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072437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PPTX 页数:88 大小:2.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pptx

外国电影史,第九章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新浪潮”电影“新浪潮电影”是继法国先锋派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掀起的第三次电影运动。

19581962年之间,法国大约有200多新人拍出了他们的第一部作品。

从而被称为“新浪潮”,其意是后浪推前浪。

尽管在1961年之后,新浪潮作为一个运动迅速衰退。

但是,它不仅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也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不仅改变了法国电影的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电影的面貌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从而使“新浪潮”作为一次电影运动被载入史册。

第一节“新浪潮”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1,世界普遍出现的青年人的精神危机“新浪潮”电影的出现与战后西方现代社会危机和青年人的反抗心理密切相关。

欧洲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接连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造成了青年一代幻想的破灭。

当时西方文学界出现了不同的流派。

如英国的“愤怒的青年”、法国的“世纪的痛苦”等。

而电影界也出现了法国“新浪潮”、德国“青年电影”、英国“自由电影”(或“愤怒派电影”)、意大利以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为代表的“新电影”等。

这些都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背景。

这些流派都是在50年代后半期现出的。

2,1958年也是法兰西历史的转折点。

总统易人,政府更换。

这充分表现了当时法国人民变革现实的决心和精神。

戴高乐执政后,国家开始进入了一个时期,新时期需要新电影。

于是,一批青年电影创作人员和影评家们,强烈要求改变法国电影现状,并勇于投身到电影创作实践中去,于是掀在起19了59一年场,规模巨大的新浪潮电影运动。

3,对“优质电影”的反叛,所谓“优质电影”就是按好莱坞的创作模式拍摄的电影。

战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法国电影一直未能在内容形式和生产体制方面出新。

内容上表现的主要是侦探和爱情两类题材,形式上采用的一般的戏剧化结构。

这些影片质量与题材内容相对平庸,但商业效果好。

这就是他们称之的“优质电影”。

于是,一些青年电影工作者,尤其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人对这些电影不满,便闯入编导制片领域,以新的电影观念和革新的电影语言首先表现了这一时期青年人的精神苦闷和彷徨。

从而形成了“新浪潮”。

第二节“新浪潮”电影的理论主张一、“新浪潮”电影的人员构成。

“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大多是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青年评论家。

戈达尔、特吕弗、夏布罗尔、里维特等。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受过正规的电影教但育是,他们从小酷爱电影,他们是在电影手册的主编安德列巴赞的影响下走上了电影之路,并在巴黎的电影博物馆的放映厅里学会了电影创作成,了新浪潮的中坚力量。

“新浪潮”作为一个运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纲领或统一的宣言,他们推崇的是创作个性,追求的是不同的个人风格。

但从总的方面看,却具有较一致的美学观念,其核心就是安德列巴赞的电影理论。

安德烈巴赞(19181958)是法国著的名电影理论家,影评人,法国“新浪潮”导演的“精神之父”。

他的长镜头理论不仅成为“新浪潮”导演的理论基石,而且被认为是继蒙太奇理论之后的又一大理论。

其理论著作电影是什么也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遗。

憾的是,巴赞在“新浪潮”尚未完全出现时便英年早逝,去世时才40岁。

巴赞短暂一生创办了14个电影俱乐部、一所学校和三份杂志。

对培养电影人才作出了贡献,但是去逝时却穷得连一块墓地都买不起,还是别人资助办的葬礼。

不过葬礼上的来客足以说明他在艺术界的影响力。

安德烈巴赞,二、巴赞的电影理论,1、电影的本体纪录本性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出了“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的实美”学原理。

这个理论主要是他将电影与其它艺术比较之后得出的。

他将电影与文学、戏剧、绘画等进行比较,从中看出他们的差异和电影自身与生俱有的捕捉自然与生活的能力。

如,与戏剧相比较,电影冲破了观众与舞台的距离感,从而更接近生活;与绘画相比,活动摄影(影像)具有一种本质上的客观性和生动性;与小说、文学相比较,视像较之文学形象有更为真切的直观感受等等。

从而得出:

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是纪实的特征。

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于是又说道:

“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并认为,电影应该是表现“生活在银幕上的流动”。

代表作精疲力尽正好体现了巴赞的电影美学。

影片跟随主人公米歇尔的活动,将许多看似无关的松散的事件串联起来,而且在具体叙事时又常常穿插无关的细节,破坏叙事的完整性,更多表现生活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2、场面调度理论(长镜头),场面调度就是一个镜头内人、物景、等的变化。

主要表现方式:

长镜头移、动摄影和景深镜头。

我们都知道,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实际,上就是根据导演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意识地切换镜头。

而巴赞提出的“场面调度”理论则是主张运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对完整的事件和空间不进行切割,而是“尊重感性的真实的空间和时间”。

这正好与爱森斯坦的理论相对立。

巴赞认为,“叙事的真实性是与感性的真实性针锋相对的,而感性的真实性是首先来自空间的真实”。

蒙太奇的处理手法是在“讲述事件”,这必然要对空间和时间进行大量的分割处理,从而破坏了感性的真实。

相反,景深镜头永远是“纪录事件”,它“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要求”,”在一视同仁的空间同一性之中保存物体“。

3、场面调度理论与蒙太奇理论的对比、蒙太奇为了讲故事的目的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场面调度追求的是非人为的解释,时空相对统一;、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场面调度的纪录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3)、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场面调度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可以说是内部的人工技巧,也就是场面调度;,、蒙太奇在表现事物上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场面调度则含有瞬间性与随意性;、蒙太奇引导观众进行选择,场面调度提示观众进行选择。

三、作者电影观念,为什么在这儿提出作者电影,是因为作者电影的观念,是“新浪潮”的导演提出的。

实际上,法国著名作家、记者和电影导演阿斯特吕克在40年代末就提出了著名的“自来水笔式的电影”(或“摄影机自来水笔”)理论。

主张摄影机要作像家的笔一样,去自由自在地描写事物,必须具有作者自己的个性,即要确认电影作者的地位。

摄影机自来水笔,电影词典的解释是:

法国电影家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于1948年倡导的“运用摄影机写作”的电影创作理论。

他在法国银幕第144期撰“文新先锋派的诞生:

摄影机自来水笔”,主张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写作”,充分表达个人意念。

这一观念反映了战后西欧电影追求个人表达自由的强烈愿望,也为“作者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作者论的先声。

1、“作者电影”的理论是巴赞的学生弗朗索瓦特吕弗提出的。

特吕弗在年代中期针对被他斥之为刻僵板化、充满陈腔滥调、以陈旧的剧作法制作的法国“优质电影”,率先提出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

其核心是强调电影是一种个人的艺术。

2、“作者电影”的解释是:

导演是一部影片的作者。

并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保持其风格的一贯性。

在主题方面,要着眼于作者对世界、人生社、会等诸方面的见解和感受,并将其个性体现在他的所有作品之中。

3,“电影作者”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具备最起码的电影技能;,影片明显表现出导演的个性,并在一系列影片中一贯地揭示出其风格特征;,影片必须具有某种内在的含义。

导演在其整个作品中必须表现其某种个性。

4,作者电影表现的内容:

导演们的经历。

用特吕弗的话说,也就是1957年他发表在电影手册上的近乎“新浪潮”宣言的文章作家的政策中所写的:

“在我看来,明天的电影较之小说更具有个性,像忏悔,像日记,是属于个人的和自传性质的。

年轻的导演们将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叙述他们的经历。

比如说,可以是他们的初恋,也可以是刚经历的感情,或者他们政治觉悟的转变,他们的婚姻、病痛、假日等。

”,实际上,戈达尔、特吕弗等人的创作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及其精神气质十分相像。

这也是“新浪潮”电影的一大特点。

精疲力尽中的米歇尔虽然是个匪徒,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导演戈达尔自身的体现。

米歇尔在生活中茫然失措、随心所欲、反抗秩序、愤世嫉俗的言行正是戈达尔他们一代人所经历和体验的。

第二节“新浪潮”电影创作上的特征,总的来说,具有很强的纪实性,不少影片具有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

