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6264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docx

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

2020年昭通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模拟卷三《初中美术学科》

 

一、单选题

1、20世纪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是的蒙克()

A.荷兰B.挪威C.法国D.西班牙

2、有关中国山水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A.山水画的特点是创造形神一致,情景交融的意境

B.山水画是呈现自然景观,而不呈现人物形象

C.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种

D.山水画不仅表现了自然美,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

3、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A.环境教育B.科学教育C.历史教育D.艺术教育

4、中世纪法国巴黎圣母院、和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著名哥特式教堂。

()

A.德国科隆大教堂B.法国沙特尔大教堂

C.罗马圣彼得大教堂D.法国兰斯大教堂

5、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交流互动,并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B.讨论法C.演示法D.实验法

二、简答题

1、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17世纪荷兰绘画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简述自主学习方式的内容。

4、简述法国后印象主义美术的基本特征?

5、简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要点。

三、教学设计题

1、请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案。

(2)根据需要选择和处理教材内容。

(3)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4)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

2、请按提供的教材页面图片,给《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一课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根据需要选择和处理教材内容,写出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3)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4)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

(5)对教案的主要环节做出设计说明。

3、请按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造型的表现力》的内容,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根据需要处理教材内容。

(3)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4)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

(5)对教案中的主要环节做出设计说明。

4、根据提供的教材图片:

(1)设计《墨与彩的韵味》一课的教学方案,写出一篇教学简案;

(2)根据需要选择和处理教材内容;(3)适当设定本科的教学目标、重难点;(4)合理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5)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5、请根据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5)对教案中的主要环节作出设计说明。

四、案例分析题

1、在上《春天的畅想》这节课时,某教师利用春游的机会,结合教学内容,借助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颜色花卉间形成的色彩关系,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探究并和教师积极互动中,获取色彩基础知识。

问题:

你认为此教师的做法是否合理?

为什么?

2、以下是八年级美术《版画》一节的教学片段,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1)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2)教学目标:

了解版画的起源及分类,初步掌握1-2种版画的制作方法。

(3)教学活动片段一:

学习版画的起源及分类。

课件出示版画起源的标题和文字介绍,教师进行阅读,并让学生进行齐读。

紧接着课件出示版画的分类:

凸版画、平版画、孔版画、综合版画、电脑版画。

教师通过文字和语言进行介绍,学生听,然后让学生齐读版画的分类。

教学活动片段二:

学习版画的制作方法。

出示课件:

①木版画的定义;②木版画的分类;③制作步骤:

绘稿、板材整理、过稿、刻版、选纸、准备印刷材料、点彩、上色、铺纸、压印、干燥、整理。

教师进行讲解,然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活动片段三:

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黑板或墙上,首先向同学介绍自己制作和设计的经验,然后评出自己喜欢的作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问题:

(1)你认为教学活动片段一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版画的认识和了解?

为什么?

如果是你来教学,你会采用哪些方法?

(2)在学习版画的初始就安排学习木版画你认为是否合适?

为什么?

教会学生制作版画除了讲解外还需要用哪些方法来进行教学?

(3)你认为这节课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否合适?

为什么?

3、在上《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色彩的情感功能,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悲伤的《假如爱有天意》和欢快的《欢乐中国年》的音乐片段,同时在大屏幕上按音乐的旋律节奏播放相对应的色彩图片。

音乐结束后,教师借助大屏幕上的色彩图片分析讲解色彩所具备的情感功能,使学生比较直观、轻松地理解情感和色彩的关系,并学会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问题:

在美术课中引入音乐元素,你认为是否可行?

为什么?

