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9828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高三语文启东市启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古诗词鉴赏(10分)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溪夜泊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非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本诗是诗人于景祐四年被贬夷陵经黄溪时所作。

【小题1】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5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

(5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安重诲

①安重诲,应州人也。

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明宗即位,以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

在位六年,累加侍中兼中书令。

②明宗为人虽宽厚,然其性夷狄,果于杀人。

马牧军使田令方所牧马,瘠而多毙,坐劾当死,重诲谏曰:

“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

”令方因得减死。

明宗遣回鹘侯三驰传至其国。

侯三至醴泉县,县素僻,无驿马,其令刘知章出猎,不时给马,侯三遽以闻。

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

③董璋等反,遣石敬瑭讨之,而川路险阻,粮运甚艰,每费一石,而致一斗。

自关以西,民苦输送,往往亡聚山林为盗贼。

明宗谓重诲曰:

“事势如此,吾当自行。

”重诲曰:

“此臣之责也。

”乃请行。

关西之人闻重诲来,皆已恐动,而重诲日驰数百里,远近惊骇。

督趣粮运,日夜不绝,毙踣道路者,不可胜数。

重海过凤翔,节度使朱弘昭延之寝室。

重诲酒酣,为弘昭言:

“昨被谗构,几不自全,赖人主明圣,得保家族。

”因感叹泣下。

重诲去,弘昭驰骑上言:

“重诲怨望,不可令至行营,恐其生事。

”重诲行至三泉,被召还。

过凤翔,弘昭拒而不纳,重诲惧,驰趋京师。

未至,拜河中节度使。

④重诲已罢,希旨者争求其过。

宦者安希伦,坐与重诲交私,常与重诲阴伺宫中动息,事发弃市。

重诲益惧,因上章告老。

以太子太师致仕;而以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遣药彦稠率兵如河中虞变。

明宗又遣翟光业至河中,视重诲去就,戒曰:

“有异志,则与从璋图之。

”又遣宦者使于重诲。

使者见重诲,曰:

“人言公有异志,朝廷遣药彦稠率师至矣!

”重诲曰:

“吾死未塞责,遽劳朝廷兴师,以重明主之忧?

”光业至,从璋率兵围重诲第,入拜于庭。

重诲降而答拜,从璋以楇击其首,重诲妻走抱之而呼曰:

“令公死未晚,何遽如此!

”又击其首,夫妻皆死,流血盈庭。

从璋检责其家赀,不及数千缗而已。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四·唐臣传第十二》,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3分)

⑴督趣粮运,日夜不绝▲

⑵重诲怨望,不可令至行营▲

⑶宦者安希伦,坐与重诲交私▲

【小题2】安重诲获罪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3分)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⑴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

(3分)

⑵昨被谗构,几不自全,赖人主明圣,得保家族。

(4分)

⑶以太子太师致仕(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15分)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防民之口,      ▲      。

(《国语·周语上》)

(2)      ▲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3)      ▲      ,衣食足而知荣辱。

(司马迁《货殖列传》)

(4)了却君王天下事,      ▲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      ▲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6)仰不愧于天,      ▲      。

(《孟子•尽心上》)

(7)      ▲      ,行必果。

(《论语·子路》)

(8)文章合为时而著,      ▲      。

(白居易《与元九书》) 

(9)      ▲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0)      ▲     ,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11)众口铄金,      ▲      。

(《史记·张仪列传》)

(12)一失足成千古恨,      ▲      。

(魏子安《花月痕》)

(13)      ▲     ,厚积而薄发。

(苏轼《杂说》)

(14)战战兢兢,      ▲      ,      ▲      ,(《诗经·小雅·小旻》)

四、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一(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灯笼草:

大地上的静物杜怀超

①在梦里,我常见到灯笼草。

②这些在乡野上一直默不作声的植物,在我看来,就是油画上色彩柔和的静物,你看她一眼、两眼甚至无数眼,她依旧呆在那儿,无风无月无故事,超然于天地间。

如今,她越过都市芜杂与欲望的目光,坍塌了我内心的城堡,召唤我回到故土,回归自然,来到她的身边。

③我偏爱灯笼草这个民间的叫法,这似乎充满着血缘的亲近。

我和她一样,都是来自底层的大地。

曾经与灯笼草一样,匍匐着,从低处生长,向着高处攀登,一心以为高处是灿烂的神奇世界。

所以,灯笼草在无人处发芽时,我们也开始长大;她长叶,我们也长叶;她开花,我们离开了老家。

半米来高的灯笼草,一直就以这样的海拔在生长,由青转黄,由黄到红,直到大雪压境,她才化作乡村门楣上的红灯笼,继续照彻乡间的夜。

而我们早已远离村庄,远离大地,以为从此抵达高处了。

④村里的老人常看着我们这些外出漂泊追逐的年轻人叹息,人再高也高不过三寸之草。

⑤此刻,我应了当初老人们的预言,和着那拐杖敲击地面的鼓点,回到灯笼草的身边。

当我俯身低处时,才真正看清了高处,才悟透老人的叹息。

灯笼草是属于乡村的,烙印着草根的血液,与城市无缘,她迈着千年不变的步伐,踩着时间的节拍,一步步挪过殷商,挪过春秋,挪过唐宋元明清……而我与灯笼草是有着血缘关系的。

不信,你看这血脉,至今还是红色的呢。

所以,人,不管你走多远,也终有一天会回到草的身边。

⑥走近植物,成为植物中的一棵,是我生命的幻想与渴望。

哪怕就是这些贴着地面匍匐生长的草,最卑贱的草,最低处的草!

