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9020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鸡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和谐”鸡西的提速时期。

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关系鸡西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对于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提升鸡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纲要是依据中央和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2011至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二五”期间鸡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各级各类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四个战略重点”,全力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和谐”鸡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19.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亿元,年均增长2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8.8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8%。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55亿元,年均增长36.2%。

以上指标都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3.2:

28.3:

38.5调整为2010年的25.6:

42.3:

32.1。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51.1亿斤。

工业发展强劲,支撑作用增强,煤炭、煤机、电力、冶金等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医药等产业发展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5.1亿元,年均增长23.3%。

服务业稳步发展,增加值实现134.8亿元,年均增长8%。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兴凯湖机场竣工通航,鸡西至北京铁路客运线路开通,建鸡高速公路虎林至鸡西段、鹤大高速公路鸡西段、富密公路密山段、边防公路恒桦线等开工建设,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三供两治”工程加快推进,全天供水改造工程哈达供水主管线复线和净水厂、热网间接改造二期工程圆满完成;市中心区和虎林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其他县(市)区污水治理工程相继开工;宝川垃圾处理厂、市医疗垃圾处置中心建成使用;大唐鸡西第二热电厂供热管网建设进展顺利。

实施了鸡冠新区建设、城市街路改造和绿化亮化美化、山水园林工程,开展了“三优”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集中开展环境整治,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观。

完成了国家大型优质水稻基地建设,虎林、湖滨等四个灌区列为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综合改革有序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鸡西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经济的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建成了鸡西海关监管仓库,完善了虎林、密山口岸基础设施,增强了通关能力。

201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1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39.9%,超“十一五”规划目标19.9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切实加强了水土流失治理、植树造林和环境整治工作,循环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煤炭、煤层气、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步伐加快,开展了城市低空污染和排污企业整治行动,市域内水、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1.84吨标准煤以内,比2005年下降23.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8%和7.3%。

民生有了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005元和7636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5585元和4100元。

就业再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完成了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

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

城乡低保标准得到提高,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国有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社保关系接续等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破产矿基础设施改造等民生项目全面完成。

“两棚一草”改造有序推进,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33万平方米,煤矿棚户区改造182万平方米,泥草房改造151.5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住房44.5万平方米,配建廉租房28万平方米,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安居工程全面完成。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入全国先进行列,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05年

“十一五”目标

2010年

“十一五”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94.7

350

419.5

13.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0101

18384

22083

13.9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7.1

12.5

26.0

29.6

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

【129.2】

【300】

【455】

36.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3.4

60

95.1

23.3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

33.2:

28.3:

38.5

——

25.6:

42.3:

32.1

——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0.2

——

0.2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23】

【23.4】

-5.46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万元)

125

——

76

-8.3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

0.4

0.5

0.45

——

城镇化率(%)

61

65

63.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7.1

——

118.8

15.8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3

3.5

7.1

39.9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0.1

【1.0】

【1.3】

26.0

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次)

——

17

17.3

——

国民受教育年限(年)

8.5

10

10.5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95

98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420

10900

13005

11.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536

5200

7636

16.6

城镇登记失业率(%)

5.5

5

4.3

——

人口自然增长率(‰)

1.48

5

-4.8

——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33.7

33.7

39.87

——

森林覆盖率(%)

27.5

28

28

——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

——

【8】

【8】

——

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

——

【4】

【7.3】

——

注:

带【】为五年累计数,带()的为绝对量。

总体看,我市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大成就,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

经济总量小,增速慢;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项目数量不足,产业项目、财源项目、立市立县(市)区大项目不多,项目推进速度不快;以煤矿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压力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任务较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服务型政府建设仍有差距等。

二、发展环境

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未来五年,是鸡西实现快发展、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上看,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发生深度调整,世界经济正逐步复苏。

从国内看,我们面临着国家政策支持机遇。

国家加大力度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进一步扩大投资和消费,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等方面都将给予重点支持。

全球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依赖性愈发明显。

金融危机后,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加速向内陆转移,资源和劳动力越来越成为竞争优势,为我市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机遇。

从全省看,“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使区域布局更加优化,为我市优势产业飞速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

