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7707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6页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小高考复习.docx

历史小高考复习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目的、对象、作用)

奴隶社会: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宗法制(核心、大小宗关系、作用)

皇帝制度(创立者、核心)

古代中国秦:

三公九卿制(三公名称、职责)

政治制度中央制度唐:

三省六部制(名称、职责、运作、特点、作用)

明:

废宰相、设内阁(人物、内阁地位)

封建社会:

专制主义清:

军机处(建立者、特点、意义)两大矛盾

中央集权制度秦:

郡县制(特点、意义)两大趋势

(前后期影响)地方行政制度汉初:

郡国并行制(危害、解决措施)

元:

行省制(原因、影响)

汉:

察举制(特点、主要途径)

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特点、弊端)

隋唐:

科举制(特点、作用、发展变化)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

(1)变迁: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2)夏:

约公元前2070年,第一个王朝

商: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

春秋: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战国:

封建社会确立时期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分封制

①目的:

巩固周天子的统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②内容:

A、分封内容:

土地和人民B、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

C、诸侯权利:

a、政治:

设置官员;b、经济:

征派赋役;c、军事:

建立武装

D、诸侯义务:

a、政治: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朝觐述职;b、经济:

交纳贡赋;

c、军事: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③影响:

A、积极(初期):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西周的统治疆域

B、消极(后期):

诸侯势力膨胀,周王室衰微

(2)宗法制

①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②影响:

A、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地位;B、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

③宗法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④大小宗关系:

小宗服从大宗,政治上是君臣关系,在血缘上是亲属关系

3.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新增)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王权和神权相结合(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的统一

(1)主要原因:

商鞅变法

(2)灭六国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3)统一人物、时间、都城:

嬴政、公元前221年、咸阳

(4)统一策略:

合纵连横,远交近攻

2.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中央官制

(1)了解“始皇帝”的来历:

取自三皇五帝

(2)秦朝的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①丞相: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②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事务;③太尉:

掌管军事(秦虚设)

3.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

①特点:

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官吏由皇帝一人任免,不得世袭

②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实质)

4.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见后)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①实施原因:

吸取秦亡教训②危害:

诸侯势力膨胀,不利中央集权

③解决: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2.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②运作: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③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监督和牵制

④作用:

A、相权一分为三,保证皇权的独尊;B、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C、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1)举措:

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三司使分割财政权;枢密使分割军权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①实施原因:

元朝疆域辽阔,加强中央集权

②内容:

除河北、山东、山西以外,其余地区实行行省制;边远地区设立宣慰司;宣政院管辖西藏

③影响:

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①西汉时期:

察举制

A、途径:

郡国推举,举孝廉B、特点:

注重品德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A、特点:

注重门第

B、弊端:

出身贫寒有才能的人不能入仕为官;世家大族垄断政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③隋:

科举制建立(唐:

完善)

A、建立:

隋炀帝,科举制度确立B、特点:

注重考试成绩

C、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推动了诗歌发展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

④明清:

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四书五经”禁锢思想)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明太祖:

废丞相、权分六部(原因:

相权威胁皇权)

(2)明成祖: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地位:

内侍机构而非行政机构)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①设置:

雍正帝②职能: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③特点:

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④影响: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见后)

 

★归纳: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

①演变过程:

中央:

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清(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

地方:

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汉初)→行省制(元)

②演变过程中的两大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③演变过程中的两大趋势: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①积极(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

A、政治上: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经济上:

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C、文化上:

有利于封建文化发展

②消极(封建社会晚期):

A、政治上:

易引起暴政;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失误;地方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

B、经济上: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思想上:

文化专制,阻碍近代科学发展

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必修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地理环境:

经济活动方式

产生条件

城邦制度:

(特点)

希腊民主政治奠基:

梭伦改革(内容、地位)

发展历程确立:

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地位)对后世影响

古代希腊罗马顶峰:

伯利克里时期(内容、地位)

政治制度

起源:

罗马共和国成立

罗马法习惯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意义)

发展核心;对帝国、对后世影响

公民法万民法(适用范围、发展原因)

 

一、雅典民主政治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新增)

(1)希腊民主政治产生原因:

①自然地理环境条件:

海洋文明;②经济活动方式:

商品经济发达;③城邦制度:

小国寡民

2.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1)梭伦改革

①内容:

A、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

②意义: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内容:

A、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4个血缘部落;B、设立五百人会议;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D、实行“陶片放逐法”

