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0139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是老大我怕谁.docx

我是老大我怕谁

我是老大我怕谁》的心理学分析

保罗维迪(劳勃迪尼洛饰)是纽约呼风唤雨的黑手党老大。

一向走路有风的他,在一次西帮突袭中,身历其境一场枪林弹雨,这位老大幸免于难,但却目睹了亦师亦友的兄弟死于非命。

至此以后,维迪老大常感到呼吸困难,夜夜难眠,不仅变的多愁善感,容易落泪,对情妇也"性"趣缺缺,雄风不再。

保罗为了自己的改变,非常恐慌,深怕商人知道自己的毛病,有损老大英明。

更担心两个星期后将要举行的黑手党角头会议,会露出马脚,被对手探知自己耍不了狠,而混不下去。

  老大急需找医生治心病,就这么刚好,维迪的保镖发生车祸事故,刚好撞上一位心理医生班恩索波(比利克里斯托饰)。

循著索波留下的名片,维迪老大找到了心目中最佳男主角。

于是班恩很无辜的硬是成为帮派的一员,并被任命在两星期内,要将维迪的怪病完全根治,好让他在角头会议中继续称王。

  但班恩追求的是平凡、不受干扰的安定生活,就算每天得忍受一群抱怨不断的病人,也心甘情愿。

影片中保罗·威帝是纽约呼风唤雨的黑手党家族老大,在经历了一场枪林弹雨之后,威帝老大常感到呼吸困难,夜夜难眠,多愁善感,对情妇也缺乏性趣,雄风不再。

老大急需找医生治心病,就这么刚好,他的保镖发生车祸事故,撞上一位心理医生本·杰明,本于是就开始为这位黑帮老大进行心理咨询。

黑帮老大的病情从表现上看是焦虑恐慌症,他认为自己得的是心脏病,胸闷,和朋友在一起也感觉紧张,他觉得他以前没有烦恼,没有忧虑,可最近却突然不适。

应该进一步确认他得的是广泛性焦虑,也就是说,他的焦虑不是由于受到特定的危险所产生的,对于广泛性焦虑的断定,还要具备至少三项其他的症状,例如保罗的呼吸困难、失眠、性欲下降、性格突变等。

追究这种心理障碍的缘由,可以从小时候看,保罗亲眼看到父亲被杀说起,他内心深处有着对于父亲在自己眼前被杀的恐惧,童年的创伤过大,他的意识不自觉的采取自我的保护措施,将童年的创伤深深的埋藏于潜意识的深处,这也是保罗一直避讳不谈自己父亲的原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自我的保护机制,这也就是有的心理学家说“心理咨询是最违背人性”的原因。

实际上保罗的病情可以断定为创伤性应激障碍,影片中本杰明医生采取主要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术,这种焦虑障碍的症状源自于精神冲突或恐惧,这些症状都在试图保护个体不受伤害,但是当保罗请本医生吃饭并要杀死他的时候,他的无意识就有冲出的症状,他在餐桌上点的菜就是自己父亲被枪杀时候一家人吃的饭菜,那段童年的创伤在保罗的潜意识之中潜藏了太久,最终必须冲出,进入意识,他的病情就突发了。

但是为什么保罗的病情在此时突发呢?

首先他的意识出于自我的保护压抑这那个创伤经历,然而当他拥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长大,这样的家庭就是触动内心压抑惊恐内疚爆发的火线,整个家庭的表征以及经常出现的情景激发了他被压抑的恐惧,从而伴随一些其他身体病变的症状。

在保罗一次又一次的回避医生的问题时,就可以看出他的内心出现了斗争,并且关于他父亲的记忆也在一步步进入他的意识,在和本医生谈到父亲时他回避,在最后保罗自己抱头疼哭叫本医生爸爸的时候,保罗的自我疆域已经完全的打破,那是长期积压的情绪爆发的结果,那时的保罗其实在意识之中出于幼稚的状态,是童年自己的再现,是长期被自己压抑的第二人格的再现,然而这次的再现不是一种冲突,而是一种理解发泄以及自我的重新整合。