24参考解答

一、单选题

1、【育萃专家解析】B。

蒙克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是20世纪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2、【育萃专家解析】B。

山水画是以表现自然风景为主的传统画种,既表现了自然美,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画中情景交融,但山水画中也可能会有人物形象出现。

3、【育萃专家解析】D。

4、【育萃专家解析】A。

著名哥特式教堂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沙特尔教堂、兰斯教堂、博伟主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乌尔姆主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索尔兹伯里教堂等。

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和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著名哥特式教堂。

5、【育萃专家解析】B。

讨论法是现代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交流,生与生互动,生成教学过程传统上称为“提问法”,是指教师通过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判断、推理,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简答题

1、【育萃专家解析】

(1)面向全体学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关注文化与生活;(4)注重创新精神。

2、【育萃专家解析】

(1)为了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的需要,油画逐渐普及到中、小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中去,并成为一种商品大量进入市场。

故小幅而制作精致的油画日益流行,从而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荷兰小画派”。

(2)随着绘画服务对象的改变,作品的题材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肖像画、风俗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风景画也很发达。

为适应市场需要,绘画题材出现首次分工,且得到全面发展。

3、【育萃专家解析】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白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4、【育萃专家解析】

(1)不满足于客观的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

(2)强调抒发自我感受,表现主观感情和情绪;

(3)重视形和构成形的线条、色块和体、面.

(4)创作特色表现为强烈的内心化和个性化。

5、【育萃专家解析】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关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

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培养人文精神。

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三、教学设计题

1、【育萃专家解析】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与评述,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3.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成果的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更加用心地观察生活以及积极健康地看待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但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艺术形象则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课前准备

课件、相关的学习辅助资料、一些学习相关的网站、服装道具。

四、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展示王式廓的作品《血衣》的素描稿,以及其创作《血衣》的过程和相关素描草图,播放相关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

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出课题。

(二)发展阶段

1.请学生模仿作品《血衣》中几组人物的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

学生通过参与、观看模仿活动,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

表演结束,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教师小结:

再现性美术作品绝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它是画家反复思考、提炼、加工而成的智慧结晶,是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劳动。

2.展示毕加索的油画作品《格尔尼卡》,以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素描草图,播放相关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美术作品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

它和再现性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展示《格尔尼卡》中几组局部的人物形象并与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其夸张、变形的手法;比较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与《哀悼基督》的圣母像;比较自由女神像与手持油灯的女人像等,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在作品中的强大的表现力和深刻的内涵。

简单介绍立体主义绘画的特点和画家毕加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对作品进行进一步分析。

教师小结:

表现性绘画同样源于生活,它运用更加主观的表达方式来呈现真实,相对于再现性绘画具有更加复杂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3.展示文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并将石、木、竹、泥、玉等材料与其相应的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

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提出问题:

结合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伏虎》,谈谈艺术技巧与物质材料对作品的产生有什么影响。

(也可以引导学生,提问:

如果将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伏虎》改用泥塑来做,会是什么效果呢?

学生围绕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师小结:

因材施艺就是要利用物质材料本身特有的属性,表现宛若天成的独特艺术。

因此,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而艺术技巧也相当重要。

(三)展示与讲评阶段

分别展示一幅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绘画作品和相关资料信息,让学生尝试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四)本课小结

任何美术创造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即使有一些作品我们不能一眼看出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但它们都是因为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灵感和启发而创作出来的。

美术创造是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和生活内涵。

(五)课后拓展

思考:

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艺术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教学评价建议】

1.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解释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2.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验对作品及相关细节进行欣赏评述。

3.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建立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2、【育萃专家解析】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欣赏·评述”领域中的内容,探讨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区别与联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识水平的局限,将这一理论更加通俗化,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的不同方式及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位。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从中西绘画在构思的巧妙性、构图的趣味性、形式的新颖性及中国山水画中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

了解画家怎样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了解中国山水画中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品味意境,享受意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和上学期对“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已具有初步的欣赏评述能力。

但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于情趣和意境这样较高层次的欣赏还力不从心。

所以,通过引导和自主探究,对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进行整体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1.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了解美术作品中情趣和意境的一些表现方法,能对相关的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进行欣赏评述。

2.通过对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进行体验分析、欣赏评述,掌握一定的美术欣赏方法。

3.通过体验分析、欣赏评述,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艺术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和快乐的向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

教学难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与体验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安排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作品、画家生平、创作背景等有意识地收集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交流。

设计意图:

布置学生自学,通过自学对教学主题有个初步的了解。

(二)汇报与交流

各小组的预习情况做一个汇报:

你了解了哪些作品?

