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4923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docx

专题2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二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单元时空定位

专题概要: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苏俄(联)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而收效甚微。

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导致苏联解体。

这对苏联及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课标: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新生苏俄政权处于非常时期

(1)内忧:

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2)外患:

帝国主义协约国武装干涉。

(3)经济:

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

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3、内容

4、评价:

(1)积极:

适应了战时的需要,保证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

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错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5、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两种特点,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名师点拨】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

【特别提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⑴经济危机:

①原因:

长期战争、自然灾害。

②表现:

生产下降、物品奇缺、饥饿死亡。

⑵政治危机:

①起因:

强化余粮收集制。

②表现:

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

2、实施标志:

1921年俄共(布)十大的召开。

3、内容

4、评价

5、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特别提醒】新经济政策“新”: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名师点拨】将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允许”

 

[思维导图]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史论1全面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违反经济规律,否定商品货币关系,靠军事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2)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承认商品货币关系,按经济规律办事。

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

①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论;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②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4)经济体制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基本规律,新经济政策之所以成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根源就在于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史论2.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政策

背景

目的

内容

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权困难重重;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工资制。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得以顺利恢复,从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易错分析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当时苏俄生产力的发展。

错误。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1922年,俄国一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余粮可以拿到市场上自由销售。

正确。

1922年,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完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到市场上销售。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立足本国国情,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工农联盟,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考点2“斯大林模式”

课标: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2年苏联成立,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

(2)1925年,苏联经济恢复后,仍是落后的农业国;1928年以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

(3)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点拨:

苏联成立(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共15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最初有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1940年最后加入有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摩尔达维亚。

2、方针的制定及实施

(1)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

(2)目的:

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3)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4、建设成就

(1)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实现了国家工业化;(3)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5、问题:

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太大等。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1929--1937年)

1、原因:

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即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方针的制定:

(1)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目的:

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内容: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大建集体农庄。

(中国三大改造是组建农业合作社)

4、结果:

1937年,超过90℅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4、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5、影响: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三。

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斯大林模式的实质:

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

(1)经济上,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专权;开展大清洗运动;

(3)思想文化上,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否定思想理论、学术文化和艺术创作的多样性。

4、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⑴斯大林模式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

⑵但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⑶被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照般,为各国经济发展埋下隐患,成为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温馨提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思维发散  斯大林模式

史观

结论

文明史观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唯物史观

斯大林模式初期使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但这种生产关系后来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史论1.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原料、资金等便利条件。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史论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标志、特征与教训

(1)原因: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内部---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缺乏民主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标志:

1936年苏联宪法的制定。

(3)特征:

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

(4)经验教训:

国家按计划宏观调控经济,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为筹得工业化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史论3苏联的工业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何不同?

⑴苏联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西方英美等则是从轻工业开始。

⑵苏联的工业化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证多投资多积累,西方则主要靠私人积累。

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西方工业化使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考点3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标: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2)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契机与可能

(3)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错误进行了严厉批判。

2、内容和评价

二..勃列日涅夫改(1964—1982年)

延伸: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

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不大,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三.戈尔巴乔夫改(1985-1991年)

延伸: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温馨提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做法,其政治改革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史论1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1)三次改革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的小修小补。

没有根据国情进行改革,虽从根本上进行了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目的: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内容:

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结果:

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2)改革的启示

①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②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

史论2三个角度理解苏联改革

(1)知识角度: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的根源。

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

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2)新史观角度: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

(3)热点角度:

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

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史论3中国和苏联都进行的改革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1)中国的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中国的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3)中国的改革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发挥了国家职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4)中国的改革坚持国家统一的最高原则。

易错分析1.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共同点之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正确。

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是两国都面临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内部重工业的基础都比较薄弱。

2.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

错误。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1.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2.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

但最终失败。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不佳效果不能说明他们改革是错误的,而是改革的思路错了。

苏联的改革必须果断地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