再就是本医生和保罗的俩个梦境,在保罗的梦境中:

冰箱里孩子在哭,保罗去拿牛奶给那孩子喝,却发现牛奶是黑的。

冰箱所体现的冰冷孤寂封闭无助的另一种象征正是保罗此时的心境,他向孩子一样恐惧,无助,对那个深藏内心的场景的内疚害怕。

采取给孩子拿牛奶的行动说明他已经有了要自我拯救的意愿,这也是展开心理咨询的前提。

在一个就是本医生的自己被杀的梦境,保罗抱着自己叫爸爸。

这其实是本医生作为一个心理咨询者对于患者保罗的潜意识的一种职业化的直觉,他的潜意识通过变象的梦境将这一讯息传达给他,可惜他没有仔细的分析并从中找到一些相关的线索。

剧情回眸

黑手党头领保罗·威帝出身纽约最有势力的黑道家族,手操生杀大权,呼风唤雨。

他很小的时候,目睹父亲在一场枪杀中死在了他的面前。

当时威帝识破了杀手,却没有及时提醒父亲,因此他一直怀着很深的愧疚感。

家族首领曼尼塔将他抚养长大,并且一直致力于培养威帝,对他寄以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继承家族事业。

从小在黑社会长大的威帝,不但有一身好本领,而且心狠手辣。

但是,在经历了一次遭人暗杀后,威帝忽然得了被称为抑郁焦虑症的怪病,他开始整日的失眠,性格变得异常的多愁善感,原本十分风流的他变得突然关心起家庭来,整天的陪着妻子和孩子,对待家族的生意越来越厌倦,并且越来越力不从心。

他和他的情妇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浪漫情趣,他的奇怪举动也让手下们无所适从,而此时离黑手党首领大会的召开为期不远。

如果这种状态继续下去,被别的家族觉察他得了精神障碍,那么他就不给自己的家族事业带来改善的发展,而是带来恐怖和危机。

威帝迫切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坚强起来,他让胖子保镖各该他找一位心理医生。

本·索伯尔是一位离异的住在纽约郊区的精神科医生,他有一个主播女友罗拉,他们正计划结婚。

他是一个普通人,并不希望成为向他父亲那样出名的临床精神科专家。

索伯尔的生活很平静,直到出现了一场交通事故------他撞上了威帝的保镖杰瑞驾驶的小车后,他的生活从此发生改变。

他原先只想和未婚妻举行一场宁静的婚礼,然后到郊区过平静的生活,但是这场车祸是使他不得不结束这个念头。

索伯尔把他的名片教到杰瑞的手里,原本只是希望能够通过保险公司补偿撞车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可是没想到竟招来了大名鼎鼎的黑手党老大保罗·威帝。

保镖杰瑞向他的首领出示了索伯尔的名片。

威帝立刻找到索伯尔,要求索伯尔必须在黑手党大会召开前彻底医治好他的抑郁症,因为在这个会议上,威帝必须面对其他家族首领,并向他们展示自己的领袖风采,重振雄风。

索伯尔知道黑手党是什么组织,他不想让自己和家人卷入其中。

于是,索伯尔敷衍威帝,谁自己去结婚,等回来再说治疗的事,毕竟许多天以后发生的事情谁又会知道呢?

