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1651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docx

高考作文之快速构思十二法

1、反常引入法

   有家药店贴了一副对联: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做生意却甘愿生意不好,善心可鉴。

天寒地冻,人之常情是希望风和日丽,而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虽然“可怜身上衣正单”,但是“心忧炭贱愿天寒。

”通过反常的心理,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悲惨和社会的黑暗。

   瞎子提灯笼,通常被认为是多此一举的傻事。

而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是总要提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好奇,盲人解释道:

“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台湾·陈招池《照亮别人》)

   解放前,有人大白天上街也打着灯笼,人们觉得奇怪,此人说是因为社会太黑暗了。

恰当运用这种看似不合常情、违反常理而实际具有深意的反常心理、反常行为,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探究欲,使文章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李强同学的小小说《妙计》运用了反常法——

   某世纪,环境污染仍然严重。

   人们都为喝水发愁,喝过一杯水之后,就要盘算着到哪儿去喝下一杯。

   人们将“透明的水不一定是安全的”奉为真理,饮用水公司像多米诺一样倒闭。

   一天,一家饮用水公司灵机一动,在他们产品中放入一些水蚤。

   在一所学校里,一位老师从饮水器上接了一杯水,慎重的看了看——有一只小虫子在杯中快乐的游弋……老师自言自语:

“这杯水可以喝。

   不久,这家公司的饮用水就十分畅销。

                                 (《作文通讯》2001年6期)

   以前,人们不愿买有虫眼的蔬菜;随着农药的滥施,现在,人们专挑有虫眼的蔬菜买。

现在,人们不愿喝有虫子的水;但是,如果不保护环境,污染会加剧,今后,也许有虫子的水人们才敢喝。

用看似“反常”的情节,表现保护环境的主题,正是此文构思的巧妙之处。

   [例文1]

                              垂钓蝴蝶

   邻居有个七岁的小女孩,总不肯跟父母去郊外钓鱼,她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疼。

所以,她宁愿每周六一个人在家,也不跟父母去钓鱼。

   又是一个周末,我听见小女孩的哭声,原来她还是不愿一同去钓鱼,被父亲打屁股了。

   当我午睡后下楼活动时,看见小女孩在她家三楼的阳台上,挥动着一杆美丽的垂钓鱼竿。

   我很好奇地走过去,仰头问她在干什么。

小女孩高兴地告诉我,她钓了一只蝴蝶,而钓饵是一朵美丽的玫瑰花。

其实,她也喜欢垂钓,但不忍心看到尖锐的鱼钩刺破鱼儿的嘴,而选择一朵花做钓饵。

当然这只会吸引些蝴蝶或小蜜蜂。

这已令她十分满足。

   我为小女孩的美丽温柔而感动了。

仰头看她时,阳光斜斜地照在她的脸上,看上去像小天使般动人。

我想,美丽和善良原来是同一回事。

                                (作者:

逸茗。

摘自《新青年》)

   7岁的小孩,一般都喜欢缠着父母,而文中的小女孩却宁愿周六独自在家也不愿跟父母去钓鱼,即使被父亲打了屁股也未改变主意。

为什么呢?

因为她“不忍心看到尖锐的鱼钩刺破鱼儿的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疼”,表现出小姑娘对伤害、残暴、血腥的厌恶、拒绝。

钓鱼是常见的活动,而小姑娘却在自家阳台上用玫瑰花“垂钓蝴蝶”,表现出她对生灵的热爱,对美丽的珍视。

小姑娘的反常行动,生动传神的表现出她的纯洁、善良、温柔、美丽,十分感人。

而这反常,完全符合儿童心理,充满儿童情趣,虽反常却合道。

   [例文2]

                       听懂母亲讲的故事

   母亲已经老了,头上寻不见一丝黑发。

母亲在满头乌发时代讲过的一些故事,至今仍在我心中绿油油的。

   “我的外公,从前偷过东西。

”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的菜园偷菜,被人看见了。

谁看见?

