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55301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阅读课教案.docx

初中阅读课教案

篇一:

阅读课教案

晨曦绿荷班负责老师:

田晓红班级人数:

56

晨曦绿荷班负责老师:

田晓红班级人数:

56

晨曦绿荷班负责老师:

田晓红班级人数:

56

晨曦绿荷班负责老师:

田晓红班级人数:

56

晨曦绿荷班负责老师:

田晓红班级人数:

56

篇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

湟中县多巴镇通海学校张新清

小说教学,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说一下我的阅读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生自读课文。

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

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

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

(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

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

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

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

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

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

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

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

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

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

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

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

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

[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从小说情节上看:

[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

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

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

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

我可以这样设计:

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

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

讨论明确:

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

概括后板书:

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

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

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在哪里?

(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

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

(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

(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

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

(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

(读46段)

亮点探究四:

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

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

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

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

(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

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

例如:

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

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

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学习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

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

这是对话的基础。

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

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

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

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

这是对话的关键。

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

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

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

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

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

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

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

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

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

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

篇三: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

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

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

题(深化中心)

六、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

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七、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

描写(抒情)方式:

正面(直接)、反面(间接)

九、引号的五种用法:

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

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

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

思索正在进行

十、分析句子含义、作用的基本答题思路:

1.从内容上看:

①分析原因②靠中心③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④抓重点动词和形容词分析其作用

⑤思考它象征了什么

2.从结构上看: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十一、环境描写的作用:

1.表现了什么精神、性格、特点。

2.烘托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3.渲染了什么气

氛。

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了铺垫。

5、交代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背景。

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按特征又可分为白描、细描、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情景交融等等。

1、记叙文

命题分析

(1)、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

回忆录等。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

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

类。

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

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

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

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

(3)记叙的人称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采用第一人称,便

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

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

本人。

"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

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

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1、偏重于文学作品

2、突出了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情。

3、评价作品,谈论启示,探究疑难,自由赏析,提出设想,表达创意等方面的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也

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中考阅读考点:

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概述内容;

3、理解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针对一节中的主题句应在这一节中找议论、抒情的语句,特

别是结尾处最重要。

3.文章内容: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

?

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

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

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

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0.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1.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作用?

(包含修辞)

1、手法: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

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

2、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

?

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

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

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2.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

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

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

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3.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

(1)关键句是指:

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

起承上启下的句子:

(1)对上文(或全文):

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

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

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

在文章结尾:

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

龙点睛)等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

14.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5.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6.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

抒情可分为:

一是直接抒情:

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二是间接抒

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

阅读散文时,

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7.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描写:

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a、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

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

塑造

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

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

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各类记叙文的阅读

(1)叙事性记叙文的阅读

①明确事件六要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明确记叙顺序。

事情总有发生发展的过程,作者是采用何种顺序来安排的呢?

明确记叙顺序对把握内容

和主题都有重要作用。

③明确文章中心。

所写事件体现的主题,通常用"记叙了......事,歌颂(批评)了......,表现了......"的模

式来回答。

(2)写人记叙文的阅读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以人物为主来安排文章内容的记叙文,阅读时应以把握人物形象为主。

①明确主要人物(主人公)。

一篇文章总共有多个人物出现,其中以谁为主要形象,谁就是所谓的主人公。

有的文章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人物同时都能体现文章主题,到底谁是主人公就无所谓,两人的地

位同等重要。

但要注意一点,主人公并不一定是文中描绘篇幅最多的人物。

②注意人物描写手法。

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无一不是围绕表现人物性格来展开的。

如《我的叔

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见到穷水手于勒后的神态和心理描写,将他们由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因而生恨的

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③重视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④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可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类。

所谓横向对比,是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或人

物的不同看法。

所谓纵向对比就是指同一人对同种事物(事件)前后的不同看法,如《范进中举》中胡屠

户对范进中举前后前倨后恭的做法,把胡屠户这一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市侩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3)写景状物记叙文的阅读

写景状物记叙文是通过描摹某一事物,通过对这一事物的特点分析来体现主题的记叙文。

进行这一类文章

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②对比手法的运用:

这类文章大多采用对比手法。

③象征手法的运用,写景状物是为表现一定主题,所以所写事物往往富含象征意义

(4)新闻与通讯阅读①重视对标题的把握。

新闻与通讯的标题一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新闻的"主标题",所以我们

读这类文章时先要提炼标题内容。

②重视对新闻导语的把握。

如果说标题仅是概括正文内容的话,那么导语就是较详细地介绍事件,包括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细节。

③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

新闻与通讯要求语言准确,虚假性的、欺骗读者的语言绝不能出现,而且一定要

具体、准确。

如"西起九江(不含)"括号中"不含"一词,如去掉就会让人产生疑问。

④新闻通讯虽要求记者实事求是地记录事件全过程,但在写作中总会有作者观点和情感融入其间,所以我

们阅读时也要把握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个人爱憎、好恶等情感。

(5)、小说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见后文)

2、说明文

1、说明文的类型: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

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

平实的

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

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

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

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篇四: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2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教学设计

天山初中徐照丽

课题:

怎样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方法指导,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帮助,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2、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指导方法,有效阅读。

2、难点:

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

教法学法:

1、讲座式教学法。

2、比较式阅读法,仿写式阅读法。

教学准备:

教师:

1、打印讲座稿及比较阅读材料。

2、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一本或一篇)。

学生:

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仿写。

教学设想:

1、以《鲁迅自传》为例,尝试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比较阅读,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2、课余时间让学生展示、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

--王梓坤我想这里的"好书"――不单指我们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还应该指语文课之外的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文章。

现在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