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44492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格式

1-1水到哪里去了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

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1-2水沸腾了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

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

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1-3水结冰了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

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

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

小组:

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1-4冰融化了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2.理解冰的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是使冰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以及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的变化情况。

2.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意识到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观察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冰融化成水的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

每组烧杯一只(内盛冰块,每组的冰块各不相同,有大块、小块,有碎冰)。

温度计4支,铁架台2个,实验记录单,可封口小塑料袋1支,冰块1块(冰箱冰格冻好,大小一样)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1-5水能溶解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重点:

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

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1-6加快溶解

科学知识:

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学习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

量杯一个,玻璃杯4只、竹棒一根、热水、冷水、维生素B21颗。

小组准备:

玻璃杯6只、搅拌棒1根、30毫升冷水、热水若干份、食盐6份、

水果糖1份、记录纸1张。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1-7混合与分离

科学概念目标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1.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

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杯清水、一块石棉网、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放大镜、一张咖啡过滤袋、一个漏斗、一个铁架台、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

过滤过程微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科学概念:

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科学方法:

自主探究、 寻求证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核心价值观:

对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具:

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学具: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2-1感受空气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空气具有质量。

科学探究:

1.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

2.利用实验证明空气可以流动,有质量。

科学态度:

1.体验科学探宄的乐趣。

2.培养细心观察,动手操作,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重点:

利用实验证明空气可以流动,有质量。

难点:

能够细心观察、利用实验证明空气可以流动,有质量,并会总结证据。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科学知识: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的学习。

科学探究:

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难点: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2-3压缩空气

科学知识:

1.空气可以被压缩,它的体积可以变化。

2.知道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科学探究:

1.目标通过实验,感知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2.通过观票与对比,能发现生活中利用压缩空气的例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乐于探究精神,形成乐于观雾、善于发现的意识。

2.认识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科学。

重点:

空气可以被压缩,它的体积可以变化,知道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难点:

通过实验,感知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2-4空气有质量吗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难点:

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材料准备:

自制小天平(一根细长木条,三根细线,铁架台,长尾夹)、气球、橡皮泥、打气筒、电子秤、一瓶水、一瓶空气等。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

教学难点:

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

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皮球、1个托盘天平。

演示实验材料:

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

给每个学生准备:

石头、水、空气的比较表格。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2-6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学目的: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重点:

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

难点:

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课前布置:

1.课前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方法)

2.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1)制定实验计划。

根据猜想设计实验使望料袋升起来或使彩纸屑飞舞起来

(2)小组汇报一下研究计划,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以及补充。

(3)讨论交流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4)思考讨论:

袋子为什么会升上去?

彩纸屑为什么会飞舞起来呢?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2-7风的成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雾,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亲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开成原因。

难点: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2、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观的教育。

4、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

教学难点:

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材料准备

1、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

2、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

3、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准备有关多种媒体资料(文字资料、音像等)。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3-1我们关心天气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3-2认识气温计

科学概念目标

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运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工具的使用提高观测气温的精确

教学重点

重点,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并掌提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难点:

下温度的正确读数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每个小组一支气温计,一个气温读数练习模型

教师准备: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3-3测量气温

科学概念目标: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为了比较,每天可以选同一时间点来测至气温天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救室外一天中的气温,制线柱状统计图,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能够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剧量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工具的使用可以提高量气温的准确性。

重点:

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绘制成柱状统计图,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难点:

按计划选定五个时间点测量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为学生准备: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气温气温记录表。

教学准备:

气温计、最高最低气温计,气温记录表、柱状统计图。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3-4测量降水量

科学概念目标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能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科学态度目标,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测量降水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重点: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难点:

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每个小组一个透明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条、纸带、透明胶带、剪刀、喷壶、水槽、降雨量记录表教师准备:

雨量器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3-5观测风

科学概念目标: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自制简易小风旗。

能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利用工具能使对风的观测更准确。

重点:

自制简易小风旗。

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难点:

观测风向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制作小风旗材料——1块长约35厘米,宽20厘米的轻薄软布、1张长40厘米,宽6厘米的硬纸板、1个订书器;制作风向标的材料——1根硬吸管、1张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大头针。

教师准备:

风向图、蒲福风力等级表、有关台风的视频。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3-6观察云

科学概念目标: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多云和阴。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并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种基本形态。

2.能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多云和阴,并用简图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云的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天气的信息,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重点:

观察云,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

难点:

根据云的形状判别天气的三种状态。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记录册。

教师准备:

1套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典型的晴天、阴天、多云图片等。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3-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重点: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难点:

分析、概括天气变化的规律。

为学生准备:

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气温统计表、降雨量统计表。

教师准备:

相关PPT、气象学家记录的天气日历。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五个步骤:

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重点:

了解制作天气预报大致的五个步骤,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难点:

了解制作天气预报大致的五个步骤。

为学生准备:

气象观测的相关资料、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

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2019年9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