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1135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师用书岳麓版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考点1|宋明理学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背景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2.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为了重兴儒学,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易混辨析]       “三教合一”并不等同于“三教合并”

“三教合一”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而是佛、道、儒的融合、渗透,为儒学的新发展、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内容

派别

代表

主要观点

程朱

理学

程颐

程颢

朱熹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法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学伦理道德,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

心学

陆九渊

“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王守仁

“致良知”“心外无物”“知行合一”

四、评价

1.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2.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宋明理学

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②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③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史料二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④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朱熹的思想观点

①→“理”的地位;②→“理”的内涵;③→“理”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史料二:

王阳明的基本主张

④→王阳明的主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理论贡献。

提示:

观点:

“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

理论贡献:

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将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并指出其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提示:

基本主张:

致良知;知行合一;发明本心。

继承发展:

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史论归纳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教、道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们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

“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

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C [思想到原则再到规则再到常识的过程体现了宋明理学的世俗化和生活化趋向,故选C项。

]

2.(2017·南平质检)《朱熹家训》云: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

”与此思想相一致的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D.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道不谋其功

D [A项中思想体现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B项内容强调内心道德约束;C项内容强调德治的作用;D项内容是指贤明之士,应当遵循正道,不应急于取利,应当恪守理性,不应急于求成,与材料中儒家强调仁、义、礼、信等思想相符。

]

3.“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

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王守仁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是(  )

A.心外无物    B.知行合一

C.致良知D.天人合一

C [材料中“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题眼,以“良知之学”、“救之”反映了其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

]

考点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

(1)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思想:

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4)个人因素:

不少士人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

2.主张

(1)学术上:

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道德上:

批判传统道德,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3)哲学上:

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王夫之

(1)世界观:

强调“理在气中”。

(2)方法论:

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颠覆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

(3)伦理学:

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2.黄宗羲

(1)反对专制暴君政治,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2)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3.顾炎武

(1)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3)主张“经世致用”。

[概念阐释]       “经世致用”的内涵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其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要求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评价

1.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3.明末的批判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鼓动着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

[误区警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并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他们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它们绝对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内容及认识

史料一 ①“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史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②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三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③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王夫之针对君主制提出的观点

①→天下为公,反对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反对君主专制

史料二: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

②→反对君主专制

史料三:

顾炎武反对君主制的主张

③→顾炎武倡导分权,反对“独治”,表达了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

[学会用史]

(1)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家的思想有哪些共同点?

提示:

反对封建专制,带有民主色彩。

(2)史料二中黄宗羲提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这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

提示:

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因此二者不等同。

史论归纳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提倡“经世致用”。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当时的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太原质检)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材料表明李贽(  )

A.全面否定孔子思想B.带有唯物主义色彩

C.主张正确看待孔子D.努力追求个性解放

C [李贽主张正确看待孔子,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故C项正确。

由材料内容可知,李贽主张对孔子应该正确地看待,但并没有全面否定孔子,只是说对孔子不能迷信,故A项错误;材料与唯物主义和个性解放无关,故B、D两项错误。

]

2.黄宗羲指出: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

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为此,他主张(  )

A.“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B.“天下为主,君为客”

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 [材料中“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所谓非法之法也”说明黄宗羲反对“一家之法”,故本题选择D项。

]

3.顾炎武说: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B [从材料“士在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甚远,故选B项。

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C、D两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治学问的方法问题。

]

主题一 “理”与“心”的激辩——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主题立意]

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

认为人天生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理”与“心”的激辩,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交汇]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修养论

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求“理”)

“心即理也”“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求“理”)

相同点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扼制人的自然欲求

内容

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主题二 开时代之新风——明清儒学

[主题立意]

明末清初进步的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出现了思想活跃局面。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开时代之新风。

[知识交汇]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

(1)批判、继承:

黄宗羲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

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

(2)发展:

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

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明末清初思想活跃但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

(1)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2)政治:

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3)思想文化:

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 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宋明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014·全国卷Ⅰ·25

唐代佛教地位的变化

唐代三教合一潮流

2014·全国卷Ⅰ·26

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

2013·全国卷Ⅰ·25

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

宋明理学

2012·全国卷·27

王阳明的“求尽其心”主张

宋明理学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4·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

隋唐时期是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时代,道教、佛教忽上忽下,只有儒教岿然不动,说明了什么

2.(2014·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宋代儒者把两者结合,认为人性分为义理之性(即天理)和气质之性(即性情)。

他们认为,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

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

3.(2013·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何谓孔孟之道?

自汉至唐,儒家的经典文献是孔子整理的“六经”,故被奉为“周孔之道”。

而到了宋代,朱熹集注的“四书”成为理学经典

4.(2012·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在王阳明看来,士、农、工、商四种不同社会阶层,尽管所从事的行业有所不同,但均是为民的生存而服务,从“道”(天理)的层面而言四者完全没有差异,因此王阳明在此强调的是如何用心正确对待人生事业和所处境遇问题

【解析答案】 

1.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

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排第一、儒学排第二、佛教排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

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

故答案选择C项。

]

2.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

3.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变化。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理学的经典。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A项;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B项;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生活在明代,故排除D项。

]

4.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王阳明的身份及关键信息“以求尽其心”。

材料中王阳明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视作末业的工商业放在与士“同道”的高度,故排除A项;王阳明主张“四民异业而同道”,故排除B项;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排除C项。

]

社会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术前沿]

[热点关注]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中国面临新的机遇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跨上快车道,炎黄子孙都又有了新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历史使命感古时指使者奉命而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

当今华夏儿女的历史使命感突出表现为:

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

[运用点拨]

1.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2.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在其《日知录》中指出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则是天下人都有责任的事情。

3.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发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4.甲午战争后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热潮。

5.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

他们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复兴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浪高过一浪。

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历经抗争、失败、再抗争的多次反复,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样,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针对训练]

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D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体现了程朱理学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普及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封建统治和压抑个性发展,故B、C两项错误;“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程朱理学使儒学的价值得到重建,故D项正确。

]

2.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 [材料两句名言体现了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故选C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