可是,接下来一系列的事情严重打乱了索伯尔的生活。

保罗·威帝出人意料地在半夜里把索伯尔从床上拉起来,打断了索伯尔和家人一起的娱乐生活,还出现在索伯尔和罗拉父母的见面的晚会上,闹得双方不欢而散。

而最让索伯尔难以忍受的是一个杀手在索伯尔结婚的的时候,从他旁边的高楼上摔下了来,毁了他的结婚典礼。

此刻,警方和黑手党都注意到了索伯尔。

回到纽约之后,联邦调查局找上了索伯尔夫妇,并给他听了一段处理的录音,让他相信威帝要杀死他。

索伯尔打电话给威帝,要求见面。

威帝带心理医生到他父亲被枪杀的那个餐馆。

在与杰瑞谈话中,索伯尔无意中听到威帝父亲死亡的真相,明白了威帝抑郁症的根源,想帮助他。

索伯尔去洗手间摘掉了联邦调查局装置在他身上的@@@@器,。

回到座位之后,索伯尔和威帝发生了争执,随后,威帝把索伯尔带到一个僻静处,意图杀掉他。

索伯尔孤注一掷,成功的解开了威帝的心结。

与此同时,威帝对于普雷默的杀手紧随其后,但是一场枪战后,这些杀手都被除掉了。

保罗·威帝暂时振作了起来,并精神抖擞地准备出席黑手党家族大会,但电视广告中一段家人和睦的情景又让他沮丧不堪。

心理医生索伯尔在婚礼上被杰瑞威迫要求以威帝代言人的身份出席黑手党家族大会。

大会上,索伯尔努力的想让自己表现出大家风范,不时地冒出咄咄逼人之气。

谈话陷入僵局时,被妻子鼓励来到会场,宣布金盆洗手。

接着,黑手党家族之间发生了火拼枪战。

可是,联邦调查局的人早已包围了现场,黑手党头目纷纷落网。

威帝背叛十八个月@@@@,但他以从心里阴影中成功走出,索伯尔也回到了自己平凡而美满的婚姻生活中。

案例点评

本片是奥斯卡金像奖影帝罗伯特·德尼罗和比利·克里斯托联袂主演,属于典型的美国式经典喜剧片。

罗伯特·德尼罗是美国影坛一位杰出的表演大师,他曾在1974年以《教父》续集荣获第四十七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由于本片对精神分析过程的展示,以及整个心理治疗的案例情节连贯,故事完整,所以一直是对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进行课程培训以及案例督导的首推之作。

心理咨询关系的构成

咨询关系是贯穿心理咨询过程始终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咨询关系不仅能提供给当事人一种安全感和温暖感,同时也能激发当事人对咨询师的信任,减少其防御心理,使其认真地进行自我探索,进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因此,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在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过程中,心理医生的态度和技术起着主导作用。

咨询或治疗双方的婚姻状况,学历、年龄、移情问题以及身份地位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这部影片中,影响咨询关系最大的就是身份地位问题。

来访者是纽约黑社会老大,由于这一原因,他在咨询过程的起初是极不合作的。

而心理医生索伯尔在一开始也对来访者存在畏惧心理,后来有几次甚至被强行要求给予治疗,影响到他的私人生活,另外,影响咨询关系的因素就是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观念认识。

就像影片中的黑手党老大威帝对心理治疗存在抵触,并对接受治疗感到耻辱,因此当医院大夫说他没有心脏病而抑郁症时,他把医院的治疗室给砸了。

现实生活也有许多人与威帝的心态一样,他们不想别人知道自己接受心理咨询,觉得去咨询会被误会为精神病,因而对心理咨询报排斥态度。

一旦别人指出他们心理问题时,他们也极不愿意承认。

然而,当他们迫不得已去寻求心理咨询时,便存在很强的防御心理,给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电影中,刚开始心理治疗时候,威帝对于心理医生索伯尔是不信任的,支支吾吾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实来意,只是说为朋友而来。

心理医生敏锐的察觉出老大行为的真正意图,便一语点破:

“您的朋友就是您自己吧.”这使得老大对索伯尔产生了信任与钦佩,于是在后续的治疗中将自己的问题全盘托出,而在其说出来之后,他的心理负担也减轻了。

而心理医生对于来访者也是真诚进行帮助。

索伯尔甚至不顾联邦调查局的阻扰以及未婚妻的压力,坚持要为威帝治疗到底。

二者的咨询关系可以说是建立在平等与相互信赖的关系之上的。

由于种种愿意,寻求心理治疗的当事人常常会隐瞒前来治疗的真正动机,并采取各种回避行为与心理医生周旋,从而影响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这时就需要心理医生拨开种种雾障,借助有关的心理技术激发来访者,使其面对现实,暴露其背后真正的机制。

