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6822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docx

培训交通工具教案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

②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

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③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重点难点】

重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图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向长辈了解过去的交通和通讯工具

【教材教法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

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由于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从古至今的各种交通工具,指出:

古代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而现在,人们出行方便,自行车、摩托车是最基本的代步工具。

飞机、火车都可以乘坐,私家车越来越多。

从而得出结论:

从古至今,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此导入新课。

二、主要问题

1.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三、探究新课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1)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显示问题:

快速阅读教材,归纳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情况。

在学生自主回答的基础上,列出变化情况简表:

轮船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萎缩

铁路交通:

19世纪80年代,唐山—胥各庄铁路;民国以后,进展缓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九五期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

公路交通:

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公路网、公路大桥)

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2)深入理解探究

仔细阅读教材,讨论下列问题:

1.近代中国交通工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结合教材内容和第67页有关铁路交通的三幅图片以及“火车机车演变一览表”讨论回答,我国的铁路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公路交通在民国时期发展缓慢,而到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的原因各是什么?

4.看第69页“学思之窗”思考:

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有哪些办法?

5.交通运输业在旧中国发展缓慢,进入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就有了迅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决:

第1题:

提醒学生,书中有隐讳的回答。

抓住鸦片战争的影响去思考。

第2题:

火车机车的改进、铁路的延伸、火车的提速。

在这个问题中,教师可以介绍“0”号机车名称的来历,播放有关京九铁路等影视资料。

第3题:

旧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公路交通发展迅速。

第4题:

教师提示:

要解决交通运输堵塞,就要疏导城市交通流量,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流来实现客流量的减少;另一方面可以用高速来弥补交通堵塞的时间。

答案提示:

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第5题:

根据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旧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缓慢是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等原因导致,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中国的建设还处于探索期,所以虽然有发展,但还不够迅速,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逐渐与世界接轨,更加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些充分说明了:

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发展。

(二)通讯工具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经历过不同的时代。

可以先由学生介绍他们所知道的联络方式,教师再介绍自己所经历过的联络方式。

用谈话法整理出通讯工具的发展情况:

电报——电话——互联网。

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内容和资料。

(三)小结

提问: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讨论:

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地球村”?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

是什么使全世界的人,宛若生活在同一个乡村中?

 

【背景资料】

1.张之洞议电报之利

这是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于国防方面考虑要求架设电报的奏折。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

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

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

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2.晚清汽船航运的发展

在这段史料中记述了汽船被广泛接受后,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的情况。

本邑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

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沙鱼,故有此名。

浦滨舳舻衔接,帆樯如栉。

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

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

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

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利便,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

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黄苇、夏林根编:

《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

3.铁路国有,巩固国防

这段资料说明民初要求铁路国有,兴办铁路,进而发展实业,巩固国防的呼声。

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日大铁道公司之弊。

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

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

路归国有,利在个人。

路归国有,利在国家。

在人为私利,在国家为公利。

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

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

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

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

历史俱在,斑斑可考。

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

……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谭人凤:

《粤汉铁路说帖》,上海《民立报》1912年7月8~9日

4.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情况

民国十年,邑人穆湘瑶与南汇朱祥绂合组上南交通事务局,推举朱祥绂为局长,修筑上[海]南[汇]县道,由公司垫款筑路,与交通局缔结租路有轨行车契约,以三十年为期。

路自浦东周家渡浦滩起,南经杨思桥、三林塘,又南至天花庵南而入南境百曲,以达周浦为第一段,计路线长二十四华里,在邑境者十六里,向南经沈庄、杭头以抵新场为第二段,再向东南至大团、泥城为第三段。

路面宽四十英尺。

十年十月兴工,十一年六月工竣,九月开始行车,十三年冬改用铁道,修建水泥桥六座,十四年春改驶钢轮,每小时一班,与浦东轮渡衔接,人咸称便。

──引自黄苇、夏林根:

《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

5.建国以来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1949-1999)

到1949年,中国铁路里程达到2.18万千米,铁路机车、客车和货车分别达到4069台、3987辆和46487辆;公路8.07万千米,民用汽车5.09万辆;内河航道7.36万千米,沿海主要港口泊位161个,内河港口泊位为数很少,轮驳船5698艘、37万净载重吨;全社会客运量达到1.4亿人,货运量1.6亿吨,货物周转量255.5亿吨千米。

与同期西方国家已基本形成的综合性运输体系相比,中国交通运输显得十分落后,交通基础设施与运输装备的总体面貌是:

数量少、质量差、能力低、布局偏,相对于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而言,具有现代意义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寥若晨星。

到1999年底,全国交通运输线路长度达到307万千米,比1949年增长16倍多,其中铁路里程达到5.79万千米,增长1.6倍,公路里程达到135万千米。

增长15倍多,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1.65万千米,增长50%,民航线路和油气管道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分别已达152万千米和2.49万千米;沿海主要港口泊位达到1392个,比1949年增长7.6倍,内河主要港口泊位达到7826个,比1957年增长67倍。

