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14850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docx

《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docx

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

关于诗人的读书笔记

 高适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修(今河北沧县)人。

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

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这一时期,他曾经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

天宝八载,他已经将近五十岁,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

他不甘作这个拜迎长官、鞭挞黎遮的小官,因弃官客河西,由于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推荐,掌幕府书记。

安禄山之乱发生,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潼关失守后,他奔赴行在,见玄宗陈述军事,得到玄宗、肃宗的重视,连续升迁,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高适诗中的优秀作品大多数都作于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

《旧唐书》说他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并不符合事实。

他是一个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的诗人。

在蓟门所写的《塞上》诗里,他对当时的边事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同时,他表示了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的功业抱负。

在《塞下曲》里,他更豪迈地说: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味此道,往往成老翁。

但是,他的壮志落空了。

他的《蓟中作》说: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蓟门时期,对边塞士卒的生活有了实际的观察。

在《蓟门五首》中,他描写了士卒的游猎生活,也歌颂了士卒们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但是他对士卒的久戍不归,也表示同情: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当他把士卒的生活和降虏的生活作比较后,他更感到非常愤慨:

士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长欲涕沾臆!

他后来回到梁宋时,还对一个在军中任职的朋友指责这种纵容降虏,养臃遗患的政策,并且希望朋友把他的意见转达帅府(见《睢阳酬别畅大判官》一诗)。

开元二十六年,他在梁宋创作了他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六年,御史大夫兼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硅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硅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硅传》)。

从诗的序来看,这首诗和张守硅的事是有关系的,但诗中所写的也并不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他热情地歌颂了战士们英勇爱国的精神,描写了战斗的激烈和艰苦,并且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沉痛的诗句,揭露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以及他们对卫国战争的不同态度。

也描绘了战局的危险和战士们思念亲人的复杂心情。

相看白刃两句,在表现战士们英勇无私的爱国精神的同时,也对妄奏克获之功的张守硅作了委婉的讽刺。

结尾回忆李广,希望将军体恤士卒,点出了全诗的主题。

诗的思想内容极为复杂,但写得宾主分明。

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全诗四句一转,虽语多对偶而能避免整齐呆板的缺点,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也很有创造性。

不愧是唐代边塞诗中的现实主义的杰作。

高适在浪游梁宋到作封丘尉的时期,他的作品内容相当丰富。

其中有些作品深入地反映了农民的疾苦。

例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的第九首: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这里揭示了人民在旱灾和赋税压迫下贫困萧条的生活景象。

《东平路中遇大水》描写农村的水灾景象,更令人惊心骇目:

傍沿巨野泽,大水纵横流。

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

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

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乃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

农夫无倚着,野老生殷忧。

在开元时代诗坛上,高适是首先接触到农民疾苦的诗人。

这些诗使我们看到了开元盛世的阴暗面。

诗人在梁宋时期的生活是贫困的: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别韦参军》)这就是他所以能够关怀民生疾苦的生活基础。

正是由于他这一段贫困沉沦的生活体验,所以他在作封丘县尉以后,目睹官场现实,就不忍心作这种压迫人民的官吏,写下了他的名作《封丘县》: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他不肯拜迎长官,不能忍受小官吏的那种羁束和卑辱的生活,是受了嵇康、陶潜思想的影响。

不愿意鞭挞黎庶,不作统治阶级直接压迫剥削人民的爪牙,则是他从切身体验中产生的宝贵的思想。

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他和人民有着思想感情上的联系。

他的《同颜少府旅宦秋中》诗说:

不是鬼神无正直,从来州县有瑕疵。

也是对州县官吏生活感到痛心的肺腑之言。

但是,他在《过卢明府有赠》等诗中,对比较爱护人民的州县官吏也有由衷的赞美。

高适在梁宋时期,虽然生活贫困,作风却非常豪侠浪漫。

他的名篇《邯郸少年行》、《古大梁行》等都充满豪士侠客的肝胆意气。

就是赠别朋友的一些诗也写得豪迈动人。

如《别韦参军》: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又如《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类诗,和他的边塞诗一样,也为当时和后代人所传诵。

安史乱后,他官位日高,好诗渐少。

但是象《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人日寄杜二拾遗》等篇,仍然保持着前期的诗风。

总的来说,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

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

殷番《河岳英灵集》说他的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杜甫说他的诗方驾曹刘不啻过,并且赞美他的诗才如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

