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545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1

第二章 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划………………………………10

第三章 新型工业……………………………………………13

第四章 现代农业……………………………………………16

第五章 服务业………………………………………………20

第六章 基础设施……………………………………………24

第七章 城镇建设……………………………………………29

第八章 科教文卫……………………………………………32

第九章 生态文明……………………………………………36

第十章 和谐社会……………………………………………38

第十一章改革开放…………………………………………42

第十二章规划保障…………………………………………45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

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我市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后发赶超、实现富民强市的行动指南,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后发赶超、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着力推进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和社会事业建设,狠抓重大项目落实、重大问题解决、重大工作突破,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可望全面完成。

1、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预计2010年,GDP达到728亿元(“十一五”数据均为预计数),年均增长12.2%,超过规划目标1.4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高3.2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总收入达51.9亿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8.2%,超过规划目标5.2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0亿元,年均增长35.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18.8%。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686元和3906元,年均增长10.9%和9.1%。

2、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由30.1:

28.8:

41.1调整为24.2:

38.2:

37.6。

农业生产稳步提高,粮食总产达到335万吨。

工业加快发展,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205亿元,年均增长24.3%;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材、特种纸业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全国500强企业有13家落户邵阳,三一湖汽、湘窖酒业、南方水泥、邵阳纺织、广信纸业、宝兴科肥、湘丰特纸等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产值过亿元、十亿元的企业逐步形成梯队。

服务业兴旺,商贸、物流、旅游、文化等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旅游收入达到168.7亿元,年均增长47%;景点景区提质升级,新宁崀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城步南山、隆回花瑶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共有8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境内高速公路建成286.5公里,在建223.8公里,正式构成“十”字形骨架。

各县市1小时上高速和以市区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洛湛铁路邵阳段全线通车,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和沪昆高铁开工建设,怀邵衡铁路即将开工,铁路即将由单线贯穿变成区域性交通枢纽。

电力电网建设成效显著。

宝庆电厂一期132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南山风电场开工建设,筱溪电站、晒谷滩电站等蓄水发电,城乡电网改造加快推进,三板溪西电东送主线横贯全市,邵阳已成为全省输变电枢纽城市。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五年市县政府共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0亿元,其中市区投入65亿元。

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7平方公里,人口达55万人,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31.6%。

4、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国企改制面达80%,企业经营活力进一步增强。

行政审批制度、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10.2亿美元,年均增长23.1%;内联引资1230亿元,年均增长37.1%;实际利用外资4.1亿美元,年均增长14.6%。

湘西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县域经济竞相发展。

全市工业园区面积拓展到5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350家,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48亿元。

5、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砷等主要污染物削减率分别为11.6%、12.9%、17.4%,完成省政府确定的节能减排任务。

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三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

植树造林、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进展良好,林权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森林覆盖率达56.4%。

西部六县成功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心城区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区绿地率为29.8%,市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于2008年验收合格。

6、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五年来财政投入各项民生资金近200亿元。

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83%,农村居民新农合参保率94%。

就业、社会保障和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4万个。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五年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0项,专利申请量3639件,授权量1659件,被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高等教育规模壮大,职业教育快速推进。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得到加强。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下。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总体来看,过去的五年,全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是加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国际来看,未来五年是经济发展的复杂时期。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进入增速减缓和结构转型双重特征并存的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政策复杂多变,发达国家谋求经济转型和“再工业化”,能源争夺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能源保障和对外出口面临新考验。

但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没有改变,中国仍然是全球产业转移主要目的地之一。

从国内来看,未来五年是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

受国际市场和资源环境制约,过度依靠对外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和高能耗的发展模式难以持久;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等结构性失衡问题更加突出。

今后一段时期,既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又更加注重“调结构、转方式”,成为国家决策基本取向;稳定生活必需品生产和供给,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长期政策;加强生态建设、积极改善民生、努力扩大内需,成为国家投资主要方向。

“扩内需、转方式”的宏观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从全市来看,未来五年是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

从统筹区域发展来看,国家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积极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实施成片集中扶贫开发,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落后地区扶持力度,有利于我们争取项目和扩大投资。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看,政策将更加注重民生,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获得更多支持。