运输装备方面,到1999年底,铁路机车、客车和货车分别达到14480台、34535辆和436236辆,分别比1949年增长2.6倍、7.7倍和8.4倍;民用汽车达到1453万辆,增长284倍;民用轮驳船24万艘、4789万净载重吨,分别增长4倍和128倍。

运输总量方面,到1999年底,全社会客运量达到139亿人,比1949年增长100倍;货运量达到129亿吨;货物周转量40273亿吨公里,增长155倍。

运输总量规模的扩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铁路运输方面,国家铁路的复线率由1949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36.1%,内燃机率由1970年的3.2%提高到1999年63.6%,电气化率由1970年的0.7%提高到1999年的24.2%;铁路机车中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已占机车总数的93%,而在解放初期至80年代一直作为主要车种的蒸汽机车已下降到7%。

公路运输方面,到1999年底,公路总里程中,二级以上公路已占12.5%,高级、次高级路面已占40.9%,尤其高速公路达到11605公里,仅用1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一般需要40年走完的路程。

水路运输方面,1999年,内河航道中,水深1米里程已达6万千米;沿海主要港口深水泊位已达490个,内河主要港口深水泊位已达52个;轮驳船平均吨位已达198吨,为1949年65吨的3倍。

运输质量水平的提高基本上满足了交通运输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多样化和层次化需求。

──选自交通部网站:

6.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及飞行第一人──冯如

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

1883年生于广东恩平县。

12岁时因生活所迫赴美国旧金山谋生。

1903年,当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来制造飞机,立志建立中国自己的航空事业。

1907年冯如得到当地华侨的赞助,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作工,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任总工程师。

公司于当年便投入制造飞机。

9月21日,他驾驶自制飞机翱翔在奥克兰市天空,以2640英尺的航程超过莱特兄弟首次试飞852英尺的成绩。

美国报纸惊呼:

“中国人航空技术超过西方”。

1910年7月,冯如根据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又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并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于1911年3月回国到达广州。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1月9日,广东光复,冯如立刻参加革命军,被任命为陆军飞机长,准备组织飞机侦察队。

1912年,他在广州一次飞机表演中失事蒙难,年仅29岁。

死后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7.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都是从西方传入的,只有人力车是1873年6月从日本传入的,20世纪初,上海已有人力车约9000辆,发展很快。

早在1868年,上海已经出现了自行车。

自行车最早是由洋商行出售的。

1899年,苏州官府禁止中国百姓在城内骑自行车,其他城市也有过这类规定。

由于道路的限制,自行车成了一种被禁止的交通工具。

到1904年春,西南大都市成都仅有7辆自行车。

直到20世纪,自行车才开始流行。

汽车最早传入中国是1901年。

当年,匈牙利人李恩时带进两辆,但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902年侨居上海的外国人柏医生又带进一辆,并在上海街头行驶,引起市民的惊奇。

当年,上海有汽车8辆,1911年达到300多辆,此后在其他城市也相继出现。

1899年电车传到中国。

电车的运行给市民带来一种全新的现代交通感受。

1906年2月16日天津电车正式营业。

对于远距离的交通工具来说,轮船传入中国最早,其次是火车和飞机。

1829年4月,一艘从孟加拉开出的小轮船驶抵广州城,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艘轮船。

到20世纪初,轮船已航行在中国各大可通航的水域以及沿海港口。

20世纪初,牵引火车的全部是蒸汽机车,但车速不慢。

飞机是最能激起人们的幻想而又最晚被创造出来的现代交通工具。

1909年广东人冯如造出了性能优良的飞机。

1910年他在旧金山作首次飞行表演。

1911年冯如又驾机在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地作飞行表演,顺道回国,在广州作飞行表演,这是中国百姓第一次见到飞机。

8.火车在上海开通

火车这个工业革命以后最重要的科技成果,第一次出现在上海时,引起了人们的心理震荡,有其文化意义。

沪淞铁路从开筑到通车,历时一年半。

火车通行以前,铁路已经引起上海人极大的好奇。

用碎石夯实的路基,用钢铁制成的两根长长的“铁条”(铁轨当时被称为铁条),这些对上海居民来说,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上海人无不以先睹为快。