主讲者:

尹若虹

关于这部影片,我认为,任何人在生命过程中遭受创伤都是不可避免的,心理防御机制如何在创伤后帮助我们生存下来,在此片中很好的展现。

片中呈现黑老大保罗出现呼吸困难、精神紧张、失眠、对情人没有性趣、抑郁等症状的起因是,像他父亲一样一直照顾他的另一个黑帮老大在他面前被人射杀,但他认为自己是与父亲一样,心脏出问题了。

当身体检查进行后确认心脏没有问题,体检医生建议保罗看看心理医生,一场有趣的心理治疗开始了。

片中黑老大与医生共有九次的见面,关于治疗大概有八次。

当保罗和心理医生第一次见面时,他坐在了心理医生的位置上,这无意识地呈现了老大的掌控习惯。

在谈话中保罗始终处于控制的状态,可见他内心极度的不安全感造成他要来掌控一切。

保罗特殊的身份和行为方式,无法让心理医生索贝尔和他达成有效的协议和建立设置。

我们看到保罗与心理医生第二次见面,是从与未婚妻的睡梦中被保罗的保镖劫持去做治疗的。

当时索贝尔从睡眠状态醒来时,迷迷糊糊中喊到:

“妈妈、妈妈”。

此处有个绝妙的暗示,老大保罗和心理医生索贝尔,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或重叠的地方,心理治疗中称为——治疗双方的匹配度较高。

第三次见面在教堂,索贝尔问老大:

“谈谈你的父亲吧?

”但保罗明显的阻抗“我愿他的灵魂安息”。

索贝尔直觉到他和父亲的关系是治疗中的突破的关键,索贝尔“那你对父亲的死有什么感觉”,保罗不愿进行这个话题,一走了之。

第四次见面时保罗做了一个梦,梦见孩子在哭,他去拿牛奶,但牛奶是黑的。

他让索贝尔给他解释这个梦。

索贝尔以治疗师角色的反应这样问他:

“你怎么看的?

”老大当然是无从解释。

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

一是那个孩子是保罗,他需要照顾,而索贝尔给他的是不好的东西(黑牛奶);另一个可能是他有意识压抑对母亲的情感,黑牛奶象征着坏的乳房,即与母亲有关。

第五次是在索贝尔的婚礼上保罗带着全家不请自来,搅黄了索贝尔的婚礼,反映出保罗是一个界限不清,我是老大我说了算,并且是见诸行动的人,他的情绪行为都是本能的呈现。

由此,索贝尔启发他要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接下来是索贝尔的梦,他梦见自己被枪击而保罗哭着喊爸爸。

我对这个梦的理解也有三个层面,一是索贝尔对保罗特殊身份的压力;二是警察介入调查的压力;三是他未婚妻的压力。

第六次是在餐馆见面,索贝尔自己的梦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他要求保罗再次谈谈他的父亲,但保罗仍然拒绝。

索贝尔努力地让他回忆12岁时与父亲在一起的细节,“父亲死的那天,你点的什么菜……”而今天他们在餐馆吃饭时点的是同样的菜;保罗回忆起父亲被杀害的场景,但他认识是自己杀了父亲,内疚、自责折磨着他。

为此,索贝尔医生重新给了事件一个定义“你没有杀父亲,生活是他自己选择的,因此命运也就决定了是这样”。

也就在这时,另一帮派的老大来枪杀保罗,枪战时保罗的反应如同12岁那次看到父亲被射杀的反应,瘫在地上,毫无反击能力,恐惧、害怕、无助、哭喊的状态。

这时保罗终于哭着说“爸爸,对不起”。

最后影片呈现保罗的自省是看见电视里的画面,有两个男人的对话。

他意识到“我的前半生并不想走父亲的路,但最终还是与父亲一样,当了老大”。

保罗是在父亲死后变得强硬起来,这样的防御机制叫“与丧失客体认同”。

第八次的见面保罗在监狱,我们看到,医生与病人从那时开始建立了他们正常的治疗关系。

这对于双方都是一个真正的成长。

崔丽萍:

我对有个镜头印象较深,当保罗拿枪指着索贝尔时,索贝尔问他“父亲死的那天,你点的什么菜”这是保罗的未完情结,是一个固着的创伤的强迫性重复,所以后来他会经常去那家餐厅,点同样的菜。

黄梅:

对吃的面条我也有感触,保罗意识层面不知道,潜意识带着索贝尔医生回到父亲被枪杀的餐厅,点同样的菜,他是要把和父亲的关系无意识地呈现给心理医生。

周永泽:

这个病人和我在医院见到的极其类似,抑郁症病人很多都是起源于某一创伤件事,接着开始出症状,悲伤、难过、哭泣、绝望、否认……通常我们认为是不是这件事处理了他就好了,或者症状消除了病也除掉了?

比如一个人他丢了一千块钱,很着急不能很好的处理,时间长了就开始抑郁,一全月以后,你告诉他说,钱找到了,放错了地方。

是不是他的病就好了?

当时看来是好转的,实际上不是,当前事件只是引发了他过去的创伤,就像影片中保罗父亲的死亡,如果得不到处理,不是被这个刺激引发就被另外的刺激引发。

苏秋羽:

我自己认为,这个心理医生尤其不容易。

他们的治疗没有设置,治疗师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从本能的角度他对保罗很恐惧、很防范的,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但做为心理医生他又要帮助他,并且他被这个老大控制着。

我觉得他们很匹配,索贝尔的未婚妻看起来比他高,强势,他的岳父也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和这一类的人索贝尔容易建立联结。

武迪:

这部电影看起来很幽默、轻松,但有几点很重要的东西人想谈谈。

一是影片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保罗与索贝尔他们的匹配表现在两人都有俄狄浦斯情结。

索贝尔的父亲是一个精神分析学家,但他从不看父亲写的书,也不去其它机构,而是自己开了一个家庭诊所;而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停在了12岁,即他父亲死的那一年。

事发的当时,他本来可以说点什么话提醒父亲,但他在生父亲的气,他没有说,那个杀手伪装成餐厅服务员把他父亲杀害了。

保罗认为是自己杀死了父亲,这样的内疚感和他的俄狄浦斯的弑父情结正好重合在一起,于是导致其心结停顿在了12岁。

心理医生给他进行了创伤处理,在同样的餐厅,吃同样的东西,后来在枪战中治疗退行的保罗,典型的创伤治疗方法。

还有就是保罗去那个餐厅,我认为他是通过这样的仪式在怀念父亲,平复他的内疚感。

另外一点是影片呈现了心理医生的人格的各个层面,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比如一开始,他给一位女士做治疗,他坐在那儿,想象他冲着那个女人大叫,“你该过什么就去做什么吧!

”那是他的本我的跳出来的东西,只是受到了超我的压抑。

到后来我们看到心理医生被压抑的本我渐渐释放,表现在对一对夫妻的治疗中的反应,说明心理医生也在不断成长。

第三是心理医生的伦理规范,当警察找到他要他配合时,他是要配合的。

一般来说,心理医生要为病人保密,但如果事态介入公安司法范畴,就要配合公安司法的工作。

最后我想说的是,两个孩子出现的意义,一个是心理医生的儿子,总是在一些必要的时候出现,讲些大人的话;唤醒保罗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及过正常人的生活的也是他的儿子。

当一个成年人的心结处在某一个年龄阶段时,最好的治疗者是那个年龄段的孩子。

漆平:

我想说的是,一个心理医生如果碰到这样的人,即位高权重,确实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心理医生会被扰动,像电影中呈现的那样,自己的生活都有可能搞得乱七八糟。