就是菜园的主人呗。

可是,那主人看见后却不制止外公,反而转身就走。

”这情节让我十分好奇。

母亲继续说:

“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了,连忙追上去。

不料菜园主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

外公想了想,上前敲门。

门开了,外公说:

‘我被你看见了。

’那人说‘看见什么?

我今天连门都没出。

’‘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

’外公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

’那人笑道:

‘你说什么话呢?

咱们是邻居,你只是想知道我那菜为啥长得漂亮。

对么?

我那菜,好看,也好吃。

不信?

你先尝尝。

’说着,他真的去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

后来外公成为了邻里众口称赞的好品行的人。

   小时候听故事,我只想笑。

童年时,我们的精神被熏陶得相当无私,所以,故事中的偷菜人即使是母亲的外公,我也认为:

看见坏人应该冲上去,菜园主怎么能掉头就跑呢?

听懂母亲讲的故事,我费去了二三十年时间。

也许是某个极糟糕的日子,忽然发现母亲讲述的故事原来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

原来,在老掉牙的故事里,同样蕴藏着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啊。

                                   (作者:

王宏甲。

摘自《家庭》)

   菜园主人看见邻居偷他的采不仅不制止,反而转身就走,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并说今天连门都没出。

邻居承认确实偷了,菜园主人仍然为邻居解脱,并主动送菜给邻居尝尝。

过了好多年,“我”才领悟到菜园主人的反常行为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

   2、机缘巧合法

   松树或柏树的树脂滴下来,恰好将一只昆虫凝结在其中,后来变成化石,成为珍贵的琥珀。

一个小孩从楼上摔下,眼看一场悲剧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正巧有位足球守门员由此经过,只见他飞步向前,将小孩稳稳抱住,化险为夷。

一个红军战士,十分珍爱乡亲送给他的一双布鞋,舍不得穿,行军时捆在腰间。

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敌人击中,子弹恰好打在鞋底上。

鞋底被击穿了,但红军战士安然无恙。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却遇打头风。

”生活中本来就有许许多多的机缘巧合。

恰当运用巧合能增强表达效果,“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多么危险,多么惊心!

古今中外作品中运用巧合的例子俯拾即是,故有“无巧不成书”之说。

当然,“巧合”要自然合理,而不是胡编乱造。

   [例文1]

                             寒  冬 里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缩颈揣手,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

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

“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铜板吧。

   绅士看了看这个裹着破烂棉袄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秃头老汉,便开始模自己的衣袋。

但摸遍了衣袋也没有找到一个铜板——他身上没有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绅士一摘下帽子,他便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作者:

周维娜。

选自《中学生读写》2000年6期)

   此文构思巧妙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巧合法——乞丐和绅士都是秃头。

这样,在凛冽的寒风中绅士将自己戴着的帽子送给乞丐,不仅显得合乎情理,而且显出难能可贵——绅士的行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善好施,而是舍己助人。

前文反复描写乞丐秃着头在寒风中乞讨,文末描写绅士秃着头冒着寒风远去,耐人寻味。

作者反复描述天气严寒,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突出了秃头绅士行为的可贵,凸现出秃头绅士形象的高大,使小说更加感人。

   [例文2]

                                   花

   他在为工作埋头忙碌过冬季之后,终于获得了两个礼拜的休假。

他老早就计划好要利用这个机会到一个风景秀丽的观光胜地去,泡泡音乐厅,交些朋友,喝些好酒,随心所欲地休憩一番。

   临行前一天下班回家,他十分兴奋地整理行装,把大箱子放进轿车的车厢里。

第二天早晨出发前,他打电话给他母亲,告诉她去度假的主意,母亲说:

   “你会不会顺路经过我这里,我想看看你,和你聊聊天,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

   “母亲,我也想去看你,可是我忙着赶路,因为同人家已约好了见面时间的。

”他说。

   当他开车正要上高速公路时,忽然记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

于是他绕回一段路,停在一个花店门口,打算买些鲜花,叫花店给母亲送去。

他知道母亲喜欢鲜花。

   店里有个小男孩,正挑好一把玫瑰,在付钱。

小男孩面有愁容,因为他发现所带的钱不够,少了10元钱。

   他问小男孩:

“这些花是做什么用的?

