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17399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docx

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2016年福安市高级中学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

刘娟

①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

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②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

“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

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

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③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

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有学者提出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但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

有责任的当代学人并非一味排斥西方文学观念,而是在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之后,借鉴吸收其中契合中国实际的文学观念。

④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

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

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类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

《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之言曰:

“《志》有之:

‘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⑤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

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他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⑥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

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

(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学就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用“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等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忽视了中国文学的“本”。

B.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C.研究中国文

学史,不能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排除在外,否则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D.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除了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出

来,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要坚持自己的标准,不能用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否定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

B.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更侧重于研究具有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

C.在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观念时,只要坚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的原则,就能保持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色和完整性。

D.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古代文学生长的学术传统,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根本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月派与创造社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没有立足中国文学本位.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B.近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包含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这和19世纪之前的欧洲的文学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有相似之处。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和自觉追求;“‘言以足志,文以足

言’,不言,谁知其志?

”体现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价值追求。

D.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一个明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

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

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

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

迁授编修。

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

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

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

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并不赴。

光宗立,问:

“旧讲官董先生安在?

”乃

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擢本寺卿,

兼侍读学士。

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

又采

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

仿史赞之例每篇

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

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①。

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

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

事。

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

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

赠太子太傅。

福王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

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

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

其昌后出,超越诸家。

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

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

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

重。

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

人撅之米芾、赵孟頫云。

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

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选自《明史·董其昌传》)

【注】①党祸酷烈:

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B.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C.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D.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

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

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致仕”在文中意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董其昌为人仗义,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在任上,董其昌为此事请假,奔走数千里路程,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里安葬。

B.董其昌很正直,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不惯宦官把持朝政,对东林党人残酷迫害,就对东林

党人加以援手,从而受到牵连被贬。

C.董其昌做事很踏实,修撰《神宗实录》时,朝廷派他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章和遗闻逸事,他搜集记录了三百多本,受到皇上褒奖。

D.董其昌有多种才能,擅长书法、绘画、书画鉴赏,还精于禅理,并取得很大成就,人们把他比作米芾、赵孟頫,后又称他为“南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5分)

译文:

(2)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①王昌龄

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

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②。

一宿阻良会,清风徒满川。

【注】①潞府:

潞州府,治所在今山西长治。

客亭:

旅馆。

崔凤童:

作者新结识的友人。

②依然:

形容思念依恋。

8.与诗的首联相比,颔联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商隐《无题》中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备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的两句是“,”。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两句,描写山中早晚景色的变化,各尽其妙又互为照应。

(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

,”两句,表明精神上的富足,可以战胜物质上的贫乏。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两个人的火车站阿成

山坳站是一个小站,这些年来总是他们父子两个在小站上值班。

没有人愿意到这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小站来工作,有人甚至认为到这个深山沟里的小站工作等同于流放。

的确,这里的冬天像寒冷的西伯利亚一样,占去了大半年的时间。

在儿子的印象中,父亲对深夜驶过的那列客车相当看重。

那是一列每三天才从小站这里快速通过,开住南方的旅客列车。

即便是到了儿子值班的日子,父亲也一准会整装出来,迎送这列客车。

他真搞不懂,父亲为什么对这列客车情有独钟。

一日,儿子忍不住问父亲,那列去南方的车从没在咱们这个小站停过吗?

父亲说,二十多年前,那几天夜里下大暴雨,临时停过一次……

小赵从十八岁上岗以来,从未离开过这个小站,但也从未消逝去城里看一看的梦想。

是后来发生一件事改变了小赵循规蹈矩的生活。

那是个冬天。

山外沿线发生雪崩,那列途经这里去南方的旅客列车被困停在了小站上。

列车停下以后,从车厢上下来一个穿着铁路制服的姑娘。

她看见小赵在注视着她,便笑着冲小赵摆摆手。

小赵完全被她的清秀美丽的容貌惊呆了。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小赵接到了发车的命令,紧接着那个穿着铁路制服的姑娘也上了车。

