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1045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docx

八上第三单元集备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行者无疆”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共五篇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都是比较典型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桥之美》和《说屏》都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在教学各篇课文时,要求可各有侧重,体现主题学习的要求。

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让学生准确把握说明方法;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一方面再次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一方面介绍说明文的语言;教学《故宫博物院》时,则侧重于介绍说明文的结构及说明顺序。

这样根据各篇课文的特色所做出的任务分工,能够使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把握,也有利于和主题学习相得益彰。

二、单元主题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2.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理清说明文的结构及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

3.引导学生在品味文中的语句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 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四、模块流程

【模块一:

单元整合,基础过关】(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各课的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积累词汇

2.了解什么是说明文,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学会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知道读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

3.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学生自读,明确自读要求:

(一)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出重点生字词并掌握其音、形、义,形成单元字词库,存入字词积累本。

(二)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美词佳句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在课本空白处记下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感受,为下面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四)及时记录下单元预习中自己遇到的疑惑和问题。

二、学法指导:

勾画、注音时为了提高效率,使用小组合作,标注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然后小组交流,提高效率。

第二课时:

巩固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真预习了本单元的内容,课下时间,老师也要求同学们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多少呢?

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们就来练一练。

二、合作交流

对上节课自主学习环节的问题在组内交流基础上班内展示交流。

三、完成基础知识测试

学生独立完成《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测试题》

四、小组互相检查

1、各小组根据老师出示的标准答案互相批阅测试题。

2、各小组汇报在批阅试卷中发现的问题。

3、师生针对测试中出现的问题,交流探讨,并共同总结产生问题的原因。

4、根据测试情况给个小组评价赋分。

五、查漏补缺

1、每位学生根据测试发现的问题,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2、教师巡视引导。

六、学习评价

1、自我评价

2、小组评价

3、师生评价

七、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表现。

老师根据情况提出要求和希望。

附:

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测试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河堤(tí)    惟妙惟肖(xiào)   池沼(zhǎo)

B.拱桥(gǒng)   煞风景(shā)     着眼(zhuó) 

C.脂粉(zhǐ)    重峦叠嶂(zhàng)  轩榭(xiè) 

D.纤细(qiān)   迥然不同(jiǒng)  气氛(fēn)

2.下列词语中含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休憩    烟雾缭绕    金峦殿

B.销魂    独占鳌头    蟠龙

C.帷幕    失之毫厘    湛蓝

D.钟磬    莫名其妙    绚丽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自出心裁(安排取舍)    瞻前顾后(看)

B.巧妙绝伦(条理)      就地取材(靠近) 

C.惟妙惟肖(相似)      因地制宜(适合)   

D.任其自然(任由)      井然有序(整齐的样子) 

4.依次填入下面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   东西 ②屏在许多餐厅、宾馆用得很     ,可是总   不起我的诗意。

 ③赵州桥   在汶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A.横贯 普遍勾  横跨 B.横穿 普通 撩 雄跨

C.横贯普遍勾 雄跨D.横穿普通 撩横跨

5.下列使用了“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一句是(    ) 

A.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B.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C.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D.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6.文学常识填空:

(1)《中国石拱桥》作者,中国家、家。

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

(2)《桥之美》作者,中国家。

(3)《苏州园林》作者,原名,字。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童话集,散文集,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4)《故宫博物院》作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

(5)《说“屏”》作者,家。

【模块二:

精读品赏,联系拓展】(4课时)

第三课时: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学目标】

1.浏览文章,能找到体现事物特征的语句。

2.从文中能找出体现事物特征的语句

【教学内容】

以《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为例,通过分析体现事物特征的具体语句,让学生学会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方法。

拓展阅读:

《高原名城——大理》《灵洁九寨沟》《天津小洋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知识梳理

说明对象是文章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

依据说明对象的的不同可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所谓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1、准确把握说明对象。

常见于事物说明文的考察中。

通常情况下,说明对象可从标题中明显看出,如《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就是“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的说明对象就是“故宫博物院”。

但有些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特别是事理说明文)需要通读全文(包括标题)。

总之,明确说明对象要通读全文(包括标题),依据全文内容回答。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注意抓住文章中放在显著位置的关键句、中心句。