另外,保罗一开始是去看心脏病,躯体的疾病相对于心理上的问题更容易让人接受。

现实层面,如果一个来访者来做心理治疗,如有躯体方面的症状,首先要让他去医院做身体的检查,排除躯体方面器质性的问题。

在影片中,保罗出现的一系列症状,都是12岁创伤后的继发性反应,原发性的创伤是他父亲的死造成的。

保罗认为父亲是心脏病致死,现在自己也心脏不好,这一方面是高度认同父亲,另一方面,父亲死于心脏病让他能够接受,他对父亲真正死因的遗忘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卫保护,只有这样他才能保护自己,让自己生存下来,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心理生存策略。

创伤心理学对人类面临创伤性情境所采取的即刻反应的研究发现,即刻反应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体保存。

该反应涉及3个系统,呈现5种反应模式。

具体而言,最先启动的是害怕系统,如果足够强壮,个体会选择战斗的模式;如果行动足够快,则可能选择逃跑。

接下来是惊恐系统,发出呼救信号,选择向人求助。

若前两个系统都失灵,个体会启动冻结或投降系统。

在儿童面临创伤时,常常启动惊恐和投降系统(因为遭受创伤的儿童支持系统也较差),随之出现了无助的状态,是因为其精神结构没有能力“用惯常的方法”处理创伤体验。

其结果是个体精神结构的加工过程被推向毁灭的状态。

因此,通常以连接和联想组织及联系起来的各种感知觉,变得不稳定,相互不融合。

焦虑、恐惧、痛苦侵袭着个体的感知觉,使它不能够成为思维加工的基础,因而认知功能几乎不能够加工创伤体验的情感意义。

这样的创伤病人,会自动启动防御机制,如分裂、隔离或遗忘。

他不愿想起那失去父亲的各种痛苦体验及不堪回首的悲惨场景。

心理医生在关系建立以后,让他的情感水到渠成的出来。

这部影片有两个很经典的梦,一个是保罗的(前面提到过),另一个是索贝尔的。

我对治疗师做的梦很有感触,即治疗师被乱枪打死,保罗痛苦地蹲在他的旁边叫爸爸。

那是治疗师在梦里的反移情呈现,这个反移情是保罗的情结,治疗师通过梦境感受到保罗的症状一定与他的父亲死亡有关。

我们都知道梦是通往潜意识的一条通道。

所以他急忙去找保罗就是要告诉他,他现在的身体和情绪的症状与爸爸的死亡有关。

病因找到,当保罗能够来面对这一切的时候,进行创伤处理,使治愈成为可能。

一、来访者和咨询师

这部影片在导演HaroldRamis匠心独运所设置的情境下,把原本生活毫无相干的黑道老大保罗.威提(RobertDeNiro)和心理咨询师本.苏堡(BillyCrystal)拉到一起,以丰富夸张的艺术手法,重现了一名来访者和一名心理咨询师之间进行咨询的整个过程,具体可以概括成关系的建立、治疗和巩固三个阶段。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来访者的背景。

影片一开始交代了1957年时重要的一年,当时保罗的父亲作为纽约最有势力的黑道人物之一,和在父亲死后培养保罗继承父业的Dominic参加了一次全国黑手党会议人,结果以逃跑告终。

然后镜头转回现在,Dominic要求已经羽翼丰满的保罗参加一次全国黑手党会议,保罗不太愿意参加,显然这样的会议勾起了他某些不好的会议——英年早逝的父亲。

在Dominic说服保罗参加会议后不久,Dominic就在保罗面前被枪杀了。

这样,在保罗的内心深处,父亲的死——Dominic的死——黑手党会议,这三件事情就这样联系起来了,成为了潜伏在保罗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心魔。

于是,原本心狠手辣的保罗开始变得软弱,整日失眠,紧张,胸痛,头晕,他的忠实的追随者也对他们老大的举止感到无所适从。

在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保罗在和其他黑手党朋友讨论到Dominic的死的时候,保罗多次提到上帝,“感谢上帝”、“上帝可不允许……”、“但上帝不让我死”,同时伴随表露出的痛苦的表情,最后终于以喘口气为由匆匆逃离了现场。

随后保罗跟随手下去了医院,却在医生的口中得知自己患上了一种被称为焦虑恐慌症的怪病,原本以为自己得了心脏病的保罗对“恐慌”这个字眼异常敏感,并且大声质问“你以为我在恐慌什么?

