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3745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docx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1.中国社会已进入21世纪,已进入了一个因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确立而产生深刻社会转型的新时代。

新时代需要一代新人,需要新的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校中参与的基本教育活动,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研究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培养与发展的策略措施。

2.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就提出:

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一新的理念说明:

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因此,我们认为对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3. 当前,随着对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虽然有了一定的民主和开放,但有很多时候还是局限在教师预设的方案进行:

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扩展,教师某些程度上还是不能跳出原有的设计框架,总是在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想法归结到教师本身的设计上;课堂中,学生的活跃思维,创造性的想法,我们的老师出现了很多的“失察”,有时更是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失控”;课后的总结还是局限在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如何,而没有提炼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有机感悟,没有提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总而言之,也就是仍旧很大程度上局限在或没有真正摆脱原有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生命性。

因此,研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势在必行,《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研究》就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

二、理性思考

1.概念界定

所谓的动态生成性是对教育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它是对过去强调课堂教学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一方面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

2.理论构想

(1)对教学价值的“新”定位

过去教学的价值定位是学科知识的传递过程,它突出的是知识,到后来发展为能力,最后发展为智力。

现在我们感到这个过程只是停留在认知领域。

人是整体性的存在,课堂是丰富的、综合的动态过程,价值是多方面的。

教学是学校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多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科(包括语、数、外)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重要工具,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

就拿数学学科来说,它渗透着科学精神,它的理念,它的逻辑,创造数学学科的人的语言都有着巨大的价值。

这是我们对教学价值的“新”定位。

(2)对学生地位的“新”认识

以往的研究中,曾提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认为学生的地位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至少是以下三个教学资源。

学生原有的不同经验,是我们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性资源,这是第一个资源。

第二个资源是差异性资源。

学生在课堂上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水平,有表达的独特方式,这些差异也是教学资源。

我们要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差异性资源。

第三个资源是生成性资源。

这个资源是教学过程中激发出来的。

每一个小脑袋动起来,会有许多奇妙的东西,会产生许多生成性资源。

我们最难做到的是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课堂是锻炼教师捕捉、判断、重组信息的能力的最好场所。

(3)对教学过程的“新”理解

我们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的、有效的、动态生成的过程。

课堂就像是一个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网络上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在交流过程中生成新意见,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构建者。

学生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不能完全预测,这就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

课堂教学过程是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堂的中心呈多元、变动态势。

三、研究目标的提出

根据我们对当今教育教学现状分析,理论依据与背景,以及对课题的理性思考,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就在于:

达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根本转型。

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活动不只是教书,而且育人。

认识到学生成长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发展的可能,从而重视、研究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过程,使教育活动过程焕发生命的活力。

具体落实为两个目标架构,即教师与学生两个部分:

1.教师部分:

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地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

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

将数学教学提升到生命的层次,变学生为活生生的学习主体,变数学教学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的过程。

2.学生部分:

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过程中“动态生成”。

四、研究的内容

(一)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学习与深切领会“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理论,并在教学中不断实施,积累研究材料。

(二)创建“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程序,即改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与教学环节,丰富教学过程。

构建“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构建数学学习模型——应用与发展”。

五、研究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研究教学设计,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育理念的方案。

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培养一代“新人”,就必须改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为生命潜能的开发,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条件。

  1.设计目标——立足课堂,面向未来。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这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

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三个转移”,一是从重视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移;二是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转移;三是从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转移。

例如我们在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学会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其中目标“1”是“知识目标”和“师生定位目标”;目标“2”是“认知能力目标”;目标“3”是“精神力量目标”。

2.设计过程——预想可能,弹性控制。

 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跟着教案走,学生跟着教师走,这不利于激发课堂的生机和活力,不利于促进人的发展。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指出:

“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真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

”根据新课标中“每节课至少要有1/3的时间,最好能够达到2/3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我们精简教学环节,弹性设置教学过程,压缩教师讲授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空。

 

1、树立“问题”观。

精心提炼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要求“问题”富有挑战性、包容性和针对性,有效的激励和导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2、简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坚持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自己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教师不代替学生想的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做到“四让”:

①例题让学生讨论;②规律让学生发现;③学法让学生总结;④结果让学生评价。

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师借机冷静倾听,进行有的放矢地点拨和调控,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共同发展。

