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28533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1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docx

金属元素化合物小结

2014届金属元素化合物:

1.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S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B.Na2O和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CO2反应产物也完全相同

C.NO和NO2的密度都比空气大,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C3H8和CH3CH2OH相对分子质量相近,二者沸点也相近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单质与盐溶液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B.4Fe(OH)2+O2+2H2O=4Fe(OH)3属于化合反应

C.SO2+Cl2+2H2O=2HCl+H2SO4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AgNO3+HCl=AgCl↓+HNO3该反应不能说明盐酸酸性比硝酸强

3.已知四种盐的溶解度(S)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NaCl溶液蒸干可得NaCl固体

B.将MgCl2溶液蒸干可得MgCl2固体

C.Mg(ClO3)2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可

用重结晶法提纯

D.可用MgCl2和NaClO3制备Mg(ClO3)2

4.下表中各组物质不能实现如图转化的是

 

A

AlCl3

Al

Al(OH)3

B

AlCl3

Al(OH)3

NaAlO2

C

CO2

NaHCO3

Na2CO3

D

CO2

(NH4)2CO3

NH3

5.下列各组物质不能按“

”所示关系实现转化的是(“

”表示反应一步完成)

A.

B.

C.

D.

6.已知甲、乙、丙、X是4种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转化关系符合下图(部分产物已略去)。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甲为单质铁,则丙一定为FeCl3

B.若甲为强碱,则X一定为CO2

C.若乙是一种白色胶状沉淀,则甲溶液中一定含有Al3+

D.若甲为单质,则此关系中涉及的反应一定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7.已知A、B、C、D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为Fe,D为氢气,则B一定为酸

B.若A、D为化合物,B为水,则C一定是气体单质

C.若A、B、C、D均为化合物,该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

D.若A、B、C、D均为10电子微粒,且C是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D常温下一定呈液态

8.X、Y、Z、W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其它

产物已略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W是强氧化性的单质,则X可能是金属铝

B.若W是氢氧化钠,则X水溶液为酸性

C.若W是单质铁,则Z溶液可能是FeCl2溶液

D.若W是氧气,则X、Z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能相差14

9.已知甲、乙、丙、X是4种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转化关系符合下图。

则甲和X(要求甲和X能互换)不可能是

A.C和O2B.SO2和NaOH溶液

C.Cl2和FeD.AlCl3溶液和NaOH溶液

10.X、Y、Z、W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H=△H1+△H2,则X、Y可能是

 

①C、CO ② S、SO2 ③ AlCl3、Al(OH)3④Na2CO3、NaHCO3

XYZ

W

△H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用其它试剂,无法鉴别AlCl3溶液和NaOH溶液

B.NaHSO4、NH3、Cu2(OH)2CO3分别属于酸、碱、盐

C.SO2使溴水褪色,不能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D.HCl、NO2溶于水都有化学键断裂,因此均属于化学变化

11.下列有关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或描述正确的是

A.硫磺矿制备硫酸经历两步:

B.酸雨与土壤中的金属氧化物反应后,硫元素以单质的形式进入土壤中

C.在燃煤中加入石灰石可减少SO2排放,发生的反应为:

2CaCO3+2SO2+O2====2CO2+2CaSO4

D.土壤中的闪锌矿(ZnS)遇到硫酸铜溶液转化为铜蓝(CuS),说明CuS很稳定,不具有还原性

12.钠、铝、铜都是重要的金属元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者的单质放置在空气中都能生成含氧化合物

B.三者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都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从NaCl溶液、AlCl3溶液、FeCl3溶液获得各自的溶质均不能采用将溶液蒸发的方法

D.惰性电极分别电解NaCl、AlCl3、FeCl3的水溶液,阳极上一定有氯气生成

13.在铝制易拉罐中收集一满罐CO2,加入过量浓NaOH溶液,立即把口封闭。

发现易拉罐“咔咔”作响,并变瘪了;过一会儿后,易拉罐又会作响并鼓起来。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导致易拉罐变瘪的反应是:

CO2+2OH-==CO32-+H2O

B.导致易拉罐又鼓起来的反应是:

2Al+2OH-+2H2O==2AlO2-+3H2↑

C.反应结束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关系是:

c(Na+)+c(H+)=c(OH-)+c(AlO2-)+c(CO32-)

D.如果将CO2换为NH3,浓NaOH溶液换为浓盐酸,易拉罐也会出现先瘪后鼓的现象

14.已知:

①把水加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收集产生的气体

②把红热的铁丝伸入①中产生的气体中,有黑色固体生成

③把②中产生的固体放入盐酸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中反应,过氧化钠作氧化剂,水作还原剂

