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9101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 蚂蚁做操 北师大版.docx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61蚂蚁做操北师大版

“蚂蚁做操”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2-53页。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

教材结合“蚂蚁做操”的童话故事情境,在解决“一共有多少只蚂蚁”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点子图、列表等直观手段,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巩固口算方法,同时进一步探索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科书将点子图与竖式计算中的每一步相互对应起来,清晰地呈现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同时还把列表的方法与两者建立了对应关系,沟通数据列表、抽象竖式、直观点子图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步的具体含义,经历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思维的数学化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乘法运算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

点子图练习纸、练习本、课件

课前游戏——猜谜语

师:

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

(猜一动物)

生:

蚂蚁!

师:

你认为蚂蚁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生:

勤劳、身子小、力气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旧知。

1、获取信息。

师:

蚂蚁的力大无穷可不是吹出来的!

你看:

他们正排着整齐的队伍,认真地锻炼身体呢!

(出示主题图)这就是它们做操的场面,从画面中,你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生1:

蚂蚁它们排成4行,每行有12只做操。

生2:

它们排成12列,每列有4只。

2、提出问题

师:

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

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在做操?

师:

谁来列式?

生1:

12×4

生2:

4×12

师: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1:

因为每行有12只,有4行,一共有4个12,所以用乘法计算。

生2:

因为每列有4只,有12列,一共就是12个4,所以用4×12表示。

3、激活旧知。

师:

那12×4等于多少呢?

谁能用学过的方法口算一下?

生1:

先算10×4=40,再算2×4=8,最后将40+8=48

生2:

我是先把12分成10和2,先算2×4=8,10×4=40,最后将40+8=48

4、揭示课题。

师:

这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口算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12×4呢?

计算的背后又蕴藏着什么数学道理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

(板书课题:

两位数乘一位数)

【评析】“蚂蚁做操”的童话故事情境,不仅仅因为有趣,更重要的是从童话情境可以自然抽象出点子图,并用点子图回顾乘法直观运算的各种算法及其算理。

从“谁能用学过的方法算一算12乘4等于多少?

”这个问题入手,既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有助于理解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找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活动

(一):

圈一圈,算一算。

师: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试着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又或者在表格上算一算12×4呢?

生:

能!

师:

别急,请把学习任务单拿出来。

先看操作提示(课件同步呈现)

◆操作提示:

①想一想:

你准备把点子图分成几部分来计算?

②圈一圈:

把点子图圈成几部分。

③算一算:

结合自己圈好的点子图列式计算。

④说一说:

你是怎样圈,怎样算的?

和同桌说一说。

(生动手操作后,同桌交流想法,教师收集案例。

师:

大家真会学习!

现在,谁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1:

我是这样圈的:

每行圈12只,一共圈了4行,12+12+12+12=48。

师:

他是用加法计算的,还有不同的圈法吗?

生2:

我把蚂蚁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先算出左边6×4=24,再将24+24=48。

师:

会分成两部分来计算,不错!

生3:

我也是把点子分成两部分,先算左边每行10个,有4行:

10×4=40;再算右边4×2=8,最后算把两部分加起来:

40+8=48。

师:

你把每行12个点子分成10个和2个点子来算,真简便!

生4:

我是用表格来计算的:

先把12分成10和2,先算10×4=40,再算4×2=8,最后算40+8=48。

师:

你是用我们学过的表格法来计算的,表达得真清楚!

师:

请仔细观察,哪幅点子图的计算方法与口算、列表的方法是一样的?

谁愿意上来表示找一找,连一连?

(生到台前连线。

师小结:

看来,大家在计算12×4时,都是先把48只蚂蚁分成会算的几部分,再算出这几部分的数量,最后把它们合起来。

真会解决问题!

【评析】利用点子图、列表进行圈算,既是直观运算,又是理解乘法算理的有效模型。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每种方法做合理的解释,将每一步的口算过程与点子图中圈画的点子对应起来,直观地理解口算方法:

先算10×4=40,再算2×4=8,最后算40+8=48。

如此教学,既揭示乘法竖式笔算与口算之间的本质联系,又让学生直观理解乘法竖式的算理。

活动

(二):

试一试,说一说。

1、小组探究。

师:

刚才我们用口算、点子图、列表的方法来研究了12×4,你还能想到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生:

竖式!

师:

用竖式怎样计算呢?

你能结合以上(指着口算、点子图、列表)的方法用竖式试一试吗?

