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7600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doc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及优化探析

袁兆亿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博士后人才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竞争环境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人才的发展,在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形成及作用

(一)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背景

现代社会,国家和地区相互间的竞争越来越归结为科技的竞争,因此,高层次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关键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大规模实施的人才战略,以及在高层次人才发展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积极举措,使全球人才竞争不断升级。

为了应对发展所面临的人才挑战,1985年7月经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倡议,国务院批准在国内部分省市试行博士后制度。

邓小平同志指出:

“这是一个新的方法,成百成千的流动站成为制度,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

“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

此后,我国的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发展起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整体规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支撑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国家和各地政府根据企业对人才和科技的迫切需求,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资金投入等多种形式并举,大力推动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充分利用自身紧贴生产第一线的优势,立足于经济发展实际,灵活多样地开展企业博士后人才培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无形中推动了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迈上新的台阶,博士后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

建立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初衷是应对我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才流动不畅等状况,为加速培养高层次复合型青年科技人才而设立的。

多年来,我国的博士后人才培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致力于打造一支与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始终把产学研相结合作为博士后培养和使用的基本出发点,引导博士后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博士后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出大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加快对跨学科、复合型、战略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我们创造更加良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环境;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教育、科技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博士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我们顺应新的形势,进一步创新博士后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激发博士后工作的活力,努力把博士后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企业博士后制度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

人才状况决定技术水平,技术水平决定市场实力,市场实力决定企业地位。

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现实的竞争需要使得企业对创新能力的追求日益高涨,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但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根本途径,而且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做大做强的迫切要求。

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其社会成员和企业发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更强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转向探索人才创新能力开发的领域中来,把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并将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来抓,把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打造列为企业竞争力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力的涵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工业经济社会,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调整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而在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单纯依靠标准的方法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已经难以维持竞争优势。

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一个国家、地区竞争的优势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将新产品和新工艺商品化、产业化的速度,以使其竞争对手的技术改造难以跟上他们的创新。

要做到这一点,拥有优秀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以及由其支撑的超强创新能力是绝对必要的,这是保证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关键。

事实证明,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规模和质量决定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

目前,我国企业的人才队伍状况不甚理想,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明显差距,综合竞争力在世界上处于中下水平,在国际竞争中不占据明显优势。

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全球化既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有利因素,但是也因为国际人才竞争的加剧,而导致了我国吸引世界杰出科技人才的难度加大。

同时,近年来我国优秀科技人才流失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因此,培养本土高端人才就显得更为迫切和现实。

大力发展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企业博士后人员,对于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力争在世界竞争中占据科技制高点至关重要。

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定位及生存状况

(一)企业博士后及科研工作站

1、企业博士后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美国的一些博士到大型企业如IBM公司、杜邦公司等做博士后研究,企业博士后从此而产生。

我国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好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更好地开展博士后工作,促进企业创新,在1994年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度,在一些大型企业如上海宝钢、科技园区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以及改革发展地区如深圳和佛山设立了博士后站点。

企业博士后是指经批准并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注册,在工作站里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的人员。

设站单位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博士后到站后按相应的程序申请项目,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待博士后期满后可以留在设站单位工作,也可以流动到其他企业单位工作。

2、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指在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和特殊的区域性机构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指在一些经济实力较强、技术水平先进、科研条件较好的国有特大型、大型企业、企业集团或高新技术企业,与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企业博士后工作的载体,被誉为企业技术创新基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站,高级科技和管理复合型人才成长的摇篮。

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企业博士后工作的主要载体,被誉为企业技术创新基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站,高级科技和管理复合型人才成长的摇篮。

它在一定程度上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科技研究、人才培养、使用及人才流动方面的优势,逐步形成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为培养和造就适应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贡献。

(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企业创新中的定位

1、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

企业博士后制度是产学研有效结合的途径。

在我国,科研与生产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长期困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

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博士后科研的工作地点转移到企业科技研发工作的前沿,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方式下积极开展实地研究工作,从而解决了科学研究与企业需要的矛盾,将科学研究与企业需要直接耦合起来,将科技开发与市场需求快速链接起来。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具有健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

