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12501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教师版.docx

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18海淀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

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

“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

”时苏子美在坐,颇骇怪,曰:

“皂隶如此野很,其令可知。

”蒋曰:

“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

“县令果健者。

”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

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扬州,简重少所许可。

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

人有谓有章曰:

“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

”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

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

“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

”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

绎亦不谕其由,曰:

“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

”有章曰:

“元未曾发封。

”又曰:

“无乃笔札不严?

”曰:

“有章自书,极严谨。

”曰:

“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忤耳。

”乃往见文肃而问之:

“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

”公曰:

“不曾读,已还之。

”绎曰:

“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

”公曰:

“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

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

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

切记之,他日可验。

”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

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

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

未几,卒于京师。

文肃阅人物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景祐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

主判官方进呈,上忽问:

“此人名‘次公’者何义?

”主判官不能对,是时庞庄敏为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从官长上殿,乃越次对曰:

“臣尝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盖以‘霸’次‘王’也。

此人必慕黄霸之为人。

”上颔之。

异日复进讞,上顾知院官问曰:

“前时姓庞详议官何故不来?

”知院官对:

“任满,已出外官。

”上遽指挥中书与在京差遣,除三司检法官,俄擢三司判官,庆历中,遂入相。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上:

指宋仁宗。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刁绎亦不谕其由谕:

告诉,告知

B.明年除馆阁校勘除:

任命授职

C.乃越次对日等次职位次:

等次,职位

D.上颔之颔:

点头,指同意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令可知其孰能讥之乎

B.乃为一简答之,方去甚器重者方召一饭

C.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今乃不读其诗

D.乃往见文肃而问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为之延誉

于是为他传扬声誉

B.简重少所许可

简静持重,(对人)少有称许、肯定

C.诗中得无激触否

诗中恐怕没有什么地方激发、触动他吧

D.盖以“霸”次“王”也

大概是因为把严苛的执法放在宽仁的王道之后了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②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

13.根据文意概括回答蒋堂和宋仁宗是如何察人的。

(4分)

14.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盛文肃对夏有章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并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看法。

(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9.(3分)A10.(3分)B11.(3分)C

12.(7分)

不是这样,县令一定是个能干的人,能让属下不敢怠慢他的命令到如此程度。

【评分标准】共3分。

“不然”“健”“慢”翻译正确,各1分。

有章完全没有料到(会这样),就去拜见通判刁绎,详细说出事情的原委。

【评分标准】共4分。

“殊”“不意”“具”“所以”翻译正确,各1分。

13.(4分)参考答案:

蒋堂通过一个仆从的表现,推测他的上级是个能干的人。

(2分)

宋仁宗通过庞庄敏的言行,判断出他是一个有才干的人。

(2分)

14.(5分)参考答案:

(2分)第一问:

盛文肃起初特别欣赏夏有章,后来转为冷淡、拒绝相见(对他感到失望)。

(3分)第二问:

【评分标准】可赞成,可反对。

阐释理由,视合理程度分“上、中、下”三档赋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蒋堂侍郎任淮南转运使时,下属各县按惯例送来祝贺冬至的书信,都是递交贺信后就回去。

只有一个县令派来的人不肯离去,一定要索取回信,属员要他走一概不听,以致呵斥驱赶也不走,说:

“宁可冒犯大人,拿不到回信不敢回县城。

”当时苏舜钦在座,感到特别吃惊和奇怪,就说:

“做仆从的如此蛮横无理,那县令可想而知。

”蒋堂说:

“不是这样的,县令一定是个能干的人,能使人不敢怠慢他的命令到如此程度。

”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答复他,那差役才离去。

舜钦回到吴中一个多月后,收到蒋堂的来信说:

“那县令果然是一位能干的人。

”于是为他传扬声誉,后来终于成为名臣。

有人说那位县令就是(后来的)天章阁待制杜杞。

盛文肃以尚书右丞之职任扬州知州,简静持重而对人少有称许、肯定。

当时夏有章从建州司户参军升任郑州推官,路过扬州,文肃忽然称赞他有才能风度,第二天备酒招待他。

有人对有章说:

“盛公未曾宴请过路过的客人,特别器重的人才款待一顿饭。

”有章感激盛公的情意,另一天作了一首诗感谢他,到旅店住下后,先让人拿着他封好的诗笺进门递交。

盛文肃拿到诗函没有开封,当即还给了来人,让人回复有章说:

“我(盛度)已衰老无用,不用看这诗了。

”(夏有章)不再有能见到盛文肃的机会。

夏有章完全没有料到(会这样),就去见通判刁绎,详细说出事情的原委。

刁绎也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说:

“盛公性格不那么随和,诗里该不会有什么地方触怒他了吧?