比如这灯笼草,她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活着,不在意生存的环境,不在意花朵的硕大与微小,不追求果实的甜美与赞誉。

她活得单纯,甚至是清心寡欲。

⑦回到故土,回到自然的怀中,这已经是越来越多人内心的渴望。

我们人与草,是有生命的基础的。

如果扒开我们臃肿的皮囊,一定会有一丝自然的气息。

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执着回到乡下的理由。

在乡间,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聊天,终会有拨云见日之感。

山水隐去,只剩下真淳。

⑧在田埂边,遇见一位老人,他安然地地倚着树干,抽着旱烟,把玩着一株灯笼草,喃喃自语,人噢,又到了吃草的时代了。

⑨见到客人,老人更是絮絮叨叨。

曾经大地上到处是草。

吃草,成了当时生活的主旋律。

马龄菜、荠菜、灰菜等,曾都在铁锅与柴火的炙烤下走上青黄不接时代的餐桌。

可如今呢,生活倒是富足了,但只有自己种的青货,接地气,接人气,吃上去神仙般爽心。

的确,大棚颠倒了季节,反季节搞乱了蔬菜,在金钱的诱惑前,什么膨大剂、增长剂、杀虫剂、苏丹红、六六粉等一股脑地走进植物的生长中,人类在杀戮尽动物之后,又把手伸向这碧绿的植物丛了。

⑩在村里转转。

我越发觉得老人的话富有深意。

庄稼坍塌,河流消失,树木隐藏,村庄老去。

空荡荡的村子,空荡荡的旷野,空荡荡的日子。

就连那些鸡鸭们也早已不见了踪影,而虫子们的叫声则如海啸般扑来。

放眼四围,各种莫名的草正涌过来,是绿色的海洋,是碧绿的潮水,当然,这群野草丛中闪现着灯笼草的身影。

⑾灯笼草,带着民间的图腾,在大地上生长着。

我为这个名字叫好!

当她再次覆盖大地的时候,也是生命回归自然的时分。

我们就以草的方式,在四季的轮回中活出生命的亮光来。

(选自2014《青年文学》,有删改)

【小题1】根据全文内容,概括灯笼草的特点。

(5分)

【小题2】文章①②两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理解第⑧段中“人噢,又到了吃草的时代了”一句的含意。

(4分)

【小题4】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6分)

【小题5】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灯笼草”中寄托的丰富情感。

(6分)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二(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日历冯骥才

①我喜欢用日历。

②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

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

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

“明天”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

它就守候在门外。

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

明天会是怎样呢?

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

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有时看起来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③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

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

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

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

我可以做多少事情!

一个个“明天”,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

当然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

可是,时间又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

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

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④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

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

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

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

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⑤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

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

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⑥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

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

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

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记忆。

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

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

因为记忆排斥平庸。

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

所有的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

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

记忆依靠载体。

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的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相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⑦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

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

把这一天深深镶嵌进记忆里。

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⑧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

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

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

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于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小题1】“有时看起来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4分)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第⑥节的思路。

(6分)

【小题3】文章以“日历”为题,后半部分为什么着重写“记忆”?

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4分)

【小题4】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请简要分析。

(5分)

【小题5】文章开头说“我喜欢用日历”,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探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6分)

六、作文(7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比成功更宝贵的是追求本身。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软弱的,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浅薄的,它显示了深度的有限。

要求:

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一高三语文Ⅱ试题(文科加试)

(满分40分,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文后问题。

(10分)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苕溪渔隐曰:

旧说梅圣俞日课一诗,寒暑未尝易也。

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

(《东坡志林·记六一语》)

【小题1】请用斜线(/)为上面的划线句断句。

(限4处)(4分)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字并举一成语佐证(2分)

工:

▲成语:

【小题3】“欧阳文忠公”是谁?

他写的中国第一部诗话作品是什么?