高校流动站具有授予博士的学科、专业和一定数量的博士生导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企业与高校的优势也是联合招收博士后的必然结果。

联合招收博士后模式为企业注入新的科技活力,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年轻科技人才,是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开拓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企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

高校在为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研究队伍。

企业与高校在这种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一方面依托合作高校的科研平台、学科平台和人力人才平台,另一方面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企业的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保证了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实用性,奠定了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利用企业具有研究项目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资金雄厚、实地培养和现场研究条件好的优势,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具有科技、知识、信息和人才等优势,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实现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共同发展的利益格局,直接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也有人认为企业博士后制度真正实现了官、产、学、研结合。

企业博士后的进站涉及到政府的人事部门,联合培养又涉及到大学及科研院所,科研工作又融入到企业,为促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开展,国家及各政府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有利于其发展的相关制度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博士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2、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

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研究机构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转站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平台。

资金和中试是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关键,企业博士后作为知识创新资源和技术创新的共同承载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把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应用平台结合起来,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企业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强生产与科研的关系,既有利于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

企业博士后制度是科学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方式。

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依靠自身资源,将企业的现实需要与个人的专业知识、企业的技术改进与个人的研究成果、企业的发展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融为一体,在生产中不断地发现问题、验证理论、创新技艺、转化成果,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实力,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科技成果孵化器,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中介组织。

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的目的是为企业引进博士后以解决企业在科研上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难题,而针对有些企业有资金而没有找到好的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工作站积极配合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进行“短平快”专利项目的开发,鼓励刚毕业的博士带着专利项目进站“孵化”,可以说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挥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中介组织作用,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一条捷径。

3、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载体

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使得企业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更为有效。

企业通过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够为企业的科研开发和经营管理引进高层次人才。

同时,通过博士后的研究工作,还可以为企业带出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和造就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需要的新型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

企业博士后制度充分发挥了博士后制度在人才培养、使用及流动方面的优势,造就了一批适应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

首先,企业博士后制度优化了在站博士后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其在进行研发工作的同时,不断地拓展视野,将理论性与应用性、学科的单一性与交叉性、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实际工作的灵活性融会贯通,促进其专业素养、研究领域、学科体系的深化。

其次,企业博士后制度锻炼了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实践能力,他们一般都作为项目负责人,拥有一定的人员调配权和资金使用权,负责项目的整体设计并带领研发队伍,这有利于他们很快成为企业的技术带头人。

他们在承担企业研发任务、从事课题研究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整合资源、化解矛盾、匹配力量、组织协调。

因此,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得到多方面锻炼,不仅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也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博士后人才的培养与设站单位整体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

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博士后科研人员,实现高级人才向企业的柔性流动,在博士后本人得到锻炼的同时,企业也可通过为博士后配备助手、参加课题研究开发,培养和造就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

设站企业一般都为博士后承担的科研项目成立课题小组,配备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博士后的助手,参与课题研究。

这些企业技术人员从博士后及联合招收博士后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那里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提高了综合素质和科研水平,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如春兰集团下属的电器研究所工程师丁厚明担任博士后研究助手两年后,成为公司有限元应用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两次被“国际家用电器技术会议”组委会邀请赴美宣讲论文。

有的企业还利用博士后及其导师为企业开展专门的人才培训活动,如大庆油田聘请在站博士后的合作导师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对企业科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开设专题讲座。

大庆油田还在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招收的博士后陈夫山的努力下,和大连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技术开发培训站。

这样,博士后成为校企合作进行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的纽带。

因此,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是单纯作为一种标志以提升企业形象,而是企业引人高层次人才的渠道,是企业聚合人才的有效形式,更是培养人才的苗圃和途径。

另外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是创新人才机制的催化剂。

博士后科研人员,因其人数少、学历高、科研能力强、在企业工作时间短等特殊性,享有特殊待遇和管理政策。

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的管理机制正可以促使企业在本单位的人才培养使用中不断创新,并推而广之,形成对整个人才队伍的普遍政策或措施,突破现有用人和分配机制的弊端。