客车缓缓地启动了,小赵清晰地看到那位穿铁路制服的姑娘正站在车门那儿向他敬礼。

火车驶去了,渐渐消失在夜的风雪之中。

小赵突然觉得这个穿制服的姑娘很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后来他终于想起来了,他曾在父母唯一的那张合影上见到过她。

照片里的妈妈也穿着铁路制服。

小赵在心里惊叹道,啊,她和妈妈太像啦……

从此,每当这列客车将要行驶来的时候,小赵就提前提着信号灯等在站台上,父亲看到后并没说什么,只是独自回到小站的屋子里,驼着背站在窗户前叭达叭达吸着旱烟。

多少年来,父亲曾多次在这列客车上见到过这样的南方姑娘——在东北人的眼里,身材窈窕的江南女子和川妹子们,她们长得彼此几乎是一样的。

每当这列客车从儿子的身旁风驰而过的时候,儿子肯定要睁大了眼睛仔细地观察着那一节节车厢的车门。

客车照例呼啸着从小赵身边飞速地驶过去了,那个车门照例空空地亮着,连个人影也没有。

不当班的时候,小赵喜欢一个人坐在房子的外面吹柳树哨。

他跟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

那天是个好天儿,父亲提着两瓶酒破例去了南面雪山后面的山坳村。

很快,山坳村有人过来提亲了。

只是小赵一个也没有看好,一副没有心情的样子。

父亲似乎一夜之间就老啦,背驼得更厉害了,咳嗽也越来越多了。

一天的早晨,他拿起电话,向调度室报告说,唉,我老啦——

终于得到了铁路局人事部门的通知,父亲可以退休了,他们将再给小站派一个年轻人过来。

那个人事干部在电话里笑着说,是个挺秀气的姑娘哪。

还补充说,这是调度室的几位老调度向人事处推荐的。

你儿子老大不小啦,该成家啦。

三十年前,父亲同样接到了铁路局人事部门的通知。

说他们将给小站再派一个年轻人过来。

那个人事干部在电话里笑着说,是个挺秀气的江南姑娘。

你们好好处吧,别让我们这些当红娘的失望。

失望倒没失望,但是,那位南方姑娘在小站上只做了三年,她所有的新鲜和浪漫一点一点地在寂静的山坳里蒸发后,变得精神恍惚起来,脾气也越来越坏。

她无法忍受小站日复一日的单调生话。

最后,她决定离开这里,将自己的儿子留在小站上。

她走的那天夜里,天正下着大暴雨,恰好那列去南方的旅客列车因山外发生泥石流临时停在小站上。

她想,这是天意啊。

于是,她快速地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衣物,最后亲吻了一下熟睡的儿子,随即冲向站台。

站台上,老赵正提着信号灯站在自己的岗位上。

她冒雨跑了过去,说,我走了,你保重,还有咱们的儿子!

老赵愣在了那里,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女人冒雨冲上车厢。

此时此刻,老赵只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铁路上有铁的纪律。

女人走后,铁路局的人事部门又陆续派了几个人到小站上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干长的,最多挺个一两年就走了。

直到儿子长大,填了一个表,成了小站上的另一名正式的铁路员工。

岁月如风,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

深夜,那列驶往南方的旅客列车很快又要从小站经过了。

老赵看到儿子正全神贯注地搜寻那列驶往南方的客车上每一个亮着灯的车门。

老父亲看这种熟悉的情景时,缓缓地流下了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山坳站是一个只有父子两人值班的小站,它自然环境恶劣,几乎与世隔绝。

小说以此为舞台,交代老赵父子的生存环境,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

  B.老赵的妻子趁着山外发生泥石流、去南方的旅客列车被困小站的机会,抛夫弃子,深夜冒雨逃离。

说明她是一个贪图享受、寡情薄义的女子。

  C.小赵邂逅姑娘后,与父亲的话越来越少。

这个细节表明小赵性格内向,不善言语,与父亲产生了矛盾,只能以吹柳树哨的方式排遣内心痛苦。

  D.那列开往南方的列车,是小说的线索。

它不仅串起两代铁路人的故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象征着美好、温暖、多彩、浪漫的山外生活。