(2分)

【小题4】文段中被苏轼推崇的写作之道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二、名著阅读题(30分)

(一)选择题(20分)

1.下列各项中对《子夜》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跟随吴老太爷来上海避难的四小姐惠芳,七少爷阿萱这对在乡下长大的“金童玉女”刚到上海这个喧嚣繁华的大都市,就贪婪地注视与询问周遭的事物,这让一直信奉《太上感应篇》的吴老太爷无法忍受。

B.第一次工潮中,屠维岳软硬兼施,一面派人武力镇压罢工;一面对工人花言巧语,收买人心,又诱骗被捕的姚金凤招出地下党名单。

企图未遂时,他又坚决镇压。

C.吴荪甫雄心勃勃,他和几个朋友组建了益中信托公司,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了几个小厂,并准备加以扩充。

他希望自己生产的灯泡、肥皂等日用品将来能销往城市。

D.李玉亭眼前幻出一幅怪画:

“吴荪甫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吴荪甫的头发……”不过,最后赵伯韬为了更远大的目标,还是让吴荪甫吞并了那八个厂。

E.冯云卿是有名的“笑面虎”,有名的“长线放远鹞”的盘剥者,“高利贷网”布置得非常严密,恰像一只张网捕捉飞虫的蜘蛛。

冯云卿,为了躲避农民的反抗,带着全家搬到上海。

在上海盲目投资公债市场,亏损八万多元,到了破产的境地。

2.下列各项中与《三国演义》原著不相符的两项是(▲)(▲)(5分)

A.“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军惊”,这副对联所写主人公是华佗。

“未劈曹颅千古恨”所写的是曹操得风疾,华佗欲用利斧劈开头颅治病,曹操猜忌,处死了华佗一事。

“曾医关臂一军惊”指关羽受伤,华佗为其刮骨疗毒一事。

B.董卓战败,火烧洛阳,孙坚从皇宫废墟的井中捞出一枚玉玺。

他相信这是自己将要当皇帝的预兆,便托病辞归江东,另谋大事。

不想事情泄密,袁绍向他讨取。

他离开洛阳,袁绍还写信给荆州刘备,教他拦截孙坚讨玉玺。

C.王允利用吕布与董卓好色,先将义女歌伎貂蝉许给吕布为妾,待择日送出;后又将貂蝉献与董卓,并送至董卓府中;然后离间吕布,使之以为是董卓夺己所爱。

貂蝉也以情迷惑吕布。

令吕布对董卓心生嫌怨,最后杀死董卓。

D.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到相府辞别曹操。

曹操为了挽留关羽,假托有病,挂避客牌不见,张辽也托病不出。

关羽无奈,只得留下书信一封,辞别曹操。

将曹操所赐金银,一一封在库中,分毫未动,汉寿亭侯之印挂在堂上。

关羽喝退门吏,带上嫂嫂,去寻刘备。

E.谋士许攸劝袁绍夜袭许昌,袁绍不听。

许攸夜投曹操,曹操依荀彧计谋,烧毁袁军乌巢粮屯,大胜。

袁绍也去劫曹城,却中张辽之计。

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四处溃散,袁绍父子仓皇北逃。

袁绍全面溃败,只带着八百单骑,回到冀州。

3.下列各项中对泰戈尔《飞鸟集》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形象地说明了夏天的飞鸟积极进取,和秋天的黄叶面对生命的流逝时的无可奈何,徒劳叹息的状态。

B.“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运用比喻手法,将生与死形象化,说明生与死同样有价值。

C.“使卵石臻于完美,并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

”说明了一个与“水滴石穿”相近似的道理。

D.“夜与逝去的日子接吻,轻轻地在他耳旁说道:

“我是死,是你的母亲。

我就要给你以新的生命。

’”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夜”的温柔与母性。

E.泰戈尔具有浓郁的中国情结,他钻研过中国大哲学家的著作和大诗人的作品。

泰戈尔的诗中包含着中国诗歌的美学品质,因而特别容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

4.下列各项中对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有“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凤雏”指徐庶。

徐庶后虽被曹操用老母赚取,但终生不曾为曹操设一谋。

B.曹操想通过许田打围来考查朝廷内外的反应。

在打围的过程中,汉献帝连射三箭不中,曹操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射之,正中鹿背。

群臣以为天子射中,涌向献帝高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

张飞欲斩曹操,被刘备及时制止。

C.《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等诗集都是泰戈尔的作品,“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失去了群星”,“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等都是《飞鸟集》里优美而又充满哲理的经典句子。

D.《子夜》的心理描写,细腻地对人物复杂隐蔽的内心活动(包括下意识、幻觉等)作了深入的挖掘,如冯云卿唆使女儿勾搭赵伯韬的心理过程被刻哂得丝丝入扣,把这个所谓诗礼传家的绅士的义和利的冲突,从反感、犹疑到下决心的曲折变化,刻画得入木三分。

E.《子夜》中的吴荪甫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他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

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无情兼并的性格特点。

他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

吴荪甫的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二)简答题(10分)

【小题1】请简述《子夜》中吴荪甫最后惨败的情节,并说明吴荪甫事业失败的根本原因。

(5分)

【小题2】“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什么故事?

请简析这一情节中双方各自内心的活动及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