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概念.ppt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7677102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PPTX 页数:115 大小:12.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5页
色彩构成概念.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色彩构成概念.pptx

《色彩构成概念.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色彩构成概念.pptx(1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色彩构成概念.pptx

色彩构成,一、色彩构成的概念,“构成”词义概念为组合、结构、建造之意、体现一种造型行为,艺术中的构成是对于艺术形式的创造,无论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都存在着构成的形式。

色彩构成:

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它是由复杂简单再组合的创造过程。

第一章色彩及色彩的三要素,二、色彩的来源(色彩的产生,色彩的物理、生理现象),世界上客观万物的存在,都具有各自的形状,与色彩特征,没有色彩的物体一般是不存在的。

那么这些色彩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色的来源(物理光学研究表明)是光和人的正常视觉系统综合反应的结果。

没有光就没有色彩没有人的健康的视学系统,也就无法感觉到色彩。

黑暗中,我们什么色彩都看不到,什么色彩也分辨不清,其原因是因为缺少投照的光也就无法感觉到色彩这也是色彩的物理学现象。

物理学家(光学者)的研究说明,光是一种电磁波的幅射,人的视党只能感知电磁波中很少一部分,称之为可见光。

人类最早揭开这一物理光学现象的是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创桥大学,通过著名的色散实验发现了光谱色,认为,太阳光是红、橙、黄、绿、青、蓝、紫色的混合。

从此揭示了光色原理,开创了人类对光色原理的认识。

光的分解并把这种现象称做光的分散或光谱。

物理实验证明:

人眼能看见的光线在光谱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人眼的最佳明视范围是光波的长度在400nm700nm之间。

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人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色彩感觉这就是光的演色性。

红橙黄绿青蓝紫,1、色与波长范围,可见光谱390nm770nm不可见光谱390nm以内称紫外线R线,770nm以外红外线以及X线,放射线等。

这些射线只能通过仪器才能测到。

因此,色彩产生的途径可表达为:

光眼视神径大脑作用的结果。

光源色照射到物体时,变成反射光或透射光,后再进入眼睛,又通过视觉神径传达到大脑,从而产生了色的感觉。

这便是色彩产生形成的过程。

三、光源色,固有色,物体色,以上我们说了色彩的形成产生过程,那么我们学习绘画及艺术设计中所表现物体的对象,又是一种怎样的色与光的关系呢?

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四个问题:

光源色、固有色、物体色。

1、光源色各种光源体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叫光源色。

(1)只含有某一种波长的色光单色光

(2)含有两种以上波长的色光复色光(3)含有红、橙、黄、绿、蓝、紫所有波长的色光全色光(日光、太阳光)宇宙间发光体千差万别,所形成的光源色也各不相同,但人们通常见的是日光、灯光。

光源的一般种类

(1)普通白织灯:

光含黄色和橙色波长光多而呈黄色味。

(2)荧光灯:

含蓝色波长光多呈蓝色味。

(3)太阳光是红、橙、黄、绿、蓝、紫色光的混合(牛顿物理实验证明)它包含着各种比例的各波长的光所以呈白色。

当光源色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吸收,其余的光被反射出来。

反射光的规律是:

“同性相拆、异性相吸”。

比如,实验证明,这是一个蓝色的物体,这是一束正常情况下的日光,当日光照在它表面上时,它吸收了除蓝色以外的红、橙、黄、绿、紫色光,而只把和它自身相同的蓝色光反射出来,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这个物体呈现蓝色。

这就是物体的呈色性。

其它呈色原理同理。

2、固有色一般指物体在正常日光下所呈现的色彩特征,也可理解为物体本身具有的颜色。

由于它最具有普通性在我们的视知觉中形成了对某一物体的色彩有一种形象的概念。

例:

红旗大红青草绿色但这只是一种相对的色彩概念。

然而从实际方面来讲,日光也是在不停的变化中早、中、晚、太阳、阴天等,任何物体的色彩不仅受到投照光的影响,还会受到周围环境中种种反射光的影响,所以说,任何物体的色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固有色的概念只是人们对某一物体色彩印象中形成的概念而已。

3、物体色是指投照光的改变而使物体表面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从而产生新的色彩现象。

我们这里讲的物体色与绘画中物体色是不同的概念。

比如:

我们拿一块白布、一只白色的粉笔做实验,大家都知道,在正常日光下,它呈白色。

假如我们用一束兰色的舞台灯照在它上面,它就变成了兰色的布(粉笔),因此我们说这块白布(粉笔)的固有色是白色,而它的物体色是兰色。

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构成物体色的因素。

一、是物体本身固有的特征。

二、是光源的性质(即光源色彩)。

四、色彩的三要素与分类从色彩学研究上讲,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色彩都具有色相、明度、纯度这三种性质。

这三种性质是色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

因此,也叫色彩的三要素。

1、色相色彩的样貌,用于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

比如,我们提到红旗时,我们马上就有一个“红色”的色彩印象。

这就是色相的概念。

在对色相的认识学习中,我们又分为:

(1)三源色把光谱中的红、黄、蓝,由于它们不能用其它颜色调配的,色彩称为三原色。

(2)间色把光谱中橙、绿、紫等,它们由二种原色调配而成。

称为间色也叫二次色。

(3)类似色:

(同类色)色环中45。

以内。

(4)互补色:

色环中180。

对比色。

(5)冷暖色:

以人的情感来分。

红黄系暖色,蓝紫冷色系,绿色系中性色,2、明度指色彩中深浅程度或明暗程度。

色彩明度形成差异有三种情况:

一是同一种色相。

由于光源强弱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二是同一色相因加上不同比例的黑、白、灰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三是在光源色相同情况下,各种不同色相之间的明度不同。

在无彩色中:

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

有彩色中:

根据色相环中和孟塞尔色彩体系中,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明度最低。

明度具有较强的对比性它的明暗关系只有在对比中,才能显现出来。

明度适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3、纯度(饱和度)指色彩的纯净程度,也是色彩的鲜灰度,饱和度。

本色彩中,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基本色相纯度最高,黑、白、灰等纯度等于零。

一个色相加白色后所得的明色与加黑色后得到的暗色,都称为“清色”。

在一个纯度色相中,如果同时加入白色与黑色得到的灰色、称为“浊色”。

这种“浊色”与“清色”相比较、明度上可以一样,但纯度上“浊色”比“清色”要灰。

这是纯度区别于明度的因素之一。

纯度的变化,可以通过三原色互相混合产生,也可以用某一纯色直接加白、加黑、加灰,还可以通过补色相混产生(可适当注意其明度)。

需要注意的是、色相的纯度、明度不成正比,纯度高不等于明度高,这是由视觉生理条件决定的。

按照美国色彩学家孟赛尔(AHMunesll)色彩体系的规定,色相的明度、纯度关系如右:

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称为色彩三属性,但全部色彩的变化均可以用这三属性来界定、区别、把握。

因而对色彩三属性的全面了解掌握是学习色彩的基础。

第二章色彩的标示法及色彩混合,一、色立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民,脸们认识到色彩是立体的三次元。

美国的数学家梦亚于1745年,构想了颜色图谱,做出了最早的色地球(板)。

在此之后,又相继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色立体(板)。

究竟什么是立体呢?

所谓色立体是把色彩的三要素色配置在一个三维空间的立体柱上,中心的轴柱表示明度,四周表示色相。

纵向看,越是接近柱项,周围色相的明度越高(亮),越是接近柱底,周围色相的明度越低(暗)。

横向看,越是远离轴柱的色相,纯度越高,越是靠近轴柱的色相,纯度越低。

这就是色立体。

最初的色立体是由德国科学家朱琴发明的。

1、孟赛尔色立体2、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3、日本色彩研究会色立体孟赛尔色立体孟赛尔色立体是由色相、明度、纯度三属性构成。

明度:

是从白到黑中间排列9个等级明度渐变的灰色,黑色在下为0级,白色在上为10级,共11级。

纯度:

以无彩色为零开始依次排列。

距离中心轴越远,纯度起高。

距离中心轴越近,纯度越低。

色相:

环绕在明度柱周围的色彩以红(R)、黄(Y)、绿(G)、兰(B)、紫(P)为基础色,再把每个色相展开10个渐变的色相,共有100个不同的色相,环成一个球状体。

孟赛尔色立体的标色法是:

色相缩写为H,明度缩写为V,纯度缩写为C,N即无彩色,W表示理论上的纯白;B表示理论上的纯黑。

10个主要色相是R红,Y黄,G绿,P紫,YR黄橙,GY黄B绿P,呈紫,RP红紫。

孟赛尔(Munsell)色立体表示记号为HV/C,即色相、明度/纯度。

假如,我们见到进口的标准绘画,颜料上面标有“Munsell5R5/8”它表示第5号红色,共明度为5,纯度为8。

现有三种色立体标示法:

(但现在广泛应用的是孟赛尔色立体),二、色彩混合,色彩混合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相混合产生新的色彩。

色彩混合可以在视觉外完成而后再进入视觉,它包括两种形式:

(1)加法混合与减法混合。

(2)也可以进入视觉内后再进行混合,称为中间混合。

1、加法混合(加光混合)加法混合是指光的混合,因此也叫加光混合。

用途:

加色混合多用于色光的混合。

加色混合的特点是混合的色彩愈多,色彩的明度愈高。

加色混合的三原色是:

朱红、翠绿、蓝紫。

加色混合的效果如下:

朱红+翠绿黄色;翠绿+蓝紫蓝绿色;蓝紫+朱红=品红色。

这是色光的第一次间色。

如果用色光的三原色与它相邻的三间色相加,可得出色光的第二次间色。

如此类推,最终可得近似光谱的色彩。

色光混合:

当全色光混合后明度增加到最高呈自色光、所以加色混合也称为色光混合。

其特征是:

混合后色光的明度增高。

加色法混合效果是由人的视觉感官协助完成的,因此它是一种视觉混合。

加色混合的结果是改变色相和明度、而纯度不变。

如果将色光的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还可得出更多的色光。

例如红光与蓝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分别得出品红、红紫、紫红色光:

蓝光与绿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分别得出绿蓝、青、青绿等色光。

这种加色混合的方法、原理及其效果,对于设计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日常见到的舞台灯光就是此原理的运用、把色光的三个基本色重叠、配置、变化、组合而成的。

2、减法混合(减光混合)减法混合是指颜料或物体色的混合。

混合后得到:

玫红+淡黄大红玫红+湖蓝蓝紫淡黄+湖蓝=翠绿三原色混合则为黑。

减色混合的定义:

三原色混合等于增加黑浊度故称之为减色混合。

特点:

减色混合的特点刚好与加色混合性质相反、混合的色彩成分愈多、色彩明度愈低。

实例:

精美的印刷图片,就是根据这种减色混合原理制作的。

印刷油墨的三原色分别是:

玫红(M)、淡孔黄雀(Y蓝)、(C)加上黑色(K)、经过四次印刷成为全色图像(CMYK)。

3、中性混合中性混合包括色盘旋转混合与空间混合两种:

旋转混合是指将红、橙、黄、绿、兰紫这些颜料等量涂在圆形色盘上,然后使色盘飞速旋转,这时我们见到的一片浅灰色。

我们称它为旋转混合。

空间混合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颜色并置在一起,通过一定的空间距离,在人的视觉内达成的混合称空间混合,又称并置混合。

这种混合与前两种混合的不同点在于颜色本身并没有真正的混合,但它必须借助一定的空间距离来完成。

色彩的空间混合有三大特点:

近看色彩丰富,远看色调统一、不同的视觉距离有不同的色彩效果色彩混合后有颤动感、适合表现光感。

变化混合色的比例后,可以达到使用少量色彩得到多种配色的效果空间混合,空间混合,色彩的空间混合规律:

1、凡互为补色关系的色彩,按一定比例进行空间混合,可得到无彩色系的灰和有彩色系的灰。

如不同比例的红青绿(空间混合)、可分别得到程度不同的灰红、灰、绿灰。

2、非补色关系的色彩进行空间混合,产生两色的中间色。

如不同比例的红青(空间混合)、可分别得到程度不同的红紫、紫、青紫。

3、有彩色系的色与无彩色系的色经过空间混合,也将产生两色的中间色。

如:

红灰(空间混合),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红灰;红白(空间混合),可得到不同明度的浅红。