一般说是在篇首或节前,但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

②借助说明内容概括事物特征。

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关键句、中心句,这就需要我们依据全文相关段落去概括了。

③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事物特征。

因为说明方法的运用就是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对说明方法作用的分析反推事物的特征。

三、学习《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1.准确把握说明对象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三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即文章题目。

三篇文章也略有不同,《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分别讲的是一类事物的特点,而《故宫博物院》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中国石拱桥》

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赵州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结构坚固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形式优美

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结构坚固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形式优美

卢沟桥——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历史悠久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结构坚固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拦石柱。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形式优美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

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形式优美

②《苏州园林》

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举例如下: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自然之趣而又不对称的美术画-----完美的图画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看鱼戏莲叶间,如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完美的图画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宝塔型的松柏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都是违背了自然法则而人工修剪出来的,不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点。

③《故宫博物院》

特点——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举例略)

四、学以致用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三篇文章,弄清说明对象,并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1.《高原名城——大理》

特点——大理,美丽、神奇的地方。

2.《灵洁九寨沟》

特点——山水人,三者叠加,方可视为象形文字的“美”字。

这是人与自然的融溶之美。

3.《天津小洋楼》

特点——徜徉在天津的大街小巷,特别是五大道、解放路等街区,好像漫步在世界建筑历史的长廊。

第四课时理清说明文的结构及说明顺序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结构和各种顺序。

2.探究说明顺序在理解说明文内容时的作用。

3.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

《故宫博物院》《观莲拙政园》、《赏菊狮子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帝王宫殿建筑群,举世闻名。

我们可以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黄传惕所写《故宫博物院》看作一篇解说词,下面我们就顺着作者的解说去参观故宫博物院。

二、理清结构层次及说明顺序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概括大意,分析结构

1.

(1):

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2.(2—21):

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3.(22—24):

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理清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二)理清说明顺序

  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建筑?

完成课后练习一

2.作者所使用的方位词

从…往里、沿着、穿过、进了、走进、到了、往北、从…出…就到了

从方位词可以看出作者的立足点在不断变化,这属于“动点观察”。

3.本文说明顺序的特点

以空间说明顺序为主。

这样按照事物的空间分布位置介绍的说明顺序叫作空间顺序。

故宫建筑顺序也是作者的参观路线。

按照由南到北沿中轴线进行。

(三)质疑问难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那样安排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明确:

本文以空间为顺序,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从篇章上讲是按照先总分总的顺序写的。

逐一介绍各个宫殿之前,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对这个建筑群总体和局部的特点,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

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四)师生合作,明确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年代:

古→今;季节:

春→冬;……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空间顺序:

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

逻辑顺序:

概括→具体主要→次要整体→局部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结果→原因)

三、丛书阅读

自由阅读丛书中《观莲拙政园》、《赏菊狮子林》两篇文章,勾画文中的方位名词,理解其说明顺序。

第五课时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文各种说明方法的概念。

2.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教学内容】

以《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学生按照课文学习到的辨析方法来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敦煌漫记》《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万里长城的构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实用性文体——说明文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只要熟悉掌握了方法技巧,我们阅读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二、细读课文,重点分析

1、请男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课文回答:

(1)第一自然段看看第一自然在讲什么?

一段主要介绍了石拱桥的什么特征?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写石拱桥的形状的特征。

→形状的特征是什么呢?

弧形。

→文章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打比方。

→把什么比作什么了呢?

把石拱桥比作了“虹”、“长虹卧波”

2、女生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二自然段作者写了什么呢?

明确答案:

写石拱桥结构的特点

总结:

一二两个自然段介绍了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为了证明这俩个特点,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打比方。

打比方的好处是把石拱桥的特征比作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石拱桥形式美的特点。

三、小组合作,深入研讨

1、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

标志性词语有而、比、和……相比等。

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去体会。

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_______和________的比较,突出强调______(说明对象)的__________特征。

2、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例: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中国石拱桥》

3、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注意标志性词语如可分为……、有几种(类)、一种(类)是……,另一种(类)是……等

《中国石拱桥》

4、举例子  

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注意标志性词语,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等。

例:

我国名胜古迹十分多。

诸如泰山,黄河,故宫,孔府,普陀山,明孝陵,香格里拉等。

5、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

标志性词语有像、是、当作、仿佛、犹如等。

例: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中国石拱桥》

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_______比作________,形象生动地说明了______(说明对象)的__________特征,易于读者理解,增强文章趣味性。

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例: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统筹方法》

7、作诠释

使要说明的事物浅显易懂,概念清楚。

8、摹状貌

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形象,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9、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10、引资料

使要说明的内容更具体充实。

四、联系拓展,丛书阅读

1.丛书阅读:

《敦煌漫记》《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万里长城的构造》

我读了(哪篇)文章,文中(哪句话)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科学具体/生动形象/条理清晰的说明了_______的______的特点.

2.方法归纳: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方法。

  

(2)把握语言标志,“找”出说明方法。

第六课时品析说明文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品析说明文语言。

2.探究关于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突破说明文阅读的能力点。

【教学内容】

以《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为例,学会品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拓展阅读:

《周庄烟雨中》《岳阳楼记》《山·湖·草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的大成。

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曾举办过世界遗产大会。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

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他写的《苏州园林》从欣赏者的角度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析《中国石拱桥》语言

1、学生自选段落自主阅读。

2、小组合作探究语言特点。

3、班内分享探究成果。

A准确性。

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文章精心推敲了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的词语,语言极其讲究分寸。

如:

“(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当时”表时间限制,说明赵州桥的石拱长达37.4米,只是在建成时可以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而不是现在或是别的时间,如果去掉“当时”,说37.4米长的石拱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那简直要贻笑大方的。

又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表程度,“到处都有”体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只有在“几乎”的限定之下才使语意避免了绝对化,更符合客观事实。

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B平实性。

文章生动地说明事物特点,用到了各种说明方法。

或引用古籍,“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知其所以为’”;或列举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或进行解说,“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十一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正是这些平平实实的语言,达到了说而明的效果。

准确性、平实性是《中国石拱桥》说明文语言的显著特点。

(二)品析《苏州园林》语言

1、小组选择段落阅读。

2、小组合作探究语言特点。

3、班内分享探究成果。

A准确性:

本文用词准确,表现在说明事物时表达得很有分寸,留有余地,如:

“从古代的宫殿到现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些句子中副词的使用使语气很肯定,毫不含糊。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这些句子中的副词的使用则很好的避免了绝对化,体现用语的严谨。

再如“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这些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都抓住园林的特点,表达得十分准确。

B生动性:

除使用一些表示修饰、限制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外,课文的语言还较好的做到了生动形象。

比如在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时,用了恰当的动词,避免了呆板,又饶有风趣。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一个“栽”字,足见造园者的匠心,既使是不惹人注目的阶砌小角落也不忽略。

“蔓延”一词写出了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的繁茂,使平板的墙头有了活气。

一个“补”字,又写出匠师们是多么的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还表现在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上,第二段中四个“讲究”构成了动宾式排比句,突出了布局的特色,也加强了语势。

文中还用了对偶句:

“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而大量的比喻方法的灵活运用,更是形象的道出了苏州园林的好处。

这些都使本文的句式多变,文章也更加生动了。

三、丛书阅读

1、说明文就是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要阐释的事理说的清楚明白,达到授人以知的目的。

除了需要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外,还依赖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2、《周庄烟雨中》《岳阳楼记》《山·湖·草原》

请找出以上文章中体现语言准确性的文段或文句,并分析作用或表达效果。

3、展示探究效果。

4、教师总结提升: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表范围:

绝大部分基本上仅……

表数量:

多、有余、不足、极少……

表程度:

非常、几乎、相当很……

表语气:

大约、可能、左右、也许……

【方法探究】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后,那些停在墙上的苍蝇很可能就是一个“秘密武器”。

我们看,你找出的是哪个词哪?

“很可能”一个表示估计的词语。

“很可能”一词表示推测,准确地说明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将来的可能性很大但还只是一种估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归纳】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

释词+带词解句+语言特点。

语言品析要领:

审清题目要求,抓住词语特点,结合具体语境,正反全面考虑!

【模块三:

自主阅读,探究体验】(3课时)

第七课时主题阅读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