特点:

1、制片方式上强调导演的主导地位。

作者电影往往集编剧、导演、对白、音乐,甚至制片于一身,形成了统一的,不同与好莱坞的制片方式。

2、内容上,大胆接触法国电影从未接触过的问题,主张彻底摒弃旧的道德标准,如在银幕上表现两性关系。

3、叙事上,采用无逻辑的事件组合代替和打乱情节结构。

4、制作上,缩短拍摄时间,缩小摄制组,大量利用实景,蔑视技巧规程,搞即兴创作(这主要是资金问题)。

5、摄影上,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摄影师们侧重于画面新鲜感,以一种全新的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出现。

6、音响上,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

7、剪辑上,长短镜头都用,以增加真实感和节奏感(一般来说,长镜头增加真实感,快速剪辑增加节奏感)。

法国“新浪潮”电影在“作者电的指导下,对传统的电影模式、,影观”念,电影语言和电影技法采取了大胆超越的态度,一切为我所用,并不断创新追,求形式的探索与影片意义的表现相配合、相一致。

在这方面,“新浪2潮0”年与代的“先锋派”电影有很大区别。

先锋派过于追求影片的“纯形式感”,而忽视内容。

第四节“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及代表作:

让吕克戈达尔:

筋疲力尽弗朗(索1瓦960特)吕弗:

四百下(1959)克劳德夏布罗尔:

表兄弟(1959),让吕克戈达尔(1930)戈达尔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现代电影语言的革新作出了巨大贡但献。

是,戈达尔的创作思想是混乱而多变的,也曾引起不少争议。

正因为他的创作多变,人们给他的头衔也颇多,如:

“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政治电影导演”,“现代电影创作者”,“右的无政府主义导演”,“左的无政府主义导演”,“极左无政府主义,让吕克戈达尔,生平:

戈达尔1930年生于巴黎,幼年移居瑞土,长大后回到巴黎。

他大学时攻读人种学。

但他自小就对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1950年,他进人法国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开始从事专职影评。

1954年至1958年,他尝试拍了五部短片。

1959年拍摄的第一部长故事片精疲力尽一举成名。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一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

后又倾向革命,拍了一些政治电影,如真理、东方等。

代表作:

筋疲力尽1960狂人比埃洛中国姑娘,其代表作:

精疲力尽,精疲力尽是他的第一长片,也是成名作。

该片可以说是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种形象化的图解。

情节内容:

男主人公米歇尔是一个具有无政府主义思想,热衷于过冒险生活的青年,他我行我素,随心所欲,偷车、偷钱甚至不惜打昏人来抢劫,他还枪杀警察,与女人厮混。

在他得知警察要来抓他能够跑脱的时候,偏偏不跑,认为自己活够了,已经筋疲力尽了,想上监狱了。

对警方的追捕不进行任何反抗,结果被活活打死。

筋疲力尽,筋疲力尽,在疯狂的比埃洛中,主人公费迪南厌倦了虚伪的家庭生活,与保姆玛丽亚娜厮混并盲地目踏上了逃亡之路。

一路上,费迪南受到玛丽亚的娜指使,糊里糊涂干了许多违法犯罪的事,经历一了段混乱的生活之后自杀而亡。

影片一问世,引起法国影评界的极大震,和动争论。

否定意见认为:

这是一部由“毫无次序的引述所组成的一盘大杂烩”;肯定意见则认为,影片有条理地处理了杂乱无章的世界,有序地表现了混乱的事物。

戈达尔在影片中,通过主人公混乱的生活,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中精神世界的分崩离析和痛苦绝望。

戈达尔影片中的这些人物形象,由于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没有信仰,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犯罪偷盗对他们来说再平常不过。

他们对社会流露出一种冷漠和麻木的情绪。

可以看出,影片作者并不试图塑造正反人物形象,而是力求反映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社会中某一类青年人的生活行为,表现他们的真实面貌。

这些人物形象的出现,还有四百下的主人公,首先在于它们的认识价值,而不在于教育意义。

创作特点:

1、在叙事上,随意性较强,既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又是由内容所致。

2、在表现形式和电影语言的探索和实验方面,采用跳接等新的剪辑手法很。

少用传统的剪辑原则。

3、风格上,追求报道式的摄影风这格种。

拍摄方法与新闻片和电视报道的手法相近,既灵活,又突出了纪实色彩,更确切地说,突出了戈达尔所追求的“直接”的真实。

6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中,电影成为他图解和宣传政治观念的工具他,这时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化的论文”或“政论化的电影”。

从而凸现出电影与政治的关系。

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特吕弗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之,“一作者电影”的提倡者和突出代表。

生平:

1932年生于巴黎,成长道路曲折而艰难。

他原是个四处干零活的“街头流浪岁儿”时竟,1被6家长送进不良少年教养所。

安德烈巴赞将他保出。

后当兵开小差,又是巴赞将其解所救以。

特吕弗对巴赞有着父亲之情,特别尊重。

特吕弗虽然老犯事,但对电影非常迷恋。

12岁时梦就想当导演,15岁时张罗组织电影俱乐部,未功成。

后来是巴赞将他引进了电影界。

特吕弗一直将巴赞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把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四百下献给了他开拍第二天就不幸离世的恩师。

他在电影观念方面受到了巴赞的深刻影响。

特吕弗,四百下,特吕弗的“作者电影”概念1957年特吕弗在他发表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被视为新浪潮运动的纲领与宣言,该文中,他把电影分成“作者电和影“”优质电影”两种。

指出:

作者电影是指不受任何外来影响制约的艺术家自由地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的电影。

特吕弗等人提出的“作者电影”理论顺应了当时电影表现的变革要求,给一大批跃跃欲试电影创作却苦于没有人投资的青年以极大的鼓舞,为“新浪潮”电影的出现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

代表作品:

四百下(1959)最后一班地铁(1983),第一部长故事片四百下使他一举成名。

该片是特吕弗五部互相衔接的自传体影片的第一部,其中很多情节是导演自己的亲身经历。

影片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安托万的男孩。

他的继父是一个汽车俱乐部的秘书,整天只想向上爬。

母亲在一家公司任打字员,但是整天天在外和另一个男人鬼混,根本不管孩子。

安托万在家得不到温暖,到学校又遭到老师的冷遇,因此逃学、撒谎、偷东西。

他想到海边去看看大海,没有钱,于是去偷了他父亲办公室的打字机去卖,结果被人抓住,送进了少年教养所。

继四百下之后,特吕弗又以安托万为主人公,相继编导了二十岁时的爱情(1962)偷吻(1968)夫妻生活(1970)飞逝的爱情(1978)。

这五部影片是作者的自传体影片,其中的主人公安托万是由同一个演员扮演,演员随着剧中人的年龄一起增长,因而在银幕上造成了一种“罕见的真实感”。

因为是写自己悲惨的童年,所以在演员的挑选上,特吕弗有意选了一个与自己形象、性格、气质颇为相似的演员让一皮埃尔莱奥扮演安托万这角一色,而且让一皮埃尔莱奥也多少有识意地模仿特吕弗,并逐渐变得与他的导演形体相像、举止一致,这就使影片的自传性质和个人色彩更加引人注目了。

影片特点:

1、在叙述方式上打破了戏剧化的叙事的模式,将看似琐碎的生活事件加以串联努,力还原生活的本真面貌。

2、打破片种的界限,综合运用各种风创格立,了一种新的影片风格。

3、大量采用连续的、尽可能长的镜头来处理场景活动。

四百下的结尾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长镜头片断。

80年代的最后一班地铁叙述了1942年德军占领时期,法国巴黎戏剧界的生活场景。

影片采用了“戏中戏”的手法描。

写一个演员的真实生活和舞台演出的情节。

其中采用了不少记录镜头作为历史变迁的见证,将纪实成分与虚构成分有机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尤其是在影片中运用了布莱希特的离间效果。

最后一班地铁,1984年10月21日,特吕弗正值创作旺盛时期却英年早逝,逝世时年仅52岁。

电影手册称“特吕弗的去世,使电影失去了一个伟人,一个无法替代的伟人”。

华盛顿快报赞誉:

特吕弗改变了整个电影,改变了一代观众。

法国政府特别批准以近乎最高的国葬仪式为这位电影艺术家举行了葬礼。

克劳德夏布罗尔(1930)表兄弟1960,漂亮的赛尔吉1959谎言的颜色1999,克劳德夏布罗尔1930年生于巴黎。

曾担任电影手册的编辑和影评撰稿人,是当时“作者论”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专著有阿尔弗莱德希区克柯(1957,与罗梅尔合写)。

1958年开始创作实践,利用妻子的一笔财产拍了第一部长片漂亮的塞尔吉(获1958年法国让.维果奖、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大次奖年)又,拍出了表兄弟(获1959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它们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两部较早和有代表性作品。

其导中演,以自然朴实的表现手法,大胆地揭露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某些不良现象。

夏布罗尔主张真诚的主题和富于现实感的画面形像。

漂亮的赛尔吉,表兄弟196,0,克劳德夏布罗尔是“新浪潮”导演中最具商业化的一位。

处女作漂亮的赛尔写吉一青年瓦扬回到家乡帮朋友重新找回自他己却,因病累倒。

表兄弟是“新浪潮”初期的重要作品。

影片写一个外省青年来到巴黎求学,与表哥同住。

他本分听话,为人老实,与生活不羁、只追求享乐与刺激的表哥截然不同。

但是,后来他却迷上了表哥的一个情人,他必须面对爱情和伦理的考验。

表哥知道事情后本想干掉他,不料,却在玩闹中命丧于他的枪下。

影片呈现出当时法国青年混乱的精神状态和糜烂的生活方式,充满现实主义的风格。

片中有谎言,有谋杀,有对中产阶级生活的爱与恨,而表兄弟形象突出了当时社会上空虚迷惘的道德观念,极有批判性。

影片运用了运动镜头和特写镜头,初步建立了导演自己的风可格以。

说,夏布洛尔从此开始了他对资产阶级犯,夏布罗尔以后的作品还有老虎只喜欢新鲜肉(1964)等。

但更多是追求娱迎乐合,了观众口味,招致了批评。

夏布罗尔受希区柯克影响,还擅长拍摄讽喻幽默的心理惊沭片,他的影片表现了中产阶级家庭内部蓄积并最终爆发出来的暴力悲剧。

“新浪潮”导演还有路易马勒,克洛德勒卢什等。

法国“左岸派”电影“左岸派”(又称:

作家电影)是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电影流左派岸。

派导演对电影艺术的探索要早于“新浪潮”。

但他们的出现几乎与“新浪潮”是同一时间,因此也有人认为他们是“新浪潮”的一部分。

实际上,“左岸派”的导演们认为,他们与“新浪潮”有着共同的爱憎,但是在美学思想和人生观上他们是不同的。

广岛之恋是左岸派的代表作之一。

“左岸派”的来历形成于50年代末,其成员大都居住在巴黎的塞纳河左岸,所以被称作为左岸派左。

岸派导演的构成,基本上来自两个方面:

一类是从事电影已久的导演,如阿仑雷乃、瓦尔达和科尔皮;另一类是以文学创作为主,如格里叶、杜拉等。

他们50年代初已经开始了艺术探索。

“新浪潮”于60年代中期衰落之左后岸,派一直延续下来。

进人七八十年代后仍时有佳作出现。

相对于新浪潮,他们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探索上更为极端,带有更大的实验性。

“左岸派”的代表作有:

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1961;亨利高尔比的长别离(1961);阿兰罗伯格里叶和阿仑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格里叶的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1967),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左岸派”电影(又称“作家电影”)的艺术特征,“左岸派”作为一个现代主义电影流较派之,“新浪潮”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更全为面。

在创作上表现为:

1、受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影响,在作品中表世现界的混乱、荒诞和非理性、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等关系上呈现出的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危机,侧重于展示现代资,2、受弗洛依德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对人的内心活动和精神发展过程更感兴趣。