从省内来看,省政府对大湘西地区扶持发展,也有利于邵阳加快发展。

从发展基础来看,随着沪昆、二广、邵衡、洞新高速以及娄邵铁路扩改、怀邵衡铁路、沪昆高铁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和新建,全市区位条件有了重大改善,发展的条件更为改善。

周边地市竞相发展,是推动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更是动力。

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合力逐渐形成。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

经济发展环境欠优,思想解放任务重;经济总量偏小,与全省的差距较大;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水平低;外向型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开放度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农民增收缓慢,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

第三节发展战略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四化两型”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后发赶超、实现富民强市,全面加强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节能环保,保障改善民生,确保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战略定位

省域副中心城市:

建设湖南乃至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文化旅游、能源和建材基地;建设湘中湘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3、战略重点

优势产业建设。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品牌战略为导向,以特色园区为平台,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品牌产品,提高工业化水平,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标准化、产业化,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区域合作,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将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建设,构建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抓好安全饮水、城市防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

推动电信、邮政、移动、联通、铁通等基础通信网建设,推动广电网络等数字化建设。

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促进市区与新邵、邵东县城的融合,推进东部城市群的发展;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城市设施,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繁荣城市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发展与生态“双赢”的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建设绿色环保的生态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舒适宜人的生态人居体系、特色明显的生态文化体系,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设绿色邵阳。

社会事业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加快改善民生,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进一步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不断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生、人才等社会事业。

加快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构建和谐邵阳。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全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总量。

地区生产总值达1400亿元,年均增长1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17500元。

其中市本级年均增速高于全市3-5个百分点,市本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0%左右。

财政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其中市本级财政达到26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涨幅控制在4%左右。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2:

46.2:

36.6。

经济质量。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力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

对外开放。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合同引进外资累计5.4亿美元,年均增长6%;内联引资累计2100亿元,年均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26.3亿美元,年均增长15%。

城乡统筹。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城市辐射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小城镇布局合理,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中心城区人口达到7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

公共服务。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8%。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全市总人口控制在80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应急体系基本健全,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分别达到20000元和6300元。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5%和45%以下。

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生态环境。

耕地总量占补平衡,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8%以上。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10%,铅排放量减少10%。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9天,向市区供水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几年努力,争取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15年再翻一番,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邵阳成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第二章 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划

 

根据全市地理区位、资源环境和经济基础,进一步明确区域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科学配置资源,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产业优化升级。

第一节 整体发展格局

“十二五”期间,全市构建东部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生态经济圈的发展格局,即“以市区为中心,推动与新邵、邵东融城,以隆回、邵阳县城为辅城的东部城市群经济发展”和“以武冈市为副中心的西部生态经济发展”。

东部城市群经济圈突出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物流和城市休闲旅游以及房地产业。

西部生态经济圈突出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

按照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科学设置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

第二节 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全市主体功能分区定位,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重点,促进生产力要素的合理流动与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发展。

   农业空间布局。

根据地理条件和现有基础,全市农业发展形成“两带一圈”格局。

其中,西部山林地产业带包括绥宁县、城步县、新宁县以及其它县市山区,重点发展竹木、中药材、延季有机蔬菜、果木以及奶牛、肉牛、肉羊等牧业;中东部丘陵地产业带包括武冈市、隆回县、洞口县、邵阳县、新邵县、邵东县,重点发展中药材、烟叶、油茶、果木以及生猪养殖;中心城市近郊产业圈包括市辖三区以及周边县部分地区,重点培育蔬菜、名特优新水果、花卉苗木、休闲农业等高效农业。

全市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

工业空间布局。

根据现有工业基础和未来交通运输体系格局,形成“一横两纵”工业走廊和一批重点工业园区的工业布局。

“一横”工业走廊:

依托沪昆高速公路、320国道、怀邵衡铁路三条主动脉,重点发展装备机械、生物医药、建材、造纸、矿业等产业。

“两纵”工业走廊:

东纵,依托二广高速、207国道、洛湛铁路三条大动脉,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电子、建材等产业;西纵,依托安铁高速、常桂铁路等交通大动脉,重点发展现代中药、乳业加工等农副产品深加工。