从我们自身看,鸡西的丰富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竞争优势,主导产业的深度开发、战略新兴产业的兴起、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市“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向俄罗斯、融入东北亚,发挥口岸优势,不断壮大的口岸经济,是我市“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的重要潜力;城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民生的显著改善,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是“十二五”时期巨大发展活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鸡西在“十二五”时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显著提高。

面临的挑战。

我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是经济增长转型升级的挑战。

产业规模小,结构层次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二是要素约束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用地供给压力、工程性缺水、人才短缺等问题也将进一步显现。

三是绿色增长的挑战。

我市资源类产业比重高,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四是社会矛盾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将不断涌现,百姓期望较高,新旧矛盾相互交织,对科学引领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将形成很大压力。

五是公共服务产品短缺的挑战。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就业形势严峻,保障水平不高,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服务型政府建设仍有差距。

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形势及市域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我市要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鸡西经济社会的跨跃发展。

第二篇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四个战略重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惠民强市”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市域生态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安全稳定,推进“六大产业基地”、“十大民生工程”建设,努力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和谐、宜业宜居绿色生态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

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好中求快。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调整中加快,在加快中调整,强化发展意识,抓住发展机遇,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

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根本动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增强城市竞争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绿色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统筹发展。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县域经济、城区经济实力作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产业布局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和谐发展。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惠民为主,富民优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目标是,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环境全面优化,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质进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稳步推进。

“六大产业基地”(煤电化基地、现代煤机制造基地、石墨新材料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对俄进出口基地、生态旅游养生度假基地)“十大民生工程”(创业促就业工程、基本社会保障工程、扶贫救助工程、教育振兴工程、文化体育繁荣工程、医疗卫生服务工程、人口发展工程、城乡安居工程、城乡建设工程、平安创建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辐射、带动和承载功能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凸显。

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一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翻两番以上。

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18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80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6%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7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稳定一产、提升二产、做大三产,扩大居民消费,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全面发展。

以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

传统服务业巩固扩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4.0%。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外贸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提高,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8亿美元,年均增长20%。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5.2亿美元,年均增长15%。

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化发展更趋协调,城镇化率达到6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社会基本保障实现全覆盖。

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

行政事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1%,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9.8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8.5%。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突破24000元,年均增长1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35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居全省上游水平。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

行政管理、农村土地、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市场监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专栏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

增长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19.5

800

>15

预期性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26

80

>26

预期性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32.1

100

>26

预期性

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亿元)

95.1

300

>25

预期性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55】

【2000】

>4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18.8

270

>18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7.1

18

20

预期性

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1.3】

【5.2】

15

预期性

结构

调整

居民消费率(%)

▲52

54

——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2.1

34

【1.9】

预期性

城镇化率(%)

63.5

68

【4.5】

预期性

科科技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9

99.5

【0.5】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5.6

91.5

【5.9】

预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7

14.9

【1.2】

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2

0.4

【0.2】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件)

0.05

0.1

15

预期性

资源

环境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39.87

39.87

——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9.2】

【21】

4.6

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5

0.6

【0.15】

预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0.03

>0.04

>【0.01】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3.4】

【19】

【19】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16】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

——

*【8】

约束性

二氧化硫

——

——

*【8】

约束性

氨氮

——

——

*【10】

约束性

氮氧化物

——

——

*【10】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28

28.5

【0.5】

约束性

人民

生活

总人口(万人)

189.2

200

——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3

<5

——

预期性

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万人)

3.8

4.5

【0.7】

预期性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17.35

20

【2.65】

约束性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97.1

98

【0.9】

约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6.14】

【8.70】

【2.56】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005

24000

>13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7636

13500

>12

预期性

人均预期寿命

73

75

【2】

预期性

注:

带【】为五年累计数;带▲为2009年数据;带*为省初步确定的指标,目前省尚未下达我市任务。

第三篇产业提升和发展壮大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重点建设“六大产业基地”。

大力实施主导产业拉动战略,改造提升煤炭基础产业、煤电循环产业、冶金产业、医药产业,培育壮大现代煤化工产业、现代煤机制造产业、石墨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生态旅游产业。

加快打造国家和省级产业或产品检测中心,促进产业发展。

实施大企业集团带动战略,着力打造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集团3户,超50亿元企业集团5户,超10亿元企业集团10户。

