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5585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19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东城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苏辙《贾诩》(节选),完成8-13题。

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

贾诩言于公曰:

“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

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

”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

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世矣。

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

而曹公以刘琮待之,欲一举而下之,难哉!

使公诚用诩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吴知公无并吞之心,虽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

方是时,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吴。

吴既修好于公,其势必不助刘,而玄德因可蹙矣。

惜乎谋之不善,荆州既不能守,而孙、刘皆奋。

其后公既降张鲁,下汉中,刘晔劝公乘胜取蜀,曰:

“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也。

今举汉中,蜀人震骇,因其震而压之,无不克也。

若少缓之,诸葛亮善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冯险守要,不可犯也。

”公不从而反,天下皆惜晔计之不用。

春秋之际,楚子重伐郑。

晋栾武子救之,遇于绕角。

楚师还,晋师遂侵蔡。

楚人以申息之师救蔡。

晋群帅皆欲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谓武子曰:

“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

”遂全师而归。

夫兵久于外,狃于一胜而轻与敌遇,我怠彼奋,败常十九。

古之习于兵者,盖知之矣。

 用兵之难,盖有怵于外而动者矣。

力之所及,而义不可,君子不为也;义之所可,而力不及,君子不强也。

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

诩曰:

“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

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

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

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

”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是时帝始受禅,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贪得幸胜,未暇虑兵败势屈之辱也。

魏多谋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

诩能言之,可谓不怵于外矣。

(节选自《栾城后集卷九》)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玄德因可蹙矣蹙:

窘迫

B.有度而迟迟:

迟钝

C.狃于一胜而轻与敌遇狃:

贪图

D.皆难卒谋也卒:

终于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若因旧楚之饶B.以兵入吴境

因其震而压之以问贾诩

C.虽未即降D.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吴

虽以天威临之古之习于兵者

10.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5分)

11.根据文意,以下人物中不属于“不怵于外”的一个是(3分)

A.贾诩B.刘晔C.栾武子D.魏文帝

12.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

(6分)

13.《论语·述而》中有: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读了《贾诩》(节选),你认为贾诩是一个可以和孔子“行三军”的人吗?

请说明理由。

(4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8.(3分)D

9.(3分)C

10.(5分)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断对一处得0.5分)

11.(3分)D

12.(6分)

第一次进言:

分析了当前形势,劝说曹操不要马上攻打东吴,而应以安抚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2分)

第二次进言:

分析敌方在“地利”“人和”上的优势以及我方的劣势,劝说魏文帝不可马上攻打吴、蜀。

(2分)

贾诩用兵之道:

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不打无把握的仗。

(2分)

13.(4分)答案要点:

贾诩是能与孔子“行三军”的人。

原因:

①可以和孔子“行三军”的是“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2分);②贾诩是一个用兵谨慎、谋划周密、以图战之必胜的人(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曹公占据荆州,迫使刘琮投降,想要顺长江东下,来攻打孙权。

贾诩对曹公说:

“您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攻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威名远扬,军队的声势浩大啊!

如果凭借昔日楚国的富饶,来供给官兵,抚慰安顿百姓,(那么)江东可以不须劳师动众就平定了。

”曹公没有采纳他的计策,率军进攻吴地,最终在赤壁兵败。

正当这时候,孙氏占据江东已经三代了。

地势险要并且百姓归附,贤才被任用,诸葛孔明认为可以和(孙权)结盟却不可以图谋(夺取他的地盘)。

可是曹公用(对待)刘琮(的办法)对待他,想要一战就攻下孙吴,太难了!

假使曹公果真采纳贾诩的建议,稳坐荆州,派能言善辩的使者拿着(曹操的)书信与孙吴建立友好(关系),孙吴了解曹公没有兼并侵吞的心思,即使不立即投降,他也不会刀兵相见,(这)可以说是一定的。

正当这时候,刘玄德正凭穷途末路者的身份向孙吴借兵。

孙吴(如果)已经与曹公缔结友好(关系),那形势下一定不会帮助刘备,那么刘玄德就应该(陷于)窘迫了。

可惜啊谋划得不好,荆州没能守住,而孙权、刘备都很振奋。

那以后曹公迫降了张鲁,夺取了汉中,刘晔劝说曹公趁着胜利的气势夺取蜀汉,说:

“刘备是人中豪杰,有器量却迟钝,占据蜀地时间较短,蜀人没有(完全)归附(他)。

现在攻占汉中,蜀人震动惊惧,趁着他们惊慌失措而镇压他们,没有不成功的。

如果(行动)稍微延缓一些,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并且做了丞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并且做了将军,蜀人已经安定下来,凭借险要地势守卫要害之地,(就)不可以(再)攻打了。

”曹公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就回去了,天下都惋惜刘晔的计谋没有被采纳。

春秋的时候,楚国子重讨伐郑国。

晋国栾武子去救郑国,(两军)在绕角相遇。

楚国军队退走,晋军就进攻蔡国。

楚将率领申、息两地的军队救蔡国。

晋国的众位将军都想出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对栾武子说:

“我们来救郑国,楚国军队不出战,我们就来到这里(攻打蔡国),已经是转移(进攻目标)而杀戮。

攻击没有完成,又激怒楚国军队,开战(的话)一定打不赢,即使打赢了也不光彩,如果不能战胜楚军,就是更大的耻辱,不如回去吧。

”于是保全军队归国。

军队长时间在外(征战),贪图一次胜利就轻率地与敌人交战,我方疲惫敌方士气昂扬,失败常常是十次中有九次。

古来熟悉兵法的人,大概(都)明白这一点啊。

用兵的难点,在于被(军情)以外的(因素)影响而(盲目)行动。

力量能够达到,可道义不允许,君子不打(这样的仗);道义上可以做,可力量达不到,君子不勉强打(这样的仗)。

魏文帝刚接受汉禅位(的时候),想对孙吴、蜀汉用兵,拿这事问贾诩。

贾诩说:

“吴、蜀虽然都是不起眼的小国,(但都)仗恃地势险阻。

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明白虚实大势,陆逊懂得军事形势。

(他们)占据险要地形守卫要害之地,都很难一下子图谋(得手)。

用兵的规律,先有胜算再出兵,估量敌人的力量(再)调兵遣将,所以用兵(的时候)不会失算。

我私下里忖度群臣,没有人是孙权、刘备的对手,即使借助天子的威势面对敌人,(我也)看不到完全胜利的形势。

”魏文帝没有听从(贾诩的话),于是发动江陵之战,士兵死伤很多。

此时魏文帝刚接受禅位,想凭借武功向四境炫耀自己的力量,贪图侥幸得到胜利,没有时间考虑打败仗(后)(国家)处于劣势的羞辱。

魏国(有)很多谋臣,大概一定有明白这个道理的,可是都不敢进言。

贾诩能说出这些话,可以说是不被(军情)以外的(因素)影响而(盲目)行动了。

海淀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

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

轼在杭州,与其子世雄为僚,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峭峙有不回之势。

孔子曰:

“仁者其言也初。

”今君倚之书,盖诩云。

(取材于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

“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

”此非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旴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

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取材于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注释】①永禅师:

释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亦擅长书法。

②欧阳率更:

欧阳询,其楷书被称为“率

更体”。

③柳少师:

柳公权,书法家,曾为太子少师。

④颜:

即颜真卿,书法家。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有工拙工:

精巧

B.体并众妙并:

兼具

C.率更貌寒寝寝:

丑陋

D.正称其貌耳称:

称赞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识其奇趣B.尤工于小楷

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本出于颜

C.而能自出新意D.其言心正则笔正者

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说话有能言善辩与口齿木讷之分,而君子、小人的气质是不能遮掩的

B.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

于是得以观赏钱公之子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

C.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永禅师书法精妙到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

D.不知人情随想见

小人不懂得人的情绪会随着想法在所写的字上显现出来

11.下列评论书法的诗句,其评论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A.心正能教笔不欹,古来书法独公知。

B.浩然之气塞天地,书法悟入葡萄宫

C.儿童不识草书法,但见满纸鳅蛇结

D.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

12.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中苏轼对书法的评论,谈谈你对中学生学习书法的认识。

(5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3分)

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

(取材于苏轼《跋欧阳文忠公书》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8.(3分)D

9.(3分)D

10.(3分)B

11.(3分)C

12.(5分)评分要点:

准确理解苏轼观点(2分),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1分),并加以分析(2分)。

13.(3分)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

(每断错一处扣0.5分,断错五处扣3分)

译文:

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书写端方大气的字,(字)神采焕发,俊逸不群,笔墨饱满润泽。