总之,博士后人才一旦成为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牛耳,就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人才辐射作用,促进国企科技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

4、信息交流平台和流通渠道

企业博士后制度使得信息交流更为有效,有利于人才的流动。

博士后成为沟通产学研信息的纽带,拓宽了信息交流渠道,扩大了信息交流量,加快了信息交流速度。

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之间通过沟通信息,能够及时掌握科研课题、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求与供给,及时立项并组织实施。

美国的许多高校明确规定,只要不影响学校自身任务的完成,校方都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持支持态度。

而我国台湾地区的工业研究院认为,人才扩散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有效的办法。

在中国,摆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流动,也就是人力资源配置。

在中国,人的流动是最困难的,要有户口问题、房子问题、配偶和子女问题,涉及工资、职称、编制、人际关系,最后还要考虑生活习惯,这么多的制约因素,使得一个人一旦在一个地方停留下来,就很难再移动了。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没有根本解决人才流动问题,而企业博士后制度真正实现了人才流动。

博士后制度的精髓就是流动,人才的流动。

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博士后制度实施的载体,逐渐发展成为科技人才流动的有效渠道。

5、企业攻关技术难题的重要力量

过去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多数是采用企业提供课题和经费、对方提交最终研究成果的方式,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招收博士后,在双方专家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一方面形成了高层次人才的联合优势,有利于保证科研课题的成功和水平;另一方面博士后在企业工作把研究从高校转到了企业,企业技术人员能参与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对研究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既有利于攻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快出成果,又有利于成果迅速推广应用。

同时,博士后在企业开展研究工作,其阶段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能够及时地为企业其他研究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企业的整体科研工作和技术进步起到带动作用。

6、企业创新的人格支撑

创新人格是指一切倾向和有利于创新的人格.它包括人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意志系统,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等因素整合的产物,具有自控性、稳定性、探索性、耐久性等特征。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中国企业家在科学技术与人才激烈竞争的商战中认识到: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应当是企业昨天的保卫者,而应当是企业今天的开拓者,更应当是企业明天的创新者。

“企业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教授在1912年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按照他在该书中对“创新”的诠释,应包括以下五种要素:

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或工艺);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日本《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教材》认为“创新”的主要内容有:

新材料、新物质的发现和灵活运用;引进新的生产设备和新的生产方式;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新市场和新需要的开拓;以电子计算机组织为中心的经营系统的革新;根据能力开发的组织革新。

企业家和科技人员要想在企业的产品、工艺、原料、市场营销和管理模式上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就必须首先在人格上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与培养科技人员的创新素质。

因为在企业的一切社会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所以,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侈谈企业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

企业的技术创新,说到底,就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创新。

美国卡斯特曾经指出:

“管理革新的重点,首先是观念革新,然后才是工具设备的革新。

”台湾企业家亦指出:

“创新的行动固然重要,创新的观念更重要。

观念乃一切事务处理的开端,没有突破的观念便无突破的做法。

所谓“企业创新”,从哲学上说,就是企业家和科技人员根据老子的“有无相生”的哲学命题,从人类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出发,及时地从“无”中创造出新的“有”,而又不断地将旧的“有”转化为“无”。

这种“有无相生”的过程,虽是“周行而不殆”,但每一次“周行”都是历史的重大进步。

“有无相生”是“企业创新”的哲学基础。

那么,什么是“企业创新型人才”?

或者它具有哪些创新特质呢?

概而言之,它是中国古代儒家的“智、仁、勇”君子人格论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是“知识”、“品德”和“智慧”三位一体的理想人格。

博士后虽然在企业中只是扮演研究人员的角色,不参与企业管理等一些列的具体事务。

但是博士后作为企业引进培养的企业创新型人才,始终处于企业高端技术研发的前沿,和企业本身研发人员共同合作开发新的研究项目,根据“知识溢出”的原理,必然会对企业自身的研发人员产生带动、提升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企业博士后是企业创新的人格支撑。

