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0792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docx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一:

平行线的

特征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

反思一: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

我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做了充分的准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做了课件。

这节课开始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得很活跃,学生们都想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其他人,并很好地说出自己的实践结果,课堂气氛很好。

在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平移的过程的时候,让学生到前面来操作,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我感觉这堂课上学生们的表现很不错,能够很好的应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运用了观察、探索、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加深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激发了潜在的创造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这也是本节课所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由于教材注意了变化思想和数学说理的渗透,在课堂中学生仍暴露出说理的弱点,还有对于图形的变化有一些把握不好,所以课后要进行辅导,发展学生自我>总结,应用数学的意识。

反思二: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

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在本节课中,适当的增加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用中学,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充分挖掘知识内涵,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及间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的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平行线特征与两直线平的条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需要注意的地方:

(1)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

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2)本课设计的内容较为丰富,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

反思三: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

本节是在学习了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之后,对两直线平行的性质进行了探讨,两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形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大小关系,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平行线的特征,综合其条件来解决一些问题。

由于教材注意了变化思想和数学说理的渗透,在课堂中学生能暴露出说理的弱点,对于几何语言的描述,几何语言思维还很欠缺,还对于图形的变化有一些把握不好,所以课后要进行辅导,发展学生自我总结、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才能做的更好。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思,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要找出进行改正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中,多多反思,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大的进步!

反思四: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

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对我自身而言,在这样一个难得的平台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让我更全面的认识自己在教学中具有的能力和存在的不足,对于以后自己在教学中的不断成熟与进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听取其他众多教师的授课中,也受益匪浅。

我在这次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所讲授的是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中的第三节《平行线的特征》,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之后,对两平行直线的性质进行的探讨,两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大小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平行线的特征,结合其判定解决一些问题。

本节课重点是平行线的三个特征以及综合运用平行线的特征、判定等知识解题,难点是区分特征和判定以及怎样综合运用它们解题。

在本节课的讲授过程中,我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突出了重点和难点,激励学生在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中,积极展开思考,理解掌握平行线的特征。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平行线的特征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丰富的课件,给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并采用了辅助软件几何画板,,更进一步的让学生直观的证实了平行线的特征。

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他们在引导下自己总结平行线的特征,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能力。

在教学步骤中,采取了小步子,多反馈,讲练结合,每讲完一个性质,就出一些简单的小题目让大家联系,让同学们更轻松更牢固的掌握,培养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在总体把握上有一定的欠缺。

其一、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更全面的把握学生。

对于一个问题,认为只要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正确,就不存在什么难度,却忽略了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他们可能还在知识点掌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篇二: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反思

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时间分配要合理

整堂课有六大环节,每一环节都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指导作为其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练习、总结归纳以及表达。

即使45分钟很短暂,但也不能急于将教学流于形式,一味的把“教”与“学”分别当作教师的任务和学生的任务,那么教育本身就会变成一种负担。

二、重点与难点分别要让学生自己“突出”和“分散”

这节课的重点是平行线的三个特征及应用,这不是教师总结的内容,需要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后自己归纳的内容,否则就会让学生形成“教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的应试教育,应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归纳与表达能力。

难点在于考察学生对平行线的特征和判定的掌握情况,以及锻炼学生对二者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做到“步步清”,适时“举一反三”

教学中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的,不能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否则学生将不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即使在学生学会一种情况的前提下,还是要学生彻底地学会类型题,因此举一反三非常重要。

通过《平行线的特征》这节课的教学真的发现学无止境

篇三: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行线的特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屏南县棠口中学沈小英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平行线,对其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利用其解决了一些问题;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

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并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的特征和两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问题。

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外显的具体教学目标,本课内容从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学习领域,因而必须服务于几何知识教学的远期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同时也应力图在学习中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

2.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

3.通过学生学习动手操作、观察、合作、交流,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其主动探索、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

复习回顾、情境引入、探究发现、牛刀小试、加深理解、综合应用、颗粒归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复习回顾

活动内容:

复习已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1)∵∠1=∠2(已知)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3=∠2(已知)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2+∠4=1800(已知)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活动目的:

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前一节课的内容有着密切的

联系,两者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的区别。

通过复习已学知识,

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好基础,另一方面为“对比发现,

加深理解”环节作好铺垫。

活动的注意事项:

本节课所学平行线的特征与前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学生在应用时非

常容易混淆。

因此在本环节中,教师就应强调应用的对象。

另外,掌握好判定的几何语言描述,学生可以进一步类比,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

第二环节:

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

通过有趣的实际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入新课

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梯形

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

∠d=110°。

已知梯形的两底ad//bc,请你求出另

外两个角的度数。

活动目的:

本题在介绍有关考古知识的同时,提出一个极具趣

味性的问题,学生可能通过猜测得到答案,但并不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入新课的学习。

从中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第三环节:

探索发现

活动内容:

让学生自行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后,提出问题:

1

(1)合作交流一:

请找出图中的同位角,并猜测他们有何关系?