后人观赏他的字,如同看到了他明亮的双眸、丰满的面颊,从容自如的举止。

附录: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

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但君子、小人的神态是无法掩饰的。

说话有能言善辩与口齿木讷之分,而君子、小人的气质是不能遮掩的。

书写有精巧、拙劣之分,而(观其字可见的)君子、小人之心是不能混淆的。

钱公虽然没学过书法,但看他的字,可知他是挺拔特立、忠诚守信、知礼明义之人。

我在杭州,与他的儿子世雄是同僚,于是得以观赏钱公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石上的字)有遒劲峭拔的气势。

孔子说:

“仁者出言谨慎。

”现在观君倚的书法,大概就能见出其为仁者吧。

(二)

释智永的字,笔力深沉稳健,字体兼具众体之妙,精妙到了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

如同读陶渊明的诗,初读好似平淡无奇,反复吟诵,才能品出它的奇妙意趣。

现在法帖中有道“不具释智永白”的,误收在了王羲之部中,但也并非释智永的字。

说“谨此代申”,这是唐末五代流行之语罢了,而且字也不精巧。

欧阳询的字,美观紧严超出众人,(他)尤其擅写小楷,朝鲜派使臣求购他的字,高祖感叹说:

“他们看欧阳询的字,以为他是身材健壮高大之人。

”这就是不懂书法的缘故。

大凡字如其人,欧阳询相貌丑陋,聪明过人,现在看他的字,刚硬峭拔规矩严谨,这正与他的相貌相符。

柳公权的字,本承袭颜真卿,却又能自出新意,一字可价值百金,此话不假。

他说为人正直写字就端正,并非只是一句委婉的规劝,道理本就如此。

世上的小人,字虽然写得精美,但其神情终不免会有逢迎谄媚之态,不懂得人的情绪会随着想法在所写的字上显现出来,就像韩非子所说的“邻人疑斧”,或许真就是这样?

但到让人看见他所写的字还是会厌恶他的地步,那么其人品就可想而知了。

丰台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孙子集注序

(明)谈恺

欧阳文忠公撰《四库书目》,言《孙子》注二十余家。

予所见仅此:

汉有曹操,唐有杜牧、李筌、陈皞、孟氏、贾林、杜佑,宋有张预、梅尧臣、王皙、何氏。

诸家多托之空言,而曹操则见之行事者也。

操尝别为《新书》,诸将征伐,即以《新书》授之,从者胜,违者负。

今《新书》不传,而见于《李卫公问答》者,机权应变实本之《孙子》。

其注多隐辞,引而不发。

操之所以如鬼也。

杜牧《自序》云:

“孙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有败,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

予解犹盘中走丸,横斜曲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知丸之不能出于盘也。

”牧未尝用兵,观其与时宰论兵二书,谓尚古兵柄本出儒术,援古证今,若绳裁刀解。

陈皞注多指谪杜之谬误。

人各有见,未必为樊川【1】病也。

李筌注依《太乙遁甲》,杂引诸史以证《太乙遁甲》,与今所存书往往不同。

意古书散逸久矣,孟氏、贾林、杜佑,即唐纪燮所集者。

张预取历代名将用兵制胜合《孙子》者,编次为传,于《孙子》多所发明。

梅尧臣注,文忠公谓其当与“三家”并传,晦翁【2】有定论矣。

孟氏、贾林、王皙、何氏,虽言人人殊,而皆于观者有所裨益。

此注之所以集也。

夫兵,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者也。

然不素习于承平之时,而姑试于有事之日,吾不知其可也。

故生而悬弧【3】,长而习射,冬而讲武,凡人之所当知者也。

诗云:

“文武吉甫【4】,万邦为宪。

”孔子曰: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又曰:

“我战则克。

”圣人之所以教者也。

余夙有四方之志,每涉猎群书,而尤嗜《孙子》。

《孙子》上谋而后攻,“修道而保法”;论将则曰:

“仁”“智”“信”“勇”“严”,与孔子合。

至于战守、攻围之道,批抗、捣虚之术,山林、险阻之势,料敌、用间之谋,靡不毕具。

其它韬钤机略,孰能过之?

然其言约而该,近而远,未易窥测。

今观诸家所注,或本隐以之显,或由粗而识精,或援史而证之以事,或因言而实之以人,于是《孙子》之微词奥义彰彰明矣。

故曰《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旨哉言乎!