   小男孩说:

“送给我妈妈,今天是她的生日。

   他拿出钞票为小男孩凑足了花钱。

小男孩很快乐地说:

“谢谢你,先生。

我妈妈会感激你的慷慨。

   他说:

“没关系,今天也是我母亲的生日。

   小男孩满脸微笑地抱着花转身走了。

   他选好一束玫瑰、一束康乃馨和一束黄菊花。

付了钱,给花店老板写下他母亲的地址,然后发动车,继续上路。

   仅开出一小段,转过一个小山坡时,他看见刚才碰到的那个小男孩跪在一个小墓碑前,把玫瑰花摊在碑上。

小男孩也看见他,挥手说:

“先生,我妈妈喜欢我送给她的花。

谢谢你,先生。

   他将车开回花店,找到老板,问道:

“那几束花是不是已经送走了?

   老板摇头说:

“还没有。

   “不必麻烦你了,”他说,“我自己去送。

                                          (作者:

[美]诚然谷)

   “他”要去休假,母亲希望“他”顺路去和她聊聊天,因为“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

而“他”以“忙着赶路”为托词。

在路上,“他”想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就“打算买些鲜花,叫花店给母亲送去”。

在花店,恰好碰上一个买花的小男孩;小男孩买花恰好也是作为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

“他”继续上路,转过一个小山坡,恰好看见刚才碰到的那个小男孩跪在一个小墓碑前,把玫瑰花摊在碑上。

原来小男孩倾其所有是给不在人世的妈妈送生日礼物,小男孩纯洁而美好的心灵感人至深。

这一系列的巧合,震撼了“他”的心灵,最终促成“他”改变主意:

亲自给母亲送上生日礼物。

文章情感浓郁,感动人心。

   3、误会曲折法

   曾看过一部电影,名叫《黑炮事件》,说的是一位科学家喜欢下象棋,身边总喜欢带一副象棋,闲暇时一手执红一手执黑自得其乐。

有一次,黑炮落在他处,于是他拍了一封电报:

“速寄黑炮”。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封电报被怀疑是特务的暗语,科学家受到怀疑,公安局展开调查,经过许多曲折,终于真相大白。

生活中有许多误会,作文时恰当加以运用,可以使文章生波澜,有起伏,多跌宕,吸引人。

    [例文1]

                            青 春 期

   小芳文文静静的,鼻梁上架着一副乳白色的近视眼镜,在老师、家长眼里一向都是听话女孩子。

   可近来,老师发现她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

老师也特意看过几次,可那里除了一片青翠的竹林外,其余的什么也没有看见。

“莫不是……”老师不敢想了。

那天,老师课后进行了家访。

   那还得了。

小芳的爸爸妈妈赶快找来一大堆有关青春期教育的书报杂志,生理心理的研究了半天。

两人决定:

由小芳的妈妈负责教育孩子,不打骂,进行说服教育。

   那以后,小芳每天放学回家后又多了一件事:

接受母亲关于青春期的系统教育。

最后,做母亲的总要说:

“女孩子,要自尊自爱呀!

十六七岁,是最危险的年龄哪。

   小芳课间仍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

   为了对小芳负责,老师再度家访。

小芳回家时,碰个正着。

   “过来,小芳。

你为什么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

你究竟在想什么?

   “我在看竹林。

你们不是说看看远处的绿色有利于视力的恢复吗?

                               (作者:

邹智勇。

选自《中学生文苑》)

   小芳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这行为引起老师和家长的误会。

这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一直到文末,小芳才说出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的原因,读者也就被吸引着读完全文。

   [例文2]

                            错误的手套

   寒假时我带着儿子然然回家,父母不胜欢悦。

   母亲喜滋滋地为她的小外孙忙碌着,但却不知怎的老是对着然然喊我的小名。

“我不叫娜娜,我叫然然!

