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16034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x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x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与能量供应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

在学习了血液与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与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与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缺乏,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教师的空洞说教,拒绝教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区别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构造与功能特点。

2.描叙心脏的构造与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说出心率与脉搏的根底知识。

5.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与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区别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构造与功能特点。

2.描叙心脏的构造与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

1.描叙心脏的构造与功能。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与手段

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与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六、教法与学法

 突破重点与难点:

(一)、教法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与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学法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练习稳固。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生物心脏模型7个、多媒体课件。

(二)导入新课

复习10.1节血液内容引出血管知识。

(三)课程新课

活动一突破重点:

区别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方法:

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小组之间进展交流,完成表格,进展评比打分。

设计思路:

形成表格,便于比照;小组讨论,全员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记忆。

活动二突破难点:

描叙心脏的构造与功能

师:

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

生:

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

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本节课我们第二个学习内容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利用生物模型,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

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形状、大小、内部的构造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答复出来)。

小组探讨以下问题:

【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异,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小组比拼】采用小组评分式的方式进展答复下列问题,针对同一问题,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不同组的讨论结果。

〔每组有一个生物心脏的模型,每组代表展示的的时候要向其他组同学实物展示出来。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兴旺,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兴旺,壁较薄。

心室与心房比拟,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

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构造为依据的)。

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设计思路:

利用生物模型采用直观教学,每个小组汇报展示,屡次强化记忆;针对同一问题,一样时间内同学间的差距。

知道自己的缺乏后,自己改良,进而进步。

〔四〕总结:

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补充练习:

利用模型,强化新知。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心脏的位置:

胸腔中间偏左形状:

倒置的梨

大小:

与自己的手握拳头的大小差不多

心脏的构造:

有四个腔,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

  左心房:

连接肺静脉

心脏的四个腔左心室:

连接主动脉

右心房:

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

肺静脉

四个腔的壁薄厚各不同:

左心室的壁心肌兴旺,壁厚。

瓣膜:

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心脏构造与功能的内容。

采用小组抢答方式,进展评比。

(二)课程新课

活动一:

播放一段视频,讲解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1.突破重点: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分别来研究体循环与肺循环。

观察视频,小组讨论以下内容: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场?

血液流经何处?

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

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小结:

教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

〔将大的知识点小化,逐一突破。

看图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

利用同样的方式学习肺循环。

观察视频,讨论以下内容:

〔1〕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场?

血液流经何处?

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2〕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

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小结:

教师提问,小组汇报展示。

〔将大的知识点小化,逐一突破。

看图学生讲解,总结肺循环。

学生讲解,总结体循环与肺循环。

突破难点:

归纳总结,反复强化理解。

设计思路:

这个知识点比拟抽象,利用视频,给学生一个直观印象。

利用小组评分调动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远比教师说,学生听的效果来的好得多。

同时最后利用各小组代表讲解血液循环过程,来验证学习的成果。

教师强调问题

思考:

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都是静脉血吗?

〔四〕总结:

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补充练习:

利用模型,强化新知。

讨论内容:

一名同学的下肢受伤后发炎,通过在手腕处静脉注射药物进展治疗。

试说出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循环路径

板书设计:

人体的血液循环

1.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3、动脉血:

含氧气较多,颜色鲜红

4、静脉血:

含氧气少,颜色暗红

第三课时

(一)课前准备

秒表,听诊器,血压仪,多媒体课件等

(二)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血液循环内容。

(三)课程新课

1、活动一:

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观看视频,说出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突破重点:

说出心率与脉搏的根底知识。

小组讨论:

心率与脉搏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3、活动二:

教师利用秒表,学生记录自己的脉搏的跳动次数。

再在原地做蹲起运动,之后记录十秒钟。

与之前比照!

小组讨论:

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下快还是平静状态下快?

4、交流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后对以下问题进展交流、讨论,学生讲解:

1〕.什么叫血压?

什么叫舒张压?

什么叫收缩压?

正常血压范围是多少?

2〕.什么叫高血压?

如何预防高血压,应注意些什么?

5、教师讲解血压仪的使用方法。

请一位同学配合教师演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完成自我评价:

完成课本55页

板书设计:

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心率与脉搏:

1、心率: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安静状态下成年人:

75次/分〕

2、脉搏:

动脉随心脏收缩与舒张而搏动

二、血压

3、血压:

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4、收缩压:

心室收缩,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12~18.7kPa〕

5、舒张压:

心室舒张,血压下降到最低值〔8~12kPa〕

6、高血压:

一个人的血压经常超过18.7/12kPa

【预测性问题1】.第一次比拟具体的研究心脏构造,有的学生可能跟不上。

教师讲解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还是反响不过来指的是哪局部。

【解决方式】:

将知识分解,各个击破:

1〕先学习心脏的四个腔叫什么。

2〕观察生物模型,了解各个血管叫做什么。

3〕教师随便指出一个,让学生快速的反映出来是什么构造。

4〕组合,每个腔连接的血管是什么。

5〕每个小组抽查,学生讲解,过程中进展小组评分。

同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预测性问题2】在学习心脏的构造根底上,看图54页10-10〔人体的血液循环模式图〕,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时,会把体循环,肺循环弄混淆,无法区分;不清楚血液的流动方向。

【解决方式】:

同样分开研究,各个击破,将问题细小化,比方研究体循环的起点是哪?

经过的血管顺序?

终点是哪……然后在组合。

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是课堂的主人,让知识是由学生发现、讨论、交流出的。

不是教师一味的灌输。

目的:

这样子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刻。

最后由学生组合在一起,全班同学交流。

小结把图片转化成文字在用箭头连接起来,看上去就容易理解多了。

【预测性问题3】在看图10-9〔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示意图〕与10-10〔人体的血液循环模式图〕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蓝色的血液与红色的血液。

【解决方式】:

教师交代清楚,颜色的变化代表的是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并不是血液本身的变化。

但是动脉血是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预测性问题4】.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根据难易与重难点程度,分为了抢答题,必答题等,课堂的气氛比拟“活泼〞。

【解决方式】:

为了更好地控制课堂纪律我做了如下的措施:

1〕将小组分号。

2〕答复时,每组只派一个同学,并且由教师来决定是几号答复。

也是为了抢答时更好看清快慢。

3〕将违反课堂纪律的表现同时参加到评分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