生(信心满满):

能!

师:

好,先看学习提示。

请女同学轻声地读一遍!

(出示学习提示:

◆想一想:

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乘法竖式计算?

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试一试:

请尝试用竖式计算12×4。

◆说一说:

你是怎样计算的?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每次乘得的积写在什么位置?

师:

清楚要求了吗?

开始探究吧!

(小组展开探究,教师巡视,收集案例,指名板演。

【评析】教师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前知道“做什么”,在探究中知道“想什么”,在探究后明白“说什么”,让学生经历“丰富地做——深刻地想——清晰地说”的过程,积累自主探究等数学活动经验。

2、交流方法,初建模型。

师:

刚才有几位同学已经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了,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1)交流方法

生1:

我是这样算的:

先用4乘2等于8,再用4乘10等于40,最后将8+40=48。

师:

谁听懂了?

生2:

我听懂了。

他的方法是:

先用下面的4去乘12中个位上的“2”等于8,再用4去乘12中十位上的“1”也就是10,等于40,最后把8加40等于48.

师:

你真善于倾听!

对于他的算法,你们有疑问吗?

生3(指着竖式):

为什么把“8”为什么写在上面,“40”写在下面呢?

师提示生1:

如果能结合点子图或表格来讲解,相信大家会更清楚你想法的!

生1:

嗯,我是像点子图一样分成两部分来算的:

先算4×2=8,算出的8个就是这部分的点子数(生指圈出的8个点子图),因为只有8个点子,所以8写在个位上;再算4×10=40,这40个是这一部分的点子数(生指圈出的40点子图),我把40写在第二层,相同的数位要对齐;最后再把8和40这两部分加起来,得48。

师:

还有谁也是这样算的?

也来说说?

生4……

(师根据生1的讲述完成板书)

【评析】借助点子图把12×4拆分成2×4和10×4,并与竖式中的每一步对应起来,清晰地呈现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和计算道理。

这样处理,直观生动、易于理解、印象深刻。

(2)沟通联系

师:

刚才我们用列表、点子图和竖式的方法来计算12×4,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这些方法之间有联系吗?

生1:

我发现在列表和点子图上都能找到竖式的计算方法。

生2:

我发现了它们都是把12拆成10和2,再分别与4相乘的。

生3:

其实它们的计算过程是一样的。

生4:

我知道了它们都是先算4×2=8,再算4×10=40,最后算40+8=48。

……

(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完善板书)

【评析】“这些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分析,沟通数据列表、抽象竖式、直观点子图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形”与“数”一一对应的关系,使学生经历了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思考的数学化过程。

(3)交流方法

师(指方法2):

这位同学的也是竖式,与他的一样吗?

(指方法1)

生1:

一样!

生2:

不一样!

师:

别急,我们先听听这位同学怎么说?

生3:

我是先算4×2=8,在个位上写8;再算4×10=40,在十位上写4;4个十和8合起来就是48。

师:

有不懂的吗?

生3:

你为什么十位上写4?

生1:

这个“4”是表示4×10=40,,也就是4个十,所以我直接就在十位上写4。

这样8个一和4个十合起来就是48。

生3(不由自主地鼓掌):

你的方法太棒了,谢谢你!

师:

是呀,表达清晰,让人一听就懂!

【评析】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初步领悟了乘法竖式的标准形式中每一步简化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同时,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问难,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活动(三):

优化算法,构建模型。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比较这两道竖式,它们有什么联系?

思考后与同桌讨论讨论!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生1:

我发现这两道竖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生2:

它们不但结果一样,而且计算过程也是一样的。

师:

它们的计算过程是怎样的?

生3:

它们都是先算4×2=8,再算4×10=40,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是48。

生4:

我发现它们的书写格式是不一样的。

师:

哪里不一样?

生5(指着竖式1):

第一种方法师先算4×2=8,在上面一层上写8,;再算4×10=40,在下面一层写40;最后再把8和40加起来。

(指着竖式2)而第二种方法是先算4×2=8,在个位上写8;再算4×10=40,在十位上写4;直接把4个十和8合起来是48。

师:

会观察,会思考,向他学习!

生6:

它们的不同是第一种方法把两次相乘的积先写出来,再相加;第二种方法是直接在个位上写8,十位上写4,4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48。

生7(疑惑地):

可以这样省略吗?

生8:

能,因为它们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一样的,只是书写的格式不一样而已。

师:

书写的格式怎么不一样了?