4、色彩并置产生空间混合是有条件的。

混合色应该是细点、细线或小面,同时要呈密集状。

点子越小,线越细,混合出的效果越明显。

色彩并置产生空闭混合效果与视觉距离有关,必须在一定的视觉距离之外,才能产生混合。

5、色彩空间混合时产生的新色,其明度相当于被混合色的中间明度。

生活中、自然界里的大多数色彩都具有空间混合的特性。

19世纪的法国印象派画家就是在色彩科学理论的启发下,将牛顿发现的色光的本质和色彩的视觉现象具体运用在绘画上。

印象派画家们通过对大自然中光、色奇妙变化的观察以纯色小点并置的空间混合手法表现真实的世界、从而扩大了色彩的表现领域。

色彩的混合法和并置法虽然都能产生同一色彩感受,但二者的感受方式和生理反应有很大差别。

通俗地说前者是先混合,后产生视觉感受;后者则是通过视觉进行混合,并就此产生了不同的色彩感觉效果。

色彩空间混合原理的学习,对于归纳色彩、分析色彩很有帮助,设计不能像绘画那样相对无限制地使用色彩,需要有较强的归纳色彩的能力,选用较少的色彩来表达丰富的色彩感觉,这是设计者要掌握的设计色彩的基本功。

第三章色彩对比,色彩对比指两个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能比较出明确的差别时,它们的相互关系称为色彩的对比关系,即色彩对比。

一、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1、同时对比当两种颜色同时并置在一起时,双方都会把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红与绿并置、红的更红,绿的更绿。

黑与白并置,黑更黑,白更白。

这种现象属于色彩的同时对比。

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等,都是在同时对比作用下产生对比效果的。

在某种对比环境下,原来的绿色看上去也许就带蓝味了。

如一个灰色,靠近橙色就会带蓝味,靠近蓝色就带褐位;靠近白色则显得深,靠近黑色显得较为明亮。

色彩的这种同时作用,影响着所有色彩的对比效果。

同时对比的特性:

同时对比中,相邻接的色彩彼此影响显著,尤其是边缘;量对比色彩为补色关系时,两色纯度增高显得更为鲜艳;高明度色与低明度色同时对比,高明度更高,低明度更低;高纯度色与低纯度色同时对比,高纯度色显得更鲜艳,低纯度色显得更灰;两种不同的色相相邻接,分别把对方推自己的补色;两色面积、纯度相差悬殊时,面积小、纯度低的色彩将处于被诱导的地位,受对方的影响大;而面积大、纯度高的色彩除了在邻接的边缘有点影响外,其他的基本不受影响;无彩色与有彩色之间的对比,有彩色的色相不受影响,而无彩色【黑、白、灰】有较大的变化,使无彩色向有彩色的补色变化。

2、连续对比连续对比现象与同时对比现象都是由视觉生理条件的作用所致,它们出于同一种原因,但发生于不同的时间条件,同时对比主要是指在同一时间下颜色的对比效果,而连续对比指的是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或者说是在时间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颜色刺激之间的对比。

例:

当我们长时间注视一块红颜色之后,再看黄色会觉得黄色中带有绿味;当我们在暗室洗印黑白照片,突然来到正常光线下时,会觉得正常光线变得很冷。

视觉残像也属于色彩的连续对比现象。

这些都是色彩连续对比现象。

连续对比的特性:

把先看到的色彩的残像加到后看到的色彩上,纯度高的会比纯度低的色彩影响力强;如先看色彩与后看到色彩恰好是互补色,则会增加后看到色彩的纯度使之更为鲜艳,其影响力以红和绿为最大。

不同颜色并置,在比效中显现色相的差异,称为色相对比。

例如:

用湖兰与钴蓝色相对,就会感觉钴蓝带紫味,湖兰带绿味,在对比中,这两种色特征更明确了。

色相对比,可产生在饱和色与非饱和色之间。

在色环上相隔角度越小的色,色相对比越弱;角度越大,对比越强。

相差15左右为类似色相对比,45左右为邻近色相对比,120为原色对比,180为补色对比。

要想使一色的特征增强,可以通过另一色的对比来达到。

1、原色对比红、黄、兰三原色是色环上最极端的色,它们不能由别的颜色混合而产生,却可以混合出色环上其它的色。

红、黄、兰表现了最强烈的色相气质,它们之间的对比属于最强的色相对比。

例:

许多国家的国旗都选择原色,二、色相对比,2、间色对比称二次色对比,例:

橙色、绿色、紫色为原色相混所得的间色,其对比效果略显柔和。

自然界中植物的色彩呈间色为多,许多果实都为橙色或黄橙色,我们还经常可以见到各种紫色的花朵,像绿与橙,绿与紫,这样的对比都是活泼,鲜明的天然美的配色具,自然美。

色相对比,3、补色对比在色环上直径两端的色为互补色。

确定两色是否为补色关系,办法是将它们相混,看是否能产生中性灰色。

如果达不到中性灰色,就需对色相成分进行调整,才能找到准确的补色。

补色的概念出自视觉生理所需求的色彩补偿现象。

与其看作对立色,不如看作姻缘之色。

因为补色的出现是符合人眼的需要。

一对补色并置在一起,可以使对方的色彩更加鲜明,例:

红与绿并置使红更红,绿更绿。

以下三对补色是我们概念中最为典型的补色对。

A:

黄与紫由于明暗对比强烈,色相个性悬殊,是三对中冲突最强的一对。

B:

蓝与橙明暗对比居中,冷暖对比最强烈,是最活跃生动的色彩对比。

C:

红与绿明暗对比近似,冷暖对比居中,在三对补色中显得十分优美。

由于明度接近,两色之间相互增强的作用非常明显,有眩目的效果。

补色对比的对立性,促使对立双方色相更加鲜明。

它的视觉生理适应性使补色关系天然和谐。

因此补色对比是最具美感价值的配色。

4、邻近色对比在色相环上顺序相邻的基础色相(45度以内),如红与橙、黄与绿、橙与黄,这样的色彩并置关系。

称为邻近色对比,“色环上45度”。

属弱对比范畴,它的最大特征具明显的统一调性,或为暖色调,或为冷暖中调,或为冷色调,同时在统一中不失对比变化。

5、类似对比在色相环上非常邻近的色,如蓝与绿味蓝,蓝与紫味蓝,这样的色相配置为类似色对比(色环上15度以内),是最弱的色相对比,类似色在视觉中所能感受的色相差别很小,调式非常统一,常用于突出某一色调的色相,注重色相的微妙变化。

6、冷暖色相对比人们对一部分色彩产生暖和的感觉,对一部分色彩产生寒冷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的色相特征上,从色环上看,明显有寒冷印象的色彩是蓝绿至蓝紫的色,其中蓝色为最冷的色,明显有暖和感的色是红紫到黄色,其中红橙色为最暖的色。

色彩的冷暖性质在色彩美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视觉上,冷暖对比产生美妙,生动、活泼的色彩感觉。

冷暖色可产生空间效果,暖色有前进感和扩张感,冷色有后退感和收缩感。

在艺术中冷色与暖色都有极丰富的精神内涵。

三、纯度对比,什么是纯度对比一个鲜艳的红色与一个含灰的红色并置在一起,能比较出它们在鲜浊上的差异,这种色彩性质的比校,称为纯度对比。

可把纯度对比分为鲜强对比、鲜中对比、鲜弱对比、灰强对比、灰中对比、灰弱对比、中纯度强对比、中纯度中对比、中纯度弱对比。

A、纯度对比可体现在单一色相中不同纯度色对比B、可以体现在不同色相的对比,纯红与纯绿C、当其中一色混入灰色时,视觉也可以明显看出它们之间的纯度差。

D、黑色、白色与一种饱和色相对比,即有明度对比,又有纯度对比,是一种醒目的色彩搭配。

可以通过三种方法降低一个饱和色的纯度A、混入无彩色黑、白、灰B、混入该色的补色C、加水稀释,减低该浓度,任何一种鲜明的色,只要它的纯度稍降低,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相貌与品格。

低纯度,高纯度,四、明度对比,即每一个色彩的明暗深浅关系。

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的明度特征。

例:

饱和的紫色和黄色一个暗,一个亮,当它们放在一起对比时,视觉除去分辨出它们的色相不同,还会明显地感觉到它们之间明暗的差异,这就是色彩的明度对比。

由于视网膜杆体细胞中视紫红质在明暗视觉中的代谢作用,眼睛会产生明暗视觉的补偿,即在同时对比中对颜色明度认识的偏离。

例:

a、一个灰色当它置于亮底之上时,看上去很重,置于暗底之上时,似乎变得比原来亮了,以至于眼睛很难相信它们是同一个明度的灰色。

b、在有彩色中也会发生明暗的错觉,例如,橙色在黄底上显得重一些,但在深红色底上就变得非常明亮了。

明度对比与其它两种要素一样大体分三种对比关系,以孟氏色立体明度色阶表明暗等级为参照,该表从黑至白共有11个等级。

1、凡颜色明度差在3个级数差之内,为弱对比2、凡颜色明度关在35个级数差之内为中间对比3、凡颜色明度关在5个级数以上的为明度强对比,在这里,我们为了讲述方便,把色彩的明度调归纳为三组。