积极推进12个特色园区建设,市本级重点建设宝庆科技工业园和江北经济开发区。

   服务业空间布局。

旅游业形成“两圈一带”:

以崀山为龙头的西部生态旅游圈、以市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体验与商务休闲旅游圈、以隆回花瑶为代表的民俗风情体验休闲旅游带。

物流业形成“一体两翼”:

以市区为中心,提升邵东,发展武冈,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项目。

商贸业形成“梯级布局”:

规划建设一个中心商贸区、三个一级商贸区、九个二级商贸区和一批重点乡镇商业网点。

第三节 城镇体系布局

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前提,科学划分城镇体系,形成以市区为核心、县城为依托、重点城镇为支撑、一般乡镇为基础的结构多元、间隔分布的网络型城镇体系。

城镇总体布局。

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整体布局,全市形成两大城镇发育组合区域,即构建东部城镇群和西部城镇圈。

东部城镇群,以市区为中心,推动与新邵、邵东县融城,以邵阳县城、隆回县城为辅城,形成聚合型城镇群体。

西部城镇圈,以武冈市区为中心,洞口县城、绥宁县城、城步县城、新宁县城为支点,依托区域性交通干道,形成点轴型城镇群体。

中心城区布局。

围绕“山水宜居、交通便捷、产业发达、文化繁荣”的发展目标,中心城区形成“两带、四轴、四组团”的总体结构布局。

“两带”,指资江和邵水风光带,是城市的重要生活带,也是生态廊道和旅游景观通道,布局商居和旅游产业。

“四轴”,以蔡锷(西湖)路和沪昆高速东互通至新邵雀塘镇一级公路作为两条南北向空间发展轴,以邵阳大道和320国道市区改建段作为两条东西向空间发展轴,通过“四轴”连接,在420平方公里区域内形成“井”字形框架和发射型城市快速内环。

“四轴”是全市中心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轴。

“四组团”,东部工业组团,以宝庆科技工业园为核心,沿沪昆高速东互通至新邵雀塘镇,作为机械、冶金、医药化工、循环经济等工业发展聚集区及配套物流园区。

北部工业组团,以邵阳经济开发区为中心,沿蔡锷路至新邵酿溪镇,与新邵经济开发区融合,作为食品加工、纺织、电子等工业发展聚集区。

南部文化行政科教组团,作为全市行政、文化、教育中心。

西部物流组团,在城区西郊茶元头和陈家桥周边打造全市物流中心。

以“四组团”建设加快拓展城市规模,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邵阳市“十二五”中心城区发展布局图

 

 

 

 

 

 

 

 

 

第三章 新型工业

 

坚持走邵阳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依托现有企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托农产品、矿产品等资源,发展资源加工业;依托交通及空间市场,培育区域市场型加工业;依托劳动力、土地等优势,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到2015年,全市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企业1家、过50亿元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30家、过亿元企业200家,工业增加值达610亿元,年均增长16.2%。