你对哪些作品熟悉,课前对哪些艺术家进行了了解?

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给予及时的补充,肯定学生的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以资料呈现和汇报的学习方式参与到教学中。

(三)分析作品,引导观察与思考

展示与互动:

看看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富有情趣的作品的。

1.出示作品《青蛙》

展示作品细节。

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

画的下部有三只正在鸣叫的大青蛙,上部是一只被芦草缠住脚的小青蛙,正在挣扎求助。

画家借助这充满戏剧性的画面,生动地表达出一种浓郁的自然意趣。

2.出示《散步》

夏加尔常以幻想般的画面表现自己的幸福生活。

作品中他手拉着的妻子像风筝似的在空中漂浮,构思巧妙地表达出他对婚姻的喜悦心情。

提问:

他们在做什么?

作品表达了什么情绪?

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3.出示《寒江独钓图》

一叶扁舟,一个渔翁在船头垂钓。

画家巧妙地用一大片空白来“空出”江水之辽阔和钓者的悠闲;画家以“空”当“实”,其实是“无声胜有声”。

大大增强了空间的表现效果,使画面境界空灵,意趣盎然。

提问:

作品中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

妙在何处?

设计意图:

以问题的方式带动学生观察和思考,感受教学主题。

用作品对比的方式,让学生

对中西艺术的表达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互动探讨

1.展示齐白石作品,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齐白石作品《他日相呼》中的两只小鸡在干什么?

如两个今日吵架明日和好的孩子。

齐白石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

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

2.齐白石的艺术追求

齐白石画虾是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虾的形神特征。

齐白石画虾已入化境,表现出了

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

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形态,为表现出水中虾的透视感,齐白石的线条有虚有实,简略得宜。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妙趣,强调“笔愈简而神愈全”的境界。

在色彩上主张以墨为主的中国画特色。

提出问题:

关于齐白石,你还想了解什么?

设计意图:

以资料呈现的方式,通过直观教学,强化学生对作品的了解。

(五)知识拓展与延伸

展示夏加尔的作品《散步》,提出问题。

提问:

他们在做什么?

作品表达了什么情趣?

继续展示作品。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趣。

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夏加尔的作品依靠内在的诗意力量而非绘画逻辑规则,把来自个人经验的意象与形式上的象征和美学因素结合到一起。

他的作品色彩鲜艳,别具一格,追求天真纯朴的艺术效果。

(六)练习与巩固

1.说一说,从以下作品中,你感受到什么?

(展示课件中的作品)

作品有《四羊图》(中国画,南采),佚名;《春牧图》(中国画,现代),李可染;《蒲公英》(版画,现代),吴凡;《猫》(版画,现代,美国),雅克;《杂画册之一》(中国画,清代),虚谷;《秋天的田野》(版画),里特维年科;《李白诗意图》(中国画,清),石涛。

2.提出问题

(1)是否能感受到不同作品中所体现的情趣和意境?