“看铁路”成为上海人一大旅游项目。

1876年7月1日,怡和洋行铁路公司邀请华人试乘火车,应邀者凭邀请照会登车。

这是上海华人第一次乘火车,故被邀者对火车的一器一物都感到十分新鲜。

7月3日上海至江湾一段正式通车,不管是谁,只要有钱就可乘坐。

这在上海引起很大轰动,乘火车、游铁路成为上海人街谈巷议、竞相参加的一件大事。

火车的动力来源,一车拖众车的独特方式,火车的平稳、高速,都使当时的上海人感到新鲜、惊奇。

可以想见,当时尚不知蒸汽机为何物、不知工业革命为何事的人们,乘着或旁观这陌生的庞然大物隆隆飞驰,其难以名状的惊异之情,一定不亚于进人在电视里看阿波罗登月。

火车通行以后,淞沪间的独轮车、东洋车生意顿时清淡下来,乘火车的人日多一日,1877年2月,原有六节车厢已入不敷用,铁路公司又加挂了三节车厢。

截至1877年8月,火车乘客已达161331人次。

火车停开以后,原来已经习惯乘火车往来于淞沪间的人,顿觉极不方便,纷纷表示,“从前未见火车,亦均不知火车好处,今已行有数月,往来淞沪者均称其便,一旦停歇,殊令人皆往来不便”。

【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设计】

结合教材中的“学思之窗”指导学生从现实出发,以解决现有的社会问题为出发点来考虑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有主人翁感,调动学生学习和讨论的兴趣。

【如何处理好本课教材与前后内容的衔接】

本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用3课时概述了中国近现代(也就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的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所起的巨大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一个共同原因:

鸦片战争的影响、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使近现代中国在物质生活、交通工具、大众传媒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只有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进行,才能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

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以次为线索,把三节内容连贯起来,给学生一个整体概念。

【如何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

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前半段教学中,主要由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则通过播放大量的图片配合教材,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后半段的知识理解教学中,通过一系列讨论思考题,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点播、指导为辅,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如何处理好时间紧和内容多的关系】

学习本课内容的时候,由于与生活比较接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各种图文资料,用“图说历史”的形式,让学生结合图片来熟悉教材内容。

对知识的理解则通过讨论的方式完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少讲或不讲,教师重点解释讨论过程中分歧较大的问题,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启发、反思或后记】

1、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教材中的资料创设情境,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本课内容贴近生活,所以联系生活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课堂,把自己的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与能力巩固】

一、选择题

1.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开始进入中国应该发生()

A.洋务运动后B.鸦片战争后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D.辛亥革命后

2.标志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B.福州船政局的成立

C.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D.发昌机器厂成立

3.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

A.京汉铁路的修建B.沪宁铁路的修建

C.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D.东省铁路的修建

4.你哥哥今年考入铁路系统高等学院,他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暑假就向你介绍新中国关于铁路事业发展的历史,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后,大力改造沿海干道

B.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

C.20世纪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世界第一

D.机车、铁路技术改造成为发展铁路事业的重要内容

5.世界上第一条商业性磁浮列车于2003年开通于()

A.广州B.上海C.天津D.北京

6.中国以汽车代步的历史最早开始于()

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末C.20世纪初D.20世纪30年代

7.无线电报最初设立时主要用于()

A.军舰之间通讯B.官府通话C.民用聊天D.通商贸易

8.下列有关中国电讯事业发展的情况,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末,中国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B.20世纪90年代起,传真手段成为电讯事业的重要内容

C.20世纪后期,互联网也成为电讯事业的重要内容

D.电讯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建国初期

二、材料分析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

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鲨鱼,故有此名。

……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

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

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

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

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方志经济史料选辑》

材料二“黄包车”之于上海或许有着特别的典型意义,他在黄浦江边无奈地转动了82年,如一位风霜尽染的老人,于1956年安然退进博物馆。

——摘自新华网

图一图二

材料三到20世纪80年代呼啦啦驶出的出租轿车,车轮声声,碾出了半个世纪来社会生活的沧桑变化。

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材料反映的生活景象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生变革的原因有哪些?

 

(3)从材料三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如何改变交通落后状况的。

 

答案:

1——8:

BACDBCAD

9.

(1)汽船被广泛接受后,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

(2)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自觉接受交通工具的革新。

(3)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大规模兴建铁路、公路;改革机车、铁路技术;发展民航运输等。

宜兴市汇文中学殷建琴

电话:

87166543

邮编:

214206

电子信箱:

dd_y_j_q@

教案(首页)

 

课次

课时

执行

日期

班级

周次

课型

日期

课题

教学

目的

知识点

重点

难点

教学目标

识记

理解

应用

教学方法设计

作业内容

教学

后记

备注

 

关于对各部门兼职教员教学个人信息整理工作进行抽查的通知

部属各部门:

根据3月12日保障部业务培训工作例会的要求,各部门培训主管应于本月底之前完成对本部门所有兼职教员教学个人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

业务执行部将安排人员分批对此项工作进行抽查,现将抽查具体工作通知如下:

抽查日期:

4月24日

受查部门:

生产协调部、两场客运部、地面服务部、综合服务部

 

业务执行部

2008年3月10日

联系人:

费存烈

电话:

51133111

传真:

68334051

邮箱:

feicunlie@ce-

培训回执

业务执行部:

我部选派名员工参加3月25日举办的《公共航空运输服务质量评定》培训,名单如下:

1、

2、

3、

4、

 

报名部门:

联系人:

电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