3你能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吗?

(2)合作交流二:

请找出图中的内错角,并猜测他们有何关系?

你能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吗?

8(3)图中还有其他位置关系的角吗?

它们有何关系呢?

说一说

你是怎样得到的结论的。

以上问题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并派代表回答。

在此处,还利用z+z设计了相应的课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通过操作、观察,得出结论。

(4)由师生共同总结平行线的特征和简记。

活动目的:

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活动注意事项:

(1)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问题环节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强,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有成功的体验。

(2)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3)要培养学生用合情说理的方法进行说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4)对于z+z课件的使用,最好是在学生得出结论后,作为验证进行观察,以免抑制学生的思维。

c第四环节:

牛刀小试

活动内容:

1.完成下列填空

(1)∵ad//bc(已知)∴∠b=∠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ab//cd(已知)

∴∠d=∠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ad//bc(已知)

∴∠c+∠d=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如图所示,ab∥cd,ad∥bc,分别找出与∠

adc相等或互补的角。

3.解决本课之始的引例问题。

4.著名的比萨斜塔建成于12世纪,从建成之日起就一

直在倾斜,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为85o

(如图),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大的角是多少度?

活动目的:

这是教科书中出现的练习题和本节课的引例,目的就是

通过其来落实基础,特别是学生刚刚接触到新的知识时,往往应用起来

会感到比较生疏,或者说对它的感觉仍旧停留在“雾里看花”状态,这

就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对新知识从熟悉到熟练的过程,无论是基本的

习题,还是变化的习题,都要以透彻为最终目标。

活动注意事项:

第1小题是性质的基本几何语言,也紧扣复习中的判定,以利于下一个环节的进行;第2小题是教材课后题,学生在观察图形时较为困难,在课件中也随附了一个z+z课件,可任意去掉某一条直线,从而变为基本图形,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基本图,同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会判别截线和被截线(截线和被截线的名词不用告诉学生);第3,4小题是解决课的引例后的一个巩固练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仍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基本图形。

第五个环节:

对比发现,加深理解

活动内容:

填写下列表格,并思考二者有何区别和联系:

师生共同总结: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活动目的:

对比平行线的特征和直线平行的条件,发现其区别和联系,加深理解。

活动注意事项:

此处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从多个侧面来考虑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以及条理的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对于学生合理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第六个环节:

综合应用

活动内容:

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

∠2,∠3=∠4。

(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与∠4呢?

(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

2.潜望镜中的两面镜子是平行放置的,如图所示,光线经镜子反射后,∠1=∠2,∠3=∠4。

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一下进入潜望镜的光线和离开潜望镜的光线为什么是平行的吗?

活动目的:

两个问题都是关于平行线性质和条件的综合应用,是对上一个环节的巩固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时间较紧,可从中选取个别题目来处理。

第七个环节:

颗粒归仓

活动内容:

师生交流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1.平行线的三个特征

2.直线平行的特征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区别。

(1)识别与特征的条件与结论有什么关系?

(2)使用识别时是已知___,说明

使用特征时是已知,说明_____________

3.几何中的计算往往要说理,要熟悉几何里计算题的格式,学习合情说理。

活动目的:

课堂小结并不只是课堂知识点的回顾,要尽量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师对于发言进行鼓励,对于两个知识点整合,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

活动注意事项:

由于学习了平行线的特征和条件两个知识,题目的综合性加强了许多,在解答过程中对学生的辨析能力要求高了,学生肯定有不少疑惑,需要与他人交流,因而在小结时,留出比平时小结稍多一点的时间。

在小结中,让学生谈出自己学习的体会,其中有能够掌握的,也有掌握不好的,掌握不好的可以结合相关习题进行点拨。

第八个环节:

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

1.教材

2.思维拓展:

当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时,这两个角会

是什么关系呢?