E.小说讲述了发生在深山小站的两代人的故事,歌颂了普通劳动者的高尚品质。

语言朴实,却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引发人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2)这篇小说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6分)

(3)小说在刻画老赵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的结尾写到“儿子正全神贯注地搜寻那列驶往南方的客车上每一个亮着灯的车门”,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儿子究竟在搜寻什么。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猴票她爹”——黄永玉

在收藏界,人人知道这样一个“神话”:

198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枚生肖邮票——《庚申年》金猴邮票,单枚面值只有8分钱,如今市场价值已经上涨了近20万倍,整版(80枚)接近150万元。

这枚邮票的创作者就是著名画家黄永玉。

人们把黄永玉称作“猴票之父”,他闻知哈哈大笑,顽心立起,改为“猴票她爹”。

1979年春节期间,时任邮票发行局邮票设计师邵柏林去看望老师黄永玉,并请他画一套动物邮

票。

邵柏林回忆说:

“黄先生是位爱国的、有良心的艺术家。

1955年,周总理派人把他从香港接回来,

在中央美院任教。

那时,黄先生和董希文、李可染等我的许多老师住在北京的大雅宝胡同,我常拿着

画稿去听取老师们的意见。

我尊黄先生为师,黄先生拿我当朋友。

‘文革’时,黄先生遭难,搬到了

北京站附近的罐儿胡同的一个旮旯里,用他自己的话说:

‘鬼都不敢登门了。

’但我照常去看望他。

说:

‘朋友里有胆子到被打翻的巢里来看我的,邵氏夫妇是其中之一。

’”

有这层“牢靠的友谊”,邵柏林1979年拜访时,黄永玉一口答应。

“画什么呢?

黄老想了好几天,

把曾经日夜陪伴他的伊喔画了出来,以示怀念。

伊喔是一只猴子。

上世纪70年代一位朋友送的。

很喜欢这只猴子,无论去哪儿,伊喔都会趴在他的肩头,形影不离。

”伊喔在黄永玉家里“显示出其

祖先大闹天宫的本事”,在画室里肆无忌惮地拉屎、撒尿,弄得谁都不愿意进画室;把牙膏、颜料挤

出来抹在脸上,弄得满脸花。

但黄永玉没有嫌弃它,常带它到附近的公园晨练。

伊喔画好后,黄永玉叫邵柏林来取画稿。

“看着画上毛发清晰、充满灵性又非常可爱的猴子,邵

柏林想,第二年是猴年,就把它作为第一枚生肖邮票的原稿吧!

”高山说。

最终,中国生肖邮票的开

山之作《庚申年》猴票于1980年2月15日(除夕)面世。

2014年底,第四轮生肖猴票的设计提上日程。

2015年春天,高山带领邮票编辑团队来到黄永玉

家。

“见到我们,黄永玉招呼老朋友似的,让我们都坐下,他自己也习惯性地拿起烟斗,刚要往嘴上

放,看到女儿,便呵呵一笑,又放下了。

过了几天,黄永玉的女儿收到了猴票设计合同的电子版本,但黄永玉觉得,合同看似周全,措辞

却不对他的口味,于是又把高山等人叫到家里。

高山一行赶过来时,发现黄永玉正在看相亲节目《非

诚勿扰》。

黄永玉很喜欢看,看完了再说合同:

“恕我直言,这份合同,满篇‘必须’‘否则’,连个‘请’

字都看不到。

其实稿费、原稿都不是问题,都可以按你们的规矩来,只是这些字眼看得我极不舒服,

似乎没有体现对设计者的尊重嘛!

”高山马上认错,黄永玉诙谐地说:

“没事,回去修改一下。

虽然今

天没领证,手还是可以牵下的。

”说着,把已经画好的初稿拿了出来,请高山等人过目。

4人围到黄

永玉身边,只见画上的猴子一手托着一只鲜嫩粉红的寿桃,另一只手抓着桃树枝,尾巴卷在树枝上。

眼睛眯缝着,嘴巴笑成一道曲线,顽皮又开怀。

按前三轮生肖邮票发行规律,第一轮一枚,第二轮两枚,第三轮一枚,第四轮应为两枚。

高山向

黄永玉

建议:

“让第四轮的猴子和第一轮的猴子结合—下,大猴子抱一个小猴子,小猴子的神态和第

一轮的猴子相似。

”黄永玉闻言,放声而笑:

“好主意!

