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06154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 第八单元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全解全析第八单元第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

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历史广角]

票证

指有关部门发的购买某些物品等的凭证,如粮票、油票、布票等。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粮食票证最早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达到鼎盛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粮票终止流通。

[历史广角]

孙中山与铁路建设

中山先生说:

“国家有交通,始可以收政治运用敏活之效。

否则,国家有广大土地,丰富之物产,高尚思想之人民,而无交通以贯输之,联络之,则亦有等于无。

”他把修建铁路列为中国立国之本的第一政策。

1912年他主持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全国铁路。

中山先生计划在全国修建10万英里铁路,其中有关新疆的铁路就有1万多英里。

[历史广角]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历史

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开始兴起,改良派与革命派兴办的报业纷纷出笼。

我国国人独立创办报刊,最先是艾小梅1873年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但此报存在时间很短。

随后,1874年1月,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这是当时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同一时期,留学生容闳在上海创办《汇报》,结束了上海报业由外商垄断经营的历史。

主题一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材料一 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的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

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

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

材料二 照得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

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

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

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

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

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

——《取缔编结发辫告示》

据材料一指出导致上海等地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是什么?

依据材料概括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教你读史] 材料一表明上海等地生活的变迁深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是西方入侵导致的;材料二反映了政府关于断发的通令,体现了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生活方式受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政府也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3)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材料 “凡事任意潜越,各处皆然,沪上尤甚”,“衣服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

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无规律生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作息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他们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

“洋帽洋衣洋式样,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大公报》1903年4月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你读史] 抓住第一段材料中的“越次犯分不为怪”,第二段材料中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作息方式”,第三段材料中的崇洋思想。

结合教材的相关信息,做出归纳。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1)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2)国人接受了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经济工业化。

(3)西化严重,盲目崇洋;奢侈消费、斗富争雄。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近代人们生活的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2)中西合璧、发展不平衡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3)新中国成立后,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4)改革开放后,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跟上国际潮流。

主题二 近现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变迁

[自主探究·读史有得]

阻碍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因素

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

……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

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

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

九十年来的历史实在包括了不少的空白及断烂的以及灰色的篇幅,总老使人感觉着这种新事业,并没有好好的拼命做过。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据所给材料,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有哪些?

[教你读史] 根据材料中“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一切交通事业”“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向洋人购得”“这方面人才还不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等有效信息可以概括出:

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的侵略;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等。

近代阻碍交通发展的因素

(1)列强控制中国交通,中国的政治腐败,以及政治上的不统一等。

(2)近代中国缺乏资金、技术,重工业不发达。

(3)守旧、传统的思想观念的严重阻碍。

(4)长期的社会动乱,使交通建设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

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

……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

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

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

……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据所给材料,概括我国近代报刊的创办有何特点?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说明办报的主体是知识分子;“学习吸收,洋为中用”,表明报刊宣传内容是学习西方科技和文化;材料二指出国人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

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

(1)原因:

①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②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

④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

(2)特点:

①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

②“报”“刊”不分。

中国近代所谓报,既指报,也包括期刊。

③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

[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近现代交通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影响: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往来运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③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就负面影响而言,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能源危机。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

[典例1] (2012·汕头模拟)结婚证书不仅是男女结合组成家庭的证明,更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反映了时代的沧桑变迁。

下列是20世纪不同时期结婚证书上的内容,其中出现在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是(  )

A.“再嫁与否绝对尊重其自由,婚嫁须得父母双方同情与赞助”

B.“计划生育,勤俭持家”

C.“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D.“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之建设而共同奋斗”

[解题规范](请自主思考)

第一步:

审题干

一定时空:

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中国

二明考点:

近代中国物质与生活习俗的变迁

三抓关键:

“过渡时期”的结婚证书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有关但

不符合

“尊重其自由”“得父母同情”为近代中西结合的表现

B

有关但

不符合

中国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国策是在1980年以后

C

有关但

不符合

“文化大革命”时期个人崇拜的体现

D

正确

过渡时期中国进行“一五”计划,开始了新社会的局部建设

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

[典例2] (2013·华南师大附中摸底)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新青年》在北大创刊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宣统帝退位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一定时空:

1913年的中国

二明考点: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抓关键:

1913年中国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理由

A

时间错误

A项发生于1915年

B

正确

B项是1912年辛亥革命后,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故B项的情景有可能出现

C

时间错误

C项发生于1912年,已经不是新闻了

D

时间错误

D项发生于1918年

[课堂感悟高考]

1.(2009·广东高考)“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

解析:

选C 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

2.(2009·广东高考)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

选C 拖着三尺长的辫子,说着之乎者也,这与民国初年的剪辫子、大力推行移风易俗相矛盾。

故本题选C。

3.(2007·广东高考)“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B.清朝

C.民国D.新中国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所带来的影响。

材料中所示西洋风味的生活方式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清朝,通过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可得出。

据史料记载,“一品香”是中国人在上海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开办于19世纪60年代。

4.(2012·上海高考)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年至1895年中国(  )

A.国库白银储备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D.茶叶出口额

解析:

选B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895年《马关条约》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因此国库白银储备日益减少,排除A项;中国最早的铁路出现在1876年,所以排除C项;19世纪末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茶叶出口额变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由于鸦片战争后列强逐渐垄断了中国的水运,致使领水外轮吨位逐年增长。

5.(2011·天津高考)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年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D.1928~1937年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阳历、鞠躬这一系列新现象可判断选C项。

6.(2011·浙江高考)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及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来看,旧式婚姻占多数,新式婚姻占少数,这体现了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也体现了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C、D两项理解正确;从材料信息可推断B项理解正确。