(2)是否能从表现方法和画家个人情感方面,理解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

(3)是否能从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方面对相关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

设计意图:

以“猜一猜”的方式走近大师的构思,了解艺术源于生活,尤其与艺术家的情感和现实生活有关。

(七)教学总结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情趣和意境体现了画家的思想、感情、理想、文化修养等。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但是,你必须有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感受它的存在,生活的情趣也处处可见,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用心生活的人就能感受得到,并通过巧妙的方式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

从具体的问题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欣赏作品的艺术态度,深化教学主题。

(八)课后拓展

课后拓展与思考:

中西绘画在构思、构图、形式等方面都在追求新颖的艺术效果,而中国山水画从“意境”营造入手。

在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尝试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生活中的感受艺术化。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关注中西美术作品在构思上的异同,从社会以及生活的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3、【育萃专家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造型的基本要素及它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

2.通过欣赏感受、比较分析、交流评述等学习形式,鉴赏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理解造型的表现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造型表现力,发现身边的美,感受身边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造型基本要素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造型要素分析艺术作品。

二、教学过程

4、【育萃专家解析】

例:

《墨与彩的韵味》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了解墨与彩的关系,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幅彩墨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掌握画的技法,提高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彩墨画技法,创作一幅彩墨画作品。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彩墨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本。

【教学过程】

环节一:

组织教学

常规性组织教学,师生互问好,教师检查学生的学具准备情况,准备上课。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学生能够安静下来,进入学习的状态)

环节二: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大自然百花齐放的视频,请同学们思考:

能够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美丽的花朵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出可用墨与彩进行表现,教师由此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情景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三:

讲授新知

教师播放PPT展示张大千、崔子范、吴昌硕等艺术家的彩墨画作品,进行简单介绍,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的感受与想法。

提出问题:

那么漂亮的彩墨画你们想不想画?

教师进行工具使用方法和作画步骤的讲解和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材料、水墨、色彩特性,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

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创作前热身,避免学生因工具不熟悉,盲目进行创作)

环节四:

创作巩固

教师布置任务:

同学们可以用彩墨画,描绘自己喜欢的一种花朵或植物。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增强动手能力,感受彩与墨)

环节五:

展示评价

学生积极主动展示自己作品,同学互评,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

充分展示自我,学生能够明确改进方向)

环节六:

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本课重点知识,对学生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使学生得到认可,并提出针对性改进与期望)

环节七:

课后拓展

学生回家后用心观察生活中的植物、动物,想一想能不能用彩墨的方式画出来。

(设计意图:

激发探索欲望,发现生活中的美)

【板书设计】

墨与彩的韵味

墨分五色

技法:

浓破淡、淡破浓、色泼墨、墨破色

5、【育萃专家解析】

例:

中国画的形式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绘画中形式美感与内容的协调统一,了解中国画形式美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述、欣赏与讨论,能够懂得中国画绘制中运用中国画独特的形式语言,提高对中国画欣赏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中国画具有的丰富内涵,提升热爱祖国的情怀,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体验中国画的形式美。

难点:

中国画形式美感的体现形式及各因素的价值判断。

【教学方法】欣赏法、讨论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准备】

教具:

课件、图片、画册。

学具:

毛笔、墨汁、宣纸、报纸、国画资料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教师播放课件出示课题:

《中国画的形式美》(教师板书课题)

二、比一比

教师出示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油画两幅作品,学生分析对比:

这两幅作品有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中国画是将诗、书、画、印结合为一体的一门独特的绘画艺术。

(设计意图:

通过中西作品的对比。

启发学生总结中国画的特征)

三、品一品

教师继续展示图片,与学生共同探讨中国画的形式美。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指导。

1.师生共同品读齐白石作品《虾》《小鸡图》,引导学生思考:

中国画的形神之美,美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中国画的形神之美在于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表现任何物象“形”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

2.教师出示潘天寿的作品《露气》《万山红遍》以及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并以中国画的形象之美为例,逐一品读中国画的笔墨之美与色彩之美分别美在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①中国画的笔墨之美:

以线为主的表现方法,造型概括,风骨遒劲,用笔果断老练,画面苍茫厚重。

②中国画的色彩之美:

以画法分有白描、水墨淡彩、重彩、没骨、勾勒填彩、泼墨泼彩等,构成了中国画独特民族特色。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答案。

(设计意图:

展示作品,通过学生欣赏和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