3.设计内容——结构重组,拓宽视野。

 

当前,教学中使用的是专家根据前人的实践经验浓缩而成的教材,这种教材存在着主观划一、过于分散、远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了“调”“联”“扩”“删”等方法进行结构重组,使“活”的教学内容成为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载体。

“调”。

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

“内容调整的原则是使其呈结构状态,改变过去主要按知识点组织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状态。

”在设计时,我们可根据需要,有时把分散编排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

例如《认识人民币》,原教材编排很繁杂,我对其进行调整为“认识--进率--换算”三大环节。

 

“联”。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

只有当儿童对环境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内联”—把同一学科的知识、方法进行沟通;“外联”—把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及其它学科进行沟通。

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老师请全班学生背诵《锄和》这首古诗,并板书在黑板上。

然后问:

“这首诗里面有没有数学知识?

”“你能算出一句、两句、三句、四句诗有多少个字吗?

”“有几种算法,其中哪一种算法最简便?

”学生想出了用加法算的四个式子和用乘法算的四个式子并一致认为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然后教师提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把这些乘法算式编成口诀《5的乘法口诀》。

这样教学,把数学新知与旧知,把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扩”。

现行教材大多采用“一例一法”的编排模式,束缚了学生思维,限制了学生主动发展。

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做到既遵循大纲、教材,又不拘泥于大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扩充。

例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可打破教材的限制,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学习,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实践证明,改变教材“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的单一思路,设计开放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删”。

现行数学教材采用“小步子”方法编排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有时作必要的删减,故设思维障碍,促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由于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过1-5的乘法口诀,懂得了口诀的来源,学会了编口诀的方法,所以,可以删去“准备题”,直接创设活动情景导入新课。

4.设计方式——灵活运用,优化组合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通常是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和确定教学模式。

在唯知识与分数的“应试教育”目标下,选择的教学方式是“封闭式”、“填鸭式”,在关注生命,关注发展的“新课标”下,我们选择的教学方式是“开放式”与“民主式”。

在教学方法上,不能机械套用某种教学法模式,而是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汲取“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优秀教学法的精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我们采用“情景教学法”导入新课,在出示例题“64+25、28+37”之后,不是进行启发讲解,而是采用“尝试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尝试学习,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和掌握各种口算方法,拓宽思路,施展才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进行三个层面的实践活动。

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实践活动中完成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提高了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以上几点,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都得到健康、充分地发展,采用了"合作式"、"质疑式"、"表演式".等教学形式。

  

(1)合作式。

“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

课堂上师生合作,从类型看有:

师-生、生-生、组-组,从合作方式看:

有与个体合作、与小组合作、与班级合作,两项综合可得到九种合作形式。

(2)质疑式。

“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认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

(3)表演式。

“表演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我们寓教学内容与此形式之中。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优化组合是课堂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重要保证。

(二)课堂应对策略化,及时抓住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得到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认知、精神等得到有效的发挥。

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而不是去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高潮”,给师生带来一种意外发现的满足。

这些信息充满了整个课堂,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它们纳入到预定的答案中去,那么刚刚擦出的“火花”就会即刻消逝。

开放课堂滋长的这些信息是教育的资源,教育的财富。

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熊熊地燃烧起来。

1.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

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

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2.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进行提炼。

教学中不仅要努力捕捉学生的亮点,还要留心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进行提炼。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23+18”时,“还可以怎么算?

”使孩子们提出了不一定非得从个位算起,从十位也可以算起的想法。

在四人小组的讨论中,我们发现有个孩子的见解与众不同,但词不达意,小脸涨得通红。

见此情形,教师及时进行提炼,“先估算3+8是否满十,够十,就在十位上加1,十位上变为2+1+1=4,个位上见8想2,3-2=1写1。

这样想就不会忘记进位了。

”在这样的帮助下,孩子终于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叙说完毕。

孩子笑了,其他的孩子也纷纷伸出大拇指夸奖:

“你真棒!

”“你棒极了!

”我们为孩子们所释放的潜能而喝彩。

3.点拨偏差,重拾信心,迸发创新之花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

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

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4.引发争论,让思维擦出火花 

学习的过程绝不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西方学者狄德罗曾说过:

“怀疑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数学也是如此,当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就说明对所学内容有了独立思考,这是学习的深入,更是一种进步!