这都很切合他的诗风。

岑参岑参(715770),南阳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也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

以后曾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

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

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

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

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

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

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

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

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

将军金甲三句更写出军情的紧急,军纪的严明,用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来写大军夜行,尤其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对照着前面敌人来势汹汹的描写,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

马毛带雪三句写塞上严寒,也显出唐军勇敢无畏的精神。

诗里虽然没有写战斗,但是上面这些描写烘托却已饱满有力地显出胜利的必然之势。

因此结尾三句预祝胜利的话就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篇诗所用的三句一转韵的急促的节奏,和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也配合得很好。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这是白昼的出师,因此写法也和前诗写夜行军不同。

前诗是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这首诗却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

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

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

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

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

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

象《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象炎热逼人。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侧闻阴山胡儿语:

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这是少数民族的神话,经好奇的浪漫诗人加以渲染,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

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

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

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

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

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很平凡,情意却很深厚。

但是,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

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

他的《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诗说:

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

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

这种心情也可以说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对安史之乱反映得很少的原因。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

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采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

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

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

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

第三节 王昌龄、李颀等诗人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

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

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结局很悲惨。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

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

他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的名作。

其中有的诗写出了战士爱国的壮志豪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前诗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显示出身经百战,金甲磨穿的战士们誓扫楼兰的决心。

后诗极力刻画战士们将上战场时听到前军捷报的情景,透露了他们更加振奋的心情。

有的诗则抒写了战士们长期戍边难免要产生的边愁: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两诗都是写听乐曲引起愁思,善于融合情景。

前诗由高楼黄昏的海风,烘托出乐曲引起的万里相思的情感,是融景入情;后诗借长城月夜的苍凉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是融情入景。

这些诗写的虽是边愁,但意境雄浑开扩,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他的《出塞》诗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准确而真实地表达了士兵们共同的愿望:

希望国家将帅任用得人,边防巩固,使他们能够获得和平的生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两句,不仅意境高远,而且以自秦汉以来边塞战争连续不断、无数兵士不得生还的历史,引起人们无限的沉思。

因此三、四两句所表示的愿望也就显得深沉含蓄,耐人反复吟味。

除上举七绝外,他的五古《代扶风主人答》写一个战士垂老还家的痛苦,情节颇似鲍照的《代东武吟》。

其中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尤其为殷番所称道。

他描写宫女、思妇的一些小诗,也很出色,如《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这里寒鸦背上带来的昭阳日影,梦后西宫夜宴的灯火,都交织着宫女们的希望和失望的心情。

他正是从这些日常生活的细微感觉中,揭示了宫女们悠长而深刻的内心痛苦。

《闺怨》诗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从当前的感受引起往事,以矛盾的心情表达怨思,更觉深刻宛转,体贴入微。

此外如《芙蓉楼送辛渐》、《听流人水调子》等也是他的七绝名篇。

七言绝句亦源于民歌,魏晋之《行者歌》、《豫州歌》都是句句用韵的七言小诗。

宋汤惠休的《秋思引》是最早的文人七言小诗,第三句已不用韵。

梁陈北朝,作者渐多,萧纲的《夜望单飞雁》、魏收的《挟琴歌》、庾信的《代人伤往》都比较著名。

隋无名氏《送别诗》,平仄已暗合规格。

初唐偶作者颇多,但成就不高。

盛唐作者辈出,乐府唱词,也主要用绝句。

而王昌龄对七绝用力最专,成就最高,后代称为七绝圣手。

由于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善于概括和想象,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和谐宛转,民歌气息很浓。

所以他写传统的主题,能令读者感到意味深长,光景常新。

李颀(生卒年不详),东川(四川三台)人。

开元十三年进士,曾任新乡尉。

久未迁调,归东川别业过炼丹求仙的隐居生活。

高适、王昌龄、王维、崔颢都是他的朋友。

他的诗内容也比较多方面,边塞诗虽不很多,但成就却最为突出。

《古意》一首说: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诗里写少年英勇豪侠,渴望立功的气概,虎虎如生。

结尾听歌落泪的描写,在悲伤之中仍不失豪侠浪漫的气息。

诗风在豪壮中略带苍凉。

《古从军行》一篇,更是他边塞诗中的杰出代表作: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诗题是《古从军行》,诗中玉门被遮、公主琵琶、蒲萄入汉的故事,都出自《史记大宛列传》,诗人显然是用托古讽今的手法来反映现实。