发展壮大三大产业集群。

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

到“十二五”末产值达400亿元。

抓好三一湖汽及配套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混凝土搅拌车生产基地。

抓好邵纺机及配套产业,建设高端纺织机械设备生产基地。

抓好维克液压、神风动力等企业,打造高性能柱塞泵、发动机缸体生产基地。

抓好恒远、汉龙、山立等水电设备企业,大力发展中小型水轮发电机组,建成中小型水轮发电机及配件加工基地。

食品加工业集群。

到“十二五”末产值达300亿元,突出发展生态酿酒、果蔬罐头、乳制品、肉制品、豆制品、粮油制品等农产品加工。

重点抓好湘窖酒业生态酿酒园,形成年产值50亿元的生产规模。

抓好亚华乳业,建成中国南方最大的奶制品生产加工基地。

造纸工业集群。

到“十二五”末产值达到150亿元,构建以广信纸业、湘丰特纸、绥宁联纸、城步华展等为重点的特种纸生产基地。

改造升级五大传统产业。

建材。

重点发展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石膏矿综合利用及竹木制品四大类产品。

抓好南方水泥、云峰水泥、邵阳县石膏矿、中集集团等企业。

纺织。

重点发展粘胶长短丝、精梳棉纱、牛仔用竹节纱、气流纺纱等产品。

抓好合力化纤、东信棉业、华力棉业扩改工程,建设中南地区以粘胶长短丝为主的纺织生产基地。

化工。

重点发展基本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

抓好宝兴科肥,建设中南五省硝酸系列产品生产基地;抓好飞虎炭黑等企业,大力发展新工艺炭黑和特种炭黑。

皮革。

重点发展皮革、箱包、汽车坐垫等产品,抓好立得皮革,打造全国一流的皮革加工基地,推进邵东年产800万件箱包基地建设。

采矿业。

重点发展煤、金、铁、锰等矿产品,抓好华菱洞口矿业、大新黄金、新龙矿业等企业。

加强煤炭行业管理和安全生产,建设高效煤矿和骨干矿井,抓好宝庆煤电煤矿产能改造提质工程,推进邵阳煤炭储备基地建设。

培育扶持三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

发挥中药种植、加工和市场优势,延伸中药材加工产业链。

建成特色中药材GAP种植、中药深加工和特色天然植物资源利用产业基地;深度开发金银花、玉竹、红豆杉等中药材,实现育种-种植-提取一体化;抓好湘中制药、玉新药业(中南制药)等企业,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

新材料。

抓好广信电工、信多利、圣昌玻璃等高技术企业,建设超高压绝缘板、高效节能稀土荧光粉、太阳能光伏玻璃等新材料基地。

电子信息。

抓好大成科技、南方电子等优势企业,发展液晶显示屏、消费类整机、新型电子元件等产品。

开发我市丰富的锰资源,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高新锰电子材料。

大力推进特色园区建设。

加快推进宝庆科技工业园建设,大力鼓励高科技企业入园创业,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引导本土骨干龙头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退城进园”。

各县市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抓好一个特色专业园区建设,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到2015年,宝庆科技工业园产值达到200亿元,邵阳经济开发区产值达150亿元,列入省级开发区的县市开发区产值达100亿元,其它县特色园区产值达到50亿元,全市工业园区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90%左右。

大力推进品牌战略。

加强商标注册和优势品牌培育工作,到2015年,全市核准注册商标总量达7000件,中国驰名商标保有量达5件,湖南省著名商标突破100件。

积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的商标发展,装备制造等六大传统产业的商标注册率达90%,生物医药等三大新兴产业商标注册率达100%。

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和计量检测体系建设,20%以上的规模企业通过ISO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建设省级质检中心4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个。

大力培育中小企业。

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培育发展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

在发展环境、财政支持、融资等方面采取扶持措施,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引导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为大企业集团协作配套。

到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0家。

 

第四章 现代农业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大幅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到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5.4%。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保障粮食安全,实施国家新增粮食产能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86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330万吨。

推进农产品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态化种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加工率,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到201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45%。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一县一品或几县一品的农业主导产品和产业生产带。

着力发展特色农业。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发展油茶、药材、烟叶、奶业、竹木、水果、延季有机蔬菜等主导产品。

以邵阳县为中心,新建100万亩油茶基地;以绥宁县、洞口县、新邵县为重点,建设300万亩楠竹基地;以城步县为中心,建设100万亩山地牧场,发展2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以城步县、绥宁县为重点,发展高寒地带16万亩延季有机蔬菜基地;以新宁县、武冈市为中心,发展35万亩橙类生产基地;以洞口县为中心,发展60万亩蜜橘生产基地;以隆回县、邵东县、新邵县等为中心的100万亩中药材基地,其中金银花25万亩,湘玉竹20万亩,龙牙百合15万亩;以市区为中心,发展4万亩城郊蔬菜基地;以邵东县为中心的黄花菜基地;以洞口县、邵阳县、武冈市为重点的年出栏120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以武冈市、隆回县等为重点的年出笼3000万羽铜鹅等特色家禽养殖基地。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重点建设3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8个休闲农业示范乡镇、20个休闲农业示范村、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