”那小小的男孩一遍遍地抗议着,父亲微笑着告诉我说:

“管全世界的小孩都叫娜娜,那可是你妈的强项哩!

   那天,父亲上街去买菜,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追出门去嘱咐父亲说:

“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回来!

   父亲走后,母亲抱怨地说:

“你爸老了,整天丢三落四的——看着吧,然然这手套他多半是记不得买的。

   天很晚了父亲才回来。

母亲接过父亲手中的菜篮子左拨拉右拨拉,到底也没找到她要找的东西。

   母亲生气地责问父亲道:

“手套忘买了吧?

   父亲一拍脑壳说;“瞧这记性!

   母亲于是长一声短一声地叹起气来,我晓得,这是母亲“狂轰滥炸”的前奏。

   就在这时,父亲竟变戏法般地从怀里摸出了一副杏黄色的皮手套,他不管母亲惊讶的眼睛瞪得多么大,只管得意地冲我一笑说:

“闺女,戴上!

“错了错了!

”母亲叫起来,“是让你给然然买手套,谁让你给娜娜买手套的!

   父亲愣了一下,继而说了句让我幸福得几乎晕倒的话:

“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

                                (作者:

张丽钧。

选自《深圳青年》)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即使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

母亲老是对着“我”的儿子然然喊我的小名娜娜,已经透露出母亲对女儿深厚的母爱。

父亲上街去买菜,母亲嘱咐父亲:

“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回来!

”母亲的意思是给然然买手套,而父亲却误会了,给“我”买了手套。

“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

”这误会更是表达出父亲对女儿的深爱。

作者对伟大的爱的吟唱感人至深。

   4、妙设悬念法

   有人写了这样一篇微型小说: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小说虽短,却能使读者心中产生无数问号。

   《挺进报》中,共产党员陈然将被敌人逮捕,他“听见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他立刻明白了,就轻轻地关上了灯,拉开窗门,随手拿起准备好的扫帚,小心地挂在窗台下的钉子上。

”为什么生死攸关的时刻还要将扫帚挂到窗外呢?

造成悬念。

接着写市委同志走向陈然住的小楼,“忽然发现窗外挂着扫帚,立即转身”,摆脱了危险。

原来是危险的暗号。

通过设置悬念和揭开谜底,充分表现了陈然在关键时刻的从容镇定和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高贵品质。

   人们往往都有好奇心,充满探究欲。

作文时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以某个人物、事物,或某种现象、情景等,引起读者关注,却有意不立即告诉读者结果,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

这样巧妙设置悬念能有效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例文1]

                              镜中窥人

   这面镜子是被妈妈扔到阳台上的。

每当阳光照射,镜子就成了一大堆杂物中最闪光的。

坐在窗前,一抬头,便见镜子耀眼的反光。

“妈妈为什么要扔掉它呢?

”我常常这么想。

   有一天,表姐来了。

就在那一天,镜子的命运得以改变。

表姐真的很胖,尽管她穿着像放了热水的塑料袋一样的衣服,也无法掩盖,尤其是她的那张宽脸更是说明了一切。

我疑心表姐正是因为这个来学习妈妈的瘦身经验的。

说来也巧,妈妈其实并不瘦,可她的脸,却瘦得可怜。

   不知何时,表姐发现了阳台上的镜子。

当我坐到窗前,忽然感觉到眼前的那道亮光不见了——原来是表姐正在对着镜子仔细端详。

她看着看着,竟大声笑着将镜子高高举起,犹如发现了稀世珍宝。

我正在莫名其妙,表姐竟拿着镜子跑进房里问我:

“照相机能不能照出镜子里的人?

”见我发愣,表姐又跑去请求妈妈将镜子送给她。

妈妈到是爽快:

“这面破镜子有什么用?

