

③非价格竞争,即通过提高商品的质量和性能、更新花色品种、改进包装装潢、改善售前售后服务、加强广告宣传等手段和方法,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④政府干预,各国为了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制定了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对外贸易政策,与此同时,又通过关税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通过对外援助的方法带动商品的出口等等。

10、外汇与汇率

(1)外汇:

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

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外汇汇率会因各种因素发影响而不断变动。

于是有汇率上升和汇率跌落。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如果100单位外币兑换的人民币汇率跌落,而外币兑人民币汇率升高。

(3)外汇储备:

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

我国的外汇储备,包括拥有外国货币、外国政府公债、公司债券、股票等。

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增加,大大增强了我国对外支付能力,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坚定了国内外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信心,有利于外资流入,降低对外筹资成本,同时也为我国顺利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实施各项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

因此,外汇储备增加虽然要付出一定代价,但收益特别是无形的收益是巨大的。

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量并非越多越好。

首先,国际储备数量过多会造成资源浪费。

其次,在该国采取特定政策片面追求高储备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消极影响。

1.引发通货膨胀。

2.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不断积聚

3.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引起需求减少和失业增加。

再次,过多的外汇储备,使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增大。

最后,超额外汇储备过多会使我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优惠贷款。

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量过少也会使该国家蒙受损失。

11、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1)原因:

交易的一方凭借其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人为地抬高某些商品的价格、压低另一些商品的价格

(2)表现:

“剪刀差”

(3)本质: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

(4)措施:

发展(根本);合作

12、世界贸易组织(WTO)

(1)含义:

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国际经济组织,经济联合国。

(2)目标:

基础:

互惠互利;直接目标:

削减关税,消除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最终目标:

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3)作用:

A、较大幅度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作用);

B、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

C、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异同

比较

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贸易组织(IMF)

世界银行(Worldbank)

建立

1995年(其前身是关贸总协议)为协调国际贸易关系而建立。

1964年3月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

1945年12月,为协调对发展中国家长期贷款和投资而建立。

目的

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它贸易障碍,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向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护国际经济的稳定。

对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促进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发展。

作用

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国进口关税的水平——;

它规定了——;

实施了一些有利于——;

指导成员国摆脱收支困境;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

(4)中国入世

①机会:

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享受最惠国待遇和更多的国际贸易权利→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挑战:

面临国际竞争的严峻考验,承担相应的国际贸易义务

13、经济全球化

(1)表现:

①生产的国际化;②市场的国际化;③资金的国际化(资本大规模跨国运动);④科技开发与应用国际化;⑤信息传播国际化

(2)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原因:

①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战略重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②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③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发展和完善;④各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正确认识经济国际化(双刃剑)

①机遇:

A、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B、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②冲击和负面影响:

A、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也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拉大。

B、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压力和冲击,也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

③正确面对:

A、积极参与(积极大胆):

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树立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

B、趋利避害(从容、谨慎):

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有清醒的认识,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1)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3)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4)这个结论已为世界各国的经验所证明,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证明。

14、“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1)原因(目的):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2)措施

①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

②进一步引进技术和资金

③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跨国企业和世界名牌

④积极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