7、形成学术氛围和创新文化的主体

合作开发是整合外部资源,利用他人的技术资源或采取优势互补的一种创新模式。

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立,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由于博士后人员大多都是接受过正轨的学术教育,在企业研发过程中必然会把在学校学习期间养成的良好的学术习惯带到企业中来,影响和带动一批企业研发人员。

一些已引人博士后的单位通过实践证明,企业自己的技术人员不仅从博士后身上学到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而且博士后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勤奋努力的敬业精神也对企业的科技人员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企业的一批科研技术骨干得以更快地成长,形成良好的企业学术氛围。

另外,产学研相结合,可以生产出新的产业,实现优势互补,争取实现双赢的目的。

通过合作开发实现技术创新的三个阶段,第一引进技术的合作开发阶段;第二实现自主创新阶段;第三技术输出、在国内外建立研发机构阶段。

合作开发模式与知识产权战略相结合,可以实现明确产权归属,保护创新成果,双方对创新成果共享,避免成果完成后的各种权利纠纷,形成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

三、企业创新模式及博士站要素分析

(一)企业创新的定义及参与者

“创新”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以下五种具体情况:

①开发新产品,或者是改良原有产品;②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机械生产方式;③发现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④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钛金属做眼睛的镜框;⑤创建新的产业组织。

国内外对创新的定义很多,综合之,可以将创新定义为:

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包括新“产品”概念的形成及其应用。

企业创新就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创新。

具体指:

企业的创新主体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或技术的潜在商业价值,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生产经营体系,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参与企业创新的主体可以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企业产品或服务研发人员,也可以是普通员工,甚至是消费者等。

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平台,企业博士后则是企业创新的攻坚力量。

(二)企业创新的过程

企业创新的链条也就是企业创新的过程:

首先是企业创新人员根据消费者所反馈的信息形成新的理念;其次,企业创新人员根据新的理念设计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再次,就是研发和生产新的产品和服务;最后,是相关的人员将新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如图1所示)。

图1、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

(三)企业创新的模式分析

按企业进行创新的不同领域,可以将企业创新分为企业管理创新(包括组织结构的创新)、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以及企业市场创新。

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

制度创新是解决企业资源市场配置的微观机制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细胞。

管理创新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组合,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及高效运作的机制。

制度创新能为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增加推动力。

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技术创新需要与企业管理创新整合起来。

当企业的管理创新没有深入展开,或者没有与技术创新整合起来时,企业技术创新不可能有效进行。

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通过管理创新来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

企业市场创新是企业创新成果的应用及企业创新是否实现盈利的最终环节。

加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度创新,从而可以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为企业服务,实现技术创新,不断完善企业优良发展。

(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要素分析

1、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发展给博士后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随着企业博士后事业的发展,目前的管理制度己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其不适应性。

其一,企业博士后的质量监控机制和工作站设站单位的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形成,部分设站单位对博士后人员选拔、考核机制或不够健全,或流于形式。

长此下去,不利于加强和改进博士后的管理工作、提高博士后的培养使用质量。

其二,现行企业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限规定为一年(确因研究工作需要,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一年)对于承担企业重大研究课题或新产品开发任务等项目的博士后来讲,明确研究目标固然重要,但在站期限弹性不足,不利于系统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可能影响博士后的培养使用质量。

2、博士后站理念的正确性

首先,企业建立工作站的目的性不够明确,一些企业将工作站的设立单纯作为体现企业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志,对工作站的设立表现出满腔热情,一旦设站挂牌,对是否招收博士后则显得漠不关心。

其次,部分企业过分强调眼前利益,或对于不能立竿见影的科技创新项目不愿投资支持,或期望博士后在短期内就给企业带来期望的效益和利润。

殊不知,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是具有风险的挑战性工作,许多成果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积累。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给博士后的研究开发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三,有些企业研究人员未能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当博士后介入原有的研究课题时,他们会出现心理失衡,进而给合作交流带来各种问题,使得博士后的研究难以顺利开展。

第四,由于对“联合招收”的认识不到位,尽管工作站和流动站共同组成了指导博士后的专家小组,但存在专家小组很少共同开展指导工作、流动站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的现象。

以上观念误区,十分不利于企业博士后的培养和使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博士后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