生9:

省略了中间“40+8”的这一过程。

师:

真会观察!

那你们更喜欢哪种方法?

能说说它的计算过程吗?

生10:

我喜欢第二种。

它先算先算4×2=8,在个位上写8;再算4×10=40,在十位上写4;4个十和8合起来是48,这样更简便!

……

师:

你真会表达!

不但讲清了计算顺序,还讲清了积应该怎样写,此处该有掌声!

【评析】在分析比较、交流碰撞中,学生亲身经历了从乘法竖式的展开形式到标准形式的形成过程,知道了展开形式比标准形式多了一个加法运算的过程,揭示了竖式笔算的两个重要的计算步骤与口算的联系,清晰地构建出了乘法的竖式模型,充分体验了由抽象算理到直观算法的过程,从而真正掌握乘法竖式计算。

三、综合应用,巩固模型。

1、算一算。

师:

关于竖式,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

没有。

师:

好,马上考考你!

(出示书本p53页第2题)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挑选4人板演。

介绍算法。

师:

这几位同学算得怎样呢?

咱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讲解,待会大家当个小老师评价评价!

注意了,他们在介绍时咱们可要认真听哦!

倾听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美德,开始吧!

生:

……

相互评价。

师:

他们做得怎样,你听清了吗?

小老师们,点评一下吧!

生1:

我最喜欢做第1题的同学了,她不但算得又对又快,讲解清楚,而且书写得非常工整,像印刷的一样!

我要向她学习!

(掌声响起)

生2:

我还不太明白123×3的计算方法,做第3题的同学能否再教教我?

师:

不懂就问,你真会学习!

生3(边指竖式边讲解):

用竖式计算123×3的时候,先用3乘“123”中个位上的3得9,在积的个位上写9;再用3乘“123”中十位上的2得6个十,在十位上写6;最后用3乘百位上的1得3个一百,在百位上写3;合起来就是369。

生2:

我懂了,太谢谢你啦!

(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生4:

我觉得第2位同学他的竖式十位上的数对得不够整齐。

生5:

谢谢你!

下次我会注意,一定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的。

……

2、选一选。

请选择错误原因的序号填在()里。

()()

A、相同的数位没有对齐。

B、把乘法当成加法计算了。

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它们错在哪里?

你能帮忙改正吗?

3、说一说。

师:

同学们,别人的错误应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

想一想,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先小组之间说说!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想法。

生1:

在书写时要注意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生2:

计算时要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生3:

我发现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三位数的个位、十位或百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的下面。

……

4、想一想。

(书本p53页第5题)

能一次运走吗?

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你是怎么想的?

怎么算的?

生1:

我先算出前面三堆的筐数,再与23筐加起来。

22×3+23=89(筐)89<90

答:

能一次运走。

生2:

我是先把最后一堆23筐看成是22筐来算,一共就有4个22筐,然后再多加1筐。

22×4+1=89(筐)89<90

答:

能一次运走。

5、翻一翻。

师:

淘气看到大家学得那么起劲,特地来考考大家。

你看,他用图形和数字卡片摆了一道算式迷,你知道图形下面藏着什么数字吗?

4

×

68

师:

你打算先翻哪一个图形?

为什么?

生1:

先翻,是2。

师:

对不对呢?

咱们来翻一翻。

师:

你真聪明!

说说为什么是2?

生1:

因为4×2=8,所以下面藏着2。

师:

还有哪张没翻?

它是几?

生2:

下面的数字是3,因为2×30=60,所以十位上肯定是3。

师:

(翻图形)你真会思考!

再看:

出示:

1

×

86

师:

这些图形下面又藏着数字几呢?

请同学们先把想法写在本子上。

生1:

因为6×1=6,所以正方形下面藏着数字6,三角形是1;十位上10×1=10,所以积的十位上是1,心形是1;百位上1×800=800,百位上是8,所以星星下面藏着8。

师:

同意他想法的请以掌声通过!

(学生鼓掌)

生2:

因为3×2=6,所以正方形下面藏着数字3,三角形是2;再用2乘十位上的1,是2个十,所以心形是2;最后用2乘百位上的4是800,所以星星下面藏着4。

(学生不约而同地鼓掌)

生3:

我是这样想的:

积的个位必须是6,个位上4乘4等于16,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再用4乘十位上的1等于40,40加上个位上进来的1个10是50,所以心形是5;最后用4乘百位上的2是800,所以星星下面藏着2。

师:

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一,你从怎么知道的?