B.②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放热反应

C.③中的实验现象证明溶液中不含有Fe2+

D.将①中所得溶液加入到③的溶液中,静置,溶液颜色加深

15.下列各组物质充分反应后,只能得到一种气体的是

A.木炭和浓硫酸共热

B.Na2O2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C.足量的铜跟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

D.汽油在汽车发动机中燃烧后排出的气体

16.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加热、蒸干、灼烧至质量不变,最终能得到纯净物的是

A.向AlCl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

B.向NaI和NaBr混合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l2

C.向含1molNaHCO3溶液中,加入1molNa2O2粉末

D.向含1molNa2CO3溶液中,加入含1molHCl的盐酸

17.下列反应所得溶液中一定只含一种溶质的是

A.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

B.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C.向MgSO4、H2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

D.向NaHCO3溶液中加入CaC2固体

18.下列反应所得溶液中一定只含一种溶质的是

A.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

B.向Ca(OH)2溶液中通入Cl2

C.向蒸馏水中加入少量金属Na

D.向Al2(SO4)3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

19.下列各组物质中,因为反应条件或用量不同而发生不同化学反应的是

①C与O2②Na与O2③Fe与Cl2④AlCl3溶液与氨水

⑤CO2与NaOH溶液⑥Cu与硝酸⑦AgNO3溶液与氨水

A.除③外B.除③⑦外

C.除③④外D.除⑥⑦外

20.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A.SO2通入溴水中B.NH3通入AlCl3溶液中

C.CO2通入Ba(NO3)2溶液中D.向白色AgCl悬浊液中加入KI溶液

21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A.Cl2通入Na2CO3溶液中B.CO2通入CaCl2溶液中

C.NH3通入AgNO3溶液中D.SO2通入Ba(NO3)2溶液中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单质和盐溶液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B.质量数相等的不同核素,一定属于不同种元素

C.室温下,等浓度的酸HA盐酸的导电能力弱,所以HA属于弱电解质

D.Al2O3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所以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

23.某同学对Na2O2与CO2反应后所得固体进行研究,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得固体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A.取ag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溶液加热蒸干、灼烧,得到bg固体

B.取ag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g

C.取ag混合物与足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到bg固体

D.取ag混合物与足量水反应,加热,使气体完全逸出,冷却至室温后测得气体体积为VL(已换算为标准状况)

24.关于化合物xNa2CO3·yH2O2的推理不正确的是

A.若1mol该化合物受热完全分解后余下固体212g,则x=y=3

B.若向其滴加稀硫酸有无色气体生成,则该气体可能含有O2和CO2

C.若向其新制溶液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褪色,则其溶液具有还原性

D.若向其新制溶液中滴加酚酞后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则其溶液具有碱性和漂白性

25.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为xCuCO3·yCu(OH)2·zH2O,为测定其中CuCO3的质量分数,称

取ag样品进行实验。

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A.充分加热样品,用碱石灰吸收逸出气体,增重bg

B.加热至样品质量不再发生变化,称得其质量为bg

C.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用排水法收集逸出气体,得bmL气体

D.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到足量Ba(OH)2溶

液中,过滤、洗涤、烘干,得bg固体

26.某课外小组欲测定过氧化钠与碳酸钠混合物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准确称量a克样品,下列后续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A.隔绝空气加热,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质量m1g

B.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并蒸干,,称量剩余固体质量m2g

C.与足量水反应并加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V1L干燥气体

D.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并加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V2L干燥气体

27.下列所述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中,均正确的是

A

氧化铝与铁两粉末混合高温反应,火花四射

Al2O3+2Fe2Al+Fe2O3

B

铁与水高温反应,生成无色气体和红色固体

2Fe+3H2O(g)Fe2O3+3H2

C

碳棒作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溶液蓝色变浅,阴极产生无色气,阳极有红色固体附着

2Cu2++2H2OO2↑+2Cu+4H+

D

铝片与氯化铵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浑浊和无色气泡

2Al+6H2O==2Al(OH)3↓+3H2↑

28.下列实验的现象及结论不正确的是

A.过氧化钠放置在空气中,最终转变为白色粉末Na2CO3

B.SO2通入BaCl2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BaSO3

C.打磨过的铝箔和未打磨的铝箔分别在空气中灼烧,两种铝箔均熔化但不滴落,说明氧

化铝熔点比铝高

D.分别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都变红,Na2CO3

溶液红色较深,说明Na2CO3水解程度大于NaHCO3

 

29.已知:

①向盛有稀H2SO4试管中加入Fe粉,Fe粉完全溶解得浅绿色溶液;

②向实验①浅绿色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并立即变为红褐色;

③向实验②红褐色沉淀中滴加溶有淀粉的HI溶液,红褐色沉淀溶解得蓝色溶液。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上述实验中,共涉及四个氧化还原反应

B.实验可证明还原性:

H+>Fe2+>OH->I-

C.实验②可证明溶解度:

Fe(OH)3>Fe(OH)2

D.实验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Fe(OH)3+2I-+6H+=2Fe2++I2+6H2O

30.25℃、101kPa下:

①2NaOH(s)+CO2(g)=Na2CO3(s)+H2O(l)△H=akJ/mol

②NaOH(s)+CO2(g)=NaHCO3(s)△H=b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5℃、101kPa下:

2NaHCO3(s)=Na2CO3(s)+H2O(l)+CO2(g)△H=(2b-a)kJ/mol

B.相同温度下,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中的离子种类相同

C.相同温度、压强条件下,向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中加入足

量的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不相等

D.碳酸钠固体和碳酸氢钠固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

31.根据以下叙述制备氯化铜:

先将浓盐酸用蒸气加热至80℃左右,慢慢加入含有FeO杂质的CuO粉,充分反应,使其溶解。

已知:

FeS不溶于水,但溶于酸;

溶液中被沉淀离子

Fe3+

Fe2+

Cu2+

完全生成氢氧化物沉淀时,溶液的pH

≥3.7

≥9.6

≥6.4

  

 

在除去溶液中的Fe2+时,可采用的方法是

A.可直接加碱,调整溶液的pH≥9.6

B.加入纯铜粉,将Fe2+还原为Fe

C.先将Fe2+氧化成Fe3+,再调整溶液pH至3~4 

D.通入H2S使Fe2+直接沉淀

32.已知CuSO4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Na2S溶液的反应情况如下:

(1)CuSO4+Na2CO3主要:

Cu2++CO32─+H2O=Cu(OH)2↓+CO2↑

次要:

Cu2++CO32─=CuCO3↓(几乎不发生反应。

下同)

(2)CuSO4+Na2S主要:

Cu2++S2─=CuS↓

次要:

Cu2++S2─+2H2O=Cu(OH)2↓+H2S↑

则下列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CuSCu(OH)2>CuCO3

C.Cu(OH)2>CuCO3>CuSD.Cu(OH)2

33.将15.6gNa2O2和5.4gAl同时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200mL溶液,再向该溶液中缓慢通入标准状况下的HCl气体6.72L,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体积保持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反应过程中得到6.72L的气体B.最终得到7.8g沉淀

C.最终得到的溶液中只含NaCl溶质D.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1.5mol/L

34.常温下,向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的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0.1mol/L

碳酸钠溶液,下图中关系正确的是

ABCD

35.A、B、C、X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物质,一定条件下它们有如下转化关系(其它产物已略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X为Fe,则C可能为Fe(NO3)2溶液

B.若X为KOH溶液,则A可能为Al

C.若A、B、C均为焰色反应呈黄色的化合物,则X一定为CO2

D.若X为O2,则A可为有机物乙醇,也可为非金属单质硫

3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盐酸,沉淀消失

B.向铜粉中加入稀硫酸,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溶解

C.向BaCl2溶液中加入Na2SO3溶液,产生沉淀,再加入硝酸沉淀全部溶解

D.向Mg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FeCl3溶液,沉淀逐渐变为红褐色

3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铁粉加入FeCl3、CuCl2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剩余的固体中必有铁

B.将CO2和SO2混合气体分别通入BaCl2溶液、Ba(NO3)2溶液中,最终都有沉淀生成

C.检验某酸性溶液中Cl-和SO42-,选用试剂及顺序是过量Ba(NO3)2溶液、AgNO3溶液

D.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可将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的混合物分离

38.下列反应中,相关示意图像错误的是()

A

B

C

D

将二氧化硫通入到一定量氯水中

将氨水滴入到一定量氯化铝溶液中

将铜粉加入到一定量浓硝酸中

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氯化铁溶液中

 

1.(8分)A、B、C、D都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其中A、B、C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关系如下(部分反应中的水已略去)。

 

(1)若A为氯碱工业的产品,C为厨房中的用品。

①D的电子式是。

②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是。

③氯碱工业制备A的化学方程式是,其中两种产物可与KI溶液反应制得一种化工原料,若消耗0.1molKI转移电子0.6mol,则三种物质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若A、D均为单质,且A为气体,D元素的一种红棕色氧化物常用作颜料。

①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B可作净水剂,其原理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在使用时发现B不能使酸性废水中的悬浮物沉降除去,其原因是。

2.(14分)某酸性工业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Fe3+、Cu2+、Au3+等离子。

实验室用下图模拟工艺流程,利用常用的酸、碱和废铁屑,从废水中回收金,并生产一定量的铁红和氧化铜。

 

 

(1)甲的化学式是     ,乙的化学式是   ,G的化学式是     。

(2)过程Ⅰ中共发生了个化学反应,写出其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过程Ⅰ、Ⅱ、Ⅲ、Ⅳ中均进行的实验操作的名称是。