分必种类型。

比如:

第一组:

亮色调(高明度调子)高长调强明度对比,主色调为亮色调明亮、活泼、清澈高中调中明度对比,主色调为亮色调柔和、明朗、安稳高短调弱明度对比,主色调为亮色调明亮、辉煌、清新2、第二组:

中明度调子(中调)中长调强明度对比,主色调为中明度调子坚硬、深刻中中调中明度对比,主色调为中明度调子丰富、饱满中短调弱明度对比,主色调为低明度调子朦胧、模湖第三组:

暗色调(低明度调子)(低调)低长调强明度对比,主色调为暗色调清晰、强烈、冲击力低中调中明度对比,主色调为低明度调深沉、厚重、稳健低短调弱明度对比,主色调为低明度调沉闷、神秘、模糊,色彩明度对比在色彩应用中的作用:

明度是色彩的骨骼举例:

用照相机对自然物象拍照。

A、用彩色胶卷能拍摄下物象色彩的全部要素特征。

B、用黑白胶卷,拍摄下物象色彩的明度特征,此时明度被从色彩的整体效果中分离出来了。

不仅照相技术是这样,人眼也能够把明度从有彩色的关系中分离出来,例如,我们画素描,就必须在观察物象时把颜色性能略掉,去观察明暗色调的变化,通过黑白灰的控制将对象表现出来。

从以上事例说明一个现象:

明度在色彩诸要素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能够摆脱任何有彩色的特征而独立存在。

这种独立性是其它要素所不具备的,色相与纯度必须依赖明度才能存在,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必定同时存在。

因而我们说明度是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明度的结构也控制着色彩的整体效果。

例孟氏色立体中,明度是一个轴心是三要素的核心,它把色立体中的每一个标色都限定在一定的阴度等级上,也就是说,它控制着一切从亮到暗从鲜艳到混浊的色彩。

而明度则是对色彩的最后抽象。

在第一组图中,图形的色彩与底色地明度差很大,属于认识度高的配色。

在第二组图中,图形与底色地明度差很小,尽管色相对比很强,但仍属于认识度低的配色,因此图形很模糊。

在广告招贴中,常常使用认识度较高的配色,以便使所表达的内容一目了然。

色相对比也可以使我们辨认出物体形态来,但它不像明度对比那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红与绿相配,尽管色相对比很强,但明度差小,图形的清晰度并不高,属于认识度低的配色。

相反,浅蓝色上的图形与深蓝色的底色相配,尽管是同类色相,但明度差大,属于认识度高的配色,因此图形的清晰度较高。

五、面积、形状,位置与色彩的对比效果。

在考虑一种颜色结构时,如何搭配颜色的面积,往往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关系到色彩的最终效果。

1、色面积与对比面积对比是指各种色彩在画面构图中所占面积比例的多少而引起的明度、纯度、色相、冷暖对比。

恰当的说,面积对比就是一种比例对比。

(1)相同色彩的面积对比:

面积相同时,对比效果弱;面积差别越大,对比效果越强。

不同色彩的面积对比:

面积相同,对比效果强烈;面积差别越大,对比效果越弱。

当一方的色面积量扩大足以控制整个画面色调时,另一方面能成为这一色调的点缀或陪衬时,色彩对比较果则很弱,并转化为统一的色调。

色面积对比,从色彩对比的整体效果上说,面积比例的悬殊削弱色彩的冲突性效果。

但从色彩的同时性作用考虑,面积对比越悬殊,小面积的色承受的同时性作用越强,色彩在大面积色的刺激下得到充分强调,它在色相对比中可以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那样具有烘托气氛的美。

2、色彩形状与对比(面积与形状是同时出现的)。

形状面积和色彩常常是同时出现的,不同的形也能使色彩的对比强烈或柔和,紧张或放松。

形的聚散形状对色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的聚散方面:

a、形状越集中,色彩对比效果越强。

b、形状越分散,对比效果越弱。

这是因为分散的形状分割了画面的底色,双方的面积都缩小并且分布均匀了,使对比向融合方面转化若分割的很碎,则发生空间混合效果。

因此聚与散是影响色彩对比的重要效果,色形状与对比(聚散),3、位置与色彩对比在设计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