”有章曰:

“(他)原本就没开封。

”刁绎又说:

“恐怕是信封写得不讲究吧?

”有章说:

“是我亲笔写的,非常严谨。

”刁绎说:

“这样看来,一定是奉命给你办事的人对盛公有所冒犯了。

”于是(刁绎)去见文肃并问他:

“夏有章今天献的诗怎么样啊?

”盛公说:

“没有看,已经退还给他了。

”刁绎说:

“您先前十分厚待有章,现在却连他献的诗都不看,为什么呢?

”盛公说:

“起初见他风度不俗,以为必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才。

今天见他诗封上竟自称‘新圃田从事’,当个幕僚就如此不稳重。

你只管看吧,必定就当到这个职位了,他已志得意满。

千万记住我的话,今后可以验证。

”贾文元当时任参知政事,与夏有章有故旧关系,就荐举他做馆职。

有诏令,等到任一年后参加考试,第二年被授为馆阁校勘。

御史揭发了他以往的过失,于是取消对他的任命,改任国子监主簿,仍兼带郑州推官的职名。

没过多久,(有章)就在京城去世。

文肃观察人物多像这样,不再依仗其它什么方法。

景佑年间,审刑院判案,有使臣何次公整理上报的案卷,主判官刚呈上去,皇帝忽然问道:

“此人名次公是什么意思?

”主判官答不上来,当时庞庄敏正担任殿中丞审判院详议官,跟随长官上殿,就越级应答说:

“臣曾经读过《前汉书》,黄霸字次公,大概是因为把霸道严苛放在宽仁王道之后了。

这位何次公一定是仰慕黄霸的为人。

”皇帝点头称是。

另一天又递呈案卷,皇帝对审刑院主判官说:

“前些日子那个姓庞的详议官,今天为什么没来?

”主判官回答说:

“他在京中任期满了,已经外派做官去了。

”皇帝急忙命令中书省给(庞庄敏)安排京城的职务,(先是)任命他为三司检法官,不久又提升为三司判官,庆历年间,当上了宰相。

2018朝阳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槐里先生传

戚澜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秘图湖之后。

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号槐里子,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

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

曾祖性常与其弟秉常、敬常俱以文学显名国初,而性常以广东参议死于苗之难。

父遁石翁,以德学为世隐儒。

先生自为童子,即有志圣贤之学。

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及宋诸大儒之说。

时朝廷方督有司求遗逸,部使者闻遁石翁之名,及门迫起之,不可得。

见先生,奇焉,谓遁石翁曰:

“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宁能以子代行乎?

”不得已,乃遣先生备邑庠弟子员。

时教谕程晶负才倨傲,奴视诸生,见先生,辄敬服,语人曰:

“此今之黄叔度【1】也。

”岁当大比,邑有司首以先生应荐。

比入试,众皆散发袒衣,先生叹曰:

“吾宁曳履衡门矣。

”遂归,不复应试。

  宣德间,诏中外举异才堪风宪者,破常调任使之。

时先生次当贡,邑令黄维雅重先生,为之具行李,戒仆从,强之应诏。

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

既而遁石翁殁,又当贡,复以母老辞,让其友李生文昭。

而躬耕受徒,以养其母。

母且殁,谓先生曰:

“尔贫日益甚,吾死,尔必仕。

毋忘吾言!

”已终丧,先生乃应贡,入南雍【2】。

祭酒陈公敬宗闻先生至,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

明年,荐先生于朝。

未报,而先生殁。

  先生仪观玉立,秀目修髯,望之以为神人。

无贤愚戚疏,皆知敬而爱之。

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

尝谓其门人曰:

“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哂然无入而不自得【3】,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

先生与先君冷川先生友,先君每称先生所著《易、春秋说》《周礼考正》,以为近世儒者皆所不及;与人论人物,必以先生为称首。

澜时为童子,窃志之。

然从先君宦游于外,无因及门也。

今兹之归,先生殁已久矣。

就其家求所著述,仅存《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易、春秋说》《周礼考正》者,则先生之殁于南雍,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已尽亡之矣,呜呼惜哉!

先君幼时,尝闻乡父老相传,谓王氏自东晋来盛江左,中微且数百年,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

而先生亦竟不及用,岂尚在其子孙耶?