予奉命督军虔台,进武弁及生儒问之,无有知是书者。

故授之以梓,以广其传。

(节选自《十一家注孙子》)

注释:

[1]樊川:

杜牧,号樊川居士。

[2]晦翁:

朱熹,号晦庵,晚称晦翁。

[3]悬弧:

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则于门左挂弓一张。

[4]吉甫:

人名,尹吉甫,有文德武功。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必为樊川病也病:

毛病,缺点

B.虽言人人殊殊:

特别

C.靡不毕具靡:

没有

D.然其言约而该该:

完备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见于《李卫公问答》者而姑试于有事之日

B.其注多隐辞勘其事迹

C.知丸之不能出于盘也凡人之所当知者也

D.计于临时然不素习于承平之时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操尝别为《新书》,诸将征伐,即以《新书》授之,从者胜,违者负

曹操曾另外写成《新书》,手下将领外出征战时,就送一本《新书》给他,将领如果按《新书》做了就胜利,违背了就失败

B.观其与时宰论兵二书,谓尚古兵柄本出儒术,援古证今,若绳裁刀解

阅读他和当时宰相讨论军事的两本书,说上古的军事思想原本出自儒学,援引古事来证明今事,像用绳墨量裁用刀划解一样清楚

C.张预取历代名将用兵制胜合《孙子》者,编次为传,于《孙子》多所发明

张预选取在带兵打仗获胜方面迎合《孙子》观点的历代名将,依次给他们编写传略,在研究《孙子》上多有发明创造

D.故曰《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旨哉言乎

所以说,《孙子》十三篇文章,不只是军人的基本用书,文人也应当尽心学习,这句话有深厚的意旨啊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诸家多托之空言,而曹操则见之行事者也。

②故授之以梓,以广其传。

12.简要概括文中所说的《孙子》十一家注中曹操、陈皞、李筌这三家注的特点。

(6分)

13.请结合文意说说“《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的理由。

(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8.(3分)B【殊:

不同】

9.(3分)C【取独/助词,不翻译/助词】

10.(3分C【“迎合”“发明创造”错】

11.(4分)答案示例:

答案示例:

②各家(作注)大多凭借虚而不实的空话,而曹操(作注)却见诸实践行动上。

②所以把这本《孙子集注》交付印刷出版,来让它流传得更加广泛。

【评分标准:

每翻译对一句得2分,意思符合即可】

12.(6分)答案示例:

注家

曹操

陈皞

李筌

特点

1.见解来自亲身实践的体会。

2.表达隐晦含蓄。

3.多启发引导不直接生发。

1.多指摘杜牧注中所谓的“谬误”。

2.但也只是一家之言。

1.依据《太乙遁甲》给《孙子》作注,再又多方引用各种史料证明《太乙遁甲》。

2.形式与众不同。

【评分标准:

任选其中的两处例子,每一处3分;意思符合即可】

13.(5分)答案示例:

《孙子》是武人的圣经。

在军事谋略的论述上没有不完全阐述出来的。

任何其他人的论述都无法超越它。

而且语言简约完备,言近旨远。

《孙子》同时又是人生根本的指导用书。

书中在论述将领的要求时大量论述了“仁”“智”“信”“勇”“严”的思想,堪与孔子的《论语》相比,堪称为人处世之道。

《孙子》的军事谋略思想在方法论上具有普遍适用性,无论为武为文都具有启发意义。

【评分标准:

原因2分,表现3分;意思符合即可】

附录

《孙子集注序》参考译文

欧阳修文忠公撰写的《四库书目》,提到(为)《孙子》作注的有二十多家。

但我所见到的只有这些:

汉朝有曹操,唐朝有杜牧、李筌、陈皞、孟氏、贾林、杜佑,宋朝有张预、梅尧臣、王晢、何氏。

各家(作注)大多凭借虚而不实的空话,而曹操(作注)却见诸实践行动上。

曹操曾另外写成《新书》,手下将领外出征战时,就送一本《新书》给他,将领如果按《新书》做了就能胜利,违背了就会失败。

现在《新书》没有流传下来,却在《李卫公问答》里有所表现,《新书》中有关机谋权变方面的论说实际上都源自于《孙子》。

曹操作注大多是隐晦不明的说辞,只引导启发不作具体明确的阐述。

这就是曹操犹如鬼魅一般的地方。

杜牧在自序中说:

“孙武死后总共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带兵打仗的人有成功也有失败的,考察一下他们的行事轨迹,都与孙武所写的这本《孙子》的论判一一相互对应,好像圈印模刻出来一样,一点都没有差错。

我(对《孙子》要义)的理解就好比在盘子里滚动的圆丸,圆丸在盘中横斜曲直到底怎么走,只能临时推想,不能完全知道所有情况;一定能完全推知判断的,只有知道这圆丸不能跑出盘子这一点。

”杜牧未曾带兵打仗,阅读他和当时宰相讨论军事的两本书,说上古的军事思想原本出自儒学,援引古事来证明今事,像用绳墨量裁用刀划解一样清楚。

陈皞作的注多指摘杜牧注解的谬误。

只不过人各有所见,这些指摘未必就是杜牧的错误。

李筌作的注依据《太乙遁甲》,又多方引用各种史料来证明《太乙遁甲》,与现在留存下来的《孙子》注书往往不一样。

估计古书散失很久了,孟氏、贾林、杜佑的注,是后来唐代纪燮所汇集的。

张预选取在用兵打仗获取胜利方面观点跟《孙子》相合的历代名将,依次给他们编写传略,并(据此)对《孙子》多有生发阐明。

梅尧臣作的注,欧阳修认为他应当跟曹操、杜牧、陈皞三家权威的注一并流传后世,这一点朱熹已经有定论了。

孟氏、贾林、王晢、何氏他们虽然说辞个个不同,各有各的意见,但对阅读研究的人都会有所补益。

这也就是这些注能够汇集的原因。

用兵,是件凶险的事情,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它。

然而,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不去平素练习,却在突发战事的时候姑且试用,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可以的。

所以,(家庭里)生了男孩就在门左悬挂一张弓(以示尚武),(男孩)长大了就练习射箭,冬闲之时就退而在家讲习武艺,这是一般人都应当知晓的。

《诗经》里说道:

“有文德武功之臣尹吉甫,其才略可为万国之法。

”孔子说:

“有文治的事,一定也会有军事上的准备。

”又说:

“我(方)只要打仗就一定要胜利”。

这些都是圣人教导我们的。

我平素就有纵横四方的志向,每每博览群书,但尤其嗜读《孙子》。

《孙子》以谋划为上而以军事进攻为后,修明政治,确保各项法制的贯彻落实,论起将领(来)就要谈仁、智、信、勇、严,这些思想与孔子是相合的。

至于出击防守、进攻包围的策略,抓住敌人的要害而乘虚而入的手段,山林险阻地势的借助利用之方法,预判敌情使用离间的谋略,书里没有不完全呈现的。

其他人军事上的机谋韬略,谁能够超得过它呢?

但是,《孙子》的语言简约而又完备,话说得浅近而意旨却很深远,不容易窥测探寻。

现在我看各家给《孙子》作的注,有的着眼于在原文隐藏的地方让它显豁,有的着眼于在粗略的地方让人们看到它的精细,有的援用历史事实来证明它所说的道理,有的依照言论而用具体的人来实证它,这样,《孙子》里面含义隐约的词语、深奥的意思就都彰显明白了。

所以说,《孙子》十三篇文章,不只是军人的基本用书,文人也应当尽心学习,这句话有深厚的意旨啊!

我接受军令到虔台督军,交往武官和书生,询问他们,结果没有人知道这本书。

所以把这本《孙子集注》交付印刷出版,让它流传得更广泛。

昌平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管子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

故农者,天下之本也。

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

而今之为吏者不然,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

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

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此甚可叹也!

夫三代之为国,公卿士庶之禄廪,兵甲车牛之材用,山川宗庙鬼神之供给,未尝阙也,是皆出于农,而民之所耕,不过今九州之地也。

今固尽有向时之地,而制度无过于三代者。

昔者知务农又知节用,今以不勤之农赡无节之用。

非徒不勤农,又为众弊以耗之。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

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

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

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古者计口而受田,家给而人足。

井田既坏,而兼并乃兴。

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

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

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

夫此数十家者,素非富而畜积之家也,其春秋神社、婚姻死葬之具,又不幸遇凶荒与公家之事,当其乏时,尝举债于主人,而后偿之,息不两倍则三倍。

尽其成也,出种与税而后分之,偿三倍之息,尽其所得或不能足。

民有幸而不役于人,能有田而自耕者,下自二顷至一顷,皆以等书于籍。

而公役之多者为大役,少者为小役,至不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