尽管拿去。

   我好奇的拿起镜子,仔细一看,我竟然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我的脸怎么窄得如此可怜?

原来是一面使面貌变形的劣质镜子。

一刹那,我明白了一切。

我看看妈妈,看看表姐,看看镜子,看看镜子中的自己,不知该说什么。

          (作者:

罗冲。

《白鹭心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妈妈为什么要扔掉镜子?

表姐为什么对妈妈扔掉的那面镜子视为珍宝?

悬念像谜一样一直吸引着读者,直到结尾,才说出谜底。

悬念使文章产生了吸引力。

作者借一面劣质的“变形镜”折射人的隐秘心态,构思巧,有意味。

   [例文2]

                              钉 子

   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

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

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小男孩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

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

他父亲又建议说:

“如果你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个钉子。

”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

“儿子,你做得很好。

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

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疤痕。

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

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

其实,口头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们的肉体没什么两样。

                 (作者:

张振玲。

摘自《中外期刊文萃》2000年第10期)

   父亲为什么要求儿子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

后来为什么又建议儿子“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个钉子”?

这一个又一个悬念撩拨着读者,使之急欲弄个明白。

读到结尾,揭开谜底,便禁不住为父亲高明的教育方式喝彩,并进而深深思考。

   [例文3]

                         20美金的价值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

”“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父亲生气地问。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

”小孩哀求。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

”父亲发怒了:

“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

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

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生气。

后来,他平静下来了。

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

“你睡了吗,孩子?

”“爸,还没,我还醒着。

”小孩回答。

   “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10美金。

”“爸,谢谢你。

”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

”父亲生气地问。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

”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

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唐继柳编译。

选自《深圳青年》)

   巧设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从而有效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利用误会可以使文章生波澜,有起伏,多跌宕,吸引人。

本文综合运用巧设悬念法和误会兴波法。

   五岁的儿子为什么要问爸爸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在得知爸爸一小时赚20美金后为什么要向爸爸借10美金?

当爸爸给他10美金以后,儿子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他想干什么?

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强烈的吸引着读者。

爸爸以为儿子借钱是要去买玩具,发怒了;爸爸见儿子已经有钱还要借钱,生气了。

爸爸不知道儿子借钱的真实意图,产生了一个又一个误会。

直到结尾才揭开了谜底——“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

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原来如此!

文章产生了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力量。

现代生活快节奏、高速度,人们紧紧张张忙忙碌碌,往往忽视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所以儿子的言行便显得合理;爸爸“很累并有点烦”,所以他对儿子“发怒”、“生气”也可以理解:

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密。

5、巧留空白法

   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人称“马一角”。

因为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深远。

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正是这空白很好的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渲染出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突出了渔翁专心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八大山人朱耷画鱼不画水,在画面上留下空白,但欣赏者仍然能够通过鱼虾的活泼动态去感受那满纸的水。

   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虾戏图》,尺幅之间,只有几只墨虾,没有水痕,没有涟漪,但面对那活灵活现的“虾态”,任何人都不会怀疑虾儿们是在一泓碧水中嬉戏。

   徐悲鸿有一幅国画《万里驰骋》,画面上突出的画了两匹奔马,这两匹奔马的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的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

画面虽然只能看出七匹马,但作者创造的空白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感觉是万马奔腾。

   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说过:

“画面表现出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就越多。

   画法与文理相通。

作文时精心构思,巧留空白,留给读者思索、想象、回味的天地,可以使表达含蓄隽永,“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要注意的是,运用巧留空白法,须要突出所表现的对象,给人强烈的刺激,才能使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

   [例文]

                  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同女打字员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作者:

马克.吐温)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这篇微型小说,不到一百字,却浓缩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

没有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没有人物的姓名,没有外貌描写,没有对话和动作,没有景物烘托和场面渲染,作者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去尽情地拓展艺术空间。

读者可以从“一鳞半爪”中揣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