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3480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docx

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一:

近代中国主要矛盾和两大任务

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二:

如何认识帝国主义侵略

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造成了双重影响:

其一,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割占;18亿两白银相当于晚清20年财政收入总和的财富被勒索,中国的原始资本积累被破坏;成千累万同胞被屠杀;殖民势力与中国的腐朽势力相勾结,强化了反动势力,以至近代化进程多次中断;殖民资本排挤民族资本,资本的大量输入使得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遭受了极大的损害。

并使中国开始乃至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国联军侵华后)。

除了经济上造成的损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控制造成政治上的依赖性。

这一切直接破坏了中国的文明与发展,妨碍了中国的近代化。

其二,帝国主义侵略震撼了古老的中国,激起了民族的进步意识.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为商品经济开辟了道路;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使中国和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促使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向民主化转变,引进了机器生产,为中国近代化创立了条件,促进了中华民族本身的团结,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并促进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诞生了民族企业,推动了新中国的建立。

三: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知识点

 1、《天朝田亩制度》

  

(1)性质:

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2)内容:

  A、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B、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

  (3)追求目标: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列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意义:

  A、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B、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

  C、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2、《资政新篇》

  

(1)内容:

 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在经济界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很快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2)评价:

  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四:

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内容

1:

兴办近代企业2:

建立新式海陆军3: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历史作用

①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②翻译西方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③工商业地位上升,有利于中国早期工业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3)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4)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五:

戊戌变法

(1)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2)时间:

1898年6月11日

(3)内容:

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

幻想通过这套方案来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

(4)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5)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6)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六:

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七:

新文化运动性质(五四运动前后的区别)

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分前后两期,前期是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反对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化斗争,后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八: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背景)

  1、新的时代条件;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这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4、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广泛在动员和组织和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九:

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十: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可能性必要性

新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共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二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理论

可能必要性:

①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反革命势力在农村较薄弱,有利于红色政权发生发展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群众基础好③全国革命形式继续发展,利于红色政权发展④相当红军力量存在,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⑤中共正确领导

十一:

遵义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后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的内容:

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3.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副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为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领导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表明:

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

十二: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大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促成相持阶段的尽早到来第二:

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牵制了侵华日军的主力,为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十三:

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时间:

1936年12月12日结果:

迫使蒋介石做出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中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停止敌对性行动。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

9月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进而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共产党确信,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抗战,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所以一开始就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并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这样做的目的,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

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摩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中国共产党上述原则和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对于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十四:

抗日战争是持久的而且抗战的胜利属于中国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中国军队。

因此,最后胜利将属于中国

十五:

延安整风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演讲。

主要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作用: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

十六: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13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

内容:

①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②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

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③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

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④全会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意义:

这次会议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十七:

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性质

 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

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处在深刻的变动之中,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

十八: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可能性

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最具有特色的实质性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赎买作为“剥夺剥夺者”的一种途径,并认为这对工人阶级是有利的。

十月革命后,列宁也提出过这样的主张,不过未能实行。

中国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依然具有两面性,即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仍要保持和资产阶级的联盟,保持这种联盟决不是保持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是利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接受和平改造的可能性,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个对抗性矛盾,通过非对抗性的办法加以解决,使党和国家减少损失,使社会减少震荡,以达到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

国家对民族资产阶级不是采取剥夺的政策,而是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对它们实行赎买。

这样,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党和国家所以能够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和平改造、和平赎买的政策,一方面是由于这个阶级具有两面性,他们有接受这种政策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这就是:

第一,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

第二,国营经济的优势,是完成这一任务在物质方面的保证。

第三,国家依靠同农民的联盟,取得粮食和工业原料,来限制资产阶级搞自由市场、自由取得原料、自由销售工业品的资本主义道路。

第四,在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阶级又在底下顶他们。

正是由于这些条件,才使得资产阶级除了接受改造外,再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十九: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一系列指示,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

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二十:

中共八大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中共八大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

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二十一: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11年的广州起义

  

(二)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2、政权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3、法典: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4、意义(局限性):

  

(1)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2)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3、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局限性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2、不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二十二: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1858年《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1895年《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

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和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