(取材于《王阳明全集》)

注:

【1】黄叔度:

东汉著名贤士。

【2】南雍:

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

【3】无入而不自得:

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

9.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门迫起之起:

起用

B.比入试比:

等到

C.无贤愚戚疏戚:

亲近

D.已尽亡之矣亡:

死亡

1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

然从先君宦游于外

B.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

无因及门也

C.为之具行李

为其同舍生所取

D.强之应诏

则先生之殁于南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宁能以子代行乎

怎么能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呢

B.吾宁曳履衡门矣

我宁愿拖着鞋子在草房呆着啊

C.破常调任使之

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

D.中微且数百年

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晶恃才傲物,看见槐里先生却非常尊敬佩服,并极力赞扬先生为贤士。

B.槐里先生有多次机会可以入仕,但是都推让了,后因母亲遗愿应举入仕。

C.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槐里先生,并向朝廷推荐他。

D.文中善筮者认为,王氏家族会出现的大儒者,就是已被任用的槐里先生。

1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

②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

14.文中第三段槐里先生表达了对曾点之志的认同,请结合槐里先生所说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槐里先生认同的原因。

(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9.(3分)D(亡:

散失)

10.(3分)A介词,在(B副词,于是,就;名词,缘由C介词,替;“为……所”表被动;D代词,他;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3分)A(愿意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吗)

12.(3分)D

13.(6分)

①先生以双亲年老为由坚决地推辞,就推让给朋友汪叔昂。

②言行一贯(或言行一致)把古代圣贤之人作为榜样。

14.(6分)(评分标准:

概述曾皙之志3分,结合句子内容分析3分)

答案要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之志是:

在春天,穿着春服,长幼相携,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享受春风,表现出他对融入自然、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槐里先生认为领悟“曾点之志”就可以做到淡泊功名,微笑地面对任何处境,洒脱自得,所以他认同。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住在秘图湖的后面。

他的先辈曾经在门前种植了三株槐树,自号槐里子,学者于是就称他为槐里先生。

先生的始祖是晋朝右将军王羲之。

曾祖性常与弟弟秉常、敬常都因为文学在建国之初扬名。

王性常以广东参议之职死在苗祸之中。

父亲遁石翁凭借品德和学问成为当世隐者。

先生自从成为童生,就有志于圣贤之学。

十四岁的时候,就精通《四书》《五经》和宋代很多大儒者的学说。

当时,朝廷正督促有关官员寻访遗世的隐逸之人,御史听闻遁石翁之名,就到家里要强迫起用他,没有成功。

看见了先生,认为他是个奇才,就对遁石翁说:

“您不屑于就任,惩罚就将到您自身了,愿意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吗?

”不得已,才让先生成为县学生员。

当时的教师程晶,自负有才学,态度倨傲,看见先生就很尊敬佩服,对人说:

“这是当今的黄叔度啊。

”当年应该有乡试,县邑官员首先推荐了先生去应举。

等到考试之时,众生衣冠不整,先生感叹说:

“我宁愿拖着鞋在草房呆着啊。

”于是就回去了,不再去应试。

宣德年间,朝廷诏令朝廷内外推举可担任风宪官的优异人才,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

当时先生按年次应当参加选拔贡士的考试,县令黄维一向看重先生,为他准备行李,安排仆从,强迫他应诏。

先生以双亲年老为缘由,坚决推辞,就推让给自己的朋友汪叔昂。

不久,遁石翁去世,先生又应当参加选拔贡士的考试,又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推让给自己的朋友李文昭;而自己躬身耕种,教授学生,来赡养自己的母亲。

他母亲将要去世的时候,对先生说:

“你越来越贫穷了,我死了,你一定要去为官,一定不要忘记我的话!

”等到办完丧事,先生才去应试,进入到南京的国子监。

国子监祭酒陈敬宗听闻先生到来,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他,使他不用列于弟子之列。

第二年,又向朝廷推荐先生。

还没有得到消息,先生就去世了。

先生仪表堂堂,眉清目秀,长长的髯须,远远望见让人以为是神仙。

无论贤能愚蠢、亲近疏远,(先生)都知道敬重并且爱护他们。

言行一贯把古代圣贤之人作为榜样。

曾经对自己的学生说:

“学者能够领悟曾点的想法,就会微笑着,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对功名利禄无动于衷,(其他的)都不值得说了。

先生和先父冷川先生为友,先父每每称赞先生所著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都认为是近代儒者比不上的,和别人谈论起人物,也一定称先生为首位。

我当时为童生,偷偷记住了这些。

然而,跟随先父宦游在外,没有缘由到先生家门。

现在回来了,先生已经去世很久了。

去先生家里讨求他的著作,仅存下《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因为先生在国子监去世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都不在旁边服侍,被他同屋的学生拿走,已经都散失了,这真是太可惜了!