不过不应是一只猴子,是一边抱一只。

”于是

提笔就画了起来,边画边笑着说:

“国家放开二孩政策了,画两只合法合理又合情喽!

2015年8月6日,《丙申年》邮票开机仪式在北京的邮票印刷局举行。

由于是夏天,其他几位嘉

宾都穿着白衬衣,唯有黄永玉不仅穿了蓝色休闲西服,还打上了蓝色领带,正式又时髦。

走到印制

1980年猴票的机器前,黄永玉饶有兴致地跟它合影。

这张合影,跨越了36年时光。

设计第四轮猴年邮票时,黄永玉已经92岁了。

他出生于湖南常德,半岁时随父母回到凤凰老家。

湘西多山,湘西人的性格多有棱角,又充满冒险精神;湘西壮美,湘西又闭塞,背井离乡去闯荡,成

了生存的需要。

黄永玉离开湘西,到陈嘉庚在厦门创办的集美学校读初中。

他喜欢去学校图书馆看书,常在中午

关门时被锁在里面,索性躺在过道的地毯上读起来。

他自学木刻,14岁那年已是东南木刻协会的会

员。

离开集美学校后,他当过战地服务团团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等,流离在福建、江西等地,以木刻和绘画为生。

“我这一辈子也没向谁学过什么东西,”黄永玉后来回忆说,“是在谋生中锻炼出来的。

1948年,24岁的黄永玉来到香港,任《大公报》临时美术编辑,与金庸、梁羽生成了同事。

1956

年,黄永玉出版《黄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诗玛》轰动了中国画坛。

“文革”时期,黄永玉被迫住在一间连窗户都没有的小屋里,光线很暗,他就在墙上画了一扇窗

户,窗外画满了迎春花。

黄永玉告诉高山,他现在的生活中,“写作第一,雕塑第二,版画第三,绘画排第四”。

他正在写

一部已经断断续续写了70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黄永玉说:

“画画和写文章,

对我来讲,都没有受过训练。

没有受过训练有它的缺点,缺点恰好成为风格。

我没有严格管教的老师,

所以比较自在。

好友汪曾祺曾说:

“永玉是有丰富生活的,他从小到大的经历,都是我们无法梦见的故事。

他特

殊的好记‘忆’,对事物过目不忘的感受,是他不竭的创作源泉。

相关链接

(选自《环球人物》)

①国画、油画、版画、漫画、木刻、雕塑、散文、小说、诗歌、杂文、十八般武艺,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黄永玉的艺术天才令人欣羡。

就连他最心悦诚服的表叔沈从文也这样说他:

“黄永玉这个

人很聪明,画画写文章靠的是自学,他的风格很独特,变化也多。

”(《趣记黄永玉》)

②文革开始后,黄永玉执意要回北京,这样的境遇下,黄太太所有的抱怨和辛酸只成了一句话“唉,那时叫你不要回来你都不相信!

”然而黄永玉的回答是:

“不是这样的,将来不会永远这样的!

现在的黄永玉,在意大利、北京、香港和湘西的故乡凤凰游走,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故居隔壁,就是他的别墅。

北京数十亩占地的“万荷堂”里有他的狗和满堂的荷叶荷花,愈老愈纯真的老人,感受着童年般的快乐。

“如果我死了,我的墓碑上应该刻这几个字:

爱、怜悯、感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

A.作者用生动的笔触记叙了“文革”期间邵柏林夫妇看望黄永玉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表现邵氏夫妇的善良和重情重义。

B.猴票设计合同中满篇的“必须”“否则”,一个“请”字也没有,没有体现对设计者的尊重,这让黄永玉很不舒服。

C.湘西的

壮美闭塞,让湘西人的性格多有棱角,又充满冒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