生3:

因为我们在算加法时,是满十进一的。

我想乘法也是一样的。

我验算过了,你看:

4×4=16,,10×4=40,200×4=800,16+40+800=856,所以我想这样算是对的。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评析】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注重处理了技能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相结合的关系。

第一题的“算一算”是巩固算法;第二题“选一选”是走出误区,明晰算法;第三题“说一说”是归纳算法,深刻竖式模型;第4题初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一题的“翻一翻”是拓展提升,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思考的能力。

4、畅谈收获,深刻模型。

1、回顾整理。

师:

这节课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有什么收获?

生1:

我们解决了“一共有多少只蚂蚁做操”的问题。

生2:

我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生3:

我知道了用竖式计算时首先要将相同的数位对齐,然后用一位数有顺序地去乘两三位数的个位、十位或百位,乘到哪一位,积就写那一位的上面。

……

2、拓展延伸。

像这样,你还会计算几位数乘一位数呢?

你还想学习哪些乘法竖式?

3、总结提升。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不仅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并能准确地计算,还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把掌声送给了不起的自己!

【评析】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课尾小结,不仅有算法的回顾与总结,还有对后续教学的启发与引领,将竖式模型深深根植与学生的头脑中,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层次。

【总评】让学生经历“探究方法——明晰算理——总结算法”的过程是计算教学的主要特征。

本节课梁老师借助直观图形,沟通算法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感悟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归纳、概括等数学学习经验。

1、情境创设,激趣促思引新。

课堂伊始,教师利用“蚂蚁做操”的童话故事情境,巧妙地选取了做操时遇到的计算问题,寓知识于情境,寓计算于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觉思维,唤醒学生已有的口算、表格、点子图的经验,为明算理、懂算法打下基础。

在此,教师紧紧地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找准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对接点。

2、问题导向,引领学生探究。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难点是理解竖式中乘法运算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究,教学时的设问就至关重要了。

为此,梁老师先是用“谁能用学过的口算方法来算一算12×4?

”这一问题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接着抛出:

“你能不能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12×4呢?

”,让学生根据操作提示进行直观操作;然后激励“你能结合以上的方法用竖式试一试吗?

”,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时又教师提示“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乘法竖式计算?

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每次乘得的积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

”,在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分析算法时,教师又设疑“这些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帮助学生沟通数据列表、抽象竖式、直观点子图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抽象出乘法竖式模型。

梁老师设计这样的问题导向,既尊重了学生的真实学情,又给学习留下恰当的思维空间,还帮助学生积累自主探究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数形结合,构建竖式模型。

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竖式,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实际含义不容易理解。

在教学中,梁老师把枯燥乏味的算式与点子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索算法,抽象竖式模型,达到了数与形的和谐统一。

教师先采用直观的点子图作为研究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圈一圈、算一算中暴露思维轨迹,呈现丰富多彩的思考过程,体会不同算式:

12+12+12+12、6×4+6×4、10×4+2×4……。

不一样的圈法、算法,在点子图上呈现不同的解题策略和个性理解。

接着,结合点子图探索竖式计算的算理:

2×4=810×4=4040+8=48,它们分别求的是哪一部分的点子数,将竖式中的每一步与点子图互相对应起来,清晰直观地呈现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

针对教学中的难点:

“8”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你能在图上找到它的位置吗?

再次利用点子图解释每一次乘积的位置,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梁老师把数与形的巧妙结合,帮助学生化抽象为直观地理解算理;把算理与算法的和谐统一,有效地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4、沟通比较,打通内在联系。

学生在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时,采用了口算、在点子图上圈算、列表、用竖式计算等多种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每一种方法的基础上,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在观察思考、对比分析、讨论交流中,初步体会到这些方法看起来好像不同,但其中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把两位数分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这种先分后合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此教学,沟通了数据列表、抽象竖式、直观点子图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逐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练习精巧,简约有效趣味。

练习是巩固知识、应用知识不可忽略的有效手段。

本课中,梁老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知识的连接点上下功夫,精心设计了算一算、选一选、想一想、翻一翻等环节,形式活泼多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突出“实、趣、巧”,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有效转化。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拥有愉悦的亲历体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梁老师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形成,还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同时,有效地处理好了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问题导向与自主探究、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技能形成与问题解决相结合的四种关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