故选A项。

[课下演练提升]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说明:

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广东六校联考)以下是出自民国《嘉定县续志风土志》的几个材料,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最不相符的是(  )

A.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输入品

B.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

C.洗面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用皂荚者日少

D.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解析:

选B 使用毛巾擦身“下至农家亦皆用之”的说法。

与近代史实不符。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差别极大,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农村影响极小,所以不可能在农村普及毛巾,故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最不相符的是B项。

2.(2012·广东模拟)晚清时,大同还保留着一种叫“亮脚会”的习俗,妇女坐在自家的门口,伸出双脚让过路人观赏品评。

民国初年,女子的脚再次被展示在稽查员和大众面前,不过这次,不再具有文化上的荣光,而是作为铭刻于女性身体上的耻辱。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思想的崩溃B.革命运动的开展

C.进步人士的推动D.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选B 女子缠足是封建压迫的产物,民国初年缠足受到批判,说明封建专制受到沉重打击,这是中国近代革命运动推动的结果。

3.(2012·佛山质检)以下是20世纪初,北京普通市民的两段对话(  )

背景

对话

1912年,清帝退位

文三:

“大清朝灭了,现在是民国,你还敢留辫子,小心被当成满清余孽!

赵四:

“那我得赶快剪掉辫子。

1917年,清帝复辟

赵四:

“大清皇帝回来了,你还不赶紧买条假辫子戴上,小心被当成革命党!

文三:

“哪里有卖,我得赶快去买一条。

当时某报刊对上述行为进行评论,下列标题比较贴切的应是(  )

A.民风日新B.民权兴衰

C.民智未开D.民族觉醒

解析:

选C 随着政治运动的变化,民众的政治性随之摇摆,没有独立的政治意识,C项最符合题意。

4.(2012·广东六校模拟)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解析:

选C 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奢侈与该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有直接关系。

5.(2012·汕头质检)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

A.清末符号:

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民国符号:

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文革”符号:

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80年代符号:

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解析:

选B 用排除法,中山装是民国符号,故A不对;买办是清末符号故C项不对;QQ是90年代符号,故D项不对。

只有B项正确。

6.(2012·广州一中调研)“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

下表不能反映(  )

时期

所送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

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解析:

选B “送嫁妆”是中国的传统,与西式婚礼无关,故选B项。

7.下文是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一文的内容: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段文字反映的社会变化最早应该发生在(  )

A.辛亥革命以后B.新文化运动以后

C.五四运动以后D.国民大革命以后

解析:

选A 从“辫子灭”“阳历兴”“拜跪礼灭”等可以判断是辛亥革命引起的变化。

8.(2012·宁波模拟)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

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

这段材料说明(  )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式近代化的认识。

根据题干材料提供的新情景,有轨电车属于新式交通工具,它的推广得益于广告的促进,因此准确反映材料的应该是C项。

9.(2012·汕头模拟)1876年,《申报》报道:

“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火车持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解析:

选C 考查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从材料信息“素未经见”“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可推断A、B、D三项错误,从“喜色”“喝彩”可推断出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10.(2013·执信中学期中)位于无锡市中心的锡金公园建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具有现代意义和特征的公园。

如果你在锡金公园建成时游园,你不可能看到(  )

A.一对年轻人拿着面包吃得津津有味

B.看国人所造汽车,长中国人志气

C.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声

D.有人西装革履,有人长袍马褂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交通通讯的变化,近代中国汽车几乎全依赖进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才由长春第一汽车厂生产出国产汽车——“解放”牌汽车。

11.★“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一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

”材料是要说明(  )

A.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B.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

C.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

解析:

选C 材料中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的报刊业得到了发展,表现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而原因应是政治的变革运动,如戊戌变法等。

12.(2013·广东百校联考)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1854年第12号的开篇说:

“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

”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  )

A.信息速递功能B.娱乐教化价值

C.政府喉舌功能D.商业广告价值

解析:

选D 由材料可知西方商家通过狃卖招贴,销售其货,说明报纸具有商业广告的价值,故选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2·湛江测试)在中外几千年历史中,头发就如一根细细的、极其敏感的晴雨表,纵穿于其中,折射着历史变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子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即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中国人都要变成披发与左扣衣襟的夷狄了。

——《孝经·开宗明义章》和《论语·宪问》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逐渐兴起剪辫风潮,至五四前夜,男子剪掉辫子已成为个人生活的常态,但女子剪短发仍被视为有伤风俗。

——谢天开《短发与新女性的诞生》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发型从“郭富城头”到“周杰伦头”、从“纯子头”(来源于日本电视连续剧)到“梁咏琪头”,颜色从纯黑色到五颜六色,人们的发式逐渐个性化、时尚化。

——太平洋女性网《发型演变三十年》

材料四 1871年8月,日本明治政府颁布《断发脱刀令》,宣布日本人要剪掉长发、解除佩刀,改为西式发型。

——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头发有何象征意义。

(2分)

(2)分析材料二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6分)

(3)分析新时期中国人发式日益个性化、时尚化的原因。

(8分)

(4)简述明治政府施行断发令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

(5)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社会习俗近代化的认识。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习俗的变化。

(1)问从儒家孝的角度进行概括。

(2)问结合中国近代20世纪初期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

第(3)问结合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对外交流方面的史实进行回答即可。

第(4)问结合日本文明西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第(5)问须以文明史观与唯物史观为指导组织答案。

答案:

(1)孝道的表现,区分文明与野蛮的标志。

(2)辛亥革命的影响(南京临时政府的有关措施),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思想观念的进一步传播,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

(3)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

(4)文明开化,有利于日本的近代化。

(5)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加以改造或剔除。

14.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启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

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

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