偏爱表现回忆、健忘、记忆、想象等潜意或下意识活3动、。

受博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布来希特的“离间效果”的影响。

在电影中也运用间离技巧。

最后一班地铁中就有这样的镜头。

技巧方面剪辑上:

取消传统电影中的化入化出等手法,取消过渡镜头,用跳接对时空、事件进行人为的压缩。

有人说,“作家电影”最重要的美学革命表现在剪辑上。

格里叶称自己是“电影剪辑派”。

如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类影片的价值百分之七十来自剪辑的效果。

摄影上:

采用十分灵活的摄影方法有时,侧重镜头的“静止状态”,有时强调画面的流动感。

虽然没有一个一致的风格形式,但从来不采用肩扛摄影机的方式。

他们在摄影机移动的过程中,讲究画面构图和布光等效果。

同时,雷乃的推镜头别具特色。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使用推镜头,使主题更为贴近,似乎是要进入人的内心、回忆之中。

二、“左岸派”电影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阿仑雷乃代表作:

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阿仑雷乃1922年6月3日生于法国的瓦纳城。

17岁来到巴黎。

开始学戏剧,后考入法国高等影电学院。

毕业后先拍广告片和纪录片雷。

乃导19演55了年以,纳粹集中营为题材的纪录片夜与雾。

他首创了用黑白和彩色表现两个不同时代的方法。

阿兰雷乃,广岛之恋是阿仑雷乃根据法国“新小说派”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的剧本拍摄。

描写一位到广岛拍和平主义影片的法国女演员与一位日本建筑师罔田英次的一段短暂的婚外情。

两人在做爱时女主人公不时回忆起她在战时于法国小城内韦尔跟一名德国占领军的爱情,两段段爱情的纠缠使她感到困惑。

揭露了战争和原子灾难对人的尊严和命运的摧残。

主题:

一个人对过去生活的记忆对他后来生活的影响。

手法:

1、打破了传统影片中时间与空间的明显界限,没有时空转换的提没示有,过渡性标志,如化入化出。

2、首创了“闪切”法(闪切,即极短的闪回),成功地表现了人物意识瞬间的流动。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雷乃和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人物阿仑罗伯格一里叶1961年合作编导的另一部轰动国际影坛的名片。

影片没有传统的故事和连贯的情节,人物身份也十分暧昧。

纯粹是一部意识流的影片。

影片内容:

在一幢给人以强烈神秘感的巴罗克式别墅和一个像几何图形的花园里,聚集着一大群客人。

A是一位美丽的女郎,常与一个不知是她丈夫抑或是她情人的男子M在一起。

一天,突然有个陌生男人X前来找A,提醒她说,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他们曾相识相爱,并相约今年在此时此地重逢。

起初,A十分诧异,拒绝承但认在,对方的不断“启发”下,她竟被弄得真假难分,以至渐渐怀疑起自己的记忆力来。

于是她,离弃了自己的丈夫或情人M,跟随陌生男人X私奔了。

剧作上:

导演从人物的潜意识出发来表现人物的行为,以人物心理的、情绪的连续性来取代行为的、逻辑的连续性,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回忆、幻想和错觉交织在一起,是一个大胆尝试。

实际上是一种意识流手法。

影片打破了传统结构,即按时间顺序直线发展情节。

其目的在于,探索和表现人类思想的复杂性。

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比较难懂的影片。

手法上:

影片中现实与幻想、真实与非真实以及现在与过去之间的传统界限统统消失,影片中的一切都显得含混不清和充满了矛盾。

此后,雷乃又相继导演了慕里耶(1963)、我的美国叔叔(1980)等影片。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一位以小说家身份兼任电影导演的艺术家。

作品:

电影剧本广岛之恋、长别离。

主要影片有:

音乐(1966)、她说要摧毁(1969)、黄太阳(1970)、印度之歌(1975)、卡车(1977),杜拉创作的电影剧本长别离,由亨利科尔皮于1961年搬上银幕。

该片情节为女主人公黛莱丝苦苦思念着战后16年一直没有音讯的丈夫,她从一个由门口路过的流浪汉身上似乎看到了丈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