”终于,保罗萌发了去寻求心理医生治疗的念头。

本.苏堡(BillyCrystal)是一个离了婚的纽约郊区精神病专家,他有一个儿子和一个正准备再次结婚的对象(丽莎库乔)。

他刚刚登场的时候,正在和一个失恋的女性做咨询,但是却在倾听的时候逐渐失去耐心,但是作为一位咨询师,他忍住了这种冲动,不过即使如此,他的这种想早早结束对话的意愿还是让来访者察觉到了,“你就像他一样,就像尽早把我丢弃。

”在察觉了来访者发生负性移情后,本为了澄清自己和来访者男友的不同,却笨拙地说出“他已经不想再见到你”这样的话,触碰了来访者的伤口,结果来访者哭得更加伤心了。

这也揭示了本的内心中其实已经累积了很多情绪压抑着。

镜头一转,来到本和儿子一起开车去参加父亲的派对,从本与他的儿子和父亲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稍微的观察到本所压抑的情绪来源。

在车上,本说:

“这个家只有一个精神分析师。

”儿子答:

“不,有两个,你和爷爷都是。

”这个对话中透露出本和他父亲之间的矛盾。

在父亲的派对上,本指责他的父母为何不肯参与自己的婚礼,而他的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了句:

“你可真是充满敌意啊。

”而事实上,他也没有读过父亲写的新书,这或许是他对父亲敌意的一种表现。

他虽然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但是却对同样以咨询为职业的父亲感到不认同。

然而,本宁静平凡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某天撞了保罗的手下杰利的车后终于宣告结束,而影片所要讲述的故事也才正式拉开帷幕。

二、关系建立、治疗、巩固

由于电影所要求的艺术性和夸张性,保罗和本之间的会面几乎没有一次可以称得上是正式的心理咨询,然而从每一次不到几分钟的会面中,我们却可以看到一位来访者和一名咨询师之间完整的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

在重看影片的时候我认真的数了一遍,保罗和本一共见面十次,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关系建立阶段:

第一次咨询:

保罗突然闯进正在做咨询的本的咨询室,要求咨询。

本乍一见黑手党风雨人物,吃惊得不知如何时候,显得不知所措,十分茫然。

这十分类似于咨询师刚刚接手一个个案的时候,一开始也经常会对来访者的问题感到困惑和迷茫。

影片的搞笑之处在于,保罗坐上了本平时坐的位置(咨询师的位置),而本的座位则是来访者经常坐的沙发椅,瞬间把两人之间的地位颠倒过来了,显得十分怪异和别扭。

而这种别扭之处,一方面体现了本和保罗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建立好,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发言的地位存在落差,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保罗想要操控整个咨询过程和咨询师的意愿。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细节,保罗谈到自己和朋友聚在一起时感到紧张,本直接点明是焦虑恐慌症,立刻引起了保罗对恐慌这个字眼的严重不满,认为他倾听不足。

本立刻改用内容反映技术,保罗才接着他的话说了下去。

这也说明,在咨询的初期,太早对来访者的症状下结论是不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的。

还有一个细节,本在倾听了保罗说的话后,十分慎重地开口道:

“我就直接说重点了,我认为你说的那个朋友就是你。

”于是保罗大笑着赞扬本:

“Youaregood!

”然后不让本有开口的机会直接结束了这次咨询。

本直接点明来访者一直掩饰的问题,将自己所想到的及时和来访者说清楚,一方面体现了真诚原则,另一方面避免了和来访者隔空打拳,避免话题不断绕圈子,有利于咨询的深入进行。

然而,反作用也是明显的,本在两人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建立的前提下点明保罗逃避的话题,显然遇到了保罗的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