诗中不仅对胡汉双方士兵怨恨战争的心情有真切的描绘,而且还尖锐地提出了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战争对谁有利的问题。

结尾两句,尤其写得警辟深刻,动人心弦。

这首诗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沉痛、章法的整饬、音韵的宛转,都有近似高适之处。

李颀还有一些赠别朋友的诗,颇能刻画出朋友的独特性格。

如写草圣张旭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的兀傲狂放的形象,和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所写的张旭形象异曲同工。

其他如写梁皇,写陈章甫都有一种落魄而又气概轩昂的性格,能给人鲜明的印象。

从这些朋友的形象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李颀本人性格豪侠热情的一面。

李颀有两首写听音乐的诗,也颇为后人所传诵。

特别是《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一诗,在刻画胡笳的情调、意境上,比喻形容极富于变化:

董夫子,通神明,深林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复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在诗里,真境和幻景缤纷交织,听觉和视觉恍忽难分,弹者和听者的心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使人惊讶音乐家艺术的魅力。

另一首《听安万善吹咸篥歌》,其形容比喻的奇妙变化,也和此诗约略相似。

正因为李颀很关心和理解边塞生活,所以他描写这些反映边塞生活的音乐也如此动人。

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民族文化交流对唐诗发展的积极影响。

盛唐诗中七言律诗数量不多,成功的作品为数更少。

但李颀的《送魏万之京》等诗却写得格律谨严,韵味婉厚,颇为后代评论家所赞美。

不过他的七律总共不过七首,内容也比较单纯,还看不出他在这方面的创造变化。

盛唐时代还有一些以边塞诗闻名的诗人。

王之涣(688742)是一个年辈较老的盛唐边塞诗人,可惜诗篇遗留下来的极少。

但《凉州词》一首却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以塞外荒寒壮阔的背景,以及羌笛所吹的《折杨柳》乐曲,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现了对戍卒的深厚同情。

后两句尤其含蓄双关,宛转深刻。

他的另一名作是《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寥寥二十字写出落日山河的苍茫壮阔景色,以及登高望远、极目骋怀的一片雄心。

诗思高远,很富于启示性。

王翰(生卒年不详)的《凉州词》也很驰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里极写将军正要纵情痛饮却被催走上战场时的复杂心情。

诗中流露出了一种深沉的忧郁感伤。

崔颢(704754),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殷番语)。

他的边塞诗,题材风格颇有特色。

例如《赠王威古》: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这首诗和他另一首《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都颇似曹植的《白马篇》、《名都篇》,着力于人物意气风度的描绘。

诗中春草射猎,野中割鲜的场面,尤其写得从容闲暇,富有生气。

他的《雁门胡人歌》,写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代北景色以及胡人在和平时期从容醉酒的风习,也很新鲜别致。

此外,他的名作《黄鹤楼》七律,抒发登临吊古、怀土思乡的心情,颇有豪放不羁的气概。

这里,我们还要提到天宝时期的刘湾和张谓。

他们在天宝后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以相当鲜明尖锐的诗笔,写出了和上述边塞诗风格不同的新作。

刘湾的《出塞曲》,写一个应募从军的并州少年,最初幻想百战争王公,后来在去年桑乾北,今年桑乾东的连年转战过程中,终于认识到封建统治者所设的骗局:

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

这样一针见血的大胆揭露,在他以前的边塞诗中的确是罕见的。

晚唐曹松的名句: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已亥岁二首》)正是从他这里脱胎变化的。

张谓的《代北州老翁答》,殷番《河岳英灵集》曾提到,可知是天宝十二载以前的作品:

负薪老翁住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诗中所述战争兵役给人民带来破产流亡,使我们想起杜甫在天宝十一载所作的《兵车行》。

这也是前期边塞诗没有接触到的主题。

朴质鲜明的自白,没有更多的渲染烘托。

也是一种新的风格。

盛唐边塞诗人和山水田园诗人,虽然都没有提出各自的创作主张,但在创作实践上俨然是两个不同的流派。

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从题材到诗体,都各有特色,各有专长。

对后代的影响也不同。

一般说来,山水田园诗人的消极影响是比较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