试探究下列问题:

(1)如图

(1)所示,ab∥ed,bc∥ef,那么∠b与∠e的

关系是______

(2)如图

(2),ab∥ed,bc∥ef,那么∠b与∠e的关系是_________

总结上面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学设计反思

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在本节课中,适当的增加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用中学,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充分挖掘知识内涵,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及间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的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平行线特征与两直线平的条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需要注意的地方

(1)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

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2)本课设计的内容较为丰富,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

篇四:

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篇一:

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平移与平行》就是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学习领域,它是学生今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形体的基础,教材中把双杠的两根杠和一根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抽象到纸面上,意在从“平移”中认识“平行”,体会平行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的知识、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基础上学习的。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空间观念尚不丰富,因此,对平行的实质“同一平面和永不相交”很难理解;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借助辅助工具进行作图,这给作图增加了不少难度。

教学中,我通过生活中一些平移的动作,让学生充分体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

距离处处相等,当然不会相交。

通过“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平行的或清晰或模糊,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眼睛看,动手摆、折、画,认识平行的内涵,寻找画平行线的方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平行的特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平行线。

使学生积极动手,用手思考,在做中发现矛盾,在做中发现方法。

让学生在自觉对比反思之后能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改变,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不足:

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在认识平行线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一组线的平行与它们的长短无关。

困惑:

画平行线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从知识的本源处去探究。

篇二:

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线、画平行线。

而画平行线,更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认识平行。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导入部分,我找了几张同学们熟悉的图片,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初步认识平行。

2、观察思考,寻找平行。

在初步认识平行后,我又安排了三个层次,让学生寻找并深入体验平行。

先是在生活中找平行,并用刚才所学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接下来在铅笔盒中找平行,为下面的创造平行作铺垫。

然后让学生在学过的图形中找一找,共有几组平行线。

最后在一个正方体的透视图中找平行,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并结合实物观察,体验不同平面的两条边。

再次感受平行的概念,深刻体会同一平面的意义。

3、动手操作,创造平行。

让学生

想办法在格子图和白纸上各自创造出一组平行线。

4、观察感悟,画出平行。

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画平行线的方法,再通过任意画一组平行线,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三个层次,让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

5、归纳>收获,总结平行。

课堂教学中,总体感觉时间非常紧张,在学习画平行线时显得太仓促了。

教学怎样画平行线比较费时,学生不能很快接受并掌握。

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何不能较快地掌握呢?

照着书上一模一样地画,怎么也这么难呢?

看着一些同学在画平行线时,不知道尺到底该怎么放,真为他们着急。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这节课的成败。

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教学方法的问题。

学生虽然会模仿书上的画法,但是并不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来画,所以只要线条换了个方向,学生就无从下手了。

看来问题出在平移,怎样才能让尺平移。

为了让所有同学都看清楚这一发现,我在课件中做了一段动画。

小正方形在格子图中沿着某条直线平移,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方向的平移,我还在动画中转动了格子图的方向,小正方形照样也能沿着某条直线平移。

在这一活动过程,学生深刻理解了平移的方法,只要让物体沿着某条直线移动,就能实现平移。

有了以上的铺垫,此时,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让三角板平移,学生就不难想到再用一把直尺就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它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边,固定直尺,就能让三角板沿着直尺的一条边平移了。

而且方法也不止书上的一种。

对于没有想到办法的同学,也可以让他们在书上寻找答案,自学课本上的内容。

学生有了平移的体验,在画平行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也节省了不少时间,更让人惊喜的是,有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画出平行线。

有同学想到了用另一块三角板或量角器代替直尺,起到沿这一条直线平移的作用,只要是直的都可以利用。

还有的同学发现用直尺靠在三角板的第三条边,同样也能让它平移。

更有同学把直尺与三角板交换位置,让直尺沿着三角板的任意一条边平移。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的方法,还能灵活地运用它。

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更多有关平行线的知识。

比如:

能画出无数条互相平行的直线,但是过直线外一点却只能画出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以及如何检验所画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篇三:

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四年级《平移与平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又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设计了六个环节,首先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发现平行线的特征;再通过实际操作“移一移”“折一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通过后面的:

“说一说”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一画”,学会画平行线,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最后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学会在立体图形中如何找平行线,达到对知识的巩固认识的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再平移铅笔、观看生活中的平行现象的图片,从中使学生抽象出平行线的特点和它与平移的关系,不仅架起了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

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

《标准》指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根据原有平移知识来平移铅笔,从中发现平移与平行关系。

再让学生通过“移一移”“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的实践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内化平行与平移关系和平行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体验到自已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已的观察和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画法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地讲授画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先独立尝试,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来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五: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