(4)过程Ⅱ中加入稀硫酸的目的是。

(5)由A生成D的实验现象是。

(6)由D生产铁红的化学方程式是。

3.(14分)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下列实验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接触时才能和过氧化钠反应”。

(1)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填“大于”或“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2)装置Ⅰ中的试剂是(填序号)。

a.稀盐酸b.稀硫酸c.小苏打d.石灰石

(3)实验时,应先打开弹簧夹(填K1或K2),观察到预期现象后,关闭它,再打开另一个弹簧夹。

(4)实验过程中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a口,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始终不复燃。

①为观察到最终木条复燃,甲建议在Ⅲ后安装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目的是;

②乙认为即使采纳甲的建议且最终观察到木条复燃,也不能证明CO2参与了反应,原因是。

(5)为进一步达到实验目的,应补充的实验是:

取最终反应后Ⅲ中所得固体,。

 

4.(16分)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以NaCl、NH3、CO2等为原料先制得NaHCO3,进而生产出纯碱。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2NaHCO3

Na2CO3+CO2↑+H2O

⑴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填标号)。

A.碳酸氢钠难溶于水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⑵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实验。

①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Ⅰ)乙装置中的试剂是;

(Ⅱ)丁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是。

(Ⅲ)实验结束后,分离出NaHCO3晶体的操作是(填分离操作的名称)。

②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它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

(Ⅰ)实验时,须先从管通入气体,再从管中通入气体。

(Ⅱ)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

⑶请你再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少量碳酸氢钠的方法:

 

5、(11分)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Fe3+和SO32-之间发生怎样的反应,提出了两种可能:

一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Fe3++SO32-+H2O=2Fe2++SO42-+2H+;二是发生双水解反应:

2Fe3++3SO32-+6H2O=2Fe(OH)3(胶体)+3H2SO3。

为了证明是哪一种反应发生,同学们设计并实施了下列实验,请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Ⅰ:

取5mLFeCl3浓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O3浓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无气泡产生,无沉淀生成,继续加入Na2SO3浓溶液至过量,溶液颜色加深,最终变为红褐色。

这种红褐色液体是。

向红褐色液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将溶液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另一份加入BaCl2稀溶液,有少量白色沉淀生成,产生该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                      。

实验Ⅱ:

换用稀释的FeCl3和Na2SO3溶液重复实验Ⅰ。

实验Ⅰ、Ⅱ产生的现象完全相同。

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若在FeCl3浓溶液中加入Na2CO3浓溶液,观察到红褐色沉淀并且产生无色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从形式上看,Na2CO3和Na2SO3相似,但是从上述实验中可以看到,二者的水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的现象差别很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①                              ;

②                               

 

6.同学甲认为甲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与乙醛类似,产物是Cu2O和甲酸钠,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向3.5mL新制氢氧化铜碱性悬浊液中加40%福尔马林溶液2mL,加热,有较多无色气泡逸出。

最终试管内所得红色沉淀与乙醛跟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所得固体颜色有所不同,试管内壁沉积了一层紫红色的固体物质。

【资料】

(1)甲醛属于强还原剂,在碱性条件下还原性更强,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成甲酸。

(2)CO也能还原银氨溶液产生银镜。

(3)Cu2O在酸性溶液中转化为Cu2+、Cu。

(4)Cu2O能溶于浓氨水形成无色配合物离子[Cu(NH3)2]+,并在空气中立即被氧化为蓝色的[Cu(NH3)4]2+。

置于空气中,Cu也能缓慢溶于浓氨水生成蓝色的[Cu(NH3)4]2+。

同学甲分别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红色沉淀及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1)取少量实验中所得的红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浓氨水,振荡,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静置数小时后,溶液颜色略呈浅蓝色,但试管底部红色沉淀的量变化不大。

由此判断红色沉淀可能是(写化学式)。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溶液略呈浅蓝色的原因。

(2)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另取少量实验中所得的红色沉淀于试管,加入。

a.稀硫酸b.稀硝酸c.浓硝酸

若观察到的现象,可证明前面判断正确。

(3)同学甲认为无色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甲醛或两者的混合气体。

同学乙认为该气体中不可能含有二氧化碳,理由是,并设计实验方案,将产生的无色气体通入银氨溶液中,水浴加热,试管壁上有银镜形成。

据此实验现象判断无色气体的成分是甲醛。

(4)两同学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无色气体的主要成分也可能是CO。

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一步探究:

实验现象:

氧化铜由黑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方案中水洗的目的是。

(5)实验证明:

甲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产生的大量无色气泡的主要成分是。

你认为甲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氧化产物还可能有。

 

7.某同学为了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