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实现集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以建设煤电化基地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依托煤炭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大力推进煤炭规模化生产和洗选,加快发展煤转电、煤化工和煤炭综合利用,建设多元化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我市在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的战略地位。

到2015年,全市煤炭产量稳定在38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焦炭产量达到450万吨,煤电化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稳步提升煤炭基础产业。

加强煤炭资源接续能力建设,搞好煤炭资源的普查、详查、精查和生产矿井扩大延伸勘查。

扩大煤炭生产规模和接续产能。

加快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改扩建天源公司益兴、盛华煤矿,新建合作立井、永庆一井、永庆二井等矿井。

整合煤炭资源,淘汰关闭规模小、产能低的煤矿,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地方煤矿企业公司化、集团化发展。

提高综采机械化水平。

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适度提高煤炭洗选率。

新建和改扩建杏花等大中型煤炭洗选项目。

到2015年,全市煤炭产量稳定在3800万吨,入选原煤2700万吨,精煤产量达到1000万吨。

加速建设煤电循环产业。

按照煤电一体化的模式,发展电力多联产。

加快大型电站和热电联产、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提高煤电转化率和煤电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建设高附加值的电载能项目。

搞好滴道煤电化循环经济园区和密山华电煤电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抓好华电密山发电厂新建(2×60万千瓦)、滴道矸石电厂扩建(13.5万千瓦)、大唐鸡西热电B厂二期(2×30万千瓦)等重点项目。

谋划大唐一厂搬迁。

2015年,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

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

与大企业集团开展合作,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延长煤气化—甲醇—烯烃,褐煤提质—燃料油、乙二醇等产业链。

建设鸡西煤化工园区,抓好永庆煤化工聚集区、鸡东、恒山、梨树煤焦化产业聚集区建设。

密切跟踪新技术发展,积极谋划煤制天然气、煤炭地下汽化、液化工艺。

利用先进技术整合焦化多联产,实现规模化发展,提高焦化产品附加值。

抓好宝泰隆煤化工多联产和天源100万吨焦化等项目。

延长煤焦化—焦油及焦炉气—工业综合利用、煤焦化—电石及聚氯乙烯树脂等产业链。

建设鸡东华鑫塑料公司30万吨氯碱等项目。

到2015年,焦炭产量达到450万吨。

专栏3煤化工产业链

煤炭—焦炭—电石—乙炔—化工产品

煤炭—焦炭—煤焦油—粗苯—苯、甲苯、二甲苯

煤炭—焦炉煤气—甲醇—烯烃

煤炭—焦炉煤气—工业综合利用

煤炭(褐煤)—半焦—焦油、煤气—燃料油、乙二醇

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

坚持近期开发与长期储备相结合,发展煤层气、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做大风电产业。

抓好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适时发展光伏产业。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开发秸秆气化、固化、生物质成型燃料及生物质发电项目。

建设虎林、密山、鸡东、梨树风电产业聚集区,抓好密山蜂蜜山、虎林石青山、鸡东、恒山、梨树平岗风电项目。

建设虎林、密山、鸡东、滴道生物质能产业聚集区,重点抓好鸡东正邦生物质发电、密山天焱秸秆热发电、虎林清河泉生物质发电等项目。

建设煤层气发电产业聚集区,抓好龙煤、沈煤煤层气发电等项目。

到2015年,全市风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光伏、煤层气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5万千瓦、15万千瓦、8.25万千瓦和9万千瓦。

二、以建设石墨新材料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

积极推广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形成石墨开采、洗选、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重点发展石墨、新型陶瓷材料、金属新材料、新型建材、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业,建设石墨新材料基地,为“石墨之都”建设奠定基础。

到2015年,全市以石墨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石墨新材料产业。

整合石墨资源,积极引进实力强、技术管理先进的战略投资者,塑造国内、国际优势品牌。

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建设鸡西石墨新材料产业园区,抓好以恒山、麻山为重点的石墨新材料聚集区建设。

适度发展石墨精矿制品,延伸高纯石墨—球形石墨—电池材料、电子材料,高纯石墨—柔性石墨—密封材料、环保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