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0453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

教学设计和反思

《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刘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一个正方体实物和一个长方体纸盒、投影仪。

上课前学生做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

1.教学课本第20页例3

(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并将小组同学的发现填在下表中。

多媒体演示:

一个长方体的长和高渐渐缩短,变成一个正方体的过程。

让学生认真观察演示过程,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出:

这个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

(2)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来研究它。

它有什么特征?

请大家认真观察正方体纸盒,想一想:

①正方体有几个面?

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状?

这些面有哪几个面是相等的?

②正方体一共有几条棱?

这些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③正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④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都相等)

指出:

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我们把正方体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2.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和区别。

(1)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正方体纸盒和长方体纸盒,讨论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课件出示:

顶点

长方体特征

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有12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

正方体特征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完全相同。

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

(2)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完成以下表格的汇报。

相同点

不同点

长方体

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

6个面都是正方形。

12条棱都相等。

小结:

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正方体都具备,所有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我们可以用课本30页下方的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练习

第20页“做一做”。

4、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教学反思:

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长方体认识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教学。

学生已具有正方体认识的生活经验和对长方体特征概括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我着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整理为主,发挥引导的角色,为学生建构知识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全面呈现上节课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既复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又帮助学生能从面、棱、顶点几个角度去认识正方体。

在形式上,既有文字显现方式,又有图形表征,让学生图文结合,理解数学知识。

再呈现立方体图形,让学生明白长、宽、高都相等,引导学生概括这样的图形叫正方体,又叫立方体。

这样从旧知走向新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能更好地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根据课前小研究交流。

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集体观察正方体,在观察中交流,发现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的学习目的明确,学生也能逐步体会到小组合作的方法。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单位“1”的理解。

教学准备:

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

(板书:

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

(板书:

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板书):

师:

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十拿九稳()

3.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

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4.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5.总结:

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

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6.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

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

用什么分数表示?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

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

(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1.师:

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

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

为什么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

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

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

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

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

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3)认识单位“1”

师:

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

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

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平均分。

师:

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课件显示:

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

(课件显示:

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

(课件显示:

一些物体)

师小结: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课件显示)

师:

(投影出示):

我们可以把这3只象看作一个整体吗?

我们可以把这6颗草莓看作一个整体吗?

这4只老虎呢?

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也看成一个整体呢?

(学生举例。

师:

像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课件显示)强调说明:

①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如:

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一个计量单位、一堆煤、一仓库粮食等等,把什么平均分,就应把什么看做单位“1”。

②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

自然数1是一个数,只表示一个具体事物。

如:

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子……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

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

(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

(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

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

1/2

②师:

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④师:

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

是几支铅笔?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

是几支铅笔?

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

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

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

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

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师举例说明后,并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全面参与举例,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主动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并知道了分数单位的含义,整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突破的很好,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在整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实践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实际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备课时的设想。

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学中我对留给学生动手、动脑、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把握的不够合理。

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至于出现前松后紧和拖堂现象;

2.个别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是心有余悸地展开讨论,占用较多时间;

3.教师放手的还不够,在学生进行汇报时,语言表达不是很恰当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补充的较多;

4.对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指导的不够到位;

5.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

6.课件没有完全调试好,介绍分数的产生时没能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0页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卡片口算

4/5-2/5=3/4-1/4=2/7+3/7=8/9+2/9=

2.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板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为什么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根据情境提问题并列式。

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情况。

渗透不乱扔垃圾,自觉把垃圾分类处理的环保教育。

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出问题:

(1)废金属和纸张垃圾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

(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

多多少?

引导并指名学生列式:

1/4+3/103/10-3/20

2.比较不同,导入新课

教师:

黑板上这两道题,同学们能直接算出结果吗?

(不能)刚才那些题你们算得特别快,为什么这两道不行呢?

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指名回答)

教师:

是的,像黑板上这样,由不同分母分数组成的加减法,叫异分母加减法。

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不同。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板书课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新课

(一)例1

(1)1/4+3/10

1.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就不同,就不能相加)

看扇形图加深理解。

教师:

我们再从图上看一下,用两个大小相同的圆表示单位1,根据分数的意义,涂色的部分分别表示1/4和3/10。

1/4的分数单位是1/4,用这样的一个大扇形表示,3/10的分数单位是1/10,用这样的一个小扇形表示,它们的大小不同。

1/4+3/10就是用一个大扇形加上三个小扇形,能直接相加吗?

所以,1/4+3/10因为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

只要解决了什么问题,1/4和3/10就可以直接相加了?

(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用什么方法可以转化呢?

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

你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研究。

3.集体交流

教师:

都研究的差不多了,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同学愿意到前边谈谈你们的想法?

各小组介绍各自的计算和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比较评价,选出最好的方法。

4.课件演示

教师: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再从图上看一看1/4+3/10的过程。

课件出示:

教师:

1/4和3/10因为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同学们就用通分的方法,把它们转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5/20和6/20。

这样分数单位就相同了,都是1/20。

你看表示1/4和3/10的两个图形都变成了由许多个大小一样的小扇形组成的图形,就可以直接相加减了。

(二)例1

(2)3/10-3/20

1.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3/10-3/20。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算。

2.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

(三)总结计算方法

1.教师:

我们已经计算出两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了,你们考虑过没有,我们计算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通分)结合以上的计算,同学们能试着总结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可以跟同桌交流一下。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这个计算方法写在黑板上。

(板书:

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齐读一遍。

(四)阅读课本

教师: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课本110页和111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阅读一下这两页,再回顾反思一下新知识,如果有什么疑问还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四、巩固练习

1.计算1/3+5/6=5/8-5/10=(黑板)

教师: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黑板上的2道例题,总结出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按照这个计算方法同学们能把这两道题又对又快的算出来吗?

提醒注意:

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结果是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

2.验算2/3-4/9=2/9()3/5+2/7=5/12()

教师:

小明也运用今天学的新知识计算了两道题(课件出示),但他没有检查就跑出去踢球了,他计算得正确吗?

同学们能帮他验算一下吗?

在练习本上写出验算过程。

交流验算方法和结果。

引导学生体会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一定要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

下面我们用新知识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张爷爷家后园有一块菜地,种豆角用了总面积的3/8,种黄瓜用了总面积的1/2。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自己解答出来吗?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学们通过积极探索和互相的合作交流,自己找到了计算的方法,并解决了许多相关的问题,都非常不错。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在生活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1.在“知识回顾”环节,要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上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数的意义,这是我们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课时的关键与基础。

所以,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计算方法。

2.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不要停留在学生学习的自然状态。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应把教学内容提高到更高一层次,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

如:

在学生讨论并研究完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与前面知识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任务。

通过观察与讨论是学生明确异分母分数加法在计算中遇到的了问题怎样解决。

异分母化成同分母----使得分数单位相同,这是计算的基础。

公分母(分母最小公倍数)----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过这样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与方法,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教学时就比较自然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分数的意义展开全面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