先父年幼的时候,曾经听闻乡里父老传言,说王氏从东晋以来在江左兴盛,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了。

元代有位擅长占卜的隐士,与先生的先人交往,曾经说他的后人里会出现一位名扬天下的大儒者,意思大概指的是先生。

而先生也最终没有被任用,难道(大儒者)还在他的子孙中(出现)吗?

2018丰台二模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何基,字子恭,婺州金华人,父伯熭为临川县丞,而黄干适知其县事,伯熭见二子而师事焉。

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

于是随事诱掖,得闻渊源之懿,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其通,未尝参以己意,立异以为高,徇人而少变也。

凡所读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

朱熹门人杨与立一见推服。

来学者众,尝谓:

“为学立志贵坚,规模贵大,充践服行,死而后已。

读《诗》之法,须扫荡胸次净尽,然后吟哦上下,讽咏从容,使人感发,方为有功。

”谓:

“以《洪范》参之《大学》《中庸》,有不约而符者。

”谓:

“读《易》者,当尽去其胶固支离之见,以洁净其心,玩精微之理,沉潜涵泳,得其根源,乃可渐观爻象。

”盖其确守师训,故能精义造约。

王柏既执贽为弟子,基谦抑不以师道自尊。

柏高明绝识,序正诸经,弘论英辨,质问难疑,或一事至十往返,基终不变以待其定,尝曰:

“治经当谨守精玩,不必多起疑论。

有欲为后学言者,谨之又谨可也。

”基淳固笃实,绝类汉儒。

虽一本于熹,然就其言发明,则精义新意愈出不穷。

基文集三十卷,而与柏问辨者十八卷。

郡守赵汝腾守婺,延聘请讲,辞不就。

复首荐于朝,又率名从官列荐。

通判郑士懿、守蔡抗、杨栋相继以请,皆辞。

景定五年,诏举贤,特荐基与建人徐几,同被命添差婺州学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力辞未竟,理宗崩,咸淳初,授史馆校勘兼崇政殿说书,屡辞,改承务郎,主管西岳庙,终亦不受也。

卒,年八十一。

国子祭酒杨文仲请于朝,谥文定。

所著《大学发挥》《中庸发挥》《大传发挥》《易启蒙发挥》《通书发挥》《近思录发挥》。

  (取材于《宋史》)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黄千适知其县事  适:

恰好

B.于是随事诱掖  掖:

扶持

C.王柏既执贽为弟子  贽:

礼物

D.延聘请讲  延:

延长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未尝参以已意  以《洪范》参之《大学》《中庸》

B.立异以为高  有欲为后学言者

C.来学者众  而与柏向辨者十八卷

D.虽一本于熹  国子祭酒杨文仲请于朝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基悚惕受命

何基敬畏地接受了黄干的教诲

B.治经当谨守精玩,不必多起疑论

研习经书应当谨慎持守精心玩味,不必多发疑论

C.又率名从官列荐

又率领一名下属反复推荐

D.兼丽泽书院山长,力辞未竞,理宗崩

(何基被推荐)兼任丽泽书院山长,坚辞未成时,理宗去世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分)

①凡所读无不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

②盖其确守师训,故能精义造约。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何基拜临川知县黄干为师,遵从师命,刻苦努力,精研深思,深得儒家经典精髓。

B.杨与立是朱熹的弟子,见到何基后非常佩服他的才华;向何基求学的人也非常多。

C.王柏拜何基为师,质疑问难,有时一件事要往返十次,王柏总是等待何基来决定。

D.何基为人淳厚笃实,潜心研究学问,教授门生,不遗余力,赢得当时人的尊敬。

14.何基治学有方,成果颇丰,从他身上可以学到哪些治学之道?

 请你用自己的话予以概括。

(5分)

 

15.何基谈论读《诗》时,强调能感悟兴发才算有效果。

《论语》中多处也谈论读《诗》,与之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B.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C.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D.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9.D(3分)

10.A 介词,拿,用。

(B.动词,作为;介词,替,给。

C.代词,…的人;代词,…的.D介词,自,从;介词,向。

) (3分)

11.C (又率领知名部下共同推荐) (3分)

12.①凡是他读过的书没有不加以标注断句,意义显明,有时不需论说而自现。

(共3分。

句意正确,一句1分。

②因为他坚守师训,所以才能精通义理达到简约。

(共2分。

句意正确,一句1分。

13.C (“王柏总是等待何甚来决定”不准确) (3分)

14.答案要点:

①刻苦坚持②遵从师命③精研深思④亲身实践⑤标点批注⑥反复吟诵⑦古籍參照⑧力避肢解⑨玩味精微 ⑩格局宏大(5分,一点一分,答出其中任何五点即给满分。

意思对即可。

15.B (3分)