数学学习是学生认识矛盾转化的过程,鼓励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在解决的基础上完善。

我们反复地研究发现:

一旦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是很大的,根本不用教师去催。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设一个师生融洽的教学环境,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组织他们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5.尊重选择,让个性自主张扬。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有想法的人,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知识是在活动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通过语言表达自主“内化”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了这样的一条发展通道,把教转化为学。

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实现在“动态”中落实教学,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

(三)师生互动,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生命体的形式出现,平等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进行。

1.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营造动态的课堂。

   操作是儿童思维的体操,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所期望的一切,也从中锻炼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观念与创新精神。

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四个同学为一组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在分组汇报时一个男同学发现了一种新颖的数法,他用手捧着长方体相对的面(左右、上下、前后)说:

“2、4、6六个面”真聪明的孩子!

这种数长方体面的方法,不仅简洁,而且能清楚地明白“相对面”,这样富有个性的学习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才使我们的数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师生互动,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在研究完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后,教师和学生分别先做一个角,让学生从第一个开始,一个个接下去,不断地循环往复比较自己角和老师的角的大小。

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自己为自己作判断,还为别人作判断,既紧张又活泼有趣,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了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

他们在活动中喜笑颜开,个性得到了发展。

在群体活动作用下,某些学生变羞怯为开朗,变颓丧为乐观,变消极为积极,使独立型代替了依赖型,竞争型代替了回避型,这正是群体活动使他们超脱自我。

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发挥的机会,利于师生互动知识的形成,促进了动态课堂的生成。

六、研究的成效

本课题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充分体现了“生成性教学”的独特魅力。

课题组的几位教师从自身的岗位出发,从自身所任教的教材出发,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展生成性教学的实践,促进了学生数学习惯与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较有个性且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观与教学模式动了课题组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一)促进了学生数学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1.培养了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动态互动的前提。

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

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鼓励学生在吸取他人好的方法的同时,结合自我的认识,生成新的意见和见解。

因此,课堂中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结合自己的研究提炼补充别人的发言,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培养了善于表达的能力。

我们的课堂资源,除了教材、教师、外有媒介等,还有一个很中的部分就是来自于学生本身。

而这些学生所创造的资源的取得及效果如何,表达得清晰、生动就显得极为重要。

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都说得很清楚、明白而且生动。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地表达,从而真正达到了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3.培养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由于学生存在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生成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在听取和接纳别人的看法见解之后,学生会反省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样一个真实的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

(二)构建“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观与教学模式

1.构建了师生交往、共同对话、动态的教学本质观。

叶澜教授曾提出: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

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

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因此,我们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2.构建了失序、变通、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迄今为止,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沿用的仍然是理性分析主义理论。

它造成我们的课堂显得严谨有余、生气不足,条理清晰、创新不够。

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师生带有灵性的参与,应该充满了感性的成份,应该具有勃勃的生机。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交互活动不断地进行,课堂就将发生不断的变化和意外。

因为交互活动不可能有太细的规则,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计划好的每一细节操作,它具有不可控性。

因此,我们追求并建立的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永远的平衡,而是失衡再平衡;不再是一味的有序,而是无序中的有序。

还教学过程其本来面目,即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性的。

3.构建了“动态生成性”教学模式。

通过一年来的反复实践与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且有能生成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诱发生成——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再生——自己构建数学学习模型,再生解决——应用与发展,这样的课堂为师生共同搭建了一个展示生命活力的舞台。

(三)推进了课题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本课题组的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大背景下,不断地深入细致地研究,有效地推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几位教师都已成为学校教学一线的骨干,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其课堂教有特色,多次承担县、片、校级的展示课,成为学校年轻的教学骨干。

在课题研究期间,几位成员都有数篇论文在县、市级及以上获奖或发表。

七、发展性研究展望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把课堂还给学生”下了苦工,因此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生成的资源越来越多,涉及的面越来越广。

于是,在一些课上,出现了“学生牵着老师走”、“走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它影响了教育目标的落实,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

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一次陷入这样一个类似于高原反应的“怪圈”之中。

在生成了很多的资源之后,教师如何去调控、把握、提炼、重组等的思考,成了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