②意义: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了解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

①内容:

A、除十将军外,所有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B、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

C、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

D、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E、发放工资和津贴(“观剧津贴”)

②意义: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4.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1)对近代西方影响:

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二、罗马法

1.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

(1)《十二铜表法》

①原因: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②意义: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公民法、万民法

①公民法适用范围:

适用于罗马公民

②万民法适用范围:

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

③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原因:

罗马疆域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罗马法核心: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1)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统治

(2)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立法树立了典范

★归纳:

(1)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政治制度的分析

①两个原因不同:

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活动方式

②具体分析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

古希腊——海洋文明;古代中国——大河文明

经济活动方式:

古希腊——商品经济;古代中国——农耕经济

③原因不同导致的影响的差异

古希腊——民主政治;古代中国——君主专制

必修一专题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权利法案》(背景、内容、意义)

英国责任内阁制(时间、权限规定)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君主立宪制1832年议会改革(背景、意义)

德国: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背景、权限规定、特点、意义)

近代西方代议制

形成与发展美国:

《1787年宪法》(背景、原则、评价、分权与制衡的体现)

民主共和制:

法国: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权限规定)

 

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和“光荣革命”

(1)开始:

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2)光荣革命: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不流血的宫廷政变

2.了解《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权利法案》

①时间:

1689年

②内容:

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

③影响: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内阁制

①时间:

18世纪上半期

②含义:

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府”

③首相的产生与权力:

A、产生:

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B、权力:

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等职。

手中握有行政与立法大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④内阁的产生与权力:

A、产生:

首相组阁;

B、权力:

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在政治上与首相共进退

3.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的选举改革

(1)主要推动因素:

工业革命的进行

(2)影响: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掌权,推动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4.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议会权力至上;

(2)君主统而不治;(3)首相掌握实权

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1.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制定背景:

邦联制不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原则:

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最主要)、民主原则

2.理解美国联邦制及其国家权力结构(提升能级要求)

(1)美国联邦制

①特点: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②作用:

既加强了中央权力,又保证了地方积极性

(2)国家权力结构

①分权:

A、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征税、宣战、征兵;

B、总统掌握行政权,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不对国会负责。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在战时有独裁大权;

C、联邦法院是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参议院同意,大法官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②制衡:

A、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和大法官、缔结条约,但须参议院批准;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众议院可以提出对总统的弹劾,由参议院审判。

B、最高法院可以对总统和国会进行司法审查。

三、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1.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

总统任职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参议院:

间接选出,有权否决议案;众议院:

普选产生,权利很小,可提出通过法案,但受到参议院和总统的控制。

2.了解德国统一

(1)统一原因:

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统一方式和领导人物:

三次王朝战争、俾斯麦

3.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颁布时间:

1781年

(2)内容

①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②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权力巨大,议长由帝国宰相担任;帝国议会拥有很小权力。

(3)局限性:

保留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

4.理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及其表现形式(新增)

(1)西方代议制的核心:

议会

(2)确立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确立的理论基础:

西方启蒙思想

(4)确立的主要途径:

自上而下的改革;自下而上的革命(造成表现形式不同的原因)

(5)确立的主要标志:

立法形式

(6)西方代议制的表现形式: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归纳:

(1)西方代议制的共性

①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②都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③都实行政党政治

(2)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历程体现的特点:

创新型、连续性、渐进性

(3)古希腊民主政治与近代西方代议制的不同

①两个不同:

形式上、本质上的不同

形式上:

古希腊——直接民主;近代西方——间接民主

本质上: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

(准备、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宪法(原则、内容、意义)

1949《共同纲领》

建国初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发展历程1954年职能转变特点

(政协职能)1956“八字方针”

每项制度作用

现代中国1949《共同纲领》

民主政治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发展历程

1954宪法

改革开放后:

1982年宪法修订情况(作用)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时间场合:

1949年9月;一届政协

(2)性质:

临时宪法性质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

1949年10月1日

3.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提升能级要求)

(1)时间场合:

1954年一届人大

(2)原则: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3)性质: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党制度)

①建立:

1949年,一届政协召开

②发展:

1954年,职能发生转变(代人大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统一战线组织)

③进一步发展: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④完善:

1982年中共十二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①建立时间:

1954年一届人大

②意义:

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发展历程:

A、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1954年《宪法》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C、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制度

②建立情况:

第一个: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最后一个:

1965年西藏自治区

③意义:

A、政治上:

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B、经济上: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C、民族关系上: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

1.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由此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

2.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时间、人物: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

(2)内涵:

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3)提出针对的问题:

台湾问题

(4)最早实践:

香港问题

(5)地位:

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3.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

(2)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

4.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史实

①和平统一政策提出——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历史性变化——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③历史性突破——海协会(大陆)与海基会(台湾)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④2008年两岸直接三通(最早提出三通——《告台湾同胞书》)

5.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新增)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归纳:

(结合归纳,明确涉及的考点中的每一个细节知识)

(1)考点中涉及的宪法性质的文件

①美国1787年宪法:

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性质

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⑤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文革后修订的宪法,总结三十年经验教训

(2)古代中国、古希腊、近代西方、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比较

①表现形式上:

古希腊——直接民主;近代西方、中国、现代中国——间接民主

②本质上: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

古希腊——奴隶制民主;

近代中国(中华民国)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现代中国: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对政治制度的几点认识

A、专制走向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是必然趋势)

B、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国情决定的

C、民主具有多样性,民主政治制度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D、不同政治文明应该互相尊重

(3)古代中国、近代西方、现代中国对地方的管辖

①管辖方式:

A、古代中国: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近代西方:

美国1787年宪法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现代中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古代中国与近代美国、现代中国处理与地方关系的不同

A、古代中国:

地方完全服从中央,没有自主权

B、近代美国: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既加强中央权力,又保证地方积极性

C、现代中国:

在中央政府管辖下,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制度作用

 

(4)两岸关系问题

①近代两岸分离的原因

A、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B、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败,退往台湾

②大陆对台湾政策

A、1949——1979:

武力统一

B:

1979年后:

和平统一(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80年代初)

③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A、阻碍因素:

国际反华势力;岛内台独势力

B、推动因素:

大陆综合国力提高;两岸人民愿望;政府政策推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

④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见考点)

⑤对两岸关系发展前景的认识: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主题最后一个考点表述

 

必修一专题二、三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鸦片战争(时间、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失败原因、《南京条约》内容、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基础史实)

近代列强对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根本原因、重要战役顺序及史实、《马关条约》内容、影响)

中国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原因、基础史实、《辛丑条约》内容、影响)

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时间、地位;日军暴行)

军民:

黄海海战(战役、人物)、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时间、人物)

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时间、意义)

《天朝田亩制度》(时间、内容、目的、评价)

农民阶级《资政新篇》(时间、提出者、内容、评价)

义和团运动(非考点内容)

抵抗派:

新思想萌发(代表人物、核心思想、意义)——必修三考点要求

地主阶级

洋务派:

洋务运动(非考点内容)

维新派:

戊戌变法(康、梁、严思想和代表作、核心思想、意义)——必修三考点要求

兴中会(时间、人物、性质)

近代中国同盟会(时间、地点、性质、纲领)

人民的抗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间、人物)

争与探索中华民国成立(时间、地点、国旗、纪元方式)

《临时约法》(原则、目的、意义)

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

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代表人物、内容、评价)——必修三考点

五四运动(时间、导火线、两阶段进程、初步胜利表现、性质、意义)

五四时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物、相关史实)——必修三考点

中共创立时期:

中共一大(时间、地点、中心任务)

大革命时期:

第一次国共合作(起止时间及标志、政治基础、北伐对象、最大成果)

南昌起义(时间、人物、意义)

八七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国共十年秋收起义(时间、结果)

无产阶级对峙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理论、意义等)

红军长征(原因、时间、标志)

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原因、意义)

正面战场的抗战(四次会战及其意义、地位)

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斗争(百团大战)

抗战胜利标志、历史地位

挺进大别山(时间、人物、意义)

三大战役(顺序、意义)

解放战争时期南京解放(时间、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2.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1)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①时间:

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②原因:

A、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后,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B、直接原因:

中国禁烟运动

③《南京条约》1842年——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A、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B、赔款:

2100万银元;

C、五口通商:

广、厦、福、宁、上;D、协定关税

④影响:

A、三个开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近代史的开端);

B、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本国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双重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⑤人民抗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41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时间:

1856年秋~1860年

②原因:

a、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直接原因:

“修约”失败

③基础史实: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894~1895)

①原因:

A、根本:

日本“大陆政策”;B、直接:

朝鲜东学党起义

②过程:

A、丰岛海战——开始标志;B、平壤战役;C、黄海海战——失去黄海制海权;D、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E、威海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