[参考译文]

  何基字子恭,婺州金华人,父亲伯熭为临川县丞时,黄干正好主持县事,伯熭让两个儿子拜见并师从读书。

黄干告诉他们一定要真心实地刻苦下功夫才能行,何基敬畏受命,于是黄干随时随地地引导扶持,何基深得学术精髓。

对于微言典义,他精研深思,平心静气,以待通解,未曾参以己意,标新立异,依从他人而稍加改变。

凡是他读过的书无不加以标注断句,意义显明,有时不需论说而自现。

朱熹的门人杨与立一见而佩服。

向他从学的人很多,他曾经说:

“为学立志贵在坚定,格局贵在宏大,践履服行,死而后已。

读《诗》的方法,必须尽扫胸中杂念,而后吟哦讽咏,意态从容,使人感悟兴发,这才算得有功。

”他说:

“用《洪范》参验《大学》《中庸》,有的地方不约而同。

”他说:

“读《易》,应当尽去固执闭塞支离破碎的见解,使自己的心恢复洁净,玩味精微的义理,潜入其中深入研究,得其根源,能渐观爻象。

”因为他坚守师训,所以才能精通义理达到简约。

王柏执弟子礼后,何基谦抑自守不以师道自处。

王柏高明绝伦,序正诸经,弘论英辩,质疑问难,有时一事要往返十次,何基终究不加改变来等待他决定。

曾经说:

“研治经书应当谨慎持守精心玩味,不必多发疑论。

有句要对后学说的话,那就是谨慎再谨慎。

”何基淳厚笃实,绝似汉儒。

虽然他源自朱熹,然而对朱熹的议论进行阐明时,精义新意层出不穷。

著有文集三十卷,与王柏的问难辩论有十八卷。

  太守赵汝腾任婺州太守时,曾聘请他讲学,他辞而不去;又首先向朝廷推荐,再率领知名部下共同推荐,通判郑土懿、太守蔡抗杨栋相继请他出仕,都辞却。

景定五年,诏令举贤,特荐何基与建州人徐几,一同受命添差婺州学教授,何基兼任丽泽书院山长,坚辞未成时,理宗去世。

咸淳初年,授史馆校勘兼崇政殿说书,屡次辞却,改为承务郎,主管西岳庙,终究没有受任。

后来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国子祭酒杨文仲请示朝廷,赐谥文定。

著作有《大学发挥》《中庸发挥》《大传发挥》《易启蒙发挥》(通书发挥》《近思录发挥》。

2018顺义二模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娄师德,郑州人,为兵部尚书,使并州,接境诸县令随之。

日高至驿,恐人烦扰驿家,令就厅同食。

尚书饭白而细,诸人饭黑而粗。

呼驿长嗔之曰:

“饭何为两种者?

”驿长恐,对曰:

“邂逅浙米不得,死罪。

”尚书曰:

“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

”遂换取粗饭食之。

师德检校营田,往梁州,先有乡人姓娄者为屯官,犯赃,都督许钦明欲决杀。

众乡人谒尚书,欲救之。

尚书曰:

“犯国法,师德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

”明日宴会,都督与尚书俱坐,尚书曰:

“闻有一人犯国法,云是师德乡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

”都督遽令脱枷至。

尚书切责之曰:

“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

”将一碟堆饼与之曰:

“噇却①,作个饱死鬼去!

”都督乃舍之。

后为纳言②,平章事,又检校屯田,行有日矣,以执事早出,娄先足疾,待马未来,于光政门外横木上坐。

须臾,有一县令,不知其纳言也,因诉身名,与之并坐。

令有一子远觇之,走告曰:

“此纳言也。

”令大惊,起曰:

“死罪。

”纳言曰:

“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

李昭德为内史,师德为纳言,相随入朝。

娄体肥行缓,李屡顾待不即至,乃发怒曰:

“叵耐杀人,田舍汉!

”娄闻之,乃笑曰:

“师德不是田舍汉,更阿谁是?

狄梁公③与娄师德同为相。

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

“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

”对曰:

“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则天久之曰:

“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

”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狄公。

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

出于外曰:

“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取材于《朝野佥载》《唐语林》等)

【注】①噇chuáng却:

吃完退下。

②纳言:

古官名,即侍中,门下省长官,掌管出纳王命。

③狄梁公:

狄仁杰,唐代武则天时政治家,死后追封梁国公。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邂逅浙米不得邂逅:

仓猝